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论文宰相权利论文.doc_第1页
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论文宰相权利论文.doc_第2页
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论文宰相权利论文.doc_第3页
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论文宰相权利论文.doc_第4页
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论文宰相权利论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宋宰相治事制度论文宰相权利论文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制度变迁研究摘 要: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逐渐专门化、由外朝移至禁中,宰相治事由兼职演变为专职。唐肃宗鉴于李林甫、杨国忠专权的教训,确立了宰相旬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唐德宗朝曾一度改为宰相轮日更替秉笔治事制。宋太祖为防范宰相专权,确立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押班治事制。南宋不仅逐渐取消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流秉笔治事制度,而且宰相多兼领枢密院治事之权,这些制度变迁对南宋宰相权力膨胀起到了催化作用。关键词: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宰相权力;宰相制度;中央政治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制度复杂多变,是研究唐宋中央政治体制变迁的重要问题之一。学术界对此虽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涉及,但由于文献记载零散失详,至今罕有专论。本文拟就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变迁、宰相治事性质由兼职向专职之演变、宰相轮流秉笔主政制度变迁等问题,作初步探讨,希冀对唐宋中央政治体制变革的研究有所补益。一、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及治事性质之演变1.宰相治事机构的演变唐朝初年,“宰相常于门下省议事,谓之政事堂”。无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弘道元年(683)十二月,裴炎自门下省长官侍中转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执朝政”,“始迁政事堂于中书省”。自此,政事堂自门下省迁至中书省,此时仍无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宰相张说奏“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自此,中书门下成为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并具有独立的印信。值得注意的是,唐朝开元之后,政事堂虽已改名为中书门下,并成为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与唐朝初年的政事堂有了明显的差别,但人们仍习惯称中书门下为政事堂,并将中书门下主书称为“堂头”。五代时,宰相治事机构虽仍为中书门下,但称谓多有变化。后梁、后唐时,中书门下也称“政事堂”、“中书都堂”、“中书政事堂”等。后晋时,为了避高祖石敬瑭名字之讳,天福七年(942)七月下诏:改“中书政事堂为政事厅,堂后官房(堂)头为录事,余为主事”,将宰相机构中书政事堂改名为政事厅,堂头改名为录事。北宋前期,宰相治事机构中书门下简称“中书”。史载:“中书门下在朝堂西,榜曰中书,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书门下。”元丰五年(1082)四月,宋神宗“厘中书为三省”,以“三省以总天下之事”。三省都堂“为聚议之所,参决国论、延见百辟”。自此,三省都堂演变为宰相和执政治事的机构。北宋后期,三省都堂仍为宰相的治事机构。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十二月,太师蔡京依前“领三省事”,“五日一赴朝请,至都堂治事”,这里的“都堂”指的就是三省都堂。南宋建炎三年(1129)四月,宋高宗“始合三省为一”(11),宰相治事机构仍习惯称“三省都堂”(12)。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出现了由外朝移至禁中的变化。唐朝宰相议事机构政事堂及中书门下所在的门下省、中书省均在外朝(13),其中门下省在宣政殿东廊的日华门外、中书省在宣政殿西廊的月华门外(14),而北宋宰相治事机构设置在禁中。