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捞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捕捞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捕捞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捕捞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捕捞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章 绪论捕捞学含义和研究范围捕捞学:是根据捕捞对象种类、数量及其分布习性和渔场、环境特点,研究、设计捕捞工具(渔具)和捕捞技术(渔法),达到捕捞目的综合性学科,是水产科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研究范围:渔具材料和工艺学的研究 ;渔具、渔法基础理论的研究;渔具、渔法的设计和研究 ;渔业资源、渔场、渔期和环境条件的研究 ;渔船、捕捞设备和仪器等配置的研究 。淡水捕捞学的概念:是研究捕捞淡水水域(内陆水域)中经济鱼类和名特水产动物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淡水捕捞学的发展简史一、新中国成立之前原始时期的捕鱼活动和渔业 旧石器时代:捕鱼活动 新石器时代:渔具渔法夏、商、周时期蓬勃发展的早期捕捞业 农业和渔猎是夏人的两个主要生产部门。商代遗址出土有龟甲、鲸骨、海贝等,这些产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水生生物遗骸,说明渔业生产的范围也扩大了。周朝统治时期,捕捞工具可分为网渔具、钓渔具和杂渔具三大类。秦、汉至唐、宋时期捕捞技术的进步 捕捞工具和技术进一步发展,大量海洋渔业资源被开发利用。捕鱼机械的使用,拖网、地拉网渔具的出现,钓具钓技的发展,水獭、鸬鹚捕鱼、光诱捕和声响捕鱼等。元、明、清时期我国捕捞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之后渔具材料的革新,渔具制造的机械化、工厂化和自动化。捕捞学科技成果层出不穷: 交流电赶鱼、联合渔具渔法运用、直流电捕鱼、脉冲电赶鱼及与网具联合捕捞网围等捕捞底层鱼、轮捕轮放网具及轮捕技术、疏目拖网、深水网箔捕捞技术、底层鱼诱捕定置网箱等渔具渔法研究方面硕果累累。本学科努力方向:水产动物行为学、行为生态学和它们对渔具的反应行为及其渔具渔法的研究;高效名特优水产动物渔具渔法研究。渔具渔法的定义1、渔具(Fishing gear,捕捞工具) 定义:从广义上讲,凡在水域(包括内陆和海洋)中用来捕捞水产经济动物的一切设备统称渔具。分类:按在捕捞过程中所起作用可分主渔具和辅渔具。直接捕捞水产经济动物的渔具称主渔具;协助主渔具捕捞水生经济动物的渔具称辅渔具。2、渔法(Fishing methods,捕捞方法)定义:用来捕捞水生经济动物的一切战略战术均称渔法。二、渔具分类(一)分类依据和标准依据:以其最突出、最明显的特征为依据(捕捞原理、渔具结构特征和作业方式)标准: 国外标准:FAO渔具分类标准(Fishery Industries Division) 我国的渔具分类、命名及代号渔具分类的命名式的名称+型的名称+类的名称即类、型、式的名称,根据分类原则命名。 名称书写顺序: 例:双船有囊围网3、 渔具分类的代码渔具分类的代码,按下列规定书写: 式的代码+型的代码+类的代码双船有囊围网(渔具分类名称) 类的代码:按类的名称,用其汉语拼音的字首字母表示。 