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期末复习题.doc_第1页
生物地理期末复习题.doc_第2页
生物地理期末复习题.doc_第3页
生物地理期末复习题.doc_第4页
生物地理期末复习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1. 趋异进化: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这些特征往往具有适应的性质也称作趋异适应。2. 光周期现象:生物的活动性深受光照时间长短变化的制约光周期随季节和纬度的不同而变化3. 有效积温法则:指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二、填空1. 根据植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不同,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中间性植物)2. 根据陆栖动物在24小时内活动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昼行性),(夜行性),(晨昏性)和(全昼夜性)等类型3. 长期生活在低温、高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 在(形态), 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4. 陆生植物与水分的关系极其密切, 其形态结构,(生长繁殖),(地理分布),(生物量)等, 都深受水分条件和体内水分状况的强烈影响.5. 水生植物根据沉没在水中程度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6. 根据各种植物对土壤 PH 值的适应范围, 可将植物分为(酸性土植物), (碱性土植物), (中性土植物)。三、简答题1、生物之间共生现象分为几类?答:(1)偏利共生(共栖): 指生物一方有利, 而对另一方并不产生有害影响的关系.(2)原始合作: 指对共生的双方都有利, 但并非不能分开.(3)互利共生: 指对共生双方都有利, 并发展成彼此间完全相互依赖, 这种关系是必然的.2.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答:是,因为鲤鱼的受精作用在水中完成,受环境影响较大,孵化率低,幼鱼的成活率也低,所以必须多产卵。小鸟的受精作用在体内完成,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孵化率高,并且鸟能育雏,后代容易成活,所以不必产很多卵。这种差异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第二章 生物群落一、名词解释4. 原生裸地: 指从来没有生长过植物的地段, 或者原来生长过植物, 但被彻底地消灭了, 没有保留下原有植物的传播体以及原有植被影响下的土壤.5. 发生演替:群落在原生裸地上的形成,是一个演替过程, 称为群落的发生演替. 6. 季相更替:季节性变化(群落的季相), 在一年中气候的变化是有规律地进行的, 使得群落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外貌, 称为季相更替.7. 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植被覆盖, 后因某种原因形成迹地, 在此发生的群落演替.二、填空1. 盖度可分为(投影盖度)和(基部盖度)。2. 群落分层现象,与(光的利用)有关。3. 群落环境分为群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4. 群落内的温度与(太阳辐射)以及(群落的性质)密切相关,总的特点是变动的程度比较(缓和).5. 群落的形成可以从(原生裸地)上开始, 也可以从(次生裸地)上开始.6. 群落的变化基本形式有三种: (季节性变化),(年季变化)和(演替).7. 植物群落是在一定(气候),(基质),(生物)等因素综合作用下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 是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8. 常用的多样性计算方法包括:(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DIC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9. 照射在森林群落上的太阳光分为(被主要层植物所吸收)、(被主要层植物所反射)、(穿过群落上层林冠进入群落内部)三部分。三、简答题1、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答:(1)具有一定的群落外貌;(2)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3)具有一定的优势现象;(4)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5)具有一定的群落环境;(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7)具有一定分布范围。2、在裸地上, 群落的形成要经过哪三个步骤。答:(1)侵移:指植物生活的繁殖结构进入裸地, 或进入以前不存在这个物种的生境.(2)定居:指传播体的萌发, 生长发育, 直到成熟阶段的过程。