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奖获主.doc_第1页
诺贝尔物理奖获主.doc_第2页
诺贝尔物理奖获主.doc_第3页
诺贝尔物理奖获主.doc_第4页
诺贝尔物理奖获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塞尔日阿罗什(Serge Haroche),法国公民。1944年出生于摩洛哥卡萨布兰卡。1971年从巴黎第六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为法兰西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教授。阿罗什的获奖,使法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达到了55人。1996年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与同事合作进行了实验观察,发现了量子相干性,获得1992年洪堡奖。2001年以来担任法兰西公学院教授,量子物理学会主席。大卫维因兰德(David J. Wineland),美国公民。1944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洲密尔沃基。1970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供职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和科罗拉多大学波尔得分校。获奖理由塞尔日阿罗什和大卫维因兰德独立地发明并拓展出能够在保持个体粒子的量子力学属性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测量和操控的方法,而这在之前被认为是不能实现的。在不破坏单个量子粒子的前提下实现对其直接观测,两位获奖者以这样的方式为量子物理学实验新纪元开辟了一扇大门。对于单个光子或物质粒子来说,经典物理学定律已不再适用,量子物理学开始“接手”。但从环境中分离出单个粒子并非易事,而且一旦粒子融入外在世界,其神秘的量子性质便会消失。因此,许多通过量子物理学推测出来的现象看似荒诞,也不能被直接观测到,研究人员也只能进行一些猜想实验,试图从原理上证明这些荒诞的现象。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维因兰德与研究小组一起成功地实现对量子碎片的测量和控制,颠覆了之前人们认为的其无法被直接观测到的看法。这套新方法允许他们检验、控制并计算粒子。他们的方法大同小异。大卫维因兰德是利用光或光子来捕捉、控制以及测量带电原子或者离子。塞尔日阿罗什采取了相反的方法:通过发射原子穿过阱,他控制并测量了捕获的光子或光粒子。两位获奖者均在量子光学领域研究光与物质间的基本相互作用,这一领域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获得了相当多的成就。他们的突破性的方法,使得这一领域的研究朝着基于量子物理学而建造一种新型超快计算机迈出了第一步。就如传统计算机在上世纪的影响那样,或许量子计算机将在本世纪以同样根本性的方式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极端精准的时钟在他们研究的推动下应运而生,有望成为未来新型时间标准的基础,而其精准度超越现代铯时钟百倍以上。(文字来源:搜狐IT)打开量子世界的窗口中国学者解读201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发布时间:2012-10-10来源:中国科学报社10月9日,同为68岁的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分享了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的突破性研究,让原本神秘的量子世界不再“与世隔绝”。与人们熟知的世界截然不同,自然界还存在着另类世界,被称为量子世界。在量子世界中,粒子行为不遵从经典物理学规律,人类对量子的观测更是难上加难。而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阿罗什和维因兰德的研究小组成功地实现对单个量子系统的测量和控制,颠覆了之前人们认为的其无法被直接观测的看法。提高人类对物质的操控能力“这是两种开创性的技术,后来都发展成为量子研究领域新的研究手段和实验技术。” 中科院院士、中科大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阿罗什的工作是打造出一个微波腔,借助单个原子在微波腔中会辐射或吸收单个光子的特性,实现了操纵单个光子。而维因兰德则制造出了一个离子阱,先用光来俘获离子,然后用激光冷却离子,进而对离子进行测量和控制。“在科学上,他们的研究标志着人类对物质的操控能力大大提高了。”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评价,“具备这一能力后,量子计算和精密测量便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比如,用于制造卫星导航、飞机上GPS所需要的精确时钟。山西大学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张天才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这些实验方法在单原子、单离子和单光子的水平上深刻地揭示了微观量子世界的许多奇异性质,开辟了操控和测量单量子系统的方法,在精密测量、量子信息和量子控制中具有重要应用。与获奖科学家有合作2000年,郭光灿和学生在物理评论上发表了一篇理论文章,阿罗什很快发现了这篇文章,并在2001年用此次获奖的实验方法证明了这个理论。“实验成功之后,阿罗什在发给我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很高兴在实验上把你们的方案做出来。”郭光灿告诉记者,后来,他的学生还有两篇理论文章同样被阿罗什小组用实验证明。随后,这名学生还被阿罗什邀请去法国访问学习了一段时间。张天才说,国内最近几年也有若干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了单量子系统操控和腔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国内很多从事量子光学研究的单位与阿罗什所在的法国巴黎高师有多年的密切合作交流关系。”提到两位获奖的科学家,潘建伟称,他在奥地利留学时便结识了阿罗什。“他是一位温文尔雅的科学家,而维因兰德则更具备美国西部牛仔的气质。”中国更需原创“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都有相关项目支持这方面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张天才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整个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今年6月,潘建伟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为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不过,在探讨到两位获奖科学家的成就时,中科院院士孙昌璞对中国科学报记者直言:“在量子研究领域,目前中国的实验水平已经很高了,但相比两位获奖者的成果,因为中国用的都是商业化设备,所以在实验方法和技术上,很难有真正原创性的创新。”