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doc_第1页
2005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doc_第2页
2005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doc_第3页
2005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doc_第4页
2005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一)人才总量.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人才127.92万人,比上年增加8.78万人,增幅7.五,2006年成都市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十一五时期,是成都市全面落实.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2005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2005年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报告2005年,成都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围绕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明显提升,人才资源分布多元化、配置市场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一、成都地区人才资源概况截止2005年底,成都地区共有各类人才155.31万人,比上年增加8.82万人,增幅6.02%。其中:党政人才7.08万人,专业技术人才68.66万人,经营管理人才11.34万人,技能人才49.6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8.59万人。有中科院院士14人,工程院院士16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563人,“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人选6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49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617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812人,成都市优秀专家113人,享受成都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32人。二、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一)人才总量。2005年,全市共有各类人才127.92万人,比上年增加8.78万人,增幅7.37%,人才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规模基本适应。人才密度由2004年的1124人/万人提高到1182人/万人,增幅5.16%。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及增长速度、人才密度居全省第一位、中西部省会城市前列。表1:2005年成都市人才资源增长情况统计表单位:万人总量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2005年127.925.0247.916.7649.6418.592004年119.144.8343.046.0847.7317.46增幅()7.373.9311.3211.184.006.47(二)素质结构。2005年,全市共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才1.22万人,占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总量的2.04%,占全市人才总量的0.9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2.61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5.45%。其中:党政人才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48.20%;专业技术人才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39.01%;经营管理人才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30.32%;技能人才学历水平以高中(含中专、技校、职高)和初中为主体;农村实用人才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10.06万人,有10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享受市政府特殊津贴。表2:2005年成都市人才资源学历层次结构表 研究生及以上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人数(万人)比重()人数(万人)比重()人数(万人)比重()人数(万人)比重()党政人才0.122.392.3045.812.0340.450.5711.35专业技术人才0.962.0017.7337.0118.6939.0110.5321.98经营管理人才0.142.071.9128.252.6539.212.0630.47技能人才000.941.894.829.7143.8888.40农村实用人才00000.090.4818.5099.52合 计1.220.9522.8817.8928.2822.1175.5459.05表3:2005年成都市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结构表人数(万人)比重()增幅()高级2.615.4511.16中级12.3925.8612.22初级32.9168.6911.09合计47.9110011.31(三)年龄结构。2005年,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平均年龄为41.18岁,其中35岁以下的39.74万人,占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总量的66.58%,比上年度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技能人才中,35岁以下的占47.10%;技师和高级技师中,45岁以下的占72.18%。表明成都市人才队伍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表4:2005年成都市党政、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年龄结构表35岁以下3645岁4654岁55岁以上总量(万人)比重()总量(万人)比重()总量(万人)比重()总量(万人)比重()党政人才1.6232.32.1943.591.0621.100.153.01专业技术人才35.4774.047.3615.363.607.511.483.09经营管理人才2.6539.202.3434.621.4221.010.355.17合计39.7466.5811.8919.926.0810.181.983.32(四)产业分布。2005年,专业技术人才一、二、三产业分布比重分别为1.63%、17.61%、80.76%。电子信息、汽车、农副产品加工、医药、模具、航空航天与核能六大支柱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为8.92万人,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8.62%。(五)所有制分布。2005年,全市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总量为22.51万人,非公有制企业为32.17万人,分别占全市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总量的41.16%、58.84%。专业技术人才中,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学历水平低于非公有制企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比例分别为29.60%、43.50%;经营管理人才中,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学历水平略高于非公有制企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比例分别为36.3%、24.3%。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与非公有制企业相比,年龄偏大,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中35岁以下的占48.3%,而非公有制企业达到90.8%。表5:2005年成都市专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所有制分布情况表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人数(万人)比重()增幅()人数(万人)比重()增幅()公有制企事业单位18.9039.452.163.6053.253.15非公有制企业29.0160.5518.413.1646.7522.01合计47.911006.76100三、成都市人才资源状况特点2005年成都市人才资源发展与以往相比,凸现出以下三个新的特点。(一)人才总量发展多元格局形成。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组织长期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人才总量发展的多元格局初步形成。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人才拥有量趋于稳定,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止住逐年下降趋势开始回升,在2005年均略有增加。