北宋前期,“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15),宰相治事机构中书开始移至禁中。元丰改制后,宋神宗“以旧中书东、西厅为门下、中书省,都堂为三省都堂”(16),宰相治事机构虽改名为三省都堂,但仍在禁中。中国古代将皇帝的宫中称为禁中,宋代把宰相治事机构设置在禁中,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宰相的控制。2.宰相治事性质由兼职向专职的演变唐朝开元之前,宰相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17),“诸司之官兼知政事者,午前议政于朝堂,午后理务于本司”(18)。也就是说,宰相午前在政事堂议政,午后回本司处理政务,属于兼职性质的治事制度。兼职性宰相治事制度曾对唐朝政局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开元年间,伴随唐朝政治形势的发展,宰相治事制度开始由兼职向专职演变。这个演变始于李林甫。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唐玄宗“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李)林甫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19)。三个宰相中,裴耀卿与张九龄关系友善,李“日思所以中伤之”(20)。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裴耀卿和张九龄“并罢政事”(21),新上任的宰相“牛仙客既为林甫所引,专给唯诺而已”(22),宰相府的大权全部控制在李林甫手中。正如胡如雷先生所说:“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知政事,同年牛仙客拜相,从此形成李林甫一派独霸政事堂的局面。”(23)自开元二十七年四月起,宰相李林甫将吏部“选事悉委”于吏部侍郎宋遥和苗晋卿,自己“日在政府”(24),不再回吏部。自此,唐朝宰相治事制度开始由兼职向专职演变。这里的“政府,谓政事堂”(25)。开元后,“宰臣数少,始崇其任,不归本司”(26)。自此,唐朝专职宰相治事制度确立,并为五代及宋朝沿用。二、唐宋时期宰相轮流秉笔主政制度的确立及其演变1.唐五代宰相轮流主政制度的确立及其演变唐玄宗天宝元年(742)七月,牛仙客死后,李林甫荐举陈希烈为宰相,陈希烈入相之后,“但给唯诺”,“凡政事一决于林甫”。(27)接任李林甫宰相职务的杨国忠,不仅在家中决策军政机务,而且还在家中选任官员。旧唐书杨国忠载:“故事,吏部三铨,三注三唱,自春及夏,才终其事;国忠使胥吏于私第暗定官员,集百寮于尚书省对注唱,一日令毕,以夸神速,资格差谬,无复伦序。眀年注拟,又于私第大集选人,令诸女弟垂帘观之,笑语之声,朗闻于外。”(28)鉴于李林甫和杨国忠专权的教训,至德二载(757)三月,唐肃宗令“宰相分直主政事执笔,每一人知十日”(29)。自此,宰相每十日轮流执笔处理政务成为制度。同时,自唐肃宗朝开始,值班宰相治事可以替代其他宰相署名也成为制度。史称:“肃宗之世,天下务殷,宰相常有数人,更直决事,或休沐各归私第,诏直事者代署其名而奏之,自是踵为故事。”唐代宗大历末年,宰相常衮“独居政事堂”。(30)宰相轮流主政事执笔的制度遭到破坏。唐德宗即位后,四个宰相“共坐一榻,各据一隅,谓之押角”(31),实行。贞元九年(793),唐德宗以中书侍郎赵憬为门下侍郎、同平章事。赵“憬疑陆贽恃恩,欲专大政,排己置之门下,多称疾不豫事”(32)。自此,宰相赵憬与陆贽不和,百官奏事时,宰相互相推让,都不发表意见。同年七月,又恢复了宰相“旬日一易”(33)的轮流秉笔主政制度。贞元十年五月八日,唐德宗将宰相轮流执笔治事的时间由十日一更替改为“毎日一人执笔”(34),即十日轮流治事制改为一日一更替制。正如宋朝人叶梦得所总结的:“唐至德中,宰相分直政事笔,人知十日;贞元后改为轮日。”(35)元和二年(807)十一月,宪宗下诏:“司徒杜佑筋力未衰,起今后每日入中书视事。”(36)宰相基本上天天到中书治事。唐朝末年,宰相天天到宰相府治事的制度遭到破坏。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八月,唐庄宗下敕规定:“自今文武百官,三日一趋朝,宰臣即每日中书视事。”(37)恢复了宰相天天到中书治事的制度。后晋确立了首相当班掌印主政制度。石敬瑭“入洛,以(冯)道为首相”(38)。“旧制,凡宰臣更日知印”(39)。天福四年(939)八月,晋高祖下诏:“中书知印止委上相,由是事无巨细,悉委于(冯)道。”(40)自宰相冯道开始,后晋确立了首相当班掌印制度。翌年,唐朝后期以来的宰相集体治事制度被废除。后汉时,宰相府实行的仍是首相主政制度。乾祐元年(948)四月,杨邠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凡中书除官,诸司奏事”,汉隐帝“皆委(杨)邠斟酌,自是三相拱手,政事尽决于(杨)邠”。(41)这里的“三相”,指的是窦贞固、苏逢吉和苏禹珪。2.宋代宰相秉笔主政制度变迁北宋以前,“宰相见天子必命坐,有大政事则面议之,常从容赐茶而退,自余号令除拜,刑赏废置,但入熟状,画可降出即行之,唐及五代,皆不改其制,犹有坐而论道之遗意”。