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交往阻隔原因探究.doc_第1页
师生交往阻隔原因探究.doc_第2页
师生交往阻隔原因探究.doc_第3页
师生交往阻隔原因探究.doc_第4页
师生交往阻隔原因探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生交往阻隔原因探究遵义医学人文社科部 黎宇 内容提要: 关键词:师生交往 阻隔 教育交往是人所特有的活动,教育活动是人的一种重要的交往。师生在教学中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构成了教育活动中特殊的师生交往关系,没有师生交往与互动,就没有教育,教育通过师生交往让学生学会交往、乐于交流并积极走向更深更广的交往。师生交往地位和作用取决于师生双方以及社会对知识的认可度或重视度,当知识被视为最崇高、最神圣并成为人们普遍向往和追求的东西时,必然会形成以知识为纽带的一种和谐的师生交往关系。但事实上在教育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经常出现交往不畅、沟通不灵、关系紧张等现象,导致师生交往阻隔,不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一、师生交往一般特征及其表现 “交往”是共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也是人的基本精神需要。交往的过程是寻找和发现共同点的过程或理解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寻求“共视”和“共识”的过程。师生交往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征:(一)交往以差异为基础,差异导致交往;但交往不能克服和排斥差异,更不能用一种既定的同一去抹杀差异,交往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对差异性的理解。在师生交往中,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发展不均衡性,以及价值取向上呈现的多元化特点。充分认识学生多元智力构成的个体差异性,相信学生各有所长,摈弃智能一元化观念,理解、宽容学生在某一方面的不足,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多种智力,通过学生个体存在的某些优势区域中的显著能力,唤起埋藏于心底的成功的喜悦,树立其学习信心,激发学习的内驱力,扬长避短加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总之,对于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显、创造性解放。对于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不是简单的传授知识,而是和学生一起分享和理解,是一种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二)师生交往是基于独立主体之间的交互活动,交往双方具有明显的主体性特征。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师生在交往中均具有主观能动性。具体包括:第一,师生双方在交往中具有独立性。承认独立性,就必须承认学生发展过程的多途径、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和发展结果的差异性。第二,师生交往存在选择性。师生交往双方并不是无条件的接受、更不是盲目的模仿,而是根据各自的愿望、态度和能力来进行选择。第三,师生交往具有调控性。师生交往是根据各自的目的和愿望,通过一定交往方式积极地影响对方,促成双方共同发展。第四,师生交往具有创造性。理想的交往在于超越,超越自我、超越时代的认识和实践局限,实现发展。第五,师生交往具有自我意识性。在交往中作为主体自身的状态以及在教育中地位、作用、情感、态度、行为等的自我认识,一般地说,自我意识越清晰、越客观、越强烈,交往目的性越明确,自我控制、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三)师生交往双方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双方人格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师生平等的交往。交往意味着师生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理想的交往意味合作和自我更新的可能性。在师生交往中客观地需要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和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这将是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四)交往意味着参与交往的对象均乐于积极地接纳对方,并倾吐自我,在相互接受与倾吐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必须精心调节师生的心理距离,形成老师的凝聚力和学生的向心力。引起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亲其师”,自然走向“信其道、受其术”。建立良好师生交往关系,有利于学生从“闭锁”向“开放”的解放。交往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通过交往才能展开教育过程,同时教育也让学生学会交往、乐于交流,引导他们不断理解与周围世界(教育教学活动)的差异,并与之达成某种“共视”和“共识”,构建起和谐的交往关系,无数的交往形式作为密切关联的整体必将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师生交往阻隔原因分析 人生过程就是不断地与他人、与世界交往的过程。师生交往是教育过程中最普遍也是最基本的活动,在这种交往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交往阻隔现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师生交往的方式看,师生交往中存在着的一些不符合现代教育观念和素质教育要求的交往方式。譬如:师生交往中的亲密型、紧张型和冷漠型,都不利于师生正常交往,导致师生交往阻隔。在师生交往中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偏爱和区别对待的亲密型交往,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认知的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同时还会造成师生间、同学间交往的不平等,影响了师生双方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在师生交往中,个别教师对“个别学生”认识方法不当,信心不足,态度生硬,心理冲突频繁,从而造成师生之间感情疏远,甚至紧张、对立。这种紧张型的师生交往关系,必然导致师生交往阻隔。在师生交往中还存在着个别教师集中关注个别学生,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关心和亲近,学生便会在心理上产生被漠视、被忽略的感觉。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师生交往的冷漠型。这种交往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障碍。其次,就交往的文化背景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师生不同角色的定位也师生交往阻隔的是重要原因。师道尊严文化传统中有意无意地强化了老师与学生两种不同的身份和角色期待。