非公有制企业人才拥有量仍然强势攀升,其中专业技术人才由2004年的24.5万人上升为2005年的29.01万人,增幅18.41%;经营管理人才由2004年的2.59万人上升为2005年的3.16万人,增幅22.01%。(二)一、三产业人才大幅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人才资源的产业分布调整进度加快。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量与2004年比,分别增长21.54%、4.71%、12.83%,第一和第三产业增幅明显较大。特别是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增加总量达4.4万人。同时,第三产业中支柱行业人才拥有量增长速度加快。(三)城乡人才二元结构破题。2005年,围绕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根据城乡人才发展不协调、乡镇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出台了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及7个配套文件,全面实施了“引才兴镇计划”、“借脑兴业计划”、“引智兴农计划”、“育人兴村计划”、“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和重点镇政府雇员制度,启动了城乡人才市场整合工程,市财政每年出资1000万元设立了“成都市人才开发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了人才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力度。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由过去的重城市、轻农村转变为城乡人才并重、协调发展,城乡人才二元结构破题,标志着成都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四、成都人才资源状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005年,成都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达到13.5%。与此相适应,成都市人才资源总量也有了较大增长,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新三最”发展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人才资源的总体竞争力有待提高。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成都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二十八,综合区位竞争力排名第四,资本竞争力排名第七,环境竞争力排名第八,但人才竞争力排名第十二。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本优势和环境优势,提高成都市综合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竞争力。目前,成都市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才1.22万人,占全市人才总量的0.95%;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才仅2.61万人,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5.45%,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型人才短缺,国内知名专家和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高级专家甚少。成都市高层次人才比重、人才密度与部分副省级城市及东部发达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二)人才资源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区域结构不尽合理,城乡人才二元结构明显。城镇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总量为52.6万人,占88.12%;农村仅有7.57万人,占11.88%。城镇人才所占比重过大,而农村人才短缺,城乡人才流动不畅、二元分割的问题突出。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领域人才短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专业技术人才仅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63%;农村实用人才虽有较大增长,但高级农村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与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不相适应;第二产业专业技术人才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7.61%,其比重和绝对量虽止住了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增长速度缓慢,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第二产业发展后劲。三是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按专业分类,主要集中在工程、卫生、教育、会计专业,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50%左右;而律师、公证、翻译、农业、科研等专业人才所占比重极低;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按专业分类,主要集中在工程、卫生、教育专业,占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70%以上,而统计、会计、经济等其它专业高级人才所占比重极低。两个“集中”和两个“极低”突出反映了成都市人才资源的“传统性”专业结构,说明成都市人才资源的相对优势,主要表现在传统专业领域。随着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必然形成“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四是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青年人才缺乏。在全市专业技术人才中,35岁以下的占74.04%,但在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35岁以下的仅占5%,而50岁以上的却占35%。(三)统一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尚未形成。一是人才市场市场化程度不高。人才市场管理体制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市场经营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还未分离,市场化程度低。二是人才市场体系不完善。由于管理体制的分割,城乡人才市场、各类人才市场条块分割、部门分割的现象仍然存在,统一、规范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三是人才市场信息化程度不高。各地、各类人才市场信息联网尚处于起步阶段,人才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供需选择的服务平台尚未搭建,人才信息共享机制还不完善。(四)人才公共服务尚需加强。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也是政府转变职能的必然选择和基本目标。人才资源既是要素市场中的第一资源,又是全社会的公共资源。因此向全社会提供公共人才服务已成为十分重要的命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人才公共服务还没有到位。一是人才资源的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各种法规政策、人才信息虽已通过网络、媒体等各种渠道向社会公开,但还比较分散,缺少规范,获取不够系统和方便。二是人才公共服务的网络尚未形成,各类人才服务机构需要整合,服务还没有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镇农村。三是人才公共服务的产品开发不够,服务项目、服务标准等需要统一、规范。五、2006年成都市人才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十一五”时期,是成都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一五”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改革开放、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动力,努力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这就要求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渗透到经济增长的思想中去,强调经济、社会与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注重发挥人才的推动作用,逐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200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成都市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基本思路和重点是:以科学发展观和人才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实际需求为基础,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根本出发点,把能力建设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进一步扩大人才总量、提高人才质量、优化人才结构,注重人才资源全面开发和协调发展,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产业发展年”,开创“四位一体”发展新局面提供人才智力保障。