(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2-10-10 A1 要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莱夫科维茨年生于美国纽约,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并任职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药学与生物化学教授。科比尔卡年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利特尔福尔斯,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现任职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分子与细胞学教授。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J. Lefkowitz)和布赖恩科比尔卡(Brian K. Kobilka)分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研究。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详细解释了两位获奖者的研究成果。他们说,莱夫科维茨于1968年采用放射现象追踪细胞受体,他将碘同位素附着于不同激素,在放射物的帮助下成功揭示了一些受体,其中包括肾上腺素的受体即-肾上腺素受体。他的科研团队将该受体从“藏身”的细胞壁中提取出来,对其运作机制有了初步了解。20世纪80年代,该领域研究又有了跨越式发展,科比尔卡通过巧妙的实验方法将-肾上腺素受体的基因信息从庞大的人类基因组中分离出来。科研人员发现,-肾上腺素受体与眼中能捕获光线的受体相似,他们并意识到,一定存在一个看起来相似且功能模式相同的受体家族。如今,人们把这些受体称为“G蛋白偶联受体”,其中包括光受体、味道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这类受体拥有上千个基因编码。目前,约有一半药物都是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而实现药效的,因此研究和了解“G蛋白偶联受体”至关重要。2011年,科比尔卡又和研究团队拍摄到了-肾上腺素受体被激素激活并向细胞发送信号时的精确图像,这是数十年研究得来的“分子杰作”。一位评选委员会评委最后还举起一杯热咖啡说,人们能看到这杯咖啡、闻到咖啡的香味、品尝到咖啡的美味以及喝下咖啡后心情愉悦等都离不开受体的作用。新闻背景:近五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及其主要成就回顾2011年,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而获奖。准晶体是一种介于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固体,准晶体的发现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固体物质结构的原有认识,由此带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也广泛应用于材料学、生物学等多种有助于人类生产、生活的领域。201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赫克与日本科学家根岸荣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研究成果而获奖。这一成果广泛应用于制药、电子工业和先进材料等领域,可以使人类造出复杂的有机分子。2009年,英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科学家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的贡献而获奖。2008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贡献而获奖。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因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而获奖。来源:新华社打开细胞的“感官之门”发布时间:2012-10-17来源:文汇报 方陵生布莱恩科比尔卡罗伯特莱夫科维茨10月10日,因为对“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两位美国科学家杜克大学医学中心教授、69岁的罗伯特莱夫科维茨(Robert Lefkowitz)和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57岁的布莱恩科比尔卡(BrianKobilka)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破解了人体信息交流系统的秘密,即身体如何感知外部世界,并将信息发送到细胞。该项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新药物的开发。莱夫科维茨和科比尔卡的研究成果填补了细胞如何对外界信号做出反应以及细胞之间如何交流的空白。“这是体现人类智慧的一个很了不起的贡献,这一发现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关于我们身体运行的复杂细节。”美国化学学会主席巴萨姆萨卡什里(Bassam Shakhashiri)说道。科学家们早已知道,像肾上腺素这样的应激激素会引发人迎击或逃跑,具体体现为视域聚焦、呼吸加快、减少消化道等非紧要器官的血液供应等,但是肾上腺素并不进入细胞。“显然,必须假设有某种受体参与了这一过程。”诺贝尔化学奖评审委员会成员斯文利丁(SvenLidin)在周三的新闻发布会上说道,“但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受体,及其它是如何做出反应的,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谜。”莱夫科维茨说,细胞受体的概念可以追溯到一个多世纪前:“但20世纪70年代初,当我开始这一领域的研究时,学术界很多人对存在这样的受体仍持怀疑态度。”莱夫科维茨博士在实验中,将放射性碘同位素附着在某种激素上,用来跟踪观察激素的活动情况,以及细胞受体的行为。经过多年研究,他提取出了这些受体蛋白质,并证明它们都是一些特殊的分子。20世纪80年代,莱夫科维茨的研究团队寻找并发现了产生其中一种蛋白质受体的基因,当时,科比尔卡是该团队中的一名博士后研究员。基因蓝图显示,这种蛋白质缠绕穿过细胞壁七次,呈螺旋状,同时其他研究人员还在细胞内发现了一个新的蛋白质家族G蛋白。在激活状态下,蛋白质内部的分子会引发一系列复杂的反应。当莱夫科维茨意识到他发现的受体与人体其他部位的另一种受体视网膜上的感光受体是一样的时候,“终于找到了!”他非常激动地感叹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莱夫科维茨和科比尔卡的研究小组又破译了其他几个类似受体的基因密码,事实证明,他们的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