教师“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拥有丰富的知识和成熟社会生活经验,恪守各种道德规范,社会寄予教师文化化和社会化的角色。以知识的占有者和代言人、道德的化身与道德规范的训诫者、社会要求的代表者的形象展现在教育他人的时空当中。再次,从师生交往的现实基础看,师生在走向真理的过程中结成了现实的师生关系,双方面向真理展开初步交往,达成以知识的供求为基础的交往“共识”,这种共识成为师生关系深入和拓展的基础。但是,如果当教师成为知识的占有者或代言人,那么教学过程实质就成为向学生传递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最后形成师生交往事实上的不平等。教师在知识、道德和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优势,正好是学生的欠缺之处。因此,教师的认识、权威、态度等在师生交往中可能形成这样一种结果:教师把其知识或人格旨趣与意愿单向地施予学生,学生往往屈于教师的权威而成为受动一方。不平等的交往实际上很难有真正的对话和交流。另外,师生交往双方如果主要面对的是静止的知识,缺乏探究真理的运动过程,师生交往就不会通过教学而得到拓展和深化。第四,就师生交往过程看,师生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表演性质。由于教师接受了社会所赋予的角色期待,老师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会有意或无意出于维护自身“崇高”的形象,常常在学生面前伪饰自我,把真实自我掩藏在“师范”之后,造成教师人格双重性,从而使师生交往表现出具有不真实性的一面,师生双方相互揣测对方的意图,缺乏真诚也就难以实现深入的交往,戴着“面具”就很难深入到对方的内心。第五,就师生交往手段看,制度化的教育和教育的技术化也会造成师生交往阻隔。制度化教育以其明确的目的性、周详的计划性、严密的组织性为基本特征。师生交往必须服从其目的和计划,当师生的整个交往过程(主要是教学过程)完全服从于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容易形成师生之间交往的模式化和简单化,从而排斥别的交往方式和内容。事实上师生都是活动中的复杂的人,任何统一的目的和计划都难以同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的目的和愿望相吻合。虽然教育的计划性和目的性可以引导师生交往的方向,但同时也可能成为师生交往阻隔的因素,师生交往中不同理解出于某种压力而被迫消解之际,也就是交往阻隔发生之时。另外,现代科技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教育的时空限制,使教育教学活动具有随时性和超地域性。现代科学技术构建起现代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果,促进了现代教育发展。但现代技术在教育中的广泛运用,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人文关怀,是电子化机械化对人性化的排斥,使教育活动缺乏师生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第六,就师生交往的内容看,师生交往不仅是简单的知识授予,同时还内在地包含着生活经验和生活方式交往内容。师生既是教育中的人,也是生活中的人。教育通过师生在生活世界中的交往,不断给予学生对生活体验、兴趣和对知识和真理的正确态度。但事实上,在师生交往中并没有促进这种交往的实现,有时还起到阻隔作用。“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把师生交往定格在书本知识的“教”与“学”,把丰富多彩的师生交往活动变成单纯的授予与知识堆积。交往方式单一,交往内容贫乏,形成师生交往与社会现实生活的阻隔孤独封闭。第七,就交往结果看,师生交往阻隔还会导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阻隔。学生间的交往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年龄和心理等一系列的因素,缩短了学生间交往的距离,学生之间的深入交往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学生之间丰富而广泛的交往,容易形成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规范的理解和认同,实现人格的相互感染。但由于师生交往中,教师具有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权威,如果评价标准不统一,存在多重标准,缺乏透明度,缺乏合理性,加之评价实施过程,缺乏严格的规范性、程序性,评价结果就有可能失真,不能更好地显示公正。由于师生交往中客观地存在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假如评价本身出了问题,就可能会改变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的伙伴关系或合作关系,心存疑虑,必然在学生间和师生间交往中形成阻隔。三、走向交往教育的发展策略师生交往是复杂的交往过程,虽然难以完全避免交往阻隔的现象的发生,但完全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减少交往阻隔。为了更有效地拓展和加深师生交往关系,必须正确处理教育与交往、过程与目标、权威与自由、教育与生活、师道尊严与教育尊严多方面的关系。第一,交往既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交往,人在教育中意味着人在交往中,如果没有深入而广泛的交往,就不真正的教育,教育通过交往得到全面实现。交往通过教育得拓展和深化,教育的功能就在于不断提高人们交往的能力,不断增进与他人、与世界的交往,构建人与人、人与世界和谐的交往关系。第二,正确处理过程与目标的“变”与“不变”的关系,提高师生交往目标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目标具有单一性并且相对静止,过程却是运动、变化的过程,具有复杂性、多变性。过程与目标“变”与“不变”,“简单”与“复杂”的关系,如果以变应不变,以复杂应简单,也许会束缚变化的过程,预设的目标可以引导交往,但不能也不应该控制交往。那种完全依照外在目标而制定的程序化的交往,不利于交往的深入与过程的有效展开。第三,正确处理交往中权威与自由的关系,承认权威但不唯权威。在交往中一定的权威存在是必要的。教师、教材、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权威,是师生交往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雅斯贝尔斯说:“学生在他的发展中,他需要精神支柱,生活于敬畏的关联中;当他还不能出于自我本源自己做决定时,他必须依靠他人做出决定”教育中的适当的权威是学生的精神支柱。但权威不应成为束缚交往的理由,也不能成为剥夺师生交往中自由思考权利的借口。当权威凌驾于实际交往过程时,就会阻隔学生思想的开放,同时也会阻隔教育者自身思想的开放。第四,正确处理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从终极意义上讲,教育旨在使生活得更美好,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努力实现教育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影响力和渗透力,增进其生活的智慧、精神、活泼的生气,使之作为教育中的学生和生活的人通过交往而统一起来。通过教育使学生真正地走向生活。第五,正确处理教育尊严与教师尊严的关系。教育的尊严在于教育超然于一时之利害,培育“健全之人格”。教师尊严在于对教育理想、教育尊严的坚决捍卫和维护。教师尊严不依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