型的代码:按型的名称,用汉语拼音的字首字母表示。 式的代码:按式的名称,分别用2位阿拉 伯数字表示。第2章 渔具材料与装配工艺第1节 渔业用纤维材料1、 纤维材料的种类 动物纤维(蚕丝、兽毛 )2、 天然纤维 植物纤维棉、白棕(蕉麻马尼拉麻,俗称白棕)、 剑麻(酉沙尔麻,亦称龙舌兰麻)、大麻、亚麻、纤维种类 芝麻和笛麻、 棕桐、稻秸和竹蔑 人造纤维(蛋白质纤维) 化学纤维 合成纤维两种主要渔用合成纤维特性和用途PA特性:强度高、耐冲击性良好;良好的耐磨性 ;相对密度较小(1.14);湿态时其强度会降低10%-15%;耐日光性较差,在细的网线中表现尤为显著,但使用某些染料染色后可以改善纤维的耐日光性能。用途:长丝制作线和绳索,单丝可作钓线、编织刺网类渔具。 PE特性:强度、伸长度和弹性略低于PA,湿态时强度不降低;吸湿性极小,在标准大气条件下几乎不吸水分;是渔用合成纤维中相对密度较小的一种,其比重为0.95;纤维表面光滑,制成的网具滤水性好,水阻力小;耐光性能中等,长期曝晒后强度降低;耐磨性较差。用途:单丝可制作线和绳,加工的网线可装配制作多种网具(除单片刺网和三重刺网的内网衣)。2、纤维和单纱的粗度公制支数: 1克纤维和单纱所具有的长度(m)数。线密度(或纤度)(x):单位长度的纤维和单纱所具有的质量克数。旦尼尔:9000m长度的纤维或单纱所具有质量克数。特克斯:纤维或单纱1000m的质量克数。3、网线的粗度结构号数:是以组成网线的单纱线密度(或支数)和线中所含单纱的总根数来表示。综合线密度(x):网线1000米长度的质量克数称综合线密度。 Rtex=1000g/l Rtex-综合线密度 g-网线实测质量(g) l-网线长度(m)网线的综合线密度与纤维和单纱的线密度存在下列换算关系:Rtex=(1u)Stex u-网线的捻缩率,% Stex-网线的总线密度,其含义为网线加捻前各根单纱和单丝线密度的总和。组成网线中的单纱的线密度总和称为“总线密度”,这个值往往小于网线的综合线密度,这主要由于加捻所引起的。 4、网线的捻度初捻(内捻,Tn):单纱或单丝加捻成线股的工艺。复捻(外捻,Tw):将线股加捻成复捻线的工艺。捻向:单纱或网线上捻回的扭转方向。捻缩系数(Ku):单纱或单丝加捻成网线后的长度对其原长度的百分比。捻缩率(u):单纱或单丝加捻成网线后的长度的缩短值对其原长度的百分比。 捻度对网线性能的影响:(1)对强度的影响:短丝网线一般而言捻度大,强度大,不能超过长丝网线,也要作适当加捻(2)对伸长的影响:捻度大伸长大.(3)对硬度的影响:捻度大,线紧密光滑,硬挺.(4)线的捻度和股的捻度要合理搭配: 减小扭捻回转现象。5、网线的主要物理和机械性能吸水率(Wx): 网线经过12小时浸泡后所吸收水的质量,对其浸水前实测质量的百分率称为吸水率。网线的各项性能随吸水多少而变化: 质量变化:PA网线 较干重增加 36% PE网线 较干重增加 8% PVA网线 较干重增加 80% PES网线 较干重增加 32% 强度变化: PA网线 较干态下降 10%-20% PVA网线 较干态下降 20%-30% PE、PVC、PP和PES网线的强度保持不变硬度和粗度增加,长度缩短。断裂强力(Fd):亦称断裂载荷,指网线被拉升至断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负荷,以N为单位。断裂强力是一个绝对指标,其大小依材料种类和粗度、结构等而不同,所以只能用来比较同种材料和同粗度的强度。断裂强度(Ft):指网线中单位线密度的单纱或单丝被拉升至断裂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用N/D或 N/tex来表示。