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信息系统综合防雷设计.doc_第1页
通信、信息系统综合防雷设计.doc_第2页
通信、信息系统综合防雷设计.doc_第3页
通信、信息系统综合防雷设计.doc_第4页
通信、信息系统综合防雷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则22术语33雷电防护区53.1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53.2雷电防护区划分54雷电防护分级64.1一般规定64.2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64.3 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分级75通信机房外部防护85.1机房外部防护措施85.2避雷网、避雷带的设置85.3引下线的设置85.4通信机房地网的设置95.5通信铁塔的接地与防护115.5.1铁塔地网115.5.2铁塔直击雷防护115.5.3馈线的室外防护126通信机房内部防护126.2接地汇集线的设置要求126.3室内等电位连接146.4线缆的屏蔽及合理布设157浪涌保护器167.1SPD的部署167.1.1电源SPD的部署167.1.2信号SPD的部署187.2SPD的选型227.2.1电源SPD的选型227.2.2信号SPD的选型267.3SPD的安装要求277.3.1电源SPD的安装要求277.3.2信号SPD的安装要求298设备类型的规划308.1通信综合防雷柜类型的规划309参考规范311总则1.0.1 为防止和减少雷电对铁路通信设备造成的危害,统一铁路防雷、电磁兼容及接地工程设计、施工和施工质量验收技术标准,使工程设计、施工符合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确保人员安全和铁路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制定本规定。1.0.2 本规定适用于新建铁路,即有线改造中的通信防雷设计级通信防雷系统改造。新建、改建铁路通信系统,必须统筹设计铁路通信设备雷电综合防护。对于隐蔽工程应严格执行监理和随工验收制度,确保工程质量。1.0.3 通信机房(楼、站、机械室,以下均统称通信机房)应采用外部防雷与内部防雷相结合,即直击雷防护、联合接地、等电位连接、线缆屏蔽与合理布设、安装浪涌保护器等。1.0.4 通信机房的雷电过电压保护设计,应根据当地雷电活动情况和通信机房性质,选择合理的保护措施,同时也应防止过度保护造成不必要的浪费。1.0.5 通信机房所在地雷暴日应根据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确定。1.0.6 通信机房接地应采用共用接地系统方式,即建筑物防雷系统的接地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防静电接地以及通信设备的工作接地、保护接地、防雷接地等连接在一起构成共用的接地系统。当条件具备时应接入铁路综合接地系统。1.0.7 通信机房的通信电源系统,应采取适当、有效的雷电过电压分级保护措施。1.0.8 邻近信号机房的通信接地系统应充分利用信号机房既有的雷电综合防护装置(避雷网、避雷带、引下线以及接地网)。1.0.9 位于非通信机房(信号、信息、电力等机房)中的通信设备应与建筑物内其他系统公用接地装置,该共用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符合设计规定。1.0.10 当通信机房与其他专业机房不共地时,两者之间的数字通信电缆(端口)应进行光电隔离。2术语2.0.1 雷暴日(Thunderstorm Day)一天中可以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则称为一个雷暴日。2.0.2 直击雷(Direct Lightning Flash)直接击在建筑物或防雷装置上的闪电。2.0.3 非直击雷(Indirect Lightning Flash)击在建筑物附近的大地,其他物体或与建筑物相连的引入设备的闪电。2.0.4 雷电过电压(Lightning Overvoltage)因特定的雷电放电,在系统中一定位置上出现的瞬态过电压。2.0.5 雷电感应(Lightning Induction)雷电放电的强大电磁场作用在邻近的导线或电子、电气设备系统内产生的静电过电压和过电流以及电磁感应过电压和过电流。2.0.6 雷电波入侵(Lightning Surge On Incoming Services)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入侵建筑物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2.0.7 综合接地系统(Integrated Earthing System)将铁路沿线的牵引供电回流系统、电力供电系统、信号系统、通信及其他电子信息系统、建筑物、道床、站台、桥梁、隧道、声屏蔽等需接地的装置通过贯通地线连成一体的接地系统。2.0.8 共用接地系统(Common Earthing System)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设备工作地和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等连接在一起的接地系统。