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对文言文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关于中学生对文言文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关于中学生对文言文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关于中学生对文言文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关于中学生对文言文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中学生对文言文的调查报告一. 前言: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二.课题的提出:目前,文言文在当代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科书中少不了文言文的影子。这是我们中国文化史上的遗产,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但由于文言文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离我们那么的遥远。文言文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是许多陌生的名词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是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当今中学生中有一种呼吁声,因为文言文的难于学习,且在日常生活中交流极少会用到。大家普遍呼吁“让文言文退出教科书的历史舞台”,不学习文言文。针对这种现象,这种呼吁声,我们带着“中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看法”这一问题,对我校的师生们展开了一项调查。三调查方法及实施过程:1. 调查方法:我们针对这项所调查的问题,采取了调查问卷形式我们为此编写出了两份调查问卷(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从而了解他们对文言文学习的看法。2. 实施过程: 我们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负责向本校的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发放问卷调查;另一个小组负责向本校的各年级学生进行发放问卷调查。然后收回问卷进行统计。问卷如下:调查问卷(学生卷)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们是高一(13)班的同学.我们正在计划调查一下你们对中国文言文的认识,对文言文学习的看法.希望你能将你的看法认真如实地告诉我们,请完成这份问卷.对于你的合作,我们将感激不尽.一. 选择题1.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文言文的?A. 小学 B.初中 C.高中2.你对文言文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A.很容易 B.一般 C.有点难 D.看不懂3.你喜欢文言文吗?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4.你喜欢背诵文言文吗?A. 非常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5.你目前已经累积了多少篇文言文了?A. 020 B.2140 C.4160 D60以上6.通过学习文言文你的情操有没有得到熏陶?A. 很多 B.一般 C.一点儿 D.根本没有7.背诵一篇文言文所需要的时间与普通课文相比: A.少花时间 B.多花时间 C.一样多 D.不知道8.你对学过的文言文的记忆怎么样?A. 记忆很牢 B.比较牢 C.记不牢 D.根本记不住9.平时测试中文言文默写是否达标?A. 达标 B.不达标 C.有时达标10.你认为要学懂一篇文言文花费的时间与现代文相比较:A. 比较多 B.一样多 C.比较少 D.不知道11.平时你有没有做一些课本之外的文言文习题?A. 很多 B.一般 C.一点儿 D.根本没有12.在写作中,你认为用得到文言文吗?A. 经常用到 B.偶尔用到 C.从未用到13.你认为高中课本的文言文的数量应为多少较合适? A.2篇 B.3篇 C.4篇 D.更多14.如果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文再编入教科书来学习,你的态度是?A. 非常乐意 B.乐意 C.一般 D.不愿意15.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对你的学业是否有益处?A. 大有益处 B.一点点 C.没有益处 D.有害16.你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A.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B.为了提高学习素养 C.为了应付考试17.如果今后考试不再有文言文方面的内容,你会_文言文.A. 仍然学习文言文 B.偶尔学习文言文 C.极少学习 D.一点也不学18.你认为学习文言文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用处吗?A. 有,非常大 B.有一点. C完全没有二.简单问答题.你觉得文言文是否应该作为学生必学课文,还是应该放入选修或阅读欣赏单元?为什么?.怎么看待文言文的?(包括是否喜欢.是否愿意学习.对它的理解或认识等)。.请谈谈你学习古文的方法或窍门。调查问卷(教师卷) 尊敬的老师:您好,我们是高一(13)班的学生.我们在计划调查一下老师对学生文言文的看法,请您完成下列的问题.对于您的支持我们不胜感激,谢谢!1您觉得学生有必要学习文言文吗?A. 非常必要 B.必要 C.不太必要 D.完全不必要2.您在日常生活交流中是否用到文言文?A. 经常 B.偶尔 C.很少 D.没有3.您认为目前高中语文课本中安排的文言文难度怎么样?A. 非常适中 B.比较适中 C.不太适中 D.非常不适中4.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接受程度怎么样?A. 非常容易接受 B.