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范畴的逻辑研究.docx_第1页
宪法学范畴的逻辑研究.docx_第2页
宪法学范畴的逻辑研究.docx_第3页
宪法学范畴的逻辑研究.docx_第4页
宪法学范畴的逻辑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宪法学范畴的逻辑研究 宪法学范畴的逻辑研究 一、宪法学范畴的逻辑含义 有关宪法学范畴的论题一直以来都是宪法学界讨论研究的热点。抽象的宪法学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对于宪法学范畴的历史类型、具体层次分类及涵盖内容,学者有着各自的见解。宪法学范畴是对宪法学本质属性的抽象和概括,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关宪法学范畴的探讨成为一个开放性的课题。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对宪法学基本范畴及宪法学框架提出个人观点,宪法学界展开了有关宪法学范畴的内涵、地位及内容的必要讨论。时至今日,宪法学的新体系构架内容为宪法学发展的趋势,宪法学范畴的相关讨论成为中国宪法学新体系重构这个宏大命题的研究基础,其作用在于为宪法学新体系构建奠定理论支柱。 何为范畴?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P78)这是列宁对范畴本身特点的认识和概括。宪法学的范畴是人们的思维对宪法学的研究对象的本质的概括反映,宪法学的范畴支撑着宪法学理论、宪法学科的发展。依照列宁对范畴的解释,深化对宪法学范畴的认识,研究宪法学范畴有助于建立科学完善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宪法学理论体系,将宪法现象、宪法实践与宪法规范及社会历史条件联系起来,成为学者韩大元提到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按照宪法学范畴的逻辑思维及宪法对宪法现象、宪法实践不同的抽象程度,宪法学范畴涵盖宪法学的基石范畴、基本范畴和一般范畴三个逻辑层次。 宪法学范畴中最根本的是宪法学的基石范畴,它是成熟的宪法学理论体系研究必须具备的理论基石。基石范畴,是基于一定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体现,它是一种理论体系区别于其他理论体系的标记在法哲学范畴体系中属于最高范畴。(P36)宪法学基石范畴是宪法学范畴体系中的最高范畴,也即宪法学基本范畴中最重要的范畴,是宪法学区别于其他部门法和其他学科的根本标志,它规定着其他范畴的实质内涵和相互关系,是宪法学体系之网的总纽结,是整个范畴研究体系的基石。 宪法学基本范畴是学界在提到宪法学范畴时通常使用的一个概念。宪法学基本范畴是以总体宪法学现象为背景,是对宪法学现象的主要方面或深层次本质的概括和反映。(P45)由此可知,宪法学基本范畴可看作是宪法学范畴网研究的结点,没有这些结点则无从连接整张网。 一般范畴指宪法学中除基石范畴和基本范畴之外的那些具体范畴,是对某一特定宪法现象的简单抽象。 完善或者重构宪法学范畴体系需廓清以上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宪法学范畴应当是彰显宪法价值、高度抽象概括宪法原则以及支撑宪法学理论的范畴,这一基础理论是宪法学理论架构的支柱。宪法学范畴研究既要保持历史性,又要具有开放性;既要遵循于宪法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又要贴合现实条件的需要。由于受苏联国家法学的影响,我国传统宪法学范畴研究模式是以阶级斗争为导向、服务国家政治及政权巩固的体系框架。传统的宪法学范畴基于其特定的社会现实,对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现实要求或宪法现象,很难进行合理科学的回应、解释和规范。宪法学新体系的范畴较传统的宪法学范畴应是一个更加符合逻辑规律的结构关系,反映社会客观宪法现实的架构。 二、宪法学范畴研究主要观点的逻辑评述 宪法学范畴的三个层次中,宪法学的基本范畴被研究得最多,而关于宪法学基石范畴的研究相对较少却具有重大的意义。宪法学的一般范畴因为具有比较强的开放性,研究的角度和观点很多,在此没有总结比较稳定的代表性观点。 (一)关于宪法学基石范畴的主要观点 1997年,童之伟教授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以社会权利为宪法学基石范畴设想构架宪法学的新体系。这一学说相对于原有的以阶级分析和现有的以权利和权力或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为基础构建的宪法学体系而言是崭新的,为构建科学的、符合中国现实国情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宪法学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当然,学界对社会权利分析理论仍存在诸多争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刘永博士对童之伟教授的这一观点进行了深刻的剖析研究,并提出以人权为宪法学的基石范畴。我们以为,尽管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社会权利分析理论为宪法学的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论和研究视角,这两个观点反映出宪法学基石范畴研究的发展轨迹,宪法学基石范畴的研究应当更加受到重视。 (二)关于宪法学基本范畴的主要观点 关于宪法学基本范畴的思考,宪法学界百家争鸣。概括起来,出现了对应范畴论、单一范畴论以及综合范畴论等几种代表性的主要观点。 持对应范畴论的主要有张光博教授、李龙教授、周叶中教授、韩大元教授等。 