(3)竞争:随着定居植物的不断繁殖和新种的不断侵入, 裸地空间逐渐减少, 植物之间关系明显表现出来, 它们之间在空间和生存条件方面发生竞争。四、论述题1、论述群落的种间关系。答:在一个特定的群落中, 有的物种经常生长在一起, 如寄生生物和寄主, 有的物种则相互排斥, 而趋向分隔现象。如果两个物种一起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值, 它们就是正关联.正关联可能是因一个物种依赖于另一物种而存在, 或两者受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影响而生长在一起.如果两个物种共同出现的次数低于期望值, 则它们是负关联.负关联是由于空间排挤, 竞争, 他感作用或不同的环境要求所引起的.在自然界中, 绝对的正关联为数不多,同时竞争排斥也是群落中物种间的关联类型.2、群落对环境的作用答:(1)防止风害:森林群落有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的作用; 例如, 在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 防风固沙, 保持水土, 使作物获得较高产量. (2)调节水分:群落对调节水分的作用, 通常认为是通过植物对降水的截留作用而实现的. 截留作用最显著的是森林群落. 观测表明林区的降雨量比无林区的要多.(3)改良土壤:由于植物的长期繁殖, 可增加土壤肥力.用植物群落改良土壤最明显的是, 固定沙流, 防止盐渍化和改良土壤性质等.(4)保护环境:森林是吸碳放氧的“绿色工厂”,是大气的天然“过滤器”,是吸收噪音,减轻城市喧哗的“消声器”;此外,森林还有调节小气候,监测环境污染,净化水体等作用。第三章 陆地生物群一、 名词解释1.常绿阔叶林生物群:指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2.温带落叶阔叶林生物群:也称为夏绿阔叶林,由落叶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落叶森林群落 。3.纬度地带性:水热结合导致植被呈地带性分布,一方面沿纬度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4.垂直地带性: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气候、土壤和动植物群落也发生有规律的更替。二、填空题1. 极端茂盛的植物却使争夺(阳光、空间和矿物营养)的斗争异常激烈,这些条件塑造了独特的热带雨林生物群落。2.热带雨林分布区域终年(高温多雨),土壤养分极为(贫瘠),而且是(酸性)的 。3. 热带雨林生物群基本上也分为(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层次。4. 亚洲东部的(常绿阔叶林面积)最大,最典型,种类也非常多,其中在我国境内的面积最大,面积占我国的四分之一。5.沼泽植物生活型多样,植物通气组织发达,具有(不定根)和特殊的繁殖能力,有(泥炭积累)现象。6.水热结合导致植被呈地带性分布,沿海向内陆方向成带状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称为(经度地带性)。7.(植被垂直地带性)是从属于水平地带性的特征,在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相互关系中,(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系统。三、简答题1.热带雨林生物群的基本特征。答:(1)种类组成极为丰富 (2)群落结构复杂 (3)乔木的特殊构造 (4)无明显季相交替2.沼泽生物群的生物群落基本特征。答:1.沼泽植物生活型多样2.植物通气组织发达3.具有不定根和特殊的繁殖能力4.有泥炭积累现象3.山地生物垂直带的结构具有什么规律?答:1)各处生物垂直带谱随所在水平带的不同而有所变化。2)垂直带性与纬度地带性有某些相似之处3)垂直带重每个生物带的下限海拔高度,有向两级逐渐降低的趋势,森林生物带上限也有类似的规律。4)当高大山体走向垂直于盛行风向时,其两侧的生物垂直带谱呈现显著的差异。四、论述题1.我国植被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答:1.世界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1) 北半球自北到南依次出现:寒带苔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2) 欧亚大陆中部和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3) 东部湿润森林区,自北向南依次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4) 西部内陆腹地,受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从北至南出现的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打破了原有的纬度地带性,因此自北向南的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2.