(一)引导人才向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集聚,推进人才资源协调发展。根据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大力引导和鼓励人才向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流动集聚。一是围绕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 “人才兴镇计划”、“借脑兴业计划”、“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计划”和大学生就业见习制度,加强专家服务(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城区人才智力向乡镇农村流动;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乡镇干部轮训,发展壮大农村人才队伍,推进城乡人才协调发展。二是围绕“加快产业发展年”,引导人才向成都市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机械制造(含汽车)、石油化工、生物医药、食品(含烟草)、航空航天与核能、模具等优势主导产业和高新技术、文化、旅游、软件、现代物流、房地产、金融、会展经济、总部经济等新兴产业以及农业产业化领域集聚,引导人才向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类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发展区集聚,推进人才资源与产业协调发展。三是围绕人才“产销对接”,积极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指导用人单位根据所需人才的特点和紧缺程度进行合理的引进和开发;定期发布成都市人才开发目录,改变以往以学历、职称为标准的人才引进方式,按照人才开发目录引进人才;引导大专院校和社会培训机构及时动态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使人才培养更具前瞻性;引导人才个体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自我开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人才培养与就业、供给与需求协调发展。(二)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高人才资源竞争力。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的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切实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成都市人才竞争力。一是围绕重大项目、优势产业发展,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来蓉工作或服务,提高高层次人才比重,实现一流人才带动一流团队、提升一流学科、发展一流产业。二是建立长效引智机制,启动“高层次人才成都行科技咨询活动”,举办“产业发展名家论坛”,定期和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企业家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来蓉开展专题讲座,为成都市重点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咨询服务。三是加强海外人才引进。实施“千名海外留学人才聚集工程”,扩大留学回国人才引进数量;建立留学人员创业扶助机制,发展成都留学人员创业园,进一步提升成都留学人员企业的质量和规模,壮大留学人员企业家队伍。(三)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一是逐步建立社会和业内认可的专业技术职称社会化评价体系,2006年在部分职称系列或专业开展职称社会化评审试点,“十一五”基本实现职称社会化评审。二是建立健全以能力业绩为主的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三是完善与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实用人才职称制度,突出农村实用人才职称的专业性和实用性以及评审的可操作性。四是不断完善分配机制,积极探索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充分体现优秀人才的价值和地位。(四)加快人才市场发展,促进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加快人才市场建设,努力形成统一开放、监管有力、行业自律的人才市场服务格局。一是加快人才市场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壮大中国成都人才市场,提高市场化程度;加快政府所属人才市场向市场竞争主体转变,逐步实现公共服务职能与经营职能的分离,实现政府从“办市场”向“管市场”的转变。二是全力推进人才市场的贯通融合。整合发展专业人才市场,鼓励发展民营人才中介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分割和区域分割,加快市和区(市)县人才市场信息联网,逐步构建全市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三是提升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猎头”、人事代理、人才测评、人才派遣、薪酬设计等服务项目。发展网上人才市场,推进人才市场信息化、网络化进程。(五)突出人才公共服务,实现人才信息社会共享。坚持人才资源开发市场化与公益性并重,逐步建立开放共享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一是突破人才信息部门所有的障碍,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建立覆盖全市的人才基础信息库和分类信息库;建立健全人才供需与流动信息、人才开发目录等公共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完善人才信息共享交流机制,及时向社会公布人才信息,促进公共人才信息社会共享。二是办好成都大学生就业市场,开办成都大学生就业网站,积极开发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公共服务项目。三是建立人事人才政策查询平台,及时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的人才政策查询服务。四是进一步完善人事部门与企业、工业集中发展区和产业园区联系制度,探索乡镇和涉农人事人才业务代理制度,进一步畅通人事人才公共服务渠道。说 明一、有关指标界定1、党政人才指在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的干部;2、专业技术人才指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或初级以上职称资格,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3、经营管理人才指在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管理岗位工作的人员;4、技能人才指在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5、农村实用人才指在全市农村中依靠科技致富,起到示范带头作用的能工巧匠型人才,以及在种养植、加工、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技术人员和经济能人。二、数据来源1、党政人才数据来源于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人才统计调查结果;2、公有制企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数据来源于成都市人才基础信息数据库,统计标准按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人才统计调查的标准(国家统计局国统函2005202号)执行;3、技能人才数据来源于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全市技能人才和单位劳动保障基本情况调查结果;4、农村实用人才数据来源于成都市农业委员会成都市“十一五”农村人才规划;5、非公有制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数据来源于抽样调查结果。三、统计口径1、“成都地区”口径指中央和省在蓉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成都市;“全市”口径指成都市本级和五城区、高新区及14个区(市)县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在成都市及以下注册企业;2、非公有制企业指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审判、检察、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和国有事业单位、集体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国有联营企业、国有与集体联营企业、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和集体经济绝对或相对控制(控股)的企业(即股份合作企业、其他联营企业、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且在成都市及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