耐磨性:六大合成纤维网线的耐磨性顺序:PESPAPVAPEPPPVC。耐光性:网线抵抗日光紫外线破坏作用的能力称为耐光性。其指标一般用网线曝晒一定时间后的强力保持率表示。六大合成纤维网线的耐光性顺序:PVC PESPVA PE PAPP。网片:由网线通过网结或绞捻、插编、辫编等方法编织成一定尺寸网目的片状编织物。 根据网结有无,网片可分为有结网片和无结网片两类。2、网目尺寸与网片方向网目尺寸为一个网目的伸直长度。用目脚长度、网目长度和网目内径三种尺寸表示。目脚长度:目脚充分伸直而不伸长时网目中两个相邻结或连接点的中心之间的距离(相当于一个目脚和一个结的长度之和)。通常用符号“a”表示,单位用毫米。网目长度:当网目充分拉直而不伸长时,其两个对角结或连接点中心之间距离。简称“目大”。符号用“2a”表示,单位mm。测量时,可在网片上分段取l0个网目拉直量取,然后取平均值。网片纵向(N):指网片的长度方向。有结网片的纵向是与结网网线总走向相垂直的方向。无结网片的纵向为网目最长轴方向。代号N-向。横向(T):指网片的宽度方向。有结网片的横向是与结网网线总走向相平行的方向。无结网片的横向与网目最长轴垂直方向。代号T-向。装配好的一顶网具,凡网具横向(水平方向)均称长度,凡网具纵向(垂直方向)均称为高度。网片尺寸是用网片纵、横向目数或拉直长度来表示。 1000T100N, 100 Tl0m横目使用:将网片的宽度装配成网具的长度,将网片的长度装配成网具的高度。纵目使用:将网片的宽度装配成网具的高度,将网片的长度装配成网具的长度。 3、依据网目的耗线量计算网片用线量(1)网片的总耗线长度:设网片的总网目数为N,单个网目耗线长度为L1,网片总耗线长度为L。 则L=NL1(2)求单个网目的耗线长度 L1=4a2l=2(2aCd)(3)求网片的用线量:设网线单位长度的质量为GH,网片的用线量G 则:G=LGH= GHN(2aCd)/500G- 网片的用线量,gGH-网线单位长度的质量,g/mN-网片的总网目数,目a-目脚的长度(半个网目尺寸),mmC-结型消耗系数d-网线的直径,mm、绳索使用和护理的基本知识绳索使用和护理的基本知识绳索在使用中,强力和安全性是首要关心的问题。1、 工作载荷的确定,等于断裂强力的1/51/8 2、解开绳捆的方法,避免增捻、退捻可从中心头抽出 3、盘放最好呈8字型 4、绳头处理捆扎 合成纤维用熔化法5、防止急弯绳轮直径大于绳索直径的10倍。 6、存放远离催化源7、保持涂油状态 8、表面断头要回插到绳股中 1、网片的编织(网针、目板)半目起编、整目起编、一目起编等三种形式。 网片编结时的注意事项编结时,应使目板紧靠上列网目的下缘,不可留有距离或呈歪斜状态。否则会出现目脚不齐现象。打结时用力要一致,并且要求结节牢固,否则也会影响网目规格整齐。编网时,手持目板的力量也应适中,使网片保持适当的拉紧状态。否则同样会出现网目目脚长度不齐现象。打结时还要保持结节整齐地排在目板上,防止疏密不匀。每作一个结节,应随时注意结节的上、下两个线圈相互嵌牢,以免形成滑溜结,致使网目目脚长度随受力方向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编织后的处理:拉伸、定型热处理、染色。2、网片的剪裁与计算经AN和AT剪裁后可形成矩形网片。此类网片根据纵横向目数的特点,可分为整目网片和半目网片两种类型经全单脚(AB)剪裁后,可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网片或平行四边形网片剪裁斜率(R)网片缝合与修补网片缝合的形式,按渔具各部份结构的不同要求,分编缝、绕缝及活络缝三种。网衣修补:编补、嵌补 、边缘修补法4、网片缩结理论及其应用缩结:将网片按照一定比例结扎在纲绳上的过程。