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oc_第1页
新时期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oc_第2页
新时期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oc_第3页
新时期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oc_第4页
新时期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实现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是当前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四,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基本思路十一五 时期我市的贫困类型分布将更加多样,.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新时期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研究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新时期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研究丽水市农业普查课题之二所谓贫困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部分成员缺少一定资源或能力,从而导致了生活水平达不到社会公认的最基本需求标准的状态。贫困从程度上可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又称生存性贫困。是指在一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收入不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衣食不得温饱,劳动力再生产难以维持;相对贫困是相对总体而言,生活水平处于底层的那部分人。不管社会如何进步,相对贫困永远存在。贫困从内容上可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狭义贫困是指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活资料匮乏的贫困;广义贫困除含经济意义的狭义贫困之外,还包括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如人口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受教育程度等等。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时期,贫困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发展中国家或经济较落后地区的贫困多表现为绝对贫困;发达国家或经济较先进地区,贫困多表现为相对贫困。随着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绝对贫困会逐渐减少,而相对贫困则一直存在。国家统计局根据农村居民生活消费价格指数,2008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确定为年人均纯收入785元; 低收入人口(或称“相对贫困人口”)的标准为786-1067元。浙江省在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中,确定低收入人口标准为2500元。我市对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认定按省定标准。实现低收入农户持续增收是当前“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加快实现低收入农户增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就全省今后五年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实现低收入农户奔小康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年初市委市政府也提出了全市“农民增收六大目标”,特别是对低收入农户增收提出了明确目标,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致力实现低收入农户增收,为全市低收入农户持续快速增收提供了强大动力。本文利用2006年第二次农业普查、2007年市扶贫办以农业普查资料为基础开展的低收入农户状况调查、扶贫统计监测及农村住户调查等有关统计资料,对全市低收入农户的现状特征和致贫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基本思路。一、扶贫攻坚以来有效改善了农村居民生活1、低收入人口大幅减少通过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扶贫攻坚,特别是2002年以来全省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以来,随着宏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支农能力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的加快,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三农”问题,一系列惠农支农政策的相继出台实施,使我市农村贫困程度明显下降。到2007年,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8.99万人。2006年农业普查资料显示,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口为4.24万人,与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相比,减少了76.9%,2007年扶贫统计监测结果,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的人口为2.31万人,比2006年减少45.5%。农村低收入人口的大量减少为全市“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低收入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明显改善从2006年农业普查结果看,全市共有87.7%的村通上了公路,农村交通更加便捷;农网改造工程让光明进入所有农村家庭,全市100%的村通了电;信息工程的全面启动让95.5%的村通上了电话;能接收电视节目的村达到了97.9%。农村贫困人口饮用水的质量明显好转。全市20.1%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23.4%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23.4%的村有公共厕所。农村人口使用生活燃料多样化。农村人口正逐渐摆脱传统的使用柴草这种取能方式,煤气、液化气、煤炭、沼气、电等正走向千家万户,全市共有30.9%的农户正在使用这些新型的生活能源。从居住条件上看,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达到了134.5平方米。