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1)北美的中部,东面是大西洋,西面是太平洋,但被经向的落基山脉所阻隔,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为:(东)森林草原半荒漠荒漠森林(西) 2)由于受夏季东南季风的影响,大致在秦岭淮河以北的温带和暖温带地区,从东南向西北,即从沿海的湿润半湿润到内陆的干旱区,植被依次为:夏绿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草原荒漠第四章 水域生物群一、名词解释1.浮游生物:自身完有非常弱全没有移动能力,不能逆水流而动,浮在水面生活。 2.底栖生物:是指栖息在水底, 但又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生物。3.海洋石油污染:石油及其产品在开采 、炼制、贮运和使用过程中进入海洋环境而造成的污染。4.底栖植物:主要是水生的高等植物和附着生长的藻类, 多分布于湖泊与沼泽中。二、填空1浮游植物是(自养生物), 常见的有各种(藻类)。2依据生物对分布区水温的适应能力,可分为(冷水种、温水种、暖水种)。3在自然情况下,海洋生物种群繁殖个体数量过大时,就要向分布区外(迁移、扩散)。4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占优势的(浮游植物)。5浮游生物生活在(水表层区), 体形微小, 肉眼看不见.6深海处形成有海盆、(海底平原)和(海沟)。7(小型浮游生物)形成了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基础.8最著名的不连续分布有两种方式:(两极同源)和(北方两栖)。三、简答1海洋生物分布区的扩大及障碍答:1)浅水区底栖生物广阔的深洋是一种巨大的阻碍,在未越过阻碍之前就夭折了。2)深海底栖动物大洋中的海脊则是重大的障碍。3) 海洋游泳生物和浮游生物地峡是个不可逾越的障碍.。2.近表层水域带的特点答:1)生产量占优势的是浮游植物。2)浮游动物由少数的种类组成,个体数量巨大。3)鱼类和食鱼鸟类是该带占优势的大型动物。3海洋食物链的结构。答: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占优势的浮游植物;。小型浮游生物形成了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基础;第一级消费者为浮游动物,它们的食物来源于浮游植物或它们的碎屑;其次是食肉的浮游植物;再后是海洋长食物链中包括鱼类的多级食肉动物,几乎没有大型的植食物动物。四、论述1如何理解静水水域生物群的垂直分异答:1)沿岸带:水浅,光线可直接射入水底 明显占优势的是有根植物。 沿岸带的消费者通常是垂直分布的。2)近表层水域带:生物群由浮游生物、自游生物和一部分漂浮生物组成。3)深部水底带由于没有光线,该带的生物依靠沿岸带和近表层水域带而得到基本的食物,该带动物区系包括的消费者有红色蚯蚓、环毛蚓、小型双壳类第五章 岛屿生物的分布一、名词解释1生境岛屿:具有鲜明边界、明显区别于周围生境的岛屿。2陆地岛屿: 过去曾经同陆地相连的岛屿。3拓殖:植物的繁殖体在一个新的地区萌发、成长并繁殖后代的过程。4. 生境片段化:总生境面积减少,剩余地区分裂成非连续的碎片。5. 生态保护区: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二、填空1寒冷限制和减少了岛屿上(脊椎动物)的组成。2迈克阿瑟的第一个模式是群岛中每个岛屿的(面积)与所包含的(生物种数)的关系。3迈克阿瑟和威尔森提出的第二个模式是,在增加(岛屿生物种类多样性方面),(距离)对岛屿的影响。4迈克阿瑟和威尔森的第三个模式是岛屿物种流通的(速度)和(流通)特征。5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6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平衡理论)。7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应首先考虑选择(具有最丰富物种的地方)作为保护区。8.岛屿被视作天然的(生态实验室)。9.物种的稀有性影响(基因频率)。10.种群小型化将使得物种发生(近交)的可能性增加。三、简答1岛屿生物组成具有哪些特征?答:1)岛屿上生物总数比大陆少;2) 较大的岛屿比较小的岛屿种类多样性高3) 移入的高速度和消亡的高速度是岛屿生物组成的重要特征4) 温度制约和影响岛屿生物种类的多样性5) 生物对岛屿环境的适应有许多形式2岛屿生物地理平衡理论的内容答: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平衡理论1 )岛屿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完全取决于两个过程,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2)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3生物散布到达岛屿的方式有哪些答:1)一些飞行动物可以靠自力飞达最远的岛屿 2)较小的鸟和蝙蝠,特别是飞行的昆虫,可以被动地由大风吹达岛屿。 3) 其他植物被运送到岛屿属于偶然现象。4片段化生境的特点答:1)总生境面积的降低,直接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灭绝率;2)剩余地区重新分布为非连续的碎片,主要影响扩散和迁入率。