为了使网片的网目张开,并保持一定的形状而必需将拉紧的网片长度加以缩短,缩结不仅能决定网片的形状,合理的缩结还能影响作业时网线所受的张力大小,减少网材料的消耗量。缩结还能影响网片在水中的阻力。因此,在设计与制造网渔具时,对缩结的选择、计算和配布等都需严格对待。ET=2x/2a=x/a,EN=2y/2a=y/aET2EN2=1,知道一个缩结系数,可求另一个缩结系数比较不同缩结系数值时的网片面积,可见E值在0.60-0.80范围内时,网片面积值变化很小。所以,从节约网材料的观点,当E值取用0.707或接近于此值时,可以得到最大值的网片面积。第3章 刺网渔具原理:以网目刺挂或网衣缠络原理作业的网具 型(5):单片、双重、三重(trammel net)、无下纲(drift net)、框格(frame gillnet)式(4):定置(set gillnets)、漂流(drift net)、包围(surrounding gillnet)和拖曳(dragging gillnet)捕鱼原理是:将数片或数十片以上的矩形网片连成长带形网置于水中,网衣在浮、沉力作用下,伸展呈“垂直”网壁,敷设在鱼类等水生动物活动的通道上,使它们活动时或被驱赶时钻刺入网目或缠络于网衣内,达到们捞目的。单片刺网由主网片、上下缘纲、浮子纲、沉子纲、缘纲和属具等组成刺网渔具的属具包括浮子、沉子、浮筒、浮标、沉石和锚等。三重刺网又称三层刺网 在两片大网目网衣(其网目是小网目网衣的5倍)中间,夹一片小网目网衣(E较小,面积是大网目网衣1.5倍,网衣松弛),装配在同一根上、下纲上。 三重刺网捕鱼原理是利用鱼类上网时的本身冲力,使小网目网衣在两片大网目网衣之中形成小囊袋,把鱼缠络在囊网内而被捕获。 它可以捕到规格差异很大的不同种类的鱼,比单片刺网的渔获量高,缺点是摘鱼困难,不适合较大规模生产。网具高度大于单片刺网。一般多在深水使用,其中内陆水域的水库中使用较多。第4章 围网渔具1、 围网主要参数的确定围网缩结系数对于围网而言,缩结系数不仅关系到网片利用率、网片受力情况,还关系到下纲的沉降速度和网具工作高度的变化。因此,围网缩结系数的合理选择十分关键。围网装配时多选用较大的横向缩结系数,这样有利于提高网片利用率、减轻劳动强度、改善网衣滤水性能、加快网具的沉降。A、 缩结系数与网衣用量的关系按照缩结理论,当缩结系数接近或等于0.707值时,网片的面积最大,即在获得同样面积条件下耗线量最少。因此,当0E0.707时,网衣用量随着缩结系数的增大而相应减少。B、缩结系数与下纲沉降速度的关系下纲的沉降速度,主要取决下纲的沉降力和网衣沉降时产生的阻力。由于网衣本身的沉降比下纲的沉降慢得多,因此当网衣用量减少后则沉降阻力也就减小,提高下纲的沉降速度。 试验资料表明,当缩结系数从0.5增加至0.75,其沉降速度由0.143m/s增加到0.271m/s,即沉降速度增加一倍。因此,采用大的缩结系数制作围网,可获得较大的沉降速度。C、缩结系数与网具高度的关系 围网装配好后缩结系数就固定了,但是在收绞括纲过程中网具下端的缩结系数实际上是在变化的,在收绞括纲过程中,围网的下纲逐渐集拢于一点,底部的网衣收缩成图所示的形状。当下纲逐渐集拢时,网具沿下纲的缩结系数则逐渐趋于零,而网具的高度就急剧增加。通过上述分析结果表明,缩结系数愈大,收绞后网高增加愈多,则下纲的下沉深度越深,鱼从下纲逃逸的可能性就愈小。实际上围网高度的增值还要大,因为还未计入在下纲收缩过程中,由于上纲集拢而产生缩结系数减小的情况。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围网使用大的缩结系数较好。D、缩结系数与网目受力的关系 但是当时E大于0.8,网线张力大,而易使网衣破裂,并且收绞时网高增加过多,容易使网衣勾挂障碍物。