其中,94.7%的农村住户住房为砖木、混砖和钢筋混凝土结构。2003-2007年,“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实施五年来,对居住在高山深山地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点库区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的农民,实现转移搬迁3.57万户、12.50万人,累计完成整村(含自然村)搬迁的村数达262个。3、低收入人口的素质明显提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低收入人口的素质也在逐步提升。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强调基础教育、大力实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在政策上有重点的扶助贫困家庭失学儿童的复学,社会各界也资助了大批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中学、大学。2007年,低收入人口中高中及中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4.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5.6%,全市农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高,4、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和结构发生转变一是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纯收入的总体水平正在不断提高。1994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752元,到2007年达到了1590元,人均增加838元,年人均递增83.8元。二是全市低收入人口的收入结构发生转变:传统农业收入的比重正在下降,非农业收入的比重逐步增加。2007年全市低收入人口集中村的低收入人口收入中,农业收入比重为78.9%,务工经商收入的比重为20.8%。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进农村来料加工业、农家乐等非农产业发展,进一步促进低收入人口非农收入比重的提高。这种收入结构的变化,正反映了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的一种发展方向。二、全市低收入农户的基本情况我市是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由于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当前新农村建设仍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特别是低收入人群数量较大,增收困难等问题仍较为突出。1、农村低收入人口总量仍然较大2007年,省委省政府为了制定新一轮扶贫规划,各市在第二次农业普查的基础上对低收入农户进行了再次调查核实。从调查的数据看,我市农村低收入人口总量较大。全市农村低收入农户共15.39万户,38.99万人,分别占全省13.9和14.4。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占农村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6.4,其中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人口比重达5.3。低收入人口数超过5万人的有青田县、龙泉市、松阳县和庆元县,四地低收入人口数占全市的59.7%。低收入人口比重超过30的有庆元县、龙泉市、松阳县和景宁县,比重低于20的是缙云县和莲都区(详见表1)。表1 2007年全市低收入人口总量及分布情况 农村家庭常住户人口(万人)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户数(万户)人口(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 重()全 市147.9015.3938.9926.4莲都区17.931.402.7815.5青田县23.022.486.0626.3缙云县26.862.164.2515.8遂昌县17.281.543.7721.8松阳县16.482.285.6634.3云和县6.810.641.8527.2庆元县12.011.835.5246.0景宁县10.071.093.0730.5龙泉市17.441.986.0434.62、各地低收入农户分布面较广全市共有低收入农户集中村1693个,占全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数的24.3,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48.6。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中的低收入农户户数占全部低收入农户户数的64.2; 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中的低收入人口数占全部低收入人口数的67.0。全市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中的低收入人口数占全省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中低收入人口数的17.6。从县域看,集中村数在200个及以上的有缙云县、龙泉市、庆元县和青田县,四地集中村数占全市的58.1。从集中村数占行政村数比重看,庆元县、景宁县、龙泉市、云和县和缙云县均超过50。从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中的低收入人口数占全部低收入人口数比重看,除遂昌县为38.0,其余八个县(市、区)比重均超过60%,其中有五个县比重超过70%(详见表2)。表2 2007年各县(市、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情况 县(市、区)行政村数(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数(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占行政村比重()全部低收入人口数(万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中低收入人口数(万人)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低收入人口占全部低收入人口比重()全 市3480169348.638.9926.1467.0莲都区36816745.42.781.8466.3青田县43620045.96.064.5775.4缙云县64233251.74.253.3177.8遂昌县39111429.23.771.4338.0松阳县40119247.95.664.0271.1云和县1708851.81.851.3773.9庆元县34522264.35.523.9571.7景宁县28314852.33.071.9964.8龙泉市44423051.86.043.6660.5注:行政村数不含居委会和社区。3、低收入人口文化程度偏低全市18岁以上低收入人口中,未上过学的占29.8;小学文化程度占40.6;初中占25.7%;高中以上仅占3.9。