比较容易接受 C.可以接受 D.难以接受5.如果今后的考试将不再考关于文言文的内容,您认为学生们应该_文言文.A. 仍然乐于学习 B.偶尔学一学 C.极少学 D.完全不学6.您认为现在的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什么?7.您怎么看待学生学习文言文(是有益还是有害,或是两者皆有)?8.您对文言文学习有什么好的建议。四调查统计结果。我们一共发放出1250张学生问卷。由于客观原因只收回了1125张学生问卷。一共发放出了30张教师问卷。于客观原因只收回了18张教师问卷。统计结果如下:学生问卷题目 选项 人数 百分比 1 A 417 34.07 B 727 59.34 c 81 6.622 A 199 9.71 B 364 29.71C 419 34.12 D 323 26.46 3 A 114 9.30B 284 23.18C 524 42.77D 303 24.75 4 A 119 9.71B 224 19.91C 524 36.6D 413 33.715 A 474 38.69B 438 35.83 C 134 10.94D 178 14.54 6 A 237 191.10 B 454 37.06 C 339 27.67D 198 16.17 7 A 274 22.36B 524 42.77C 119 16.24D 228 18.62 8 A 29 6.45 B 504 41.14C 389 31.76D 253 22.65 9 A 592 48.33 B 202 16.49 C 431 35.18 10 A 734 59.92 B 169 13.80 C 134 10.94 D 188 15.34 11 A 134 10.94 B 299 24.41 C 449 36.65 D 343 2812 A 247 20.16 B 747 60.98 C 231 18.8613. A 214 17.47B 334 27.27C 414 33.80D 263 27.47 14 A 179 14.61B 309 25.22 C 354 28.90 D 383 31.27 15 A 354 28.90 B 659 53.80C 79 6.45D 133 10.8516 A 322 26.29 B 462 37.71 C 441 36 17 A 184 15.02 B 654 53.39 C 299 24.41D 88 7.18 18 A 192 15.67 B 752 61.39 C 281 22.94教师问卷1 A 12 66.67 B 6 33.3 C D 2 A 6 33.3 B 12 66.67 C D 3 A 6 33.3 B 12 66.67 C D 4 A B 3 16.67 C 15 83.33 D 5 A 18 100 B C D 我们在对问题的统计中,总结出如下观点:第一题()文言文应作为必修的同学占52%,他们认为文言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脊髓,它代表了中国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学习它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使人格更加高尚,加强我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加深个人文化底蕴并且在政治、历史、地理等考试科目中,也会有文言文的题目出现同时作为一个中国人,有必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认为选修的占44%他们认为文言文年代久远,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多大用处;而且枯燥难懂,学习起来相当困难,最主要是学了没多大用处,将其做为选修,供感兴趣的学生学习,用以陶冶情操,提高素养。(3)认为一部分做为必修,一部分做为选修的同学占4%。他们认为部分对现在社会生活和做人准则等方面有启示的文言文应做为必修;那些较难,对我们没多大启发的文言文则做为选修,供感兴趣的同学研习。第二题(1) 表示喜欢并愿意学习文言文的同学觉得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最高境界。学习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历史,让我们能够穿越时空,与几千年前的古人对话,去领阅他们的思想、智慧,这对我们有莫大帮助。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开拓视野,丰富内心,提高自身修养等。另外,文言文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做为中国人,有必要继承与发扬下去。还能增强爱过意识,及民族自豪感。(2) 表示不喜欢并不愿意学习的同学们觉得文言文的年代太过久远,学了只是为了考试,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用处,根本不是学以制同。(3) 另外一部分同学对与名家作品,明篇明句则表示感兴趣愿意学,但那些古奥难懂的则不愿意深入学习。第三题:许多同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机械性的死记硬背,这样是无法收到好的效果的。所以,我们在调查中总结吃一些较好的文言文学习方法,在此介绍给大家。总的来说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应该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再认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然后再通过借助工具书等方式对文章逐字逐句翻译,并且还要与其他文章对比学习。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单纯的机械式记忆是没有用的。这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书读多了好处自然也就来了。学习文言文特别注重熟能生巧,对每一篇文章都应该多读、多背、多记、多思、多翻、多用这“这六多”。同时还要温故而知新,对于过去所学的文章,要经常温习,或许还会有新的收益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努力培养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将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升华到真心的喜爱它的这一至高境,把我们的真情实感投入进去,就一定能学好它!