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doc_第1页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doc_第2页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doc_第3页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doc_第4页
2012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冲关训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冲关训练(一)1(2011西安五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长安秋望赵嘏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注】“鲈鱼”句:晋书张翰传中说“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南冠、楚囚:左传成公九年中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1)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答:_(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答:_答案:(1)颔联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颇见匠心。“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态,“人倚楼”取静态。(2)本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尾联连用两个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上句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达思乡之情;下句用春秋钟仪的典故,直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赏析:这首七律,通过作者望中的见闻,写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和羁旅思归的心情。本诗由“望”而思,先写所望之景,暗示自己凄凉的心境与孤苦的处境。颔联写仰观,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用“残星”“归雁”两个意象刻画作者的孤苦。颈联写俯察,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前三联所写长安城中远远近近的秋色,无不触发着作者孤寂怅惘的愁思,尾联则抒写胸怀,表达作者毅然归去的决心。而思归典故的运用,又使得全诗意境深远,风格峻峭。2(2011东北三校联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舟中二首(其一)陈师道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诗人因党祸而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风力壮猛。(1)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答:_(2)这首诗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答:_答案:(1)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比做瞬息千里的群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风浪的威势。(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被罢职后的愤懑,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韶华易逝的感叹,世路艰辛的悲苦之情。“恶风”“黄流”寓意诗人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诗人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诗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诗人韶华易逝的感叹和壮志未酬的悲苦。赏析:诗歌前两句写舟行之险。江上恶风卷浪,黄流湍急,风势壮猛,浪涛骇人。三、四两句以重笔渲染风浪的威势。先写风涛之迅疾,仿佛如万马破空而来,瞬息千里。次写风涛气势之猛,简直有横压三江五湖之势。五、六两句表明险境来得如此突然,显然是难以抗拒的。诗人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诗人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诗的末尾两句,诗人回想自己多年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如今头发变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真是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行藏进退,都非出于自己的本意,全是迫于世路。全诗以写江上风涛入手,以痛感世事艰虞作结。前半部分极写风浪的险恶,后半部分流露志士的悲苦,情在境中,深沉悲壮。3(2011温州高三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唐)方干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攲枕倦,澄泉绕石泛觞【注】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注】泛觞:一种游戏。古时宴会时,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漂到谁的面前,就该谁饮酒。(1)颔联被前人称为形声兼备的佳句,试简要赏析“曳”字的妙处。答:_(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答案:(1)“曳”有拉长之意,与“残声”相对应,表现了蝉声之微弱,描写蝉声欲断而未断、将止而未止之状;“曳”字富有动感,与“别”字相对应,写出了蝉飞过树枝,在飞行过程中的动态之声;诗人以蝉自喻,以蝉的悲声表达了自己远离故乡的悲戚之情。(2)空有才学却功不成名不就的失意,情怀故乡却身处他乡的悲凉。赏析:首联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说明举目所及都是异地之景,烘托出自己落魄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颔联写景寄情,寄寓着诗人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慨,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颈联以月明之夜和宴乐之时为背景,用反衬的手法表现诗人难以消解的情怀,却又藏而不露。直到尾联,诗人才将内心的隐痛和盘托出:“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遗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到江南故乡,而此时却身在异地。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非我有”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严谨。