与农村住户调查中家庭常住户劳动力的文化程度相比明显偏低(详见表3)。表3 农村常住户劳动力与18岁以上低收入人口文化程度比较表未上过学(%)小 学(%)初 中(%)高 中及以上(%)农村家庭常住户劳动力7.336.343.113.2农村低收入人口29.840.625.73.94、低收入人口就业技能单一,主要从事第一产业,收入不稳定全市农村低收入人口中,有71.7的人从事农业,从事非农产业的仅占9.9,无职业人员占18.4。与全市农村住户调查家庭常住户劳动力从业结构相比,低收入人口从事农业人数比重高出近9个百分点。全市低收入农户收入中,从事农业经营收入占63,务工收入比重为16,其他收入比重为21。与全市农村居民收入结构相比,低收入农户农业经营收入比重高26个百分点,务工收入比重低22个百分点。5、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有待加强2007年末,全市“五保户”和“低保户”人数仅占低收入人口的12.2,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贫困户列入低保的比重为54.6。2007年,得到扶贫资金或物资3.63万户,扶贫项目直接覆盖的农村住户7.70万户,约占农村常住户数的8.0%和16.9%。6、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社会服务仍存在较大差距2006年农业普查显示,全市未通公路的村(占12.3)和自然村(占41.4)主要分布在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和高山深山地区,未通电话的村(占4.5)和自然村(占20.5)也主要分布在这些地区和村。距离学校比较远,有62.3的村距离小学在3公里以上,其中有13.2的村在11公里以上;有66.4的村距离初中在5公里以上,其中有43.9的村在11公里以上。看病难的问题比较突出,有53.1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上,其中有15.4的村在11公里以上,有71.6的村未建村卫生室。三、农村低收入户的主要成因1、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劣势,农村低收入户难以实现增收丽水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2006年农业普查结果显示,全市行政村中有80.2分布在山区,26的农村人口居住在高山深山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是造成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农业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很低。加上自然灾害频发,进一步提高了脱贫成本,且每年出现部分农村人口返贫,增加了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难度。2007年,全市农村受灾户数5.41万户,当年返贫人数超过6000人。仍有9368户居住在危房简易房中,有4872户缺粮,尚未解决饮水困难的农村人口12.93万人。农村的自然资源日趋匮乏。多年以来由于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农业生产技术推广滞缓,农村经济的发展过多地依赖于农村资源的消耗。农村土地资源中水源充足、排灌设施齐全的优质耕地面积少,耕地基本上是山区、丘陵,土地质级差,产出量低。加之近年来价格不断走高的农业生产资料,进一步加大了低收入农户增收的难度。2、低收入农户家庭一般多为“畸形”结构,难以实现增收低收入家庭人口中老少比重高、病号多,劳动力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和7周岁以下的小孩比重明显偏高。其中:60周岁以上的老人占15.7%,0-7岁婴幼儿占7.2%,分别比农村常住户(住户调查资料,下同)比例高出3.6个和2.3个百分点。低收入人口调查资料显示,有26.4%的低收入户是由于家庭成员大病或慢性病造成的;有24.7%的低收入户缺少劳动力;有1.6%是因残疾造成。文化程度低,参加农业科技知识培训少。农村低收入户中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文盲和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70.4%,比农村常住户比例高出26.8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3.9%,比农村常住户比例低9.3个百分点。由于文化程度低、缺乏农业科技知识和转移就业技能,创业增收门路难找。劳动力就业过程中,了解信息渠道窄、从业门路窄,非农就业比例低。绝大部分低收入家庭劳动力从事单一的种植业,或兼营家庭式的养殖业,而经营二、三产业的很少。由于劳动力被束缚在单一的种植业上,再加上缺少外出的就业信息,贫困户劳动力外出的“半径”小到只限于本乡镇范围内。3、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效益差,严重制约低收入农户增收低收入农户一般经营规模较小,生产方式落后,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制约了其生产的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结构调整进程缓慢。收入水平低、家底薄、非劳动力人口多等因素,制约了农村低收入户开展多种经营和多渠道就业。在日常生活中,低收入家庭劳动力一方面要照顾老幼、病号,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又较低,直接限制了其外出务工从业,要经营二、三产业也困难重重。因此,低收入家庭的大多数劳动力只能在家从事传统的种植业,经济效益较低。农村低收入家庭的生产经营活动一般都是围绕着与食品有关的种植业进行的,而种植业产品的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都很低。近年来,国家虽曾多次调整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并制定了最低保护价,但粮食价格的增长幅度始终赶不上涉农生产资料价格的提高幅度。由于粮食收入弹性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对增加农产品需求的刺激作用不大,偶尔个别农户的增产可以增加其收入,但在多数农户同时增产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弹性低的特性,又会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出现,最终还是无法有效增加农村低收入家庭收入。4、教育消费、经济负债、自然灾害和打工失业等影响低收入农户增收随着教育产业化的加速推进,学费负担加重,成为多数农民的沉重负担。尽管目前已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义务教育免收的仅是学费,其它的教育收费却不断增长。高中和大学教育费用使普通农民家庭难以承受。供养一个在校大学生往往会导致一个中等收入的农村家庭陷入贫困状态。高额的教育费用更是导致低收入农户长期陷入贫困。同时,农村低收入人口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贫困人口中返贫人口基本在贫困人口中的最低边界,这个最低边界恰恰有一种不稳定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使其收入主体的农业收入减少;投资失败,使其经济蒙受到巨大损失,形成新的经济负债;外出打工失业,容易失去了生活来源和保障。