五、分析与讨论: 通过我们的发问卷进行调查,统计后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结论,其结论就是大多数同学认为文言文难以学习,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极少应用得到,所认都认为”让文言文退出教科书历史的舞台”.但我们认为这是同学信的一个不明智的想法,也是不可取的.之所认同学信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对文言文的价值及认识不够,只是一昧地认为它是古人的东西,现在应用不到,就认为不学习.但是,我们要对文言文的价值有个了解,所以下面就谈一谈文言文的一些特点及文学价值. 1、言文分离。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2、历久不变。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3、行文简练。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4、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给古书作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是文言,使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在书面语言上取得了统一。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文言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文言文功不可没。但是,另一方面,文言也有非常严重的缺陷,以致于在历史上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从五四时期人们对文言的猛烈抨击中可以略见一二:文言的缺陷之一不利于文教的普及推广。因为文言与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所以学文言、用文言就成了少数读书人的“专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旧中国的愚昧、落后。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里说:“中国现在的所谓中国字和中国文,已经不是中国大家的东西了。”文言的缺陷之二不利于思想的自由表达。“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可是,要把文言作为“内部语言”来思想何其难也,何况,僵化的文字,也严重地束缚着人的思想。叶圣陶先生在五四时期曾撰文说:“我国文字之难习,言文之异实为其主因。方为文之际,初则搜索材料,编为先后,其所思考与口一致,然欲笔之于纸,则须译为文言,于是手之所写非心之所思。其间移译之手续殊为辛苦。” 尽管文言有一些“缺点”,但纵观历史,客观地说,文言这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还是功大于过的。当然,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让位于白话已成事实。而文言最终也将渐渐地远离我们,直至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不过,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在现阶段学习文言文还有没有意义?教学文言文的价值何在?在经过了先后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中学语文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学。其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功能。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与今的隔膜太厚,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和今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2、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应该认识到,辩证地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是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一道屏障。在中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里,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需要努力探索丰富生动的德育手段。文言文就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3、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后者是1086个古代汉语常用字)。通过比较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表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找到。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1)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得以沿用。这大多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如“日、月、山、水”等。这就使汉语系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2)(词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中。