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行业优势,实施就业引导工程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doc_第1页
依托行业优势,实施就业引导工程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doc_第2页
依托行业优势,实施就业引导工程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doc_第3页
依托行业优势,实施就业引导工程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doc_第4页
依托行业优势,实施就业引导工程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依托行业优势,实施基层就业战略工程的探索与实践 成果总结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不愿去基层单位和西部地区就业,择业时一心追求“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的单位。同时,因为不了解基层,学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方面不能满足基层工作需要。而实践证明,到行业建设的第一线去,到基层和艰苦的地方去,到有施展舞台和发展空间的场所去是行业特色高校学子成长和建功立业的必由之路。二、成果内容为提高毕业生适应基层工作的能力,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北京化工大学依托“大化工”行业优势,实施毕业生基层就业战略工程并贯穿人才培养始终,取得了显著成效。(一) 优化顶层设计,提升学生基层就业能力。学校不断整合校内外资源,将“三个课堂”有机融合、相互衔接提升学生能力,逐步构建 “3M”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 “三螺旋递进”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行业特色的就业指导课程、产学研合作下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实践基地、校企双导师制有机衔接,互相促进,以学生基层就业为导向,提升学生能力。1、以科学理念为先导,确立“3M”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对国外高水平大学办学模式进行广泛深入调研,结合我校“大化工”特色,进一步凝练我校“普遍成才,追求卓越”的育人理念,确立人才培养的多目标性(multi-objective),根据应用型、复合型以及研究型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多模块(multi-module)的课程体系,并拓展多途径(multi-path)的人才成长“立交桥”,确立了“3M”培养模式。2、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完善“三螺旋递进”培养体系。学校是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以此为契机,构建并逐步完善了产学研“三螺旋递进”的培养体系。以课程学习为基础,对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对课程设置进行整合优化,建成了“基础+X”型课程体系,加大了选修课程学分比例,增建了创新类、工程导论类课程与讲座,制定了专业地图。以科研体验为手段,强化学生参与创新的意识,增加锻炼实践能力的机会。3、强化行业特色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就业精彩一课。根据教育就业指导课大纲要求,结合自身的“大化工”特色,开设了具有行业特色的全程化就业指导课:一年级着重“大化工”行业认知,二年级着重能力培养,三年级着重职业定向指导,四年级着重行业择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四个阶段相互贯通,有机连接。同时,聘请校内外有丰富行业经历、对行业有深入了解的老师和企业人士,为学生开办“就业精彩一课”12门,帮助学生深入认识行业企业。4、以产学研合作为桥梁,在新模式下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就业实践基地。发挥学校科研优势,通过为实践基地提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抓住企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现状,安排学生去神华宁煤等西部基层单位实习实践,增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对基层的认识。5、聘请企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制,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通过聘请行业重点企业技术和人力专家60余人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导师,为学生介绍企业生产一线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解决办法,让学生学习快速适应企业环境。(二)强化就业引导,激发了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以“我的事业在基层”为主题长期开展系列活动,通过“学院周”、校友讲坛、追踪校友足迹等将校友从基层奋斗成才的经历转化为启发、鼓舞学生的生动课程。1、通过“学院周”挖掘“侯德榜精神”内涵,树立基层成才理念。我校“学院周”活动已开展18载,各学院紧紧抓住“侯德榜精神”,深挖专业与“大化工”行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学习侯德榜身上所体现“学化工、爱化工、献身化工”的敬业精神,教育学生树立基层成才理念。2、将校友基层成长经历转化为生动课程,以榜样力量推动学生基层就业。通过校友讲坛、追踪校友足迹等将校友从基层奋斗成才的经历转化为启发、鼓舞学生的生动课程,加深了学生对基层成长成材的认识,坚定了赴基层干事业的信心。3、表彰赴基层就业毕业生,营造基层就业光荣的氛围。学校出台了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基层就业的相关政策,每年在毕业季召开赴基层就业毕业生座谈会,发放毕业纪念品。在毕业典礼上,由校领导亲自对赴基层就业毕业生进行表彰。通过给予相关荣誉与奖励,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形成基层就业光荣的氛围。(三)构建优质就业服务体系,为学生赴基层就业搭建平台。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抓住企业和学校的联系点,发起成立五大就业平台,为企业招聘提供“一站式、全程化”服务。实施“五步走、四级帮”的学生就业帮扶机制,对赴基层和西部就业优先帮扶。1、注重发挥学校人才资源优势,打造石化行业校企战略合作平台。2009年,我校与中国石化协会共同发起,联合了国内三十余所化工类院校和化工院系以及六十余家石化企业组建了石化行业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战略联盟,为石化行业企业招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注重发挥学校科技优势,打造科技合作单位招聘平台。我校大力推进毕业生就业与科技工作结合,利用科技资源拓展学生就业渠道,举办科技合作单位专场招聘会。通过开拓科技合作单位资源促进了学生就业,提高了学生就业的针对性,缩短了学生步入工作岗位的适应期,促进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发挥,进一步提升了企业与学校科技合作的紧密性。3、发挥学校专业优势,巩固“三大油”招聘平台。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一直以来是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通过加强与“三大油”在人才培养、科研转化、人才资源储备、招聘服务等多方面的战略合作,形成了“校企友好、校友团结、互帮互助、共创事业”的单位伙伴,为我校的就业工作开辟了新的境界。4、注重发挥校企资源互补优势,打造奖学金激励平台。学校积极与行业优势企业建立全面合作协议,积极争取企业在学校设立专项奖学金,打造奖学励志平台。奖学金的设立不仅解决了经济困难学生的后顾之忧,而且增进了学生对用人单位的感情,使得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的行动成为一种自觉和对社会的感恩,加强了学生和企业的相互认同感。