四、论述1、生境片段化对生态系统、生物生存和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答:1)生境发生片断化后,片断状生境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2)片段化的生境,面积变小,导致生物种群缩小,最终有可能导致种群灭绝3)岛屿越小居住在上面的种群越少。2、论述平衡理论中平衡模型的主要不足答:1)迁入率和灭绝率曲线的确切形状无法估计,因此,难以对某个时期的种群做出准确的估计。该理论缺乏预测性2)在模型中,平衡态物种的数目是由迁入率和灭绝率决定的。这样的假设过于简单化。3)对于不同的动物类群、不同岛屿或者同一岛屿的不同时间来说,迁入率和灭绝率曲线是不同的。另外,灭绝率曲线还受物种遗传学机制的影响。4)平衡理论将物种的迁入和灭绝看成是相互独立的过程,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5)平衡理论认为岛屿上物种存在的数目主要是由迁入率和灭绝率决定的,忽视了其它物种互作关系(如竞争、捕食、互惠共生、寄生)等调节群落结构的作用。五、实践应用题1、举例说明岛屿生物适应环境的形式答:1)隔离使物种形成,因此岛屿的特有种很多。2)由于缺少大型食肉动物和竞争,允许一些特殊动物的存在,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巨龟。3)由于岛屿生物种类数量少,空闲的生态位多,允许适应辐射的发展。第六章 生物分布区与生物区系一、名词解释1.主动扩展:是指生物不依靠外界因素,只依靠自身力量所进行的一种积极性的迁移,使分布区有所扩展。2.间断分布区:分布区中间被高山、海洋、不适宜的气候障碍隔开成相距遥远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各部分种群间失去基因交流的机会,而形成一种间断的分布区。3.潜在分布区:某种生物完全可以生存和分布的地区,由于受阻限的影响,该种生物尚未分布到此,当阻限消失后,该种生物不仅可以定居下来,还可以向分布区外扩展。4.生物区系:广义指许多不同生物种(科、属、种)的总和。狭义指不同的生物种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物总体。二、填空7. 绘制分布区图的制图方法主要包括:(点图法)、(周界法)、(涂斑法);8. 扩展一般分为两种方式,即(主动扩展)和(被动扩展)。9. 被动扩展主要包括:(水扩展)、(风扩展)、(生物携带扩展)。10. 主动扩展又可分为(正常扩展)和(先锋扩展)。11. 扩展的完成是个体与环境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结果,这种相互作用经常是(环境阻力)与(种的扩展能力)的相互适应。12. 先锋扩展包括(迁移)、(漫移)和(爆发)三种不同的形式。13. 根据分布区的形状可划分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14. 生物区系主要包括(植物区系)和(动物区系)。15. 生物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种内个体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16. 海洋植物区系区主要包括:(北方海洋区)、(热带海洋区)、(南方海洋区)。三、简答题1、分布区的类型 答:(1)根据分布区的大小可划分为广域分布区和狭域分布区; (2)根据分布区的形状可划分为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区; (3)根据分布区的变化可划分为扩展分布区、潜在分布区、特有性分布区、残遗分布区、替代分布区。2、影响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主要环境因子答:(1)气候因子;(2)地形因子;(3)土壤因子;(4)生物因子;(5)历史因子;(6)人为因子;3、世界六个生物区系答:(1)全北区(2)非洲热带区(3)新热带区(4)东洋区(印度-马来西亚区)(5)澳大利亚区(6)南极区4. 试述间断分布区的成因。 答:(1)自然条件变化 (2)生物的分散迁移及在原来分布区内死亡 (3)陆地下沉 (4)大陆漂移 (5)跳跃式传播 (6)人为影响四、论述题1、试述世界海洋生物区系的分布特征。 答:(1)地理分布服从地带性规律。 (2)寒冷的海域区系成分较为丰富,无论是水底植物还是浮游生物,热带海洋种属缺乏,特别是浮游生物。 (3)海洋动物区系分布具有世界性,各级类群的分布非常相同。 (4)海洋垂直带分异区系划分复杂。1、海洋生物区系和陆地生物区系有哪些主要区别。 答:(1).海洋中有极其丰富的等级较高的类群,并有 广泛的世界性分布。陆地则相反,但是陆地上的生物种类却比海洋丰富得多。 (2).海洋生物结构比较简单而原始,这与海洋环 境条件稳定有关。陆地生物结构比海洋生物高级而复杂,这与陆地环境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关。第七章 人与生物共生一、名词解释1.生物多样性:就是一个区域内生命形态的丰富程度,它包括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2.选择价值(或潜在价值):即为后代人提供生物利用选择机会的价值。3.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生境差异、生态变化的多样性。 二、填空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包括(使用价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