如“目”字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单用了,但在“目标、目录、目前、目光、目击、目送”等双音节词中还保存着。这一方面说明文字的适应性强,可以不断地组合成词,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语词汇双音化和复合化的趋势。(3)保存在由古代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的“成语”中。还以“目”为例,可以在“目不交睫、目不暇接、目不窥园、目不识丁、目空一切”等成语中看到它的影子。可以说,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以上这些对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至于在写作方法、艺术技巧和文风教育等方面,学习文言文也可以收到多重效果。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正像诗人流沙河诗中所写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很自然地激起了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在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里,具有这种审美特质的文字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呼吁:让下一代多读点儿文言吧,多读读李白的诗、东坡的词,多读读司马迁的史记和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也许这样,会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语言。对于文言文的文学价值有了了解,但我们还应知道如何去学,该学些什么.我们所说的“学习文言文”,只要是指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研究古代文言文,但多数的中学生都需要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这样才能对祖国的文化遗产有所了解.下面我们针对“怎样学习文言文”这个问题介绍一些专家们的建议:(一)要掌握一些古代汉语的常用词语前辈学者曾经指出,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是词汇问题。这是很对的。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词汇量越丰富,阅读能力就越强。在这一点上,学习古代汉语和学习外语是一样的。而且,和学习外语相比,学习古代汉语更需要强调掌握古代汉语词汇。古书读不懂,主要不在于不懂古代汉语语法,因为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差别不特别大;主要是不懂古代汉语词汇。如果能掌握一批古代汉语的常用词语,大致上就能看懂那些一般难度的古书。我们需要掌握哪些古代汉语词汇呢?古代汉语的一些基本的词语,如“人”、“山”、“笑”、“大”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些我们就不必再去学习了。但还有两大类词语,是需要我们下功夫学习的。一类是古代汉语中比较常用,而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的词语。如“罍 ”(一种盛酒或水的器具),“ ”(烧火做饭)、“孔”(表程度高的副词)。一类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很常用,但意义不完全相同的词语。如“池”,现代汉语是“池塘”的意思,古代汉语除了这个意思之外,还有“护城河”的意思。“走”,现代汉语是“行走”的意思,古代汉语却是“跑”的意思。“长”,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只能表示长度,古代汉语中还可以表示高度(如“长人”、“长木”)。“但”,现代汉语中是表转折的连词,古代汉语中是表“仅仅”的副词。这两类词语都要努力掌握,但后一类词语值得注意。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中说,学习古代汉语词汇,难点不在于“迥别”,而在于“微殊”,这是说得很对的。像前一类词语,我们或者根本不认识这个字,或者这个字(如“孔”)虽然认识,但在古书里不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意思,如在“其新孔嘉”(诗经. 风.东山)这样的句子里,“孔”肯定不会是现代汉语中“小孔”的“孔”,碰到这一类词语,我们就会通过查字典来弄懂它的意思,一般不会发生错误。而后一类词语,正因为古今意义相近或相关,我们在看古书时很可能拿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结果就理解错了。所以,对后一类词语要更加重视,一定要注意其古今意义的区别。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的词汇需要下功夫,一些重要的古代汉语词语以及它们的各个主要义项,都需要理解并且记住,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但是,这不等于说,掌握古代汉语词汇只能靠死记硬背。如果我们能充分注意词汇和词义的系统性,就能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词汇。词义是有系统性的。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反映在词典中就是义项)之间是有联系的。例如,“行”,有两个读音:xng和hng。有好几个意义,如“行走、品行、运行、实行、道路、行列等。这些意义,如果孤立地、分散地记,就不容易记住。如果能找到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比较容易记了。什么是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呢?一个词的几个意义里面,一般总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是引申义。