2.0.9 贯通地线(Runthrough Earth Cable)沿铁路敷设的连接各种设备、设施的接地导体。2.0.10接地装置(Earth-termination System)接地线和接地极的总和。2.0.11自然接地体(Natural Earthing electrode)具有兼作接地功能的但不是为此目的而专门设置的与大地有良好接触的各种金属构件、金属井管、钢筋混凝土中的非预应力钢筋、埋地金属管道和设施等的统称。2.0.12 电位连接(Equipotential Bonding)设备和装置外露可导电部分的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相接。2.0.13 号传输线(信号线)(Signal Transmission Line)指铁路通信系统、信号系统及各种电子信息系统的信息传输线。2.0.14 浪涌保护器(Surge Protective Devices,SPD)通过抑制瞬态过电压以及旁路浪涌电流来保护设备的装置,它至少含有一个非线性元件。2.0.15 开关型(间隙型)浪涌保护器( Switching type SPD)无浪涌时呈高阻状态,对浪涌响应时突变为低阻的一种SPD。常用器件有气体放电管、放电间隙等。2.0.16 限压型浪涌保护器 (Voltage limiting type SPD)无浪涌时呈高阻状态,但随着浪涌的增大,其阻抗不断降低的SPD。常用器件有氧化锌压敏电阻、瞬态抑制二极管等。2.0.17 两端口多级集成电源SPD(Two Port Integrated Multi SPD,IMP)多级集成SPD将级联的SPD与串联阻抗在内部配合,组成新的两端口浪涌保护器。可以保证传输到设备的能量被减小到最小。2.0.18 残压(Residual voltage,Ures)雷电电流通过SPD 时,其端子间呈现的最大电压。2.0.19 电压保护水平(Voltage Protection Level,Up)表征SPD限制接线端子间电压的性能参数,其值可从优选值的列表选择。该值应大于限制电压的最高值。2.0.20 称放电电流(Nominal discharge current,In)流过SPD具有8/20ms波形的电流峰值,用于SPD的级试验以及级、级试验的SPD的预处理试验。2.0.21 最大放电电流(Maximum discharge current, Imax)流过SPD,具有8/20ms波形电流的峰值,其值按级动作负载试验的程序确定。Imax大于In。2.0.22 最大持续工作电压(Maximum continuous operating voltage,Uc)可连续施加在SPD上的最大交流电压有效值或直流电压值。2.0.23 过电流保护(Overcurrent protection)安装于SPD回路,作为电器装置一部分的过电流保护装置(如:断路器或熔断器)。3雷电防护区3.1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3.1.1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3.1.2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并符合下列规定:1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天及以下的地区;2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20大于天,不超过40天的地区;3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天,不超过60天的地区;4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天以上的地区。3.1.3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见附录D。3.2雷电防护区划分3.2.1雷电防护区的划分是将需要保护的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3.2.2雷电防护区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续防护区(图3.2.2),并符合下列规定:1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4 直击雷防护区(LPZ0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5 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0B)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6 第二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7 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第三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4雷电防护分级4.1一般规定4.1.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雷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B、C、D四级。