低收入农户中,因缺少资金占33.8%、因子女上学占6.5%、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占1.1%。5、外部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尽管低收入农户所在村的电力、通讯、公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已有明显改善,但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差距,这一差距在农户之间表现得更为明显。从不同农户的收支水平、饮食健康、财产与生活设施、受教育水平、社会平等、市场参与能力和不同农户所在村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水平来看,低收入农户在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人力资源等方面均处于明显劣势地位。这也是这一部分农户在抵御价格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时表现得更为脆弱。四、农村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基本思路“十一五” 时期我市的贫困类型分布将更加多样,贫困变动更加频繁,贫困成因更加复杂,贫富差异更加明显,自然、社会、资源等条件差异更加多样。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增强扶贫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促进扶贫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千方百计提高扶贫效益,努力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到2012年全市70以上的低收入农户(“低保”农户除外)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的目标。1、增强低收入人口的劳动力综合素质,树立其自强、自立、自信的生活信心提高贫困人口劳动力素质的突破口在于提高他们的文化科技素质,这是增加低收入人口经济收入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促进低收入农户集中村整体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在低收入农户中,希望得到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的占40.3%,希望得到职业技能和农产品营销知识培训的分别占23.3%和1.3%。因此,要根据低收入劳动者的实际情况,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使他们拥有一技之长,甚至多技之长。大力培养一批精通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技术能人,让每一个低收入户至少要有一个懂得一方面技术的明白人,成为低收入人口提高农业收入的基础。要建立和完善扶贫培训机制。形成“政府与有关部门买单、培训机构负责培训、面向市场、稳定就业”的扶贫新路。培训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培训一批、就业一批、致富一批”的目标。积极拓展企业“订单式”培训,把对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健全就业服务组织,加强农村就业服务,做好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输出工作。优化农民进城政策,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外出务工农民合法权益。为促进低收入人口转移就业,应制定完善优惠政策,进一步鼓励工商企业优先吸纳本市范围内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继续实施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对确无能力从事农业生产或外出务工经商的低收入农户,各地应继续结合小城镇建设和镇村环境卫生整治等工程项目,大力开发政府公益性岗位,如绿化养护、环境保洁、社区服务等,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大力扶持农村来料加工发展,推进来料加工向低收入集中村拓展延伸,着力培育农村低收入农户来料加工特色区块。同时,要大力支持低收入农户自主创业,对低收入农户自主创办个体工商企业,有关部门应提供方便,并给予优惠政策。要鼓励金融机构为低收入农户发放小额贷款,鼓励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个人为低收入农户提供小额贷款担保。2、继续加大政策和资金扶贫力度,以开发增强低收入农户“造血”功能政策的争取和资金的注入体现了对低收入人口脱贫工作的真正保障,是低收入人口努力脱贫的物质基础。目前我市低收入户集中村的产业结构决定了要完全依靠自力更生来发展自己是十分困难的,各级政府必须不断加大对低收入户集中村的政策和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发展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农业生产,拓宽低收入人口就业渠道,才能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前提下,解决低收入农户增收问题。整合各方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致力增强低收入户自身“造血”机能。要改变过去那种单纯救济的扶贫方式,调动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切实激发起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内部的经济发展活力;要改变平均使用扶贫资金的办法,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一片片、一批批地改变低收入农户集中村的面貌;在信贷、税收和经济开发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扶贫资金要重点投入改善交通、饮水条件,加大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及特色产业发展;各职能部门在资金、物资和技术上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倾斜。统筹安排各项扶贫资金来源,要加大争取省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县级扶贫资金筹措力度,建立专项扶贫基金,构建扶贫资金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用于低收入农户的扶贫资金补助方式,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到位。