4(2011惠州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清江曲苏庠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白蘋满棹归来晚,秋著芦花两岸霜。扁舟系岸依林樾,萧萧两鬓吹华发。万事不理醉复醒,长占烟波弄明月。【注】属玉:一种水鸟。蘋: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1)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请简要分析这些意象的作用。答:_(2)本诗给人一种脱尽尘世烟火的感觉,因而使苏轼对其大为赞赏:“此篇若置太白集中,谁复疑其非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请从诗歌的主题与风格两个方面,说明它与李白诗的相似之处。 答:_答案:(1)诗中描绘的意象有属玉、鸳鸯、白蘋、芦花、扁舟、林樾、明月等,营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放任自适的感情。(2)主题方面:寄情山水、纵酒行乐、自由不羁,如“万事不理醉复醒”就表现诗人对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喜爱和追求。风格方面:挥洒飘逸、辞气夸张、清新自然,全诗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不事雕琢,最后一句“长占烟波弄明月”更见丰富的想象力和飘逸的风格。赏析:诗歌前四句主要描写了秋天河塘及其周围的景色。一、二句描写了双飞的属玉、同浴的鸳鸯、满水的池塘和浓密的菰蒲;三、四句描写了沾满水草的船桨和秋风中如霜的芦花。这些描写营造出一种优美清新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快乐、闲适。后四句刻画出一个孤高出尘、自由不羁的隐逸者的形象。五、六句写系舟;七、八句表明诗人的志趣。尤其“长占烟波弄明月”一句,将诗人的无忧无虑、舒心惬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诗挥洒飘逸、辞气夸张、清新自然。5(2011黑龙江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寻春王阳明十里湖光放小舟,漫寻春事及西畴。江鸥意到【注】忽飞去,野老情深只自留。日暮草香含雨气,九峰晴色散溪流。吾侪是处皆行乐,何必兰亭说旧游?【注】意到:估计(我)到近旁。(1)颔联中“江鸥”的形象有何特征和作用?答:_(2)王阳明的诗歌常将景、情、理三者融为一体,请结合本诗加以说明。答:_答案:(1)特征:活泼、可爱、顽皮,充满情趣。(意思相近即可)作用:写出了江鸥的生动的特征,衬托出作者亲近而不得的失落;表现了作者对眼前春景的迷恋,对乡村生活的陶醉。(2)本诗前三联依次描写了湖水、田野、江鸥、小草、山峰、溪流等景物,融入了作者对春景的迷恋,对乡野的热爱之情。尾联在寻春快乐之际点出对生活的感悟:只要融入自然,快乐到处都有。赏析:诗的题目“寻春”已明确交代了所写内容。首联写作者乘坐小舟漫游,放眼湖光山色,心情愉悦地寻找春天,点明题目,引出下面的描写。颔联叙写寻春途中,江鸥充满情趣,飞来飞去,农夫一片深情,真切挽留。颈联紧承颔联而来,继续展开描写,夕阳西下,草木含香,数峰挺立。尾联画龙点睛,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点明作者领悟到的深刻道理:只要融入自然,快乐到处都有,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学兰亭诗人,要游旧时胜地呢?全诗所写之景是生机盎然的春景,所抒之情是春日畅游的快乐之情,所说之理是深刻的人生哲理。全诗将写景、抒情、说理有机融合为一体,内容丰富,主旨深刻。6(2011宝鸡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莎衣杨朴软绿柔蓝著胜衣,倚船吟钓正相宜。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直饶紫绶金章贵,未肯轻轻博换伊。【注】莎衣:蓑衣。杨朴:字契元,为人恬淡闲静,一生布衣。菡萏:荷花。紫绶金章:紫色绶带,黄金印章,指高级的官爵。(1)“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两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2)这首诗的尾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以及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作答时,结合注释及整首诗的意境即可得出答案。(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尾联画龙点睛,揭示主旨。任凭那紫绶金章多么珍贵,多少人梦寐以求而不可得,可是休想用这些俗物来换取作者的蓑衣。将“紫绶金章”与“莎衣”对比,表明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的思想。答案:(1)这两句描绘的景物充满了诗情画意:波光潋滟,烟霭迷蒙,苇影参差,莲叶滴翠,荷花吐香,雨洒湖面,如溅珠迸玉,此间一叶扁舟,舟土卧着一位披着蓑衣的渔人。诗人描绘这幅渔人乐趣图,是对渔人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生活的赞颂,也是对桃花源式的理想生活的向往。(2)在表现手法上,尾联运用了对比(或衬托)和象征手法。诗人将“紫绶金章”和“莎衣”对比,无论紫绶金章多么高贵,也不肯轻易将蓑衣与之交换;以“紫绶金章”象征荣华富贵,以“莎衣”象征平淡自由的生活。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飘然物外,视官爵如敝屣的思想。7(2011安徽“江南十校”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云来鹄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1)联系全诗,谈谈诗人对云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答:_(2)第三句本是背景,一般宜放在第一句,请分析诗人将其放在第三句的妙处。答:_答案:(1)先是对云能带来雨水救旱苗的焦急期盼,当见到的只是云的悠闲作态时,转而对云产生失望、怨恨,甚至厌恶之情。(2)诗人把它安排在第三句,一是使这首篇幅很短的诗富有悬念;二是让它与第四句形成对比,更好地表达诗人对云的失望、怨恨,甚至厌恶之情。赏析:首句撇开云的具体形象,用“千形万象”四字一笔带过,“竟还空”写出了观云者的心态:云不断幻化出各种形象,最后云彩随风飘散,化为乌有,诗人的希望也终于完全落空。次句写云彩虽变幻至消失,但它仿佛是故意在与人捉迷藏:蓦然低头,发现它的倒影映入水中;猛然抬头,则又见它原来就隐藏在山后。又好像是故意在你面前玩戏法:忽而轻云片片,忽而重重叠叠。第三句是全诗的背景,写大片旱苗将枯死,急盼甘霖;第四句写云高高在上,十分悠闲,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三、四两句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诗人憎恶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8(2011郑州高中质量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注】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柳宗元初任柳州刺史时。柳宗元与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因同属革新派王叔文集团而遭贬。飐(zhn):吹动。文身:身上刺花纹。古时南方少数民族的一种习俗。(1)从全诗来看,作者的茫茫愁思因何而起?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答:_(2)这首诗颔联、颈联在写景的角度上有何不同?