4.1.2雷电防护等级应按下列文法之一划分:1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所处环境进行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2 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等级。4.1.3对于特殊重要的建筑物,宜采用4.1.2条规定的两种文法进行雷电防护分级,并按其中较高防护等级确定。4.2按雷击风险评估确定雷电防护等级4.2.1按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1和建筑物入户设施年预计雷击次数N2确定N(次/年)值,NN1N2。4.2.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系统设备,因直击雷和雷电电磁脉冲损坏可接受的年平均最大雷击次数NC可按下式计算:NC5.8101.5/C(次/年)。4.2.3将N和NC进行比较,确定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是否需要安装雷电防护装置:1当NNC时,可不安装雷电防护装置;2当NNC时,应安装雷电防护装置。4.2.4按防护装置拦截效率E的计算公式E1NC/N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1当E0.98时定为A级2当0.90E0.98时定为B级3当0.80E0.90时定为C级4当E0.80时定为D级4.3 按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使用性质确定雷电防护分级4.3.1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宜按表4.3.1选择雷电防护等级。雷电防护等级电子信息系统A级1. 大型计算机中心、大型通信枢纽、国家金融中心、银行、机场、大型港口、火车枢纽站等。2. 甲级安全防范系统,如国家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 大型电子医疗设备、五星级宾馆。B级1. 中型计算机中心、中型通信枢纽、移动通信基站、大型体育场(馆)监控系统、证券中心2. 乙级安全防范系统,如省级文物、档案库的闭路电视监控和报警系统。3. 雷达站、微波站、高速公路监控和收费系统。4. 中型电子医疗设备。5. 四星级宾馆C级1. 小型通信枢纽、电信局。2. 大中型有线电视系统。3. 三星级以下宾馆。D级除上述、级以外一般用途的电子信息设备4.3.2 铁路供配电系统的电子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应按防护装置的拦截效率划分为A、B、C、D四级。划分时应考虑系统所处环境和重要性及使用性质两方面因素。当按重要性及使用性质分级时。宜按下列原则确定:1A级特殊重要或大型远动调度中心等;2B级远动调度中心等;3C级微机控制保护的变配电所等;4D级零星弱电监控设备。5通信机房外部防护5.1机房外部防护措施5.1.1通信机房外部防护措施包括安装避雷网、避雷带、引下线(或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设置地网以及通信铁塔的接地与防护。5.2避雷网、避雷带的设置5.2.1通信机房直接类防护采用避雷网、避雷带。既有通信机房应采用在顶部明装避雷网、带,新建通信机房可按相关设计文件要求暗敷。5.2.2明装避雷带网由不大于3m3m的方形网格构成,并将各端点与避雷带焊接连通。网格由不小于40mm4mm的热镀锌扁钢交叉焊接构成,热镀锌钢材的镀层厚度为20-60m。焊接部位必须进行防腐处理。明装避雷网须采用有效措施,防止损坏屋顶防水层并避免避雷网浸泡在水中。5.2.3避雷带采用不小于8mm热镀锌圆钢沿屋顶周边设置一圈,避雷带转角处应为圆弧形,弯曲半径不小于90mm。距墙体高度0.15m,并用相同规格的热镀锌圆钢均匀设置避雷带支撑柱,支撑柱间距不大于1m。5.3引下线的设置5.3.1引下线是避雷带与接地装置的连接线,是雷电流泄放入大地的通道。5.3.2既有机房建筑物5.3.2.1引下线应沿机房建筑物外墙均匀垂直敷设,数量不小于4根,宜保证每个外屋角设置一根,间距应不大于18m,安装应平直,并与其他电气线路距离大于1m。引下线的固定卡钉布置应均匀牢固,间距宜小于2m。5.3.2.2引下线应采用不小于40mm4mm热镀锌扁钢,或不小于8mm的热镀锌圆钢,上端与避雷带焊接连通,下端与地网焊接,焊接处的弯曲半径不小于90mm,焊接部位必须进行防腐处理。5.3.2.3建筑物外的引下线敷设在人员可停留或经过的地点时,应采用下列一种或多种方法防止接触电压和旁侧闪络电压对人员造成伤害:(1)外露引下线在高2.7m以下部分穿不小于3mm厚的交联聚乙烯管,该管应能耐受100KV冲击电压(1.2/50s波形)。(2)应设立阻止人员进入的护栏或警示牌。护栏与引下线水平距离不应小于3m。5.3.2.4当既有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或框架结构时,可利用建筑物内主钢筋作为引下线,此时引下线应与接地装置、避雷带焊接,并进行防腐处理。5.3.3新建机房建筑物5.3.3.1新建机房建筑物房屋结构应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在混凝土框架内应设置不小于12mm的圆钢为主钢筋,主筋间用相同规格的圆钢相互焊接成不大于5m5m的网格,并保证电气连接的连续性。