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ppt_第1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ppt_第2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ppt_第3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ppt_第4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回顾,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战略性举措,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制度建设,也是近年来教育战线推进教育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背 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经济的全球化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才资源,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邓小平同志提出“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保障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 “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1999年, 国务院批转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 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改革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实验,在全国推行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2001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 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回顾,(一)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制定 义务教育和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的研制 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 各学科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 考试评价改革的制度建设 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制定,现状调查,国际比较,形成课程改革总体思路,组建课程 改革国家项目,课程改革的前期工作,国内调研和国际比较研究 国内调研 1997年,就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对9个省(市、区)16000多名中小学生、2000名校长和教师以及部分全国政协委员进行了调研 1998年,向67个国内大型知名企业的负责人进行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的调研,2002年1-6月,在10个省(区、市)向14036名学生、1800名校长、教师进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状况调研 2002年9-10月,在天津、江苏、江西、青海4个省(市)向2000余名高中学生家长、主管科学、技术、文化、宣传等领域的负责人和民营企业、高科技企业界人士等开展了关于社会各界对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情况的态度和认识调查研究,国际比较研究 对北美、欧洲、亚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来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涉及的主要内容: 国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课程政策的比较 课程结构的比较 课程实施的比较 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比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制定 1998年,教育部组织起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北师大、华东师大、南京师大以及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在纲要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99-2001年,纲要(征求意见稿)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广泛征求意见,并由王湛同志主持召开了由多方面教育专业人士参加的咨询会议,文件经过20余稿的慎重修改 2001年3月,向教育部党组汇报通过,报国务院 200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正式颁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框架,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的目标 课程结构 课程标准 教学过程 教材开发与管理 课程评价 课程管理 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 围绕纲要提出的改革任务,研制了一系列课程制度、政策,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政策框架,义务教育和高中课程设置方案的研制 义务教育新设立了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艺术等课程,强调了基础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普通高中新设立了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技术课程(通用技术、信息技术)、艺术及各类选修课程,强调达到共同基础前提下有个性的发展,体现了基础性、选择性、时代性,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 标准编写组的形成 1999年秋-2000年春,教育部向各师范院校、各省教科研部门征集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写思路和基本方案。2000年4-6月,教育部邀请了各学科资深专家对各套标准研制方案进行评议,由柳斌、顾明远同志主持评议会议。 根据评议结果,组成各学科课程标准编写组,成员来自各高等师范院校、教科研部门、特级教师等。,标准的研制工作过程 教育部要求各标准组在起草文本前,完成五个研究报告: 本学科教育现状调查; 本学科教学大纲的历史发展分析; 本学科课程标准国际比较研究; 本学科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综述; 本学科发展前沿的研究综述。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本学科课程重建的基本理念与思路,2000年8月,分别召开理科和文科项目负责人会议。围绕标准的共同基础、标准结构体例、教材编写的工作策略与计划等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形成了: 各领域课程标准共同框架 义务教育阶段理科课程标准共同基础 义务教育阶段社会科课程目标共同框架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目标框架 义务教育阶段外语课程目标共同框架 义务教育阶段艺术、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共同框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征求意见 在10个地区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各有关方面征求意见 向8个高等师范院校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征求意见 向教科研部门征求意见 向中宣部、外交部、社科院、中国科协等部门征求意见 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审议 教育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社科院、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宣部等部门130余位专家参加了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审议。其中,参加审议的院士有65人,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 2001年,启动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研制,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共计召开了13次大型工作会议和若干次专题研讨会。 2002年9月,以教育部的名义通过中科院、工程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向50名院士和12位学者征求了意见。 多次组织不同地区的普通高中校长(包括贫困地区的农村高中),就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2002年12月,邀请十四位教育厅、局长就高中新课程方案和实验推进策略进行了研讨。 2003年,由王湛同志主持,邀请了中科院、工程院、社科院、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的院士和专家,对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审议。,各学科教科书的编写与审定 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是新中国建立以来,最大的一次中小学教材的编纂工程,2001年,以教育部令颁布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先后有70余家单位自筹资金参与了新课程教材的编写与出版,一大批院士、科学家,学科专家及著名学者等成为中小学教材的主编。 2001年以来,审查通过了义务教育阶段22个学科共167种教材,普通高中16个学科共67种教材,供全国各地中小学选用。,考试评价改革的制度建设 推进中考改革。1999年至2008年,印发了一系列指导中考改革的文件 关于中考语文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司函19989号) 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意见的指导意见(教基19995号) 关于2000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200010号)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4年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基厅20042号) 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4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教体艺20041号) 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基20055号)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和进一步完善中考改革的意见 (教基20086号),由于高中新课程的推进,要求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做出相应的变革 2008年,印发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二)课程改革的组织领导与保障 2000年12月22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在中南海亲自听取了教育部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汇报,并给予充分肯定 2001年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002年12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 课程改革得到中央财政拨款1亿元人民币 2007年,陈至立国务委员听取了教育部关于课程改革的工作汇报,并做了重要指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自始至终得到教育部党组的高度重视 2001年7月,教育部在大连市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启动大会,王湛同志全面部署了课程改革实验工作 