北宋初年,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三宰相均为原后周的旧相,因“稍存形迹”,害怕宋太祖赵匡胤的英武尊容,所以“每事辄具札子进呈,退,即批所得圣旨,而同列署字以志之”。自“范质等始”,北宋废除了中国古代宰相“坐而论道”和“赐茶之礼”,此“后遂为定式”。(42)宰相范质事事以札子的形式进呈皇帝,退朝之后批所得圣旨,批过之后,由同列署字。可见,当时宰相府实行的仍是首相秉笔主政制度。乾德二年(964)正月,赵普独相,按照“同列署字”的治事制度,赵普一人为相,无同列宰相署敇者。宋太祖采纳窦仪的意见(43),令开封尹、同平章事赵光义署敇。宰相赵普虽深得宋太祖的宠信,但宋太祖又“疑其专恣”,于乾德二年四月设置了参知政事,地位低于宰相赵普。宋太祖开宝年间(968976),副宰相参知政事地位提高,开始与宰相更知印、押班和奏事,宰相府的主政制度发生了重要变化。开宝六年(973)六月,宋太祖“诏参知政事吕馀庆、薛居正升都堂,与宰相同议政事”(44)。不久,赵孚人等抵罪,宋太祖“复诏薛居正、吕余庆与(赵)普更知印押班奏事,以分其权”(45)。自此,参知政事与宰相更日轮流知印、押班的治事制度确立。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四月,吕端“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46)宋太宗接受吕端的建议,自此,参知政事不仅与宰相更日轮流知印、押班,而且职权等同宰相。然而,由于参知政事寇准在官员的选任和升迁中,率意轻重,为太宗所不喜,于至道二年七月罢去了寇准的副宰相职务。自此,又恢复了“只令宰相押班、知印”的治事制度,副宰相的职权被削弱。此制一直到元丰改制未发生大的变化。元丰改制,宋神宗虽然名义上恢复了三省制度,但由于三省长官位高“虚而不除”,仅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及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实行“中书揆而议之,门下审而复之,尚书承而行之”(47)的制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蔡确“名为次相,实颛大政”(48),左仆射兼门下侍郎王珪名为首相,“不复与朝廷议论”(49),“执政官每三五日一聚都堂”,次相蔡确掌握了宰相府的大权。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五月,吕公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之后,令宰相和执政“乃日聚都堂,遂为故事”(50),恢复了宰相和执政每天到都堂治事的制度。政和六年(1116)四月,宋徽宗令宰相蔡京“三日一造朝”,“事毕,从便归第”,宰相每天治事的制度遭到破坏。不久,徽宗又允许宰相蔡京“三日一知印当笔,不赴朝日,许府第书押”(51),在家中处理政务。宣和七年(1125),金兵分两路进攻国都开封,战事紧张,“宰执日聚都堂,茫然无策”(52),又恢复了宰相与执政每天到三省都堂治事制度。南宋初年,战争繁多,宰相不仅掌领三省都堂政务,而且时而还要兼管枢密院机政。绍兴四年(1134)三月,宋高宗采纳枢密院的建议,令“宰臣与(枢密)院官轮日当笔”(53)处理机速房政务。为了不影响宰相对三省及枢密院机速房政务的处理,宋廷令参知政事治理尚书省的常程政务。绍兴七年三月,宋高宗下诏:“尚书省常程事,权从参知政事分治”,三省合行事令宰相“张浚条具取旨”(54)。同年九月,张浚罢相后,赵鼎一人为相,宋高宗下诏规定:“三省事权从参知政事轮日当笔,竢除相日如旧,更不分治常程事。”(55)宰相缺员时,由参知政事与宰相轮日当笔主政,宰相除授之后,立即恢复旧制。自绍兴八年三月秦桧第二次登上宰相宝座之后,参知政事与宰相轮日当笔主政的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宋孝宗在宰相缺员时,曾一度令参知政事与宰相轮日当笔主政,但时间“多不踰年,少仅旬月”。然而也有例外,如淳熙二年(1175)九月,叶衡罢相,宰相缺员,参知政事“龚茂良行相事近三年,亦创见也”(56)。宋宁宗开禧年间,宰相兼枢密使“遂为永制”(57),平章军国事韩侂胄擅政,“三日一朝,因至都堂,班序丞相之上”(58),三“省印亦归其第,宰相不复知印”(59)。嘉定元年(1208)十二月,钱象祖被罢相,自此史弥远独掌宰相府和枢密院治事职权长达25年,成为宋朝历史上擅政时间最长的权相。宋理宗朝,曾一度实行宰相“轮日当笔”的治事制度。嘉熙四年(1240)四月,史嵩之与李宗勉并为宰相,宋理宗下诏:“祖宗盛时,宰执有轮日当笔者,今二相并命,合仿旧规,而平章总提其纲,一应军国重事,参酌施行,其三省、枢密院印,并令平章掌之。”(60)如果宰相缺员,则令副宰相参知政事与枢密院长官轮流当笔治事。宝祐三年(1255)七月,宰相谢方叔被御史朱应元弹劾罢政,宰相缺员,宋理宗令参知政事董槐与同签书枢密院事程元凤“轮日当笔”主管“三省、(枢)密院机政”(61)。宋度宗朝,贾似道擅政,宰相轮日当笔的治事制度再次遭到破坏。咸淳三年(1267),贾似道为平章军国重事,位在丞相之上,“三日一朝,赴中书堂治事”,不赴都堂治事时,“吏抱文书就第呈署,宰执书纸尾而已”(62),右丞相叶梦鼎备位而已。