主筋作为自然引下线,上端必须与避雷带焊接,下端必须就近与基础接地网焊接。5.3.3.2新建通信机房可在墙体内用钢筋网设置屏蔽层。钢筋网应采用不小于8mm的圆钢焊接成不大于600mm600mm网格,并与主筋焊接连通,窗户设有防盗网的还应与防盗网钢筋焊接。5.4通信机房地网的设置5.4.1通信机房地网由各接地体、建筑物四周的环形接地装置、建筑物基础钢筋构成的接地体相互连接构成。5.4.2新建建筑物混领土基础的钢筋必须焊接成基础接地网,网格宽度不大于3m;既有建筑物为钢筋混凝土基础的,可利用混凝土基础钢筋作为基础接地网,此时应保证接地电阻值符合规定。5.4.3新建建筑物的环形接地装置必须与建筑物四脚的主筋焊接,并应在地下每隔5-10m就近与建筑物基础接地网钢筋焊接一次。5.4.4既有砖混结构建筑物应在其四周环形接地装置。环形接地装置一般由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组成,应沿建筑物散水外,环绕建筑物外墙闭合成环,受条件限制时可不环周敷设,但应尽可能沿建筑物周围设置,以便与帝王连接的各种引线就近连接。5.4.5水平接地体与建筑物外墙的间距不小于1m,埋深不小于0.7m,在寒冷地区,接地体应埋设在冻土层以下。5.4.6水平接地体可采用以下材料:(1)镀层厚度大于2060m的40mm4mm热镀锌扁钢;(2)镀层厚度大于250m、直径大于14mm的镀铜圆钢;(3)不小于50mm2铜带或缠绕的电缆;(4)与贯通地线材质相同。5.4.7避雷带引下线与水平接地体的连接点处应设垂直接地体,垂直接地体必须与水平接地体可靠焊接。接地电阻不满足要求时,可增设垂直接地体,其间距宜为垂直接地体长度的2倍,并均匀布置。5.4.8垂直接地体可采用石墨电极、铜铸钢、铜材、热镀锌钢材(钢管、角钢、圆钢、扁钢)或离子接地体等新型接地装置,电力牵引区段宜采用石墨接地体。(1)采用热镀锌钢管时,钢管壁厚度不小于3.5mm,长度宜为2.5m;(2)采用热镀锌角钢时,角钢不小于50mm50mm5mm,长度宜为2.5m。5.4.9在接地装置拐角及尽头处的地面上设置永久性走向标志。5.4.10接地电阻难以达到要求时,可采取深埋接地体、设置外延接地体、换土、在接地体周围添加经环保部门认可的降阻剂或其他新技术、新材料等措施。5.4.11接地体难以避开污水排放和土壤腐蚀性强的地点时,垂直接地体应采用石墨接地体应采用石墨接地体。水平接地体应选用耐腐蚀性材料,采用热镀锌扁钢时,镀层不宜小于60m。5.4.12对既有建筑进行地网改造时,应了解建筑物结构、原有防直击雷装置、原有接地网和接地体的分布等。5.4.13接地电阻值要求5.4.13.1通信机房所在建筑物的地网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1。5.4.13.2接入综合接地系统或贯通地线条件的通信机房,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5.4.13.3不具备接入综合接地系统或贯通地线条件的基站、区间中继设备和漏泄同轴电缆的接地电阻值应不大于4。5.4.13.4与机房地网相连的铁塔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不与机房地网连接的铁塔、电杆单独设置防雷接地体时,接地电阻应不大于10。5.4.14通信地网与贯通地线的连接5.4.14.1各类通信机房、区间的通信电缆、铁塔等设施,当其距离贯通地线在20m以内时,宜就近与贯通地线引接线等电位连接,接入铁路综合接地系统中。当距离大于20m时,可不与贯通地线连接。5.4.14.2贯通地线在通信机房建筑物一侧每隔2-3m用50mm2的裸铜线与环形接地装置连接,两侧各连接两次。5.4.14.3贯通地线与设备接地端子的连接线应采用25mm2的裸铜线焊接或压接,焊接或压接,焊接时焊接长度不小于100mm,并套150mm长热熔热缩带防护。5.4.15通信基站专用电力变压器设置在通信机房外,且距通信机房地网边缘30m以内时,应用不小于1根的水平接地体将电力变压器的地网与通信机房地网焊接连通。距地网边缘大于30m时,可不与地网连通。5.5通信铁塔的接地与防护5.5.1铁塔地网5.5.1.1铁塔地网应采用40mm4mm的热镀锌扁钢,将铁塔四个塔脚地基内的金属构件焊接连通,铁塔地网的网格尺寸应不大于3m3m。5.5.1.2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边缘距离大于15m时,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宜相互独立,分开设置。5.5.1.3铁塔地网与机房地网边缘距离在15m以内时,应采用不少于2根40mm4mm的热镀锌扁钢,在底下将铁塔地网与机房外环形接地体焊接连通。热镀锌扁钢上应均匀设置垂直接地体,间距宜为垂直接地体的长度的2倍,以利于雷电流的充分泄放。5.5.1.4机房被包围在铁塔四脚内时,铁塔地网与机房的基础地网应联为一体,机房外设环形接地体应在铁塔地网外敷设,并与铁塔地网多点焊接连通。机房被包围在铁塔四脚内时,机房顶可不再敷设避雷网、带。5.5.1.5当铁塔地网的接地电阻值达不到要求时,可敷设辅助地网,适当扩大地网的面积。即在地网外围增设1圈或2圈环形接地装置。环形接地装置由水平接地体和垂直接地体组成,水平接地体周边为封闭式,水平接地体与地网宜在同一平面上,环形接地装置与地网之间以及环形接地装置之间应每隔5m相互焊接连通一次;也可在铁塔四角设置辐射式接地体,延伸接地体的长度宜限制在10-30m以内。环形接地装置的周边可根据地形、地质状况决定其形状。