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必考题目及其答案.doc_第1页
马克思必考题目及其答案.doc_第2页
马克思必考题目及其答案.doc_第3页
马克思必考题目及其答案.doc_第4页
马克思必考题目及其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复习题一、选择题2、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发现了两大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这两大学说分别是(A、D)A、唯物史观B、劳动价值学说C、剩余价值学说D、辩证法E、认识论3、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分别是(A、B、C)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 科学社会主义D、 马克思主义军事学E、 马克思主义法学4、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直接理论来源分别是(A、B、D)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人权宣言d) 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e) 人生而自由平等5、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因为:(ABC)A、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B、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和物质都是实体E、运动与物质实际上是一个东西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E、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7、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B)A、物质和精神B、联系和发展C、运动和静止D、实践和认识E、时间和空间8、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ABD)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E、本质和现象的关系9、哲学基本问题是:(AC)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C、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D、实践和认识的关系问题E、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和本质是:(B)A、原子B、物质C、精神D、运动E、实践1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D)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E、多样性12、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ABCDE)A、事物的本质联系B、事物的必然联系C、事物的稳定联系D、客观的E、事物本身固有的13、意识是:(ABCDE)A、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物C、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E、人脑的机能和属性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C)。A、矛盾的观点B、物质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发展的观点E、辩证的观点15、“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B)。A、大学的研究严重脱离社会的需要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科学发展具有独立的一面D、人类实践是一个能动的过程E、认识有反作用16、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B、C、D、E )A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实践是认识的源泉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E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7、感觉到了的东西,人们不一定马上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人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我们很容易感觉到一个人的脉搏,但是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也不容易感觉到脉搏的变化,而那些精通脉理的医生却能敏锐地、清晰地感觉到一个人脉搏的多种多样细微的变化,并由此对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每一个人在自身经历中都会发现,任何一个对象,只有当人们理解了它以后,才能比较容易、比较清晰地感觉这个对象的各方面的特点和变化。理解得愈深刻、感觉就愈敏锐、愈准确。这个现象说明(A、B、C)。A、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B、由感性认识而来的理性认识,反过来又促进着感性认识的发展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D、感性认识依赖于理性认识E、感性认识虽然来源于客观事物,但它却是混乱不清的,不正确的,因而是不可靠的18、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对立表现在(D)。A、是否承认感觉经验是认识的起点B、是否承认世界的可知性C、是否承认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D、是否承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E、是否承认认识的主观能动性19、真理是客观的,这是说(A、D)。A、真理从内容上说是客观的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C、真理从形式上说是客观的D、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E、认识真理是物质性的活动20、西红柿原来长在秘鲁的森林里,叫做“狼桃”。由于它艳丽的诱人,人们都怕它有“毒”,不敢吃。16世纪公爵俄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一株,献给女皇伊丽莎白。从此在欧洲世代相传,但仍然没有谁敢吃它一口。过了差不多200年,法国的一位画家冒着风险尝了一个,感到美味可口,并未中毒。后来经过分析鉴定,发现它含着多种维生素,营养丰富,于是名声大振,广为传播。这个故事包含的哲理是(A、B、D、E)。A、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经历着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无限的过程C、人的正确认识经过一次飞跃不行,经过两次飞跃才能达到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E、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发源的21、“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A、B、C、D、E)。A、 认识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B、 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C、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E、 科学的认识规律22.下列各项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的有(ABCDE)A、 独立的实体性因素B、 运筹性的综合因素C、 渗透性因素D、 准备性因素E、 社会关系因素23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 C )A、社会意识的历史继承性 B、各种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影响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滞后性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变化上的超前性24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A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E、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生活水准25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ABCD )A、 他们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解决历史任务的愿望比别人强烈B、 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他们为群众指明革命斗争的方向,在革命斗争中起着领导核心的作用C、 有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政治代表,在特殊的条件下,运用其权力满足社会的某些需要,对历史发展也会起某种甚至是重大的促进作用D、 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接、教育家等的创造性活动,对于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E.、伟大历史人物可以选择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26、马克思主义是(C、D)。A、相对真理B、绝对真理C、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D、人类认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段E、无所不能的真理27承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 DE )A、必然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必然导致机械论和宿命论 C、必然导致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E、与承认历史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一致的28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BCD )A、人与各种自然资源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29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说法正确的是(ABCDE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C、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D、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E、政治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具有直接的影响 30科学活动的生命力在于( B )A、继承前人的优秀成果 B、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 C、经常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D、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 E、科学研究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和价值的自我实现31.商品是(AE)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32. 可变资本是( AC ) A以劳动力形态存在的那部分资本 B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转移的资本 C.在生产过程中价值发生增殖的资本 D.实物形式发生变化而价值不变的那部分资本 E.