1987年张光博教授在法学研究第3期发表了题为宪法学基本范畴的再认识的文章。张光博教授列举了宪法、国体、政体、国家区域结构、法制、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等8个宪法学常用的基本范畴,并对每一个范畴提出了自己的新看法。(P661) 1996 年李龙与周叶中教授根据宪法学范畴反映宪法现象的深度、广度以及抽象化程度的不同, 把宪法学范畴分为普通范畴和基本范畴, 并将基本范畴概括为: 宪法与宪政、主权与人权、国体与政体、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国家权力与国家机构, 其中宪法与宪政是宪法学范畴体系的逻辑起点。 2005年韩大元教授在分析与反思20世纪50年代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的基础上,主张应当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来建立中国宪法学的基本范畴,而构成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的要素主要包括:国家社会;宪法法律;立宪主义民主主义;人权基本权利:主权国际社会,其中,最核心的范畴是人权基本权利。 持单一范畴论观点的学者主要认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宪法学研究最基本的问题,宪法学的其他问题都是建立在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这一问题基础上,并由此展开的。文正邦、付子堂、刘惊海、吴家清等学者分别在其论著中阐明了这一观点。 笔者认为童之伟教授是综合范畴论的代表。童之伟教授独辟蹊径, 基于他的社会权利理论而就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把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提炼为七大范畴, 即社会权利、公民权利、国家权力、社会剩余权利、社会总体权利、法律义务和宪法。在他看来, 社会权利因以所有权归属已定之财富为本源, 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而被赋予新的表述成为宪法学基本范畴。 三、宪法学研究的逻辑范畴 (一)宪法学的基石范畴人权 我们可以认为宪法学的基石范畴是对权利这一法学基石范畴的抽象。那么宪法学上的权利应该怎样界定呢?笔者认为宪法学的存在价值对人类社会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保障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由或权利。因为宪法守护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由或权利,法治社会才根本地区别于非法治社会,近代以来宪法及宪法学产生之后人类追求的普世价值才区别于以往没有宪法存在的社会。人生存和发展的自由或权利是感性的具体,其在宪法学上的抽象规定即为人权和基本人权。因而人权即是宪法学的基石范畴,它规定着其他范畴的实质内涵和相互关系。 人权是人类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保障人权已成为各国宪法所宣示的普遍精神或普世价值。资产阶级宪法的人权理念始于社会契约论和天赋人权这一系列理论。人权研究地位的确立,范围的扩大,在于约束国家的权力滥用,防止国家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确立了国家在保障公民权利中的职责。保障人权是宪法的价值取向。 人权研究发展至今,经历了从满足人的最基本需求向强调人的价值及个人发展的三代人权体系变化。我国1982年宪法,将切实保障人权作为修宪的价值目标贯穿于整部宪法之中,追求从法律上和事实上保证中国公民享有广泛的、真实的自由和权利 。我国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与保障人权的条款写入宪法,这是从宪法文本的层面直接体现出宪法学基石范畴的内容。人权理论成为宪法学研究的基石范畴,在新刑事诉讼法的修订中已有体现。笔者认为,只有以这个基石范畴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宪法学范畴体系乃至整个中国的法治体系才是符合我国的依法治国价值目标追求。 (二)宪法学的基本范畴 宪法学的基本范畴,是以宪法学现象的总体为代表,对宪法学现象的基本环节、基本过程比较简单的抽象,属于宪法学理论的基本概念,由宪法学的基石范畴所决定,并衍生、分化以调整宪法学现象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过程。根据此概念,笔者认为宪法学的基本范畴包括权力与权利,宪法与宪政两对范畴。 1. 权力与权利 权力与权利与其特定的主体结合包含公权力或称国家权力(Power)、私权利或称公民权利(Right)与介于公权力与私权利之间的社会权力(Social power)。 一般认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对应范畴。笔者认为在目前中国社会现状下,将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作为对应范畴且是最重要的对应范畴是可行的。 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是一对亘古不变的矛盾,也是宪法学范畴不可不谈的范畴。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涉及法治社会中的基本理念与精神。宪法要求国家规范行使权力、分权且制衡,不得滥用权力,国家权力存在的价值在于保障公民权利的根本体现。所谓公民权利,是指公民所拥有的权利。