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圆“耕者有其田.doc_第1页
梦圆“耕者有其田.doc_第2页
梦圆“耕者有其田.doc_第3页
梦圆“耕者有其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梦圆“耕者有其田” 廖连发: 今年72岁的廖连发,世纪五十年代初住在张家边村,那时父亲已经不在,哥弟俩是母亲一手抱大的,土地改革时正在读小学一年级,因为家庭环境不好,后来到海南去种植橡胶树,干了一年,又回来张家边读小学,去南海当过海军,打越南时在北部湾当后方部队,后来在中山发电厂工作,分了房子在石歧大柏山附近。说起土地改革这事,他嘴角边不时露出笑容。新闻背景:廖连发每天早上7点多就会起来,吃过早餐,然后出去到市场买菜,九点来钟就会到兴中园坐上个把小时,“乘下凉,倾下闲话,十一点半左右就回去吃饭,想吃什么自己就去买。”如此悠闲的生活,廖连发在上个世纪40年代末时想也不敢想。没有田地,母亲去帮地主看牛干杂活,“吃过这一餐还不知道下一餐在哪里”,有时候实在受不住了,就跑到街边乞食,有时候到田头去看到谁家带了饭去干活的,遇到好心的人家会施舍一碗给你,但不是自己一个人吃,而是拿回家来,全家人分着吃。说起这些来,廖连发还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些都是伤心的回忆。然而当时像这种生活状况的绝不仅仅是廖连发一个人。“没有地耕作,整天就靠捕捉鱼虾为生。”家住张溪的萧老伯今年75岁了,一说起解放前的生活,直说苦啊,“给地主家种田的时候,一年下来,挣的都吃不饱。”据悉中山县当时共有人口924067人,其中农业人口833085人,占总人口90.25%,耕地面积206064市亩,土地关系以土改试点长洲乡而论,占该乡人口4.21%的地主占有全乡土地的17.8%,控制了占全乡土地58.66%的公尝田,而占全乡人口52.5%的贫雇农仅占有土地0.57%; 1950年6月30日,中央政府根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中山县(当时没有立市)的土改始于1951年,分为三个阶段,至1953年1月底全面完成。正文:按住头逼地主交地中山县(当时没立市)于1951年1月在第一区长洲乡和张溪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1951年5月,中山县列为广东省土地改革试点县之一,省、地和县组成了900多人的工作队,奔赴农村开展土改运动。 中山市土改分为三个阶段,从1951年5月起进行第一阶段,简称“八字运动”,中心任务为清匪反霸,减租退押。“指着地主的鼻子,村民一个个发言,你们压榨了我们多少血汗,哪一年我们田地失收,但你们仍然到我们家里去把仅有的两担谷强硬拿走,你们害死了谁谁谁”廖连发当时只有十岁,每天上学放学经过祠堂都可见到人家斗地主,农民要地主交代自己有多少田地,压榨了村民多少血汗钱,这些都要地主据实交代。一说到斗地主,全村人都围过去,有些人农民还拿着凳子过去坐下来,地主就站在台上,或给人把手绑在背后。”村里有多少地主,廖连发已经记得不大清楚了,五名还是六名,但是记得他们都被关在学校的一个小房间里头,“外边斗完一个,就喊到谁谁了。”民兵就会押着一个出来。“有些运气好的,就逃到外边去了,不好的就给逮住。”廖连发还记得对于村民的批判,地主都是“是是是”或者“我错了”这样回答,对于有些特别的恶劣的,有些愤怒的村民还说拉出去枪毙算了。对于都地主的场面,张溪村的萧老伯也记忆犹新,举着自己的手演示着,“就按着地主的头,批斗他,让他把地全都交出来。”据悉,当时全县共缴枪529枝,没收、征收了地主富农的土地819049排亩(折合1031018.8市亩)、房屋12596间、耕牛1466头、农具37.2万件、粮食5800万公斤,分配给55.5万名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 “在土改运动中,我们从访贫问苦扎根串连开始,到广泛深入发动群众投入运动,共斗争地主恶霸4213人,没收土地81万多亩。全县农民彻底砸碎封建剥削制度的枷锁,庆幸获得解放翻身。”