5.5.2铁塔直击雷防护5.5.2.1通信铁塔的避雷针应将机房和塔上通信设备置于保护范围内,应使用40mm4mm的热镀锌扁钢设置专门的铁塔避雷针雷电引下线,接入铁塔的地网。5.5.2.2铁塔位于建筑物屋顶时,铁塔四脚应利用建筑物柱内的钢筋作雷电引下线,或与楼(房)定避雷带就近不少于两处焊接连通。5.5.3馈线的室外防护5.5.3.1铁塔上架设的馈线及其他同轴电缆金属外护层应分别在天线处、离塔处以及机房入口处外侧就近接地(天线处、离塔处工艺做法为从馈线的地线卡子引出线就近接引至铁塔塔身,应确保接地卡子与天馈线连接处防水、防渗漏良好);当馈线及其他同轴电缆长度大于60m时,宜在铁塔中部增加一个接地点,接地连接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0mm2的多股铜线,室外走线架始末两端均应接地。5.5.3.2馈线及其他同轴电缆在机房馈线入口处接地时,应接入室外接地汇集线。6通信机房内部防护6.1通信机房内部防护措施6.1.1内部防护措施主要包括设置接地汇集线、等电位连接、线缆屏蔽及合理布线以及加装浪涌保护器(SPD)等防护项目。6.2接地汇集线的设置要求6.2.1接地汇集线是用以完成等电位连接的金属带,也称公共接地母线、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地线排、接地母板、接地汇流条等,所有接地线均从接地汇集线上引出。6.2.2 接地汇集线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0mm3mm的铜排,并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2(或225mm2单点冗余连接)的有绝缘护套多股铜缆就近与通信机房地网作可靠连接。6.2.3 新建建筑物施工时,应在机房四周室内、室外距地面0.3m处预留与混凝土框架内主筋连接的接地汇集线各不少于4块,室外接地汇集线应与环形接地装置连接。6.2.4 既有建筑物新设环形接地装置时,接地汇集线应就近从室外环形接地装置引接。引接线的长度不宜超过30m。6.2.5 通信机房的接地汇集线可分为设置于室内的工作接地汇集线、保护接地汇集线、电源防雷接地汇集线,以及设置于室外通信线路入口处的室外接地汇集线。其中,工作接地汇集线与保护接地汇集线宜合设,成为工作保护接地汇集线;电源防雷接地汇集线宜独立设置,受条件限制时,可与室外接地汇集线合设。通信机房接地汇集线示意见图二。6.2.6 电源防雷接地汇集线用于连接由室外引入的第一级交流电源浪涌保护器的PE线及防雷箱外壳。6.2.7 工作保护接地汇集线用于连接直流电源系统的正极、机房内的设备机柜外壳(包括长途电缆配线柜)、室内电缆屏蔽层、防静电地板金属支架(或支架下的铜箔带)、室内电缆桥梁等。6.2.8 当工作汇集线和保护汇集线分设时,工作汇集线仅用于接直流电源系统的正极。6.2.9 室外接地汇集线用于连接外部入室电缆(包括天馈线)的屏蔽层或保护钢管。根据现场条件,可设置在光电缆线路的引入口附近,安设于户外的室外接地汇集线应做防护箱体防护。6.2.10 严禁在接地线中加装开关或熔断器。6.2.11接地汇集线一般采用铜排或热镀锌扁钢,不同金属连接点应防止电化腐蚀。6.2.12接地汇集线的截面积应根据最大故障电流或材料机械强度来确定,一般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0mm2 的铜排,高层建筑物的垂直接地主干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00mm2 的铜排。6.2.13垂直接地主干线(VR),应贯穿于通信局(站)建筑物各层,其下端连接在建筑物底层的环形接地汇集线上,同时与建筑物各层钢筋(或均压带)连通。当机房采用星形等电位连接方式时,各楼层汇流排(FEB)就近与垂直接地主干线(VR)连接,如使用多根垂直接地主干线(VR)时,每条VR 应与楼层均压网相互连通。6.2.14当各层机房使用网状或网状-星形混合结构等电位连接方式时,应使用多根垂直接地主干线,垂直接地主干线与每层机房的水平接地汇集线连通。当建筑物的钢筋结构符合GB 50057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第二类防雷建筑物”利用建筑物钢筋作防雷装置的规定时,可不设垂直接地主干线(VR),直接利用其建筑钢筋结构作为接地装置。6.2.15使用网状或网状-星形混合结构时,水平接地汇集线应根据通信设备的分布分层设置,并应充分利用机房内楼柱的预留接地端子多点接地。各类通信设备的接地线应就近从水平接地汇集线或局部汇流排引入。6.3室内等电位连接6.3.1通信机房室内接地系统的等电位连接,应采用星形接地结构。6.3.2各室内接地汇集线与室外环形接地装置单点冗余连接,同时室内接地汇集线与室内各设备单点连接,各接地线间不宜闭合成环。6.3.3接地汇集线宜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0mm3mm的铜排,可相互连接成条状、环状或网格状,不得构成闭合回路。6.3.4接地汇集线受制造长度限制需使用多根铜排时,铜排间直接连接的接触部分长度不少于60mm,接触面打磨后用3个铜螺栓双螺帽连接。6.3.5接地汇集线、接地汇集线之间的连接线以及接地汇集线与室外环形接地装置的连接线必须与墙体及地面绝缘。接地汇集线一般在距地面200-300mm(踢脚线紧上方)处设置;有防静电地板的机房,接地汇集线可在地板下方距地面30-50mm处设置,距墙面宜为100-150mm;也可在地板下方设成条状或网格状。6.3.6室内同一排不同的金属机架、柜之间也可用不小于16mm2的铜缆或铜排栓接后,再用不小于50mm2的铜缆或铜排就近与接地汇集线连接。