南宋权相出现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取消副宰相与宰相“轮日当笔”主政制、宰相兼领枢密院治事职权,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综上所述,唐宋时期宰相治事制度发生了三点重要变化。首先,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逐渐专门化,由外朝移至禁中。唐初,宰相在门下省或中书省议事,无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开元十一年,中书门下设置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等机构分主众务,并具有独立的印信,演变为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唐朝宰相治事机构均在外朝。北宋初年,宰相治事机构中书移至禁中,唐宋时期宰相治事机构的这些变化,不仅是唐宋中枢体制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唐宋时期中央政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唐宋时期宰相由兼职演变为专职。开元以前,宰相为兼职。之后,宰相不归本司,专职宰相治事制确立。五代及宋朝因袭了这一制度。唐宋时期宰相由兼职演变为专职,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但同时也埋下了滋生权相的土壤。最后,唐宋时期确立了宰相轮流秉笔主政制度,轮流的时间和人员复杂多变。南宋逐渐取消了副宰相与宰相“轮日当笔”主政制,宰相多兼领枢密院治事职权,这一变化对当时宰相权力的膨胀起到了催化作用。注释魏向东:论唐玄宗时期的政事堂宰相独断制,中国史研究1992年第4期;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齐鲁书社,2004年;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中书,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陈振:关于北宋前期的宰相制度,中州学刊1985年第6期;姜锡东:关于北宋前期宰相制度的几个问题,中州学刊1990年第2期。通典卷二一职官三,中华书局,1984年,第120页。刘肃:大唐新语卷一厘革第二十二,中华书局,2004年,第152页。(19)(20)(21)(22)(24)(25)(27)(30)(32)(33)(39)(40)(41)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三,弘道元年十二月甲戌;卷二一四,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卷二一四,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卷二一四,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注文;卷二一四,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卷二一五,天宝二年正月;卷二一五,天宝二年正月注文;卷二一五,天宝五载四月;卷二百二十五,大历十四年五月癸卯;卷二三四,贞元九年五月;卷二三四,贞元九年六月、七月;卷二八二,天福四年八月壬寅注文;卷二八二,天福四年八月;卷二八八,乾祐元年四月,中华书局,2005年,第6416、6807、6823、6825、6826、6857、6857、6872、7257、7543、75477548、9207、9207、9392页。(17)新唐书卷四六百官一,中华书局,2003年,第1182、1182页。旧五代史卷八一晋少帝纪一,中华书局,1986年,1068、1069页。(51)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一七、职官一之三二、职官一之三三,中华书局,1997年,第2338、2345、2346、2345页。宋史卷一六一职官一,中华书局,1977年,第3776页。(11)(53)(54)(5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二,建炎三年四月庚申;卷七四,绍兴四年三月己未;卷一九,绍兴七年三月壬申;卷一一四,绍兴七年九月癸酉,中华书局,1988年,第474、1223、1773、1845页。(12)杨士奇等:历代名臣奏议卷四七治道,四库全书文渊阁本。(13)程大昌:雍录卷三太极入閤图一六,中华书局,2002年,第61页(14)李林甫等:唐六典卷七,中华书局,2005年,第218页(15)文献通考卷四七职官考,中华书局,1991年,第437页。(16)(42)(43)(44)(45)(50)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一,元丰六年十二月甲申;卷五,乾德二年正月戊子;卷五,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