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资料: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doc_第1页
论文资料: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doc_第2页
论文资料: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doc_第3页
论文资料: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doc_第4页
论文资料: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 河北省滦平县教研室 陈秀云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就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一、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一个单纯的认知过程,学习的本身就包括着情感和兴趣。师生情感交融,学习兴趣盎然,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前提和保证。1、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亲其师而信其道” ,师生情感融融恰恰,学生才敢想敢说。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并且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对老师有感情,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愿意去做老师让做的事情。如:“谁来当一回小老师” ;“试试看,你能行” ;“三个小炉匠,赛过诸葛亮,咱们这么多小炉匠一定能有好办法” ;“你真行,请继续”等等。这样,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气氛和谐,情在学中,学在情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2、创设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对许多事情喜欢问“为什么” ,还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这样的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对此,教师必须加以保护和鼓励,并大力调动和培养。如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教师先在黑板上出示若干个按红、黄、绿顺序排列的气球,对学生说:“我闭着眼睛,你说第几个,我就知道它是什么颜色的。”经过师生共同游戏,学生兴趣很高,急于知道其中的奥妙,从而为探求新知创设了情境。二、“再创造”新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即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小学生的创新不同于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于八、九岁的孩子来说,从提供的具体事例中归纳出一个法则,抽象出一个概念,想出一种巧妙解法,都是一个发现,一次“再创造” ,是难能可贵的创新的幼芽。那么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再创造”新知识呢?我认为可分以下四步进行:1、注重感知,为“再创”新知奠基。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的越牢固,越全面” 。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它属于认识的低级阶段,没有正确的充分的感知,就不可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更不可能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给他们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对事物获得鲜明而又清晰的印象,为“再创”新知奠定丰厚的基础。 (1)充分的观察感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生动形象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容易理解和记忆。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必须正确地使用教具,合理地利用插图,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充分地感知,以逐步完成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例如教学“8”的认识,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这幅图画的是一件什么事情?有几位老师?有几位小朋友?一共有多少人?戴帽的几人?不戴帽的几人?一共几人?几个男的?几个女的?一共几人?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观察,为从中抽取其本质属性(数量都是8个),舍弃其非本质属性(师、生,戴不戴帽子,男、女等)积累了感性认识,同时也感知了“8”的组成。(2)有效的操作感知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当学生学习某一概念或法则时,仅仅通过对教具、插图的观察是不够的,还应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通过视觉、触觉、运动觉等,使生动、具体的感性材料作用于大脑,形成表象,以逐步认识事物的本质,达到借助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和发展的目的。例如教学“两位数进位加法”(义务教材人教版五年制第二册69页例3)34+28= 时,引导学生这样操作:在上面摆3捆和4根小棒(表示第一个加数),在下面摆2捆和8根小棒(表示第二个加数),整捆的与整捆的小棒相对应,单根的与单根的小棒相对应,(表示相同数位对齐)。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先把单根的小棒相加,4根加8根是12根,将12根里面的10根捆成一捆,放在整捆的小棒下面(感知计算方法:从个位算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这样,操作的目的明确,顺序合理,使学生清晰地感知了算理,为抽象概括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打下了基础。2、强化表象,为“再创”新知搭桥。人的认识从感性的向理性的转化是一个辨证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个飞跃是由表象作为中间环节来实现的。表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小学生的思维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上,但如果只停留在感知阶段就会影响抽象概括能力的形成。因此,不仅要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起清晰、完整的表象,还要强化表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放录像”回忆感知的过程。如回忆图示的观察过程、教具的演示过程、学具的操作过程等,以发挥其使知识逐渐内化、思维逐步减缩的效能,为“再创”新知铺路搭桥。3、引导说意,向概括新知过渡。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表述是思维的外化过程,让学生在感知基础上,借助表象用语言表探求取知识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理顺思路,对感性材料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进而抽象概括。仍以34+28为例,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分层次表述。第一层次是结合操作,用有声的生活言语表述操作过程:“3捆和4根小棒加上2捆和8根小棒,先把单根的相加,4根加8根是12根,把12根里面的10根捆成1捆,放在整捆的小棒下面,剩下2根单根的。再把整捆的小棒相加,3捆加2捆再加新捆成的1捆是6捆,一共62根小棒” 。第二层次是脱离实际操作,用“放录像”形式回忆操作过程。回忆离不开语言,只是有声言语转化成了无声言语,为了便于师生间的信息传递,也可以在默默地“想想”之后,将无声言语外化说出来,如:先把单根的相加,满十根捆成一捆,再把整捆的相加第三层次是用数学名词术语、符号表述计算过程:34加28,先算个位上的,4加8得12,12满十,向十位进1,个位写2,然后算十位上的,3加2再加进上来的1得6,34加28得62。第三层次的表述要充分,不但表述34加28的计算过程,还要表述56加37、46加24的计算过程,向抽象概括这类题的计算法则过渡。4、抓住时机,抽象概括新知。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有句名言:“一个坏的教师是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是教人发现真理。”任何一个数学概念、法则都是抽象概括的结果,但这个结果什么时候出现,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出现过早,相当于教师送给学生的“空中楼阁” ,学生摸不着,抓不住。出现过晚,形成大量具体材料罗列,不能如期达到教学目的。因此,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及儿童的心理特征,依据同化和顺应原则,在学生积累和丰富了感性认识之后,借助表象的作用,利用思维的工具,顺水推舟揭示概念,顺理成章概括法则。如教学“平均分”概念时,先让全体学生操作学具“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再指一名学生到讲台上演示分的过程,并说说怎样分的,还要让学生用同样方法“把12根小棒分成3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这时教师便可揭示:分得结果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就叫做“平均分” 。又如“两位数进位加法”计算法则的教学,通过上述的摆小棒感知算理,“放录像”强化表象,语言表述逐步抽象,最后从一些具体题目的计算方法中,抽象概括出了计算法则。这样,新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获得的,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且有利于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培养。三、开放性尝试,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不是凭空臆造,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但有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一定能创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和创新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尝试,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如让学生制作几何模型,拼、画几何图形,统计整理一些数据,联系生活实际自编应用题,设计一些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等等。训练学生多方法操作,多角度观察,多途径思考,多渠道解决实际问题。如学习表内乘法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二.一班有9盆花,如果每行摆的盆数同样多,能摆成几种图案?”学生积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