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答:_答案:(1)从首联来看,作者登高临远,看到眼前苍茫的景象,触景生情,只觉愁绪如茫茫海天般扑面而来。从尾联来看,作者被贬蛮荒之地,难免有仕途失意之愁。从诗歌标题和最后一句看,诗人与朋友彼此隔离,音讯不通,加之远离故土,身居异乡,难免产生思念朋友、想念家人之愁。(2)颔联、颈联在写景角度上有动与静、近与远的不同。颔联描绘风急雨骤中的景象,是近景、动景;颈联描写登楼远眺所见的重岭密林、九曲江流,是远景、静景。颔联与颈联主要运用了比喻的艺术手法。颔联表面上是在描写夏季的“惊风”“密雨”侵袭“芙蓉”“薜荔”的景象,实际上却是暗写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围攻、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委婉含蓄;颈联以“曲似九回肠”的江流来比喻诗人百结的愁肠,自然贴切。(答“象征”“双关”“借景抒情”“动静结合”也可,言之成理即可)赏析: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作者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好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以明言的情愫。第二联“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写的是近处所见。由于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第三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是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却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却望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讯;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迂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就连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读诗至此,余韵袅袅,余味无穷,而题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传出。可见诗人用笔之妙。9(2011宝鸡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雪晴晚望【注】贾岛倚杖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注】贾岛长安应举落第,与从弟释无可寄居长安西南圭峰草堂寺。这首诗大约写于此时。(1)题目为“雪晴晚望”,诗人具体“望”到了哪些景色?请简要叙述。答:_(2)末尾两句写的是什么内容?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答:_解析:(1)此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形象的能力。本诗描写景色的部分为前三联,答案从前三联中筛选整合即可。因为题干中有“简要叙述”的要求,所以只答意象不叙述不能得满分。(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内容及表达效果的能力。归纳尾联内容不能脱离前三联,分析尾联作用要使用术语。尾联的归隐之情源于贾岛“少年为僧,后虽还俗,但屡试不第,仕途偃蹇”的经历。答案:(1)在夕阳斜照下,溪水上空升腾起鱼鳞般的云朵,几乎多至“万重”;在遍山皑皑白雪中,采樵人缓缓下山,回到被白雪覆盖的茅舍;远处山冈上,野草正在燃烧,劲松郁郁苍苍,日暮的烟霭似断断续续生于石松之间。(意思对即可)(2)诗人在回山寺的路上,听到了山寺里传来的钟声,平添了浓厚的诗意,也吐露出诗人心灵深处的隐情。这两句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点明了归隐的主旨。前六句写了所望之静景,这一声清亮的暮钟声,将诗歌由视觉描写转到了听觉描写。这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的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有声有色、活泼动人。(意思对即可)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题。咏檐前竹沈约萌开箨已垂,结叶始成枝。繁荫上蓊茸,促节下离离。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得生君户牖,不愿夹华池。【注】箨:笋壳。离离:竹节历历分明之貌。(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檐前竹”怎样的生长过程?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说明。答:_(2)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现了“檐前竹”怎样的品格?请作简要分析。答:_答案:(1)诗歌一、二句写“檐前竹”拔节抽枝,当竹茎拔节而出时,笋壳就垂脱了;随着细长竹叶的抽生,慢慢就长出了嫩枝;三、四句接着写竹子挺拔直上,转眼间,已变得枝叶繁茂、亭亭如盖了,而且低处竹节间距离较近,呈现出历历分明之貌。总之,前四句诗描写了“檐前竹”从无声无息地拔节而出,由矮而高,终于英挺地站立“檐前”的生长过程。(2)(第一问)通过想象将“檐前竹”拟人化,让“檐前竹”自己倾诉心声:“我所仰慕的是君子的风度仪态,而不是花前月下的池畔风光;能够生长在您的门窗前,正是我的心愿啊!”这其实也是诗人对“檐前竹”的赞美。(第二问)表现了“檐前竹”不慕华丽、清心自守的品格。赏析:诗中只把竹子作为客观审美对象来观照,形象地勾衬出它的清姿,反衬出它的品格,别无政治上的寓意或个人身世的感慨。前四句描绘“檐前竹”的生长态势,带有强烈的动感。“风动”两句,不直接写竹,只从露珠滴沥、竹影参差中烘托出它的风韵。结尾两句,采用“檐前竹”自己倾诉的方式,既情意动人,又含蕴不露,较之于直赞之语,似乎有更多的情韵。11(2011郑州毕业班质量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千秋岁秦观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注】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西池:金明池。鹓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游的同僚、朋友。(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这四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答:_(2)“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是传颂千古的名句,请结合全词内容对其进行赏析。答:_答案:(1)浅浅的春寒从溪水边、城郭旁消退了,天气转暖,花影摇曳,莺声盈耳,一派热闹的城郊暮春风光。这四句写眼前之景,交代了人物活动的时令、地点。同时,以乐景衬哀情:春色虽美,但词人远在他乡,孑然一身,形容憔悴,哪有对酒赏花的心情;触景生情,眼前的春色反倒勾起了词人对往昔的回忆。(2)“春去也”一声慨叹,不仅是在感慨春光易逝,而且也暗示自己生命的春天将一去不复返,可谓一语双关,言简意深。“飞红万点愁如海”运用了借代、比喻(答“夸张”也可)的修辞手法,“飞红万点”生动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易逝的悲愁,也有人生失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