6.3.7 机房面积较大或机柜设备较多时,可设置与地网单点冗余连接的总接地汇集线,同时分列或分区域设置分接地汇集线,分接地汇集线分别与总接地汇集线单点连接,也可相互连接后与总接地汇集线单点连接两级接地汇集线间采用截面积不小于50mm2的多股铜缆相连。6.3.8 机房分布在几个楼层时,各楼层可设置总接地汇集线,总接地汇集线间应采用50-95mm2的有绝缘外护套的多股铜缆焊接或加线鼻栓接。6.3.9 对于高层通信楼,可在竖井内设置一根或多根垂直接地主干线。垂直接地主干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300mm2的铜排。同时在各楼层设置总接地汇集线,与垂直接地主干线就近相连。6.3.10 各接地汇集线与室外环形接地装置的连接线,在室外环形接地装置上的连接点之间的距离宜大于5米。避雷带的引下线、铁塔在环形接地装置上的连接点与各接地汇集线在环形接地装置上的连接点间距应大于5米。6.3.11 建筑内所有不带电的自来水管、暖气管道等金属物体都必须与建筑物钢筋或环形接地装置做等电位连接。6.3.12 直流电源系统机柜外壳与直流电源系统的正极母线不应在设备侧直接连通,不论保护接地汇集线与直流工作接地汇集线是否合设,直流电源系统机柜外壳与直流电源系统的正极母线均分别接入接地汇集线。6.3.13 第二级以下的电源浪涌保护器和通信线缆浪涌保护器的地线以及室内电缆屏蔽层宜就近与机柜的保护地线(排)连接。6.3.14 一般设备的接地线,应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6.3.15 数据服务器、环境监控系统、数据采集器等小型设备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6mm2多股铜线连接到本机架的汇集线,然后用16mm2的多股铜线就近连接到机房接地汇集线上。6.4线缆的屏蔽及合理布设6.4.1进出建筑物的电力线、通信线宜采用屏蔽电缆埋地敷设,电缆屏蔽层宜在两端接地,其中一端为通信机房入口处;采用非屏蔽电缆时,必须穿金属管埋地敷设。电力电缆埋地长度应大于15m。电气化区段或接地系统有较大干扰时,电缆屏蔽层或金属管应只在机房入口处一端接地。6.4.2 电气化铁路区段,通信电缆进入通信机房前,屏蔽层应可靠断开,并做接地处理,使室内、外的金属护套及金属加强件彼此绝缘,以保证牵引电气化感应电流不进入通信机房影响设备及人身安全。电缆的备用余长不得环形盘绕,宜采用“S”形敷设。6.4.3 电气化铁路区段,长途通信电缆及光电综合缆线路,其金属护套应设专用的屏蔽地线。屏蔽地线间距不宜大于4Km。6.4.4 地区及站场电缆与电气化铁路平行接近长度超过2Km时,其主干金属护套电缆(或平行接近段)两端应设屏蔽地线。6.4.5 电气化铁路区段直埋光缆不设屏蔽地线,但街头两侧的金属护套及金属加强件应相互绝缘,光缆引入通信机房室内宜换接室内光缆。当光缆引入中间站时,可用本缆直接引入,在进入通信机房前均应做绝缘接头,使室内、外的金属护套及金属加强件彼此绝缘。室外光缆的金属护套及金属加强件使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过股铜线引到机房室外接地汇集线上。6.4.6 包含通信设备的箱、盒、柜等壳体应具有良好的电气贯通和电磁屏蔽性能,壳体内应设专用接地端子(板)。6.4.7 室外通信设备的金属箱、盒壳体(区间通话柱、室外交接箱等)必须接地。进出金属箱、盒的电源线、通信线宜采用屏蔽电缆或非屏蔽电缆穿钢管埋地敷设,屏蔽电缆的金属屏蔽层或钢管应接地。6.4.8 太阳能电池的馈电线应采用金属护套电缆,其金属护套在机房入口处应就近接地。6.4.9 机房内的通信线缆宜敷设在密闭的金属线槽或金属管内。6.4.10 电源线与通信信号线、高频线与低频线、进线与出线必须分开敷设。室内信号传输线路与电力线路平行靠近敷设时,其间距及敷设方式应符合下表要求。条件不许可时,应采用屏蔽电缆,电缆护套和电缆屏蔽层应接地,电力电缆与通信信号电缆接近距离见表一。表一:电力电缆与通信信号电缆接近距离类别与通信信号电缆接近的情况最小净距380V 电力电缆2KVA与线缆平行敷设130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70双方都在各自的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10380V 电力电缆2KVA-5KVA与线缆平行敷设300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150双方都在各自的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80380V 电力电缆5KVA与线缆平行敷设600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300双方都在各自的接地的金属线槽或钢管中1507浪涌保护器7.1SPD的部署7.1.1电源SPD的部署7.1.1.1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应安装通过I级分类试验的浪涌保护器或级分类试验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作为第一级保护;第一防护区之后的各分区(含LPZ1区)交界处应安装级分类试验限压型浪涌保护器。使用直流电源的信息设备,视其工作电压要求,宜安装适配的直流电源浪涌保护器。