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33.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指(CD )A.简单劳动B. 复杂劳动C. 具体劳动D. 抽象劳动 E.社会劳动34.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ABDE)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B社会分工的存在 C 劳动力成为商品D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E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35.商品是(AE)A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B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C有价值但没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E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36. 关于资本有机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DE ) A.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B.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下降是一般趋势C. 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D. 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就是资本有机构成E.资本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37.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是(BC)A时而尖锐时而缓和,但总体趋势是缓和 B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D 生产资料增长与消费资料增长之间的矛盾E固定资本增长与流动资本增长之间的矛盾38、垄断价格的形式包括(BD ) A成本价格 B垄断高价C垄断利润 D垄断低价E垄断效益39、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层、阶级结构发生的新变化包括(ABDE )A资本家一般不再直接经营和管理企业B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的实际控制者C资本家和工人是平等合作关系 D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E蓝领减少,白领增加40、与封建社会相比,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性体现为( ABD )A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强大的生产力 B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力和竞争的外在压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C对立阶级之间的剥削关系不再存在D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保护、促进和完善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E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41、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有(ABCD )A国内过剩资本输出谋取高额利润 B非要害技术转移国外攫取高额垄断利润C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E抢占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42.生产自动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无人工厂”现象,那么( BCD )A. 自动化的机器已经取代劳动者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B. “无人工厂”在本质上是不变资本的实物形式C. 剩余价值生产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更为先进了D. 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剩余价值的源泉E. 科技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源泉43、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ABDE ) A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 B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C垄断组织内部之间互相支持 D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社会生产全包下来E垄断组织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44、经济全球化是多样性的,主要表现为(ABCE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C金融全球化 D技术全球化E企业经营全球化4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包括(ABCE )A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支配B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C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D工人运动的需求E社会分工迅速扩大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46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是( B ),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底劳动生产率 B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C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D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制度E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47空想社会主义不是成熟的社会革命的理论,因为( CDE )A没有彻底否定资本主义制度。 B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C没有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D没有看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E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的道路。48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尚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探索。这是因为:( ABCDE )A各国不仅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而且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均存在差异性。B无产阶级专政的形态可以有这种那种。C社会主义民主的形式可以有这种那种。D时代和实践是不断发展的。E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会造成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49下面选项中关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法是正确的有:( ABCD )A是一种批判、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 B反映、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意识和利益。C是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的理论来源。D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E只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50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因为无产阶级革命是( ABCDE )A 彻底消灭一切阶级的革命 B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决裂的革命C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D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的革命E彻底消灭剥削阶级的革命51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无产阶级专政具有下面这些特征:( ABCDE )A无产阶级专政是人类社会最后的国家政权。B无产阶级专政是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 C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D无产阶级专政最终的目标是建立无阶级的社会。 E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可以具有多样性。52、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的依据是(A、C、D、E )A、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依据B、以人类都会对美好境界的追求为依据C、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D、以社会形态交替规律为依据E、以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为依据53、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包括(A、B、C、D、E )A、体力的发展B、智力的发展C、各种才能的发展D、各种工作能力的发展 E、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的发展54、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C、D、E )A、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B、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C、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D、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E、阶级消亡,国家消亡,战争也不复存在,“三大差别”消除55、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是( A、B )A、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B、产品极大丰富C、社会关系高度和谐D、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E、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56、“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实现的重大意义( D )A、第一次以人的劳动作为分配的标准B、第一次否定了特权作为分配的标准C、第一次否定了资本作为分配的标准D、它将最终实现人类在分配上的真正平等E、它还是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57、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C )A、是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辛辣地批判B、是否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描绘C、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D、是否看到了资本主义旧制度灭亡的命运E、是否要求埋葬资本主义二、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创立的学说,今天早已过时。