上世纪50年代末担任中山县农村部部长冯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分到地种粮食廖连发说,张家边村的斗地主是在1952年8月份,即是插完晚稻后,把地主等的田地收回来以后,村里边就开始去丈量,“张家边村有5000多亩土地,人口约3000人。”廖连发说,当时为了公平起见,村里还请专门的人去测试过那块土地的土质好,那块地差一点,分成几个等级,土地好一点的就分少一点,差一点就稍微多一点。“当时我分到了一亩五地,加上大哥和母亲,总共四亩五地。”分到土地,从来都没有这么高兴过,四十年出生以来,从来都没有敢想象过的,“当时全村的人每逢出去大家一起就说起,自己分到了多少土地,在哪里,村村哪个又分到了多少田地,准备种植什么作物,可高兴了。”廖连发说,当时村民也没有计较分到那块土地了,总之有土地在手,以后可以吃饱饭了。 由于当时生产条件还是很落后,不是每家每户都有牛的,有牛的人家去帮别的家犁田,那么这一家就去帮他家种三亩地,廖连发说,自己家当时都是靠锄头去锄地的,早上五点钟就出门去,干到晚上月亮出来才回来,觉得有干不完的劲。“我当时还小,不会插秧,我从秧田把秧拔好,给母亲和大哥。”廖连发说,第一年的收成就有了1000近,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以前给地主家干活,一年也只有200来斤的粮食,现在可以一天吃上两顿饭一餐粥了。意义:从1949年11月到1952年12月,中山解放才三年多时间,就迅速地把农民发动起来,兴修水利,投入恢复生产中去,1953年起,中山逐步推行以“五改三推”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改造,改革落后的耕作制度。从那时起,粮食连年丰收,但由于当时农村能够晒谷的水泥地非常有限,镇区及中山县政府及时开展了城市支持农村、全民支持晒谷活动,一时间当时的石岐主要街道上,都出现了农民在马路边晒谷的场景。在档案馆的一老照片就记录了,农民晒谷在当时的中山县人委会机关对面马路上(即现在的市水利局办公大楼旁边)晒谷的场景。 据悉,195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当时所属珠海、斗门地区未计入)达 6075.31 万元,比 1949 年增长426%;粮食(稻谷)总产量2262万吨,亩产222 公斤,比1949 年分别增长51%和50%。75岁的萧伯说话已经很缓慢,白头发也已剩不多,当时正在大榕树旁那靠墙的石板坐着。他说自己当了一辈子的农民,到经济发展了,地被征收了,也就不种田了。分田的时候,他家还是孤儿寡母的,种田还多亏了村里互助小组的帮忙。很多当年的细节他已经记不清了,说一点回忆一点的,老人的行动也不再利索。对于土改这样的大事,说出来的味道仅为平淡,没有悲也没有喜,只是有这样一个事实而已。新闻背景:“没有地耕作,整天就靠捕捉鱼虾为生。”家住张溪的萧老伯今年75岁了,一说起解放前的生活,直说苦啊,“给地主家种田的时候,一年下来,挣的都吃不饱。”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维持封建土地制度,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1950年6月30日,中央政府根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中山县(当时没有立市)的土改始于1951年,分为三个阶段,至1953年1月底全面完成。1974年1976年间,中山板芙四联、里溪等大队的农民为吃饱一餐饭,突破思想牢笼,在全省率先试行联产责任制。上世纪90年代至今,推行土地流转,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有28.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4%,涉及农户5.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1%。 正文:一改:打土豪分田地按住头逼地主交地 中山县(当时没立市)于1951年1月在第一区长洲乡和张溪乡进行土地改革试点工作,1951年5月,中山县列为广东省土地改革试点县之一,省、地和县组成了900多人的工作队,奔赴农村开展土改运动。 “斗地主的时候,围起来斗,村里发动村民开大会。”当年只有15岁的萧老伯说自己年轻胆子小,就在旁边看着,“那些人一说到斗地主积极了。”萧老伯举着自己的手演示着,“就按着地主的头,批斗他,让他把地全都交出来。” 据悉,当时全县共缴枪529枝,没收、征收了地主富农的土地819049排亩(折合1031018.8市亩)、房屋12596间、耕牛1466头、农具37.2万件、粮食5800万公斤,分配给55.5万名无地或少地的贫苦农民。 “在土改运动中,我们从访贫问苦扎根串连开始,到广泛深入发动群众投入运动,共斗争地主恶霸4213人,没收土地81万多亩。全县农民彻底砸碎封建剥削制度的枷锁,庆幸获得解放翻身。”上世纪50年代末担任中山县农村部部长冯永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据悉,中山市土改分为三个阶段,从1951年5月起进行第一阶段,简称“八字运动”,中心任务为清匪反霸,减租退押;从同年12月起进行第二阶段,中心任务是划分阶级,没收征收和分配土地;从1952年8月起进行第三阶段,中心任务为复查、总结,转入大生产,分到地产量逐年增加 “把土地收回来,进行分地,按人头来分。”萧老伯说,村里年长的、资历老的老人聚在一起讨论,比如村里有多少地、有多少人,应该怎么分,哪块分给谁,都由他们讨论决定,然后开会分到我们手中。萧老伯当时分到一亩地左右,虽不多,但已是很开心的事了。“分田之后大家就开始围田。”萧老伯说自家耕作,产量较低,而且水田较多,如果建了围基的,产量就会高点。萧老伯当时回忆,第一年收成300斤一亩不到,但地是自己的,只有稻谷有收成,即使日子再困难,还有口粮。从1949年11月到1952年12月,中山解放才三年多时间,就迅速地把农民发动起来,兴修水利,投入恢复生产中去,1953年起,中山逐步推行以“五改三推”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改造,改革落后的耕作制度。从那时起,粮食连年丰收,但由于当时农村能够晒谷的水泥地非常有限,镇区及中山县政府及时开展了城市支持农村、全民支持晒谷活动,一时间当时的石岐主要街道上,都出现了农民在马路边晒谷的场景。在档案馆的一老照片就记录了,农民晒谷在当时的中山县人委会机关对面马路上(即现在的市水利局办公大楼旁边)晒谷的场景。 据悉,195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当时所属珠海、斗门地区未计入)达 6075.31 万元,比 1949 年增长426%;粮食(稻谷)总产量2262万吨,亩产222 公斤,比1949 年分别增长51%和50%。 二改 联产责任承包制 1975年之前,人民公社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造成经济生活困难。 “我们里溪大队年年是落后队,常常挨批。”说起19741975年的事情,时任里溪大队(当时的叫法)党支委书记林德成脸上依然是那么沉重,按人口分不到100元,国家给的粮食任务是110万斤,但只可以完成八九十万斤,村民分到的口粮每月才40斤,这些林德成都记得清清楚楚,“现在的人一个月四十斤,可以填饱肚子了,但是那时候呢?一餐至少半斤米,怎么解决肚子问题。” 为了让村民吃上一顿饱饭,里溪村的6名村委冒着坐大牢的风险推行了“包工到户”政策,第一次打破了框框,解放了农民思想。第一年收成,村里平均亩产量达到800斤,历史性地1978年,完成国家的任务,解决了温饱问题。 1979年初,板芙公社选择19个生产队为试点,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三改 土地流转1979年,广东省第一次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现场会在里溪村召开,堤口一旦被冲破,思想的浪潮便不断涌来。敢为天下先的中山人已开始思考如何从“耕者有其田”转变到善耕者用其田。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里溪村的土地已开始陆续外租,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