本义是一个词最早的意义,一般来说,这就是由它的字形反映出来的意义。比如“行”,甲骨文作 ,像两条相交的道路,可见“道路”是这个词的本义。引申义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比如,“行走”就是引申义。由“道路”引申出“行走”是很自然的。“行走”是人体的运动,人体的运动叫“行”,其他物体的运动也可以叫“行”,人的其他动作,即做某件事,执行某个命令,实行某种想法,也可以叫“行”。这又是一个引申义“做”,或“执行、实行”。再由此引申,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准则,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道德,即人的“品行”,也叫“行”。人或事物排列成的“行列”,也叫“行”(hng)。如果像这样以本义为纲,按照词义引申的系统把各个引申义贯穿起来,一个词的多个意义就不再是孤立、分散的了,而是有系统的,也就比较容易记忆。本字典中,一个字的多个义项就是按“本义引申义”以及引申的系列来排列的,如“行”字条义项的排列是:路。行走。运动,运行。做。执行,实行。品行。行列。这样做是为了便于读者掌握这些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并不是字典中各个字条下的每一个义项都能联系起来。有一些义项很难说清它和其他义项之间的联系。如“行”还有“将要”、“代理”两个义项,它们和“行走”、“执行”有没有联系?这不好说得十分肯定。这些问题可以进一步研究,但初学者不必深究。还有一些义项是假借义,和其他义项根本没有意义上的联系(见下)。对于初学者来说,在学习古代汉语词汇的时候,如果能利用这本字典,经过自己的思考,把那些明显有联系的义项联系起来掌握,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词汇也是有系统性的。比如,同义词和反义词就是词汇按词义相同和相反形成的系统。我们可以把几个同义词或反义词联系起来掌握。本字典有些条目下设有【辨】这一项,就是为了帮助读者辨析和掌握同义词。在古代,如果两个字读音在古代相同或相近,有时可以借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这也是词汇、文字之间的一种关系,这就是“假借”。如古书中的“蚤起”,“蚤”显然不是“跳蚤”的意思,而是“早”的意思。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蚤”和“早”是两个意义毫不相干的词,只是因为读音相同,古书中“早”这个词有时也可以用“蚤”这个汉字来表示。对于“早”这个意义来说,“蚤”是假借字;对于“蚤”这个字来说,“早”是假借义。假借义既然不是这个词固有的意义,它和这个词固有意义之间当然就找不到意义上的联系了。在本字典里,假借义一般都标明“通某”。假借义也有常用不常用之分,如“剥”通“扑”,用的不很多,而“亡(读wng)”通“无”则很常见那些常用的假借义,也是需要记住的。词汇的系统性还表现在别的方面,但因为和阅读古书没有直接关系,这里就不谈了。学习古代汉语词汇还需要懂得词的“词典意义”和“句中意义”的关系。“词典意义”就是一个词在词典中每个义项下的释义,“句中意义”就是一个词在具体句子中的意义。词典意义是从众多的句中意义中概括出来的,但词典意义和句中意义有时是会有些差距的。有些词的词典意义放在任何句子中都很切合,如“”的词典意义是“雌性的犀牛”,无论“ ”出现在什么句子中,用这个词典意义去解释都很合适。但有些词不是这样,如“就”的词典意义有三个:接近,靠近,趋向。完成,达到。即使。但要用这些词典意义来解释“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就”,都不完全切合。因为,在这个句子中,“就”的句中意义是“放到上去磨”,这个意义是由“就”的上下文造成的。又如,“鲜”的一个词典意义是“鲜艳,鲜明”,但这个句子中,“鲜”的意思是指“绿油油的”。一个词在不同的句子中受上下文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的句中意义。反过来,用词典意义去解释各种句子中的词,也不能死板,而要根据上下文作适当的变通。当然,词典意义既然是概括句子中的词的。如果我们在阅读古书的时候,觉得句中某个词的意义和词典意义相差很远,根本无法用词典意义解释,那么,有可能是我们自己对这个句子和这个词理解错了,也有可能这个词确实有特殊意义,但这个意义词典没有收入。学习和掌握古代汉语词汇涉及的问题很多,要深入下去,就需要更多的知识。比如,“解”除了常见的“分解”、“解开”等意义外,古代还有“懈怠”的意义,读“xi”,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懈”。这个意义和“分解”、“解开”等意义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读“xi”?后来字形为什么有变化?这些就牵涉到词汇学、音韵学、文字学等方面的知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读一些有关的书,来加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二)要有一些古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前面说过,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差别不大,不是阅读古文的主要障碍。但这不是说学习古代汉语可以不要古代汉语语法的知识。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还是有不同的,如“沛公安在?”这句话不但“安”的词义和现代汉语不同,而且句子结构也和现代汉语不同。要读懂句话,不但要懂得“安”的意思是“哪里”,还要懂得“安”是个疑问代词,按照古代汉语的语法,疑问代词作宾语是要放在动词之前的。所以,有一些古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对我们学习古代汉语是很重要的。古代汉语语法和现代汉语语法有哪些不同?这在本字典的附录古代汉语语法简介中有简要的介绍,这里就不谈了。这里要说的是:有了一些古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之后,重型的还在于运用。比如,古代汉语语法简介告诉我们:古代汉语中名词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表示“像一样的”,如“狼吞虎咽”之类。但是,名