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是取得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依其理解,权利主体是在法律上享有资格的所有人,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法定性。公民权利是指权利人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P26)公民权利作为制约国家权力的支点,与人权同为相近的概念。从人权的历史发源看,人权是作为人应当享有的一切权利,因而人权的权利主体较之公民十分广泛,自2004年宪法修正案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条文纳入宪法,从字面理解权利主体及内涵,涵盖了一切人及法不禁止的私权利。 公民权利具有根本性,其他权利皆派生于公民权利。在对应范畴中,公民权利对应的是国家权力,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源于实现公民的权利,国家权力实为国家职权或者说国家职责。 社会权力这一概念源自英国迈克尔曼的社会权力的来源一书(P1)。迈克尔曼定义了社会权力的四种来源,即经济、意识形态、军事和政治。在中国,郭道晖教授对社会权力的研究最为全面和透彻,根据他的分析,构成社会权力一般需具备下述三个要素:第一,是享有人权与公民权的社会主体。社会权力的主体主要是政府组织以外的公民和各种社会组织, 或称非政府组织, 他们是社会权力的核心力量。第二,拥有相当的社会资源。要形成社会权力,必须拥有一定的社会资源, 这是行使权力的能源,否则就没有能力对相对人施加影响, 就不构成权力。第三,具有对社会和国家的影响力、支配力。强制力(或影响力、支配力)是任何权力的一个基本要素, 但强制力有大小和软硬强度的区别。国家权力强制性较大, 较硬性。社会权力在一般情况下属于软权力。郭教授曾提出以社会权力制约国家权力的理念,这是从国家机器外部启动制约国家权力的社会力量,可以作为对以国家权力制衡国家权力机制的补充。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了,多民族与国际化条件下文化也呈现多元化形态,民众的社会生活价值也逐渐地多元化,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众多利益群体和社会组织与政府机构并存,需要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互补,从而社会权力的发展需要更多的空间,其在宪法上的地位也会日益凸现出来,虽然它由公民权利派生,但它的独立价值将得到肯定,并终将成为宪法学基本范畴的内容之一。 2.宪法与宪政 宪法在宪法学研究中当然地具有重要地位,它是宪法学研究最直接的材料来源,也是宪法学研究最直接的作用对象,宪法学研究的成果一般都要从宪法中体现出来,并得到实际的实施,以实现宪法学研究追求的价值目标,而这个实施的过程往往就是宪政实践的过程。可见,宪法和宪政是宪法学研究的宏观载体,因而宪法与宪政是宪法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除了宪法文本外,宪法也包括宪法性文件,宪法的要素包括宪法概念、宪法原则和宪法规范。在宪政的概念问题上中外学者们众说纷纭,但在宪政与宪法紧密相联,以及宪政的核心是限制政治权力、保障公民权利等方面则认识一致。因此可以说,宪政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石,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宪政与宪法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生命。也可以说,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因此,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而离开了宪政,宪法则成了一纸空文,因此宪政在宪法学理论体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3.两对基本范畴之间的内在联系 宪法学的这两对基本范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权力和权利关系问题是宪政活动的焦点,全部宪政活动都是围绕着权力和权利而进行的, 权力和权利通贯宪法制定和实施的全部过程。权力与权利的对立统一使宪政蕴含着宪法现象内部一切矛盾,即权力和权利是宪政的因子,是对宪法现象的最简单的抽象和规定;权力与权利的对立统一使宪政蕴含着宪法现象内部一切矛盾。 当然两对基本范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权利与权力好比分子,宪法与宪政则好比是这些分子组成的特定物,其居于不同的层次,因而不能相互替代。 (三)宪法学的一般范畴 一般范畴都是由基本范畴分解而来或直接间接派生出来的,因此,归根结底它们都是以人权范畴为根基的。基本范畴有分解或派生出一般范畴的功能,据此, 从权利与权力宪法与宪政中分解或派生出的一般逻辑范畴主要包括:公民、公民的基本权利、公民的非基本权利、经济权利、政治权利、社会生活权利、人身权利、少数人权利、平等权、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通信自由、控告/检举权、劳动权、劳动者休息权、社会救济权、受教育权、文化自由等;社会组织;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制度、国体、政体、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国家机构、国家机关、代议机关、立法权、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元首权。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