错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而且还具有严格的科学性。首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各项基本原理,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其次,它所揭示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上的;再次,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它的一些个别论断,由于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需要修正,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本身所揭示的道理,决不能因此而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错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首先要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其中包括经济、政治条件,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激化而发展起来的无产阶级斗争,需要有正确的革命理论指导;同时,它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后创立的。可见,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3、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正确。(1)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包括正确的意识或思想,也包括错误的意识或思想,它们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内容都是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只不过,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错误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歪曲的、颠倒的反映。(2)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是指:第一,错误的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原型,如神、鬼等错误观念的客观原型就是人自己,是人这一原型的主观变形。第二,错误思想不是主观自生的,而是有其产生的客观物质根源,在阶级社会有阶级根源。第三,错误思想也随客观存在的变化而变化。(3)我们在分析和克服错误思想时,就要分析这种错误的思想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前提和根源。4、一切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错误。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消极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才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1)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反映论,它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2)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是以科学的实践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认为人们只有在改造世界中才能正确反映世界,获得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它是以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认为人们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又能动地用理性认识去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循环往复、无限发展的辩证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是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既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又体现了认识论的辩证法。只有这样的认识论,才能称得上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5、和谐并不包含矛盾,因而建立和谐社会将会失去发展的动力。错误。(1)和谐指事物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从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人类的角度来看,和谐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2)从哲学上讲,和谐包含着矛盾双方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思想,强调平衡、协调、合作,体现包容万物、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但和谐并非否认矛盾,也不意味着矛盾双方的绝对同一。“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也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3)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发挥各种要素的效能,优势互补,推动事物的发展。(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并不会使社会发展失去动力,和谐社会建设会使社会主义更加健康地发展。6.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的价格”。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7、共产主义理想是空想和幻想。(1)错误。(2)空想和幻想是完全脱离客观发展规律而陷入的虚幻,从而根本不可能实现。(3)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理想,它与一切空想和幻想有着本质的区别。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4)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不靠什么神秘的力量或奇迹,而是靠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靠人民群众的实践。8、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是真理”。错误。其错误在于:(1)它用真理的有用性取代了真理的客观性。有用即真理把是否符合主观的需要看成是否是真理,这就把真理主观化了,不顾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本质属性。(2)它取消了真理的客观标准。有用即真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认为真理可以因人而异,这就必然导致混淆真假,颠倒是非。(3)它抹煞了真理和谬误的原则界限。真理能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取得有益的效用,但有用的认识却不一定是真理。歪曲事实的谎言和诡辩,虽然对剥削阶级混淆视听、欺骗人民有用,但它却不是真理。可见,实用主义所鼓吹的“有用即真理”,是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9.“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这种观点正确。这句话说的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它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积累起巨额货币资本。这些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三、材料题材料题1材料1:17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材料2: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材料3: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的特性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请回答:(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3)结合材料3中列宁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参考答案(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论证其唯心主义,攻击唯物主义。(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借用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是共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材料题2材料1: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康德提出:“人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马赫认为:“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尼采主张:“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说:“意志是世界的本质,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认为:“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说:“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材料2: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程颐认为:“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请回答:(1)材料1和材料2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哲学观点?(2)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哲学派别的特征作简要概括和分析。参考答案(1)材料1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材料2所说的各种观点均属于客观唯心主义。(2)主观唯心主义把精神,即人的感觉、经验、意志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是万事万物的创造者,而客观世界反而是这个主观精神的产物。它夸大了主观精神的地位和作用。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先于物质世界、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而存在的,并把这种客观精神称作“理念”或“绝对观念”等,认为这种客观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演化产生的,并最后归结为这种外在于物质的精神。它的错误是把本来属于人的精神和理性,经过抽象变成一种离开人而客观独立的神秘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从根本上说是虚构的,甚至会成为上帝的代名词。材料题3材料1 邓小平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9380页。) 