五年来,我校与中石化集团等六十家企业签订了奖学金协议。5、挖掘国家基层就业项目潜力,扩大就业渠道,丰富就业引导平台。北京市大学生“村官”招聘工作开展六年来,我校积极与相关区县联系、开展各类培训、邀请毕业生回校献身说法、到区县回访调查等,建立了“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通过军事理论课、军旅社团、退伍兵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弘扬军旅成才文化,通过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升学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调动了学生入伍参军的热情。(四)建立监测体系,确保了学生基层就业质量。通过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在校生分类型分层次学习过程调查、应届毕业生、校友和用人单位调查等全面分析总结就业情况;通过建立就业重点引导单位数据库,按照“三覆盖”的要求聘请人才培养质量观测员队伍,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检测长效机制。1、对在校生学习和发展状况进行调查。每年我校将组织本科大三年级和研究生近千人参与高等教育质量与学生发展状况调查,从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与升学选择到高校教学过程与第二课堂活动实施及其与学生全面能力形成和思想道德培养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调查,形成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状况报告,客观反映学生个体自身因素以及大学教育对学生影响的程度。2、建立就业重点引导单位数据库。我们已经同500余家重点引导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有效打造了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单位就业的绿色通道。同时这些单位也是学校人才培养主要的反馈点,同这些重点单位建立伙伴关系,与人事部门召开联谊会和座谈会,聘请重点单位的领导担任学生职业发展导师,促进了学生人才培养、职业规划与社会需求的有效结合。3、有针对性地分层次、分类型进行调研。从学生层次来看,我们针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层次进行了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研。从学生类型来看,我们针对艺术特长生,自主招生学生、专项奖学金获得者,各类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受资助学生等不同群体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就业状况进行了跟踪调研。4、选拔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观测员队伍。学校从2010年起在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培养质量观测员”。选拔过程实现四个覆盖,即学生班级全覆盖;就业重点单位全覆盖;就业地区全覆盖;以及各类国家项目就业全覆盖。人才培养质量观测员制度对于学校长期持续性的跟踪式人才质量调研提供了基础。三、成果创新点1、将就业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引导学生基层就业的局面。将引导学生赴基层就业作为全校人才培养的战略工程,整合全校资源,在学生基层就业所需专业知识技能学习、求职能力提升、就业渠道提供等方面协同努力 。2、依托“大化工”学科优势,构建了富有行业特色的就业服务体系。学校在行业内的优良传统、科研优势、校友优势和社会声誉等提供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赴基层就业搭建五大平台,强化行业特色的就业指导课、建设就业实习实践课堂、开展 “五步走四级帮”的就业困难学生帮扶机制。优质服务体系的建立,为学生基层就业铺平了道路。3、调研毕业生就业质量,构建人才培养质量监测长效机制。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调研和分析为进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提供了客观数据,500余家重点单位的数据库和聘请1000余名人才培养质量观测员为长期跟踪人才成长过程和培养质量做了充足的准备。四、成果获奖情况2006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地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8年,我校被评为首批“北京地区高校示范性就业中心”2008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市支教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我校被评为北京地区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我校负责就业工作的罗伟同志当选全国就业工作先进个人2009年我校“赴基层 入主流”就业引导课题获北京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成果三等奖2010年,我校入选首批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0年,我校被评为全国入伍预征工作先进集体,我校负责入伍预征工作的王小健同志当选全国入伍预征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我校依托行业特色,拓展毕业生赴基层和中小企业就业渠道项目首批入选北京高校就业特色项目。2011年行业高校企业英才俱乐部运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课题获得北京高校就业研究会研究成果二等奖。五、成果应用情况我校自2006年实施“依托行业优势,实施基层就业引导战略工程的探索与实践”以来,先后有20000余名毕业生受益,近3000多名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和基层单位就业,212名毕业生到北京基层担任村官,57名学生走入军营。我校毕业生面向国家重点企业和关键领域就业人数逐年递增,毕业生的素质能力得到单位的认可。2011年,我校化工类、材料类、机械设备类主干专业毕业生到“大化工”领域就业比例达到89.29%,比2007的81.46%高出7.83%。以上主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80.24%,比2007年专业对口率78.15%提升了2.09%。从横向来看,2011年,我校主干专业对口率远远高于2011年全国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68%(数据来源:麦可思,2011年3月)我校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任新钢参加国务院研究室关于就业工作的调研,多次代表学校在教育部和北京市交流我校开展就业引导经验。中国农业大学等20余所院校来校交流毕业生就业工作,本成果的内容和措施作为主要的交流内容。教育部简报刊发了我校引导毕业生赴基层就业的工作,中国教育报、中国化工报等多家媒体也对我校开展基层就业引导工作进行了报道。北京教育、中国大学生就业等杂志上发表了我校行业特色高校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和依托行业特色,打造全方位平台,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等文章,为同类高校提供了借鉴。在本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得到了教育部和北京市的课题支持, 包括: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子项目:“大化工”人才培养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课题 :“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发展研究”、 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课题:行业高校的企业英才俱乐部运行机制、就业质量状况追踪机制对人才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