3、发挥生态特色优势,加大技术信息扶持,提高低收入农户农业收入我市目前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品类较多,有笋竹、食用菌、茶叶、蔬菜、水干果、畜禽、中药材、花卉苗木、水产等,应帮助低收入农户制定增收计划,落实致富门路,指导生产技术,提供市场信息,解决生产资金,有计划地开发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能增收的项目,逐步形成一户一品、一村一业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格局,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占有率。大力扶持发展以当地山林资源和农产品为原料的区域加工业,重点扶持培育以特色种养业为基地、农产品为原料的龙头加工企业,以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按照政策规定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缺少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以耕地、山林使用权等生产要素入股农业龙头企业、特色农业专业大户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获取稳定的收入。利用农村资源开发的小水电、矿产等项目,当地低收入农户入股应予优先照顾,并尽力帮助解决入股资金问题,提高低收入农户有稳定收入的比重。4、加快实施“下山搬迁帮扶行动”计划,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低收入农户增收创造良好条件各地要围绕统筹城乡发展,根据城镇化发展要求,以高山深山区、地质灾害危险区、重点水库库区为重点,以县城、中心镇和工业功能区(周边)为主要入迁地,加快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下山迁移的长远发展规划。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基础设施为先导,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积极引导农村低收入人口下山迁移。在具体实施中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稳步推进;坚持多渠道多产业安置相结合;坚持易地迁移扶贫与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促进人口布局优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切实缓解区域性贫困和改善低收入农户生存发展环境。真正使居住在自然条件差的低收入人口搬得出、富得起、稳得住,使他们真正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为他们增收提供良好基础。扩大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村庄整治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促进城乡间、区域间公共资源的均等配置,加强资源整合和配套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的共享程度,改善低收入农户生产生活条件。这是低收入人口走向温饱,迈向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5、进一步完善以医疗、教育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网络体系农村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稳定机制,是全体社会成员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充分体现了社会公正,是减少低收入人口的有力保证。农村人口贫苦的主要原因是生存环境较差、缺乏物质基础、医疗条件差和社会保障薄弱,因此,建立新时期农村低收入人口的社会保障尤为迫切。进一步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低收入农户医疗救助体系,减轻低收入农户因病负担,让贫困人口彻底摆脱有病不敢医、因病而一贫如洗的生存状况;应充分发挥农村初级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强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和基础数据的完善。建立健全低收入农户教育救助体系,防止贫困代际传递。继续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的救助和援助功能,让全社会伸出关爱之手,资助贫困人口子女上学。贫困与教育落后往往是相伴而生、恶性循环,帮助低收入农户子女接受较高的教育是防止贫困代际相传的重要手段。在进一步加大低收入农户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救助力度的同时,加大对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教育阶段的救助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资助政策或规定,真正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上不起学”,使低收入农户子女能顺利完成较高层次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低收入农户的劳动力素质,为创业致富打下良好的文化科学基础。继续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生活救助力度。扩大低保救助面,提高低保标准。让孤寡老人和因病致残丧失劳动力的人员感受社会对他们的关爱,满足他们最起码的生活需求。使他们直接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在物价上涨时,应根据价格指数进行补贴调整,以确保低收入农户的生活不因物价上涨而依旧贫困四要建立健全低收入农户住房救助体系,使他们“居有定所”、“安居乐业”。应采取优惠政策和经济补助等有力措施,帮助解决低收入农户中的无房户和危旧房改造,使他们早日有房住、安心住。发动组织社会各界合力扶贫帮困。大力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职责,应按照“真扶贫、扶真贫”的要求,积极主动参与扶贫帮困,共同全面构建“一户一策一干部”的结对帮扶机制。落实帮扶单位和人员,帮助低收入农户发展生产,促进就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每个“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都要有领导或单位结对帮扶,每个低收入农户都要有单位或干部结对帮扶。结对帮扶必须进村入户、分类指导、分户决策、帮扶到户、责任到人。通过产业开发、培训就业、异地转移、社会救助、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金融服务支持、区域协作促进、社会援助关爱等多方面的有力有效帮扶行动。6、加快发展二、三产业,鼓励低收入人口通过劳务经济勤劳致富 从现在一产业发展的总体上讲还只是一个温饱型的产业,低收入集中村中低收入人口较为集中,由于受到自然资源和技术、资金相对不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