2002年4月,教育部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由王湛同志主持,陈至立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3年12月,教育部在福建省召开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会议,王湛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04年4月,教育部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周济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7年4月,教育部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启动会议,陈小娅同志主持会议,周济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2009年10月,教育部在南京市召开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陈小娅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2010年3月,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咨询委员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 2010年4月,教育部召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咨询委员会”和“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仪式,刘延东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各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工作,成立了省级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多数省份由主管教育的省级领导担任组长,设立课程改革专项经费,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配套政策和推进改革的措施,建立了表彰奖励机制。,(三)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推进与指导 采取分类规划、分步实施的策略,推进改革 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推进: 2004年,4个实验省(区) 2005年,2个实验省(区) 2006年,5个省(市、区) 2007年,5个省(市、区) 2008年,4个省(市、区) 2009年,4个省(市、区) 2010年,5个省(市、区) 到2010年,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全国29个省(市、区)实施。,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过程评估与反馈 2001年12月、2003年3月教育部两次组织由各方人员(包括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等媒体的记者)组成的评估组赴21个省的 23个国家级实验区,与校长、教师共同对实验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形成了近百万字的评估报告。 2004年、2008年11月教育部两次组织由省级、地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同志、大学专家、中小学校长、教研员、新闻媒体等组成的调研组赴广东(2次)、山东、海南(2次)、宁夏、浙江、北京、福建等省进行调研,并向小娅同志做了汇报。,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情况的调研与修订 2003年3月8月,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实施状况组织了大规模调查研究,接受调查的教师人数达6886人,涉及42个实验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区),形成了课程标准修订的第一稿。 2004年,为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教育部组织各学科课程标准组专门进行了修订,形成了课程标准修订的第二稿。 2007年,为准备最终送审再次进行了修订。,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创新,(一)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创新 (二)政策、制度与机制的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观念的更新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都提出了时代的新要求,因此,新课程提出了具有时代性的培养目标,体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以及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中,突出各学科、全过程渗透德育 爱国主义 集体主义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与愿望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聚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 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态度 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 积极的探索精神、善于动手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与能力,适应当代社会和未来生活 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 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 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初步的人生规划和创业意识 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职业意识 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 正确认识自己 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 理解文化的多样性 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与创新 广大一线教师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在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改革教与学以及帮助学生积极选择、学会选择课程的过程中,聚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注基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精选教育内容:具有时代特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文化的多元;学生经验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建立富有个性的学习策略 各学科、各教育环节渗透德育,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将学习世界与生活世界联系起来、将现实生活与未来生活联系起来 研究性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载体;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培养社会责任感,为未来融入社会做准备,改革教与学 以标准为依据、能力为导向的教学设计 学习情境的创设: 与教育内容的吻合 与教育规律的吻合 与学生经验的吻合 参与机会的预设 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强学生的自信 构建核心的科学概念,提高思维品质 师生互动、开放的教学 交流与合作、个人学习与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的评价与反馈,设置选修课 体现学校育人的服务功能:由学生适应学校课程转向学校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 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促进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和未来承担更大的责任;本质上使学生的学习和兴趣与对未来的期待联系起来 使学校教育的内容及时而充分的反映社会、文化、经济、人文、科技的进展 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二)政策、制度与机制的探索与创新,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从管理角度出发 明确了各级教育部门对课程管理的责任与义务,构建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制度框架,促进了各级教育部门课程管理的能力建设 制定政策措施与决策、组织领导能力 财政规划与执行能力 部门协调与统筹的能力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 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能力 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评估反馈与指导 引导舆论、与人民群众对话的能力,从时间角度 8084%的国家课程规定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基本质量要求 1620%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助于中华民族地域文化的传承,反映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科技的进步。大量的乡土知识、生产技术、社区生活等是使学生在情景中学习,培养能力,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地方、校本课程的开发方面,学科专家不再是唯一的开发主体,教师、有技术的农民、工人、文化界人士,甚至学生都参与了课程的开发,课程开发主体的多样化,意味着学校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和组织方式在教育民主进程中的进步,也使人们对学校教育的认识超越了“学科中心”的视角。,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制度 上千万教师要融入一场深刻的变革,必须把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 把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权还给教师 使学校的教研活动成为具有创造性的、研究性的和团队的 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校本教研的三大要素:反思、交流、专业引领,网络教研 在信息化时代,教研活动产生了新型的平台与方式,网络教研倡导和实现了平等、开放、民主、共享 网络教研提供了多视角的观点,批判与借鉴的机会,便捷、快速、大量的信息,为教师参与改革,实现专业发展提供了服务,教研队伍工作方式的变革 由发布课题到发现课题 由指挥研究到共同研究 由办公室走向课堂 由考试研究走向教学研究 由单纯的学科研究到以学科为基础的综合研究 成为校本教研的最根本的专业支持力量,培训方式的变革 参与式的培训:讨论、辩论、大字报、案例、头脑风暴 案例培训:出自于改革实践的真问题;梳理和总结了改革经验,形成了本土化的案例培训课程;反馈于对具体改革问题的指导和借鉴 专业讲座:传播新观念、新理论;抽象和升华实践经验为理论;分析改革的价值;引领改革的方向,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 综合素质评价: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打破唯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强调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中考改革:命题的改革强调以能力为中心,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联系学生经验;全面推进综合素质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高中招生的重要依据;推进扩大高中招生的自主权 高考改革,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