同时还要考虑各部份网衣的不同要求。所以选择缩结系数要恰当。取鱼部是渔获物最后集中的地方,要求网衣纵目使用,采用较小的缩结系数,使之形成宽大的囊袋。考虑作业时翼网横向受力较大,网衣多为横目使用,这样有利于使用大的缩结系数。并且翼网的缩结系数较大,在收绞括纲时,高度逐渐缓慢增加,有利围捕鱼群。围网网具上、下纲长度的差通常是利用上下纲不同的缩结系数来达到的。取鱼部多设在网具中央,是围网的重要部位,它有形成网壁、参与包围鱼群、最后聚集接纳渔获物的作用。因此,取鱼部必须有足够的强度和松弛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该部分的高度要大、网线要粗、缩结系数要小、网目要纵向使用。网翼位于取鱼部两侧,向网具两端伸展,高度逐渐下降,一般左右对称,有时又分为中网翼(靠近取鱼部)和两翼。它的主要作用是形成网壁、包围鱼群、扩大围捕作业面积、阻拦并导鱼进入取鱼部。根据其受力特点,该部位网衣多横目使用,并且从中间向网端,网衣网线逐渐变细,缩结系数逐渐加大。有时为了简化结构和装配,也有整个网具的主网衣采用统一网线规格和相同编结系数的第5章 拖网渔具1、 拖网的捕捞原理与生产特点捕鱼原理是:依靠动力、风力或人力,拖曳一个或多个囊袋形网具所组成的网列在水中前进,迫使在网口作用范围的鱼、虾、蟹等水产动物进入网内,从而达到们捞目的。2、拖网的生产特点拖网作业机动灵活,能积极追捕鱼群,有较高生产效率 。拖网的对象极为广泛。凡内陆水域大、中、小型水面中的各种经济鱼类均可捕获,其捕捞品种与水域、季节有关。作业机械化程度高。拖网网具结构形式与捕捞对象的生态习性适应性很强,如湖泊拖网捕捉活动能力强、又较分散的成鱼时,取用一网多囊式结构,这样能提高网具的渔获率,并能防止成鱼进网后又返回逃窜的现象发生;对捕捉密集成群、个体小型的中、 上层鱼、虾时,取用具有最大网口面积的单囊式双囊式结构,以增大滤水面积,提高网具产量。淡水水域主要使用单船单囊拖网、双船单囊拖网、单船有翼单囊拖网和双船有翼单囊拖网等4种。1、 网衣各部分结构两片式拖网的网衣由翼网(袖网)、网盖(天井网)、网身(背、腹网)和囊网组成。四片式拖网的网衣由网翼(袖网)、网盖(天井网)、网身(背、腹网)、三角网、舌网和囊网组成。翼网又名袖网。它的主要作用是扩大拖网的扫水面积,增大作业时的影响范围,阻拦和诱导鱼群进入网口。 翼网的长度直接关系到拖网的有效扫水面积,所以采用较长的翼网会有利于扩大扫水面积。但在作业过程中,因翼网产生的水阻力较大,故翼网的长度又不宜过长。有时为了节省网材料,减少阻力,在拖网的翼端以空纲代替一部分翼网,同样能起到翼网的作用。盖网(天井网)底层拖网大部分网具都有盖网装置。它的主要作用能防止上窜能力较强的鱼类在进入网口前向上逃窜。盖网也能提高拖网网口的垂直高度和扩大网口的水平间距。网身 由背网和腹网。有利于导诱鱼类顺利地沿着身网进入囊网和加强网具运行的稳定性。呈方锥体或圆台形。两片式托网网身适合底层作业,四片式拖网用于表层和中层作业。囊网则由规格相同的上、下两片长方形网片组成,网身收缩的程度,既要便于导诱鱼类进入囊袋,又不使其重新逃出网口。作业呈圆筒形。直径2m,长度5m。网侧 三角网和梯形网 为了增加拖网的网口扩张,并改善网口四周的受力情况,通常在身网的背、腹网左右两侧装置三角网。三角网的底边与翼网后缘相接,网片规格与翼网相同,长度为1020m。梯形网长度网身长度。舌网其作用是防止进入囊网的鱼、虾类回头逃窜。附有舌网装置的拖网网身可适当缩短。舌网由12块正梯形网片缝左合而成,形呈圆锥状,锥口周长与囊网口周长相等。它的长度约为囊网长度的1/31/2右。第6章 地拉网1、 地拉网的种类与结构(1) 地拉网的种类按网具结构特点分为有翼单囊、有翼多囊、单囊、多囊、无囊、框架6个型。 