材料2 而“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 社会主义社会,“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4页。)材料3“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请回答:(1)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很长的甚至充满曲折的历史过程?(2)如何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参考答案(1)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历史经验证明,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长期性应有充分的估计,决不能超越阶段急于向共产主义过渡,否则会欲速不达,带来严重的后果。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消除旧社会的痕迹,实现新社会在自身基础上的发展,需要经过一个很长的时期。(2)“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前者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而后者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材料题4材料1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列宁选集第9卷,人民出版杜1995年版,第186页) 材料2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材料3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些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43页)材料4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198页) 材料5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杜1995年版,第198页) 请回答: (1)马克思主义在预测未来社会问题上的基本态度是怎样的? (2)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未来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1)马克思主义反对像空想社会主义者那样从主观愿望出发,详而又详地预测未来社会,马克思主义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社会的特点,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现在的美好愿望和具体计划都不能对未来社会有任何作用,我们现在的实践活动是通向未来世界的,但进入理想社会需要我们长期的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条件。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产品极大丰富,是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要条件等。四、论述题1、价值规律是贯穿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那么如何正确理解价值规律的作用?参考答案: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按比例合理分配社会劳动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自发作用实现的。但是,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较多的利益,并在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因为首先采用先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办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商品生产者,为了保持其在竞争中的优势,往往会限制技术的扩散,严守经营秘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的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普遍改善,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那些生产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生产者,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仍按照较高的社会价值出卖,因而可以获得较多的收入。相反,那些生产条件差、技术水平低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大,但还要按照社会价值出卖,所以不仅无利可图,甚至可能亏本或破产。这样,就调节了社会收入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分配。但是,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积累大量的财富,而一部分处于不利地位的生产者可能亏损甚至破产。2、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谈谈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参考答案:第一,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由于所处的时代所决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重点考察的是物质生产部门,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才是生产性劳动并创造价值,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地发展。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因此,应充分肯定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创造价值中付出的劳动,在收入分配方面使他们的劳动报酬与其劳动贡献相对称,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同时,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3、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极大的社会财富,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什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参考答案尽管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资本主义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从历史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资产阶级由生产力的解放者变成阻碍者,资本主义在造就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同时,也产生了推动和运用这一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二)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将在短期内自行消亡。资本主义制度目前还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它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首先,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都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跨度。其次,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性决定了过渡的长期性。资本主义各国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特别是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这种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间发展的不平衡更为明显,社会主义革命有可能在资本主义链条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发生,而另外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则可能继续存在和发展。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还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的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的过程。但必须明确,尽管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历史必然性,并评价社会主义“早产论”?【参考答案】(1)马、恩曾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至少将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当然,马、恩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同时发生,并不意味着是这种革命将在某一天或某一时刻“同时发生”,而是指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形成一个互相促进和支持的革命高涨的局面。(2)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政治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列宁根据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指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提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胜利。列宁所提出的新论断,是以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为依据的,也是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的。(3)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列宁根据对俄国国内革命形势和国际形势的科学分析,进一步指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率先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并根据俄国当时社会具体情况和革命的客观形式,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揭示的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而革命成功则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率先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无论是当时的俄国还是中国,劳动群众所受到的多重压迫和剥削格外深重,使社会矛盾特别尖锐,出现了很好的革命形势。而无产阶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成长成熟并能有效地组织和发动群众,革命的主观条件也成熟了。(5)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社会发展规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一定的社会形态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之上的,不可能出现先进的生产关系长期建立在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也不可能出现落后的生产关系能够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