7.1.1.2220/380V信号电源线的防护应满足以下要求:1雷电防护等级为A、B级的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三级防护,浪涌保护器(SPD)分别设置在电力总配电柜(箱)内、电源设备前及计算机设备前。B级继电电气设备及C级电子信息系统应采用二级防护,浪涌保护器(SPD)分别设置在电力总配电柜(箱)内、电源设备前。4中继设备电源引入端应设浪涌保护器(SPD)防护,也可增设防雷型或隔离变压器防护。中继设备信号线的输入、输出端应设浪涌保护器。7.1.1.3浪涌保护器(SPD)的选用应满足以下要求:1浪涌保护器的冲击通流容量应根据雷电防护水平(LPL)所在地区雷电活动情况确定;保护电压水平(Up)应与被保护设备的绝缘相匹配。2浪涌保护器的外壳必须采用阻燃材料。工作电压在110V以上电源浪涌保护器应有劣化或损坏指示,并有故障自动脱离装置。3铁路信号浪涌保护器宜选用气体放电管和压敏电阻器等串联构成的浪涌保护器。7.1.1.4综合通信大楼电源雷电过电压保护应参照以下要求:1综合通信大楼交流供电系统的第一级SPD(I/B 级),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在变压器低压侧或低压配电室电源入口处安装。2交流次级保护SPD(II/C 级),可以选择在后级配电室、楼层配电箱、机房交流配电柜或开关电源入口处安装。3交流精细保护SPD(III/D 级),可选择在控制、数据、网络机架的配电箱内安装或使用拖板式防雷插座。4直流保护 SPD 可选择在直流配电柜、列头柜或用电设备端口处安装;5直流集中供电或UPS 集中供电的通信综合楼,在远端机房的(第一级)直流配电屏或UPS 交流配电箱(柜)内,应分别安装SPD,集中供电的输出端也需安装SPD;6向系统外供电的端口,以及从外系统引入的电源端口必须安装SPD;7.1.1.5 室外站、边界站、直放站的交流输入端,应安装冲击通流容量大于100kA 两端口MOV与滤波器组成的混合型两端口多级SPD,其SPD 的安装方式应采取3+1 方式。7.1.1.6对建筑物上的彩灯、航空障碍灯以及其它楼外供电线路,应在机房输出配电箱(柜)内加装最大通流容量50kA 的SPD。7.1.1.7当低压配电系统采用多个配电室配电时,如总配电屏与分配电屏之间的电缆长度大于50m,应在分配电室电源入口处安装最大通流容量不小于60kA 的限压型SPD。7.1.1.8室内多级交流配电屏(箱、柜)之间的电缆线长度超过30m 或长度虽然未超过30m,但等电位情况不好或用电设备对雷电较为敏感时,应安装最大通流容量不小于25kA 的限压型SPD。7.1.1.9直流配电屏(箱、柜)之间的电缆线长度超过30m 或长度虽然未超过30m,但等电位情况不好或用电设备对雷电较为敏感时,应安装最大通流容量不小于25kA 的限压型SPD。7.1.1.10对贵重设备和重要设备(如防护等级为A、B级),靠近设备的SPD应选协调配合好的两端口的多级集成(IMP)的SPD。7.1.2信号SPD的部署7.1.2.1信号线路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进、出建筑物的信号线缆,宜选用有金属屏蔽层的电缆并宜埋地敷设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l)交界处电缆金属屏蔽层应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电子信息系统设备机房的信号线缆内芯线相应端口,应安装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及电缆内芯的空线对应接地。3天馈线路浪涌保护器,宜安装在收/发通信设备的射频出、入端口处。4具有多副天线的天馈传输系统,每副天线应安装适配的天馈浪涌保护器。当天馈传输系统采用波导管传输时,波导管的金属外壁应与天线架、波导管支撑架及天线反射器作电气连通。并宜在中频信号输入端口处安装适配的中频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其接地端应就近接地。7.1.2.2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线路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1程控数字用户交换机及其他通信设备信号线路,应根据总配线架所连接的中继线及用户线性质,选用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 2浪涌保护器对雷电流的响应时间应为纳秒(ns)级标称放电电流应大于或等于0.5kA,并应满足线路传输速率及带宽要求。 3浪涌保护器的接地端应与配线架接地端相连,配线架的接地线应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多股铜线,从配线架接至机房的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上。配线架及程控用户交换机的金属支架、机柜均应做等电位连接并接地。7.1.2.3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出建筑物的传输线路上浪涌保护器的设置: (1)A级防护系统宜采用2级或3级信号浪涌保护器; (2)B级防护系统宜采用2级信号浪涌保护器; (3)C、D级防护系统宜采用1级或2级信号浪涌保护器。 各级浪涌保护器宜分别安装在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及第一防护区(LPZ1)与第二防护区(LPZ2)的交界处。 