按作业方式可分为船布、穿冰、抛撒3个式。第7章 联合渔具 联合渔具渔法:又称联合渔法、赶捕渔法或综合渔法,是“拦、赶、刺、张联合渔法”或“赶、拦、刺、围联合渔法”的简称。它是利用性能不同的多种渔具,联合作业,配合使用,根据捕捞计划,将整个大水域分割为若干个赶区,进行有计划的驱赶鱼类,使整个大水域深水水体中分散的鱼类被迫驱赶集中到预定地点,最后用张网、围网或地拉网等进行捕捞。 根据最后起鱼方法不同可分为:赶、拦、刺、拉;赶、拦、刺、围;赶、拦、刺、张等几种作业方式。赶鱼方式有横向放网(主要是三层刺网)和纵向放网两种。前者为赶刺渔具与拦网相互平行;后者为赶刺渔具与拦网相互垂直。(2) 鱼群侦察1、观察鱼跳现象 鲢成群出现时常伴有个体鱼起跳的现象。鳙较之鲢较少跳跃,但鳙经常与鲢的群体聚集在一起活动。所以每当发现鲢群体时,常有鳙群体相随。在春冬季节鲢、鳙常栖息在避风向阳的山岙口和库湾等水域,每当清晨或黄昏时,能观察到鱼的跳跃现象。但是,同一季节内在经常风起浪涌的敞水区中鱼起跳现象很少且不易观察到。 鳙起跳增多。反之,气气候的变化会影响鱼群的起跳活动。每当气温上升时,鲢鳙起跳活动减少。若气温又显著回升,鱼的起跳现象也会显著增加。每当温下降时,鲢雨后转晴,水面平静时鲢、鳙起跳现象增多,特别在暴雨后,天气转晴的时候鱼跳次数激增,是侦察鱼群的良好时机。分析其原因,当下暴雨时水温变化很大。由于表层水温下降迫使鱼群下沉。待天气转晴后,鱼群又浮上水面,并用嘴呼气,发出“呼塔”的声响。此时,在船上用木板敲击船舨出声威吓鱼群,鱼群就会迅速下潜,由于群体大,发出“哗”的声响。时隔几分钟,鲢鳙群体又上浮表层,发出的响声亦大。当地老工人有一句谚语: “鱼群如有3.5万kg ,哗声如山倒”在一般情况下,鲢较鳙起跳多,小个体鱼较大个体鱼起跳多。所以当渔场中观察到起跳的鱼群中鳙居多数时,则这群鱼是大群体。若起跳的鱼个体整齐,大小相差甚微,表明已找到中心渔场,群体的数量大。反之,若起跳的鱼个体大小掺差不齐,表明是一群杂鱼,它的数量少,且很难捕捉上来。连续定点观察鱼群的起跳现象,经分析后可以判断出属于流动性鱼群,或者是定居性鱼群。当在渔场中观察时,发现鱼群起跳后迅速跳离原地向前移动,越跳越远,且速度快、动作惊,形成一路纵队的形状,这表明遇到了一群流动性鱼群,必需继续跟踪观察,作出是否有价值下网围捕的结论。若观察到鱼群中个体鱼起跳动作缓慢,移动距离小,在1、2天内连续观察证明鱼群基本上在原来的水域范围内起跳不止,表明这是一群定居性鱼群,可考虑决定下网围捕。2、耳听鱼起跳时发出的声响从鲢 鳙等鱼起跳时发出的响声分析,可判断鱼群组成的种类。 鲢性喜跳跃,在起跳时,常以尾部击水面发出“啪”声,音脆、浪花小很快消失。 鳙鱼起跳时,尾部不会全部露出水面,发出“咕嘟”声、音重且声闷,激起的水花大,消失缓慢。大个体鱼起跳次数少,小个体鱼(24kg)起跳次数多。 鲤起跳时鱼体全部跃出水面,重新入水时尾部击水,发出“劈啪”的声响。 鳡、鲌它们都是凶猛性鱼类,性凶声大,起跳时发出“轰哗”之声,且音量较大。3、鲢、鳙性喜逆风顶流而上,有时洄游而上逆风可行10km之多。此时鱼群都集中在风头,而风尾无鱼或少鱼。若风力达7级以上,鱼群就不再起跳。10月霜降节后,每当鱼群起跳到达水面表层时,由于霜的刺激作用,使鱼尚未完全起跳就立即下潜,此时发出的声响小,水花微,必需仔细观察才能看到鱼群。4、观察水色或水泡每当天气晴朗、无风或微风之际,在水库的水面上,常出现一团灰黑色形似微波形的绉纹状的水波时,可能是鲢鳙已集群的一种迹象。有时也会出现一种长圆形的水泡不断由库水下冒到水面,且出现两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