2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输出端口处,应安装适配的计算机信号浪涌保护器。7.1.2.4安全防范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置于户外的摄像机信号控制线输出、输入端口应设置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 2主控机,分控机的信号控制线、通信线、各监控器的报警信号线,宜在线路进出建筑物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1)交界处装设适配的线路浪涌保护器。7.1.2.5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监控系统的各种线路,在建筑物直击雷非防护区(LPZ0A)或直击雷防护区(LPZ0B)与第一防护区(LPZl)交界处应装设线路适配的浪涌保护器。7.1.2.6有线电视系统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进出建筑物的信号传输线,宜在入、出口处装设适配的浪涌保护器。 2有线电视信号传输线路,宜根据其干线放大器的工作频率范围、接口形式以及是否需要供电电源等要求,选用电压驻波比和插入损耗小的适配的浪涌保护器。3进出前端设备机房的信号传输线,宜装设适配的浪涌保护器。机房内应设置局部等电位接地端子板,采用截面积不小于16mm2的铜芯绝缘导线并穿管敷设,就近接至机房外的等电位连接带。7.1.2.7通信基站的防雷与接地应符合下列规定:4通信基站的信号电缆应穿钢管埋地进人机房并应在入户配线架处安装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电缆内的空线对应做保护接地。站区内严禁布放架空线缆。当采用光缆传输信号时,应符合本规范5.3.2条第4款的规定。 5基站的电源线路宜埋地引入机房,埋地长度不宜小于50m。电源进线处应安装电源线路浪涌保护器。7.1.2.8信号传输线防护应满足以下要求:1浪涌保护器(SPD)应集中设置在LPZ0A或LPZ0B区与LPZ1区的界面至分线间(盘)或引入架处。2在中雷区及以上地区,当有屏蔽穿铁管信号传输线或无屏蔽信号线在室内水平距离小于10m,应在设备的一段接口安装浪涌保护器(SPD);当大于10m时,宜在设备的两端接口处安装浪涌保护器(SPD) 4中继设备电源引入端应设浪涌保护器(SPD)防护,也可增设防雷型或隔离型变压器防护。中继设备信号线的输入、输出端应设浪涌保护器。7.1.2.9 对多雷区通信局(站)内的计算机网络干线(两端设备在同一机房内除外),以及引到建筑物外的线路,其线路两侧的设备输入口处均应安装SPD。7.1.2.10位于联合地网外或远离视频监控中心的摄像机,应分别在控制、电源、视频线两端安装SPD,云台和防雨罩必须就近接地。7.1.2.11 移动基站内的2Mb/s 传输接口,可根据机房的等电位连接情况,选择安装SPD。7.1.2.12 移动基站的直流供电系统,可根据机房的等电位连接情况,选择开关电源直流屏或设备端安装SPD。7.1.2.13 通信局(站)中对计算机网络及信号线进行过电压保护时,SPD 部署位置可参照表9.5.11 选取,工程中可根据实际电磁环境和机房等电位连接情况进行必要调整,确保系统安全。表9.5.11 计算机网络及信号线保护SPD的选取 要求 类型安装要求SPD类型标称放电电流(kA)通流容量(kA)雷暴日网络数据线楼内用户30m一段安装GDT+SAD或SAD3kA或300A8kA或800A40楼外用户线两端安装楼外网络设备两端安装楼内网络设备间距在30m以上两端安装信号线用户话路信号线入口处安装GDT+PTC3kA8kA40PCM传输信号30m两端安装GDT+PTC3kA8kA网管监控线30m两端安装同轴天馈线在机房入口处安装SPDGDT型滤波器型I/45kA10kA25说明:1.GAS表示气体放电管;SAD表示半导体放电管;PTC表示热敏电阻。2.雷暴日小于40天,但局(站)设备的数据、信号端口有雷害故障发生 时,也应考虑安装保护器3.“一端安装时”,SPD应安装在网络设备端,用户端不安装。7.1.2.14地处少雷区、中雷区的交换局,总配线架可采用由气体放电管或半导体放电管(SAD)与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PTC)组成的保安单元。7.1.2.15地处多雷区和强雷区的交换局,总配线架必须采用由半导体放电管(SAD)与高分子PTC 组成的保安单元。7.2SPD的选型7.2.1电源SPD的选型雷电保护分级LPZ0区与LPZ1区交界处LPZ1与LPZ2、LPZ2与LPZ3区交界处直流电源标称放电电流(kA)第一级标称放电电流(kA)第二级标称放电电流(kA)第三级标称放电电流(kA)第四级标称放电电流(kA)10/350s8/20s8/20s8/20s8/20s8/20sA级158040201010B级10604020直流配电系统中根据线路长度和工作电压选用标称放电电流10KA适配的SPDC级7.55020D级7.550107.2.1.1 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交流配电系统的限压型浪涌保护器,其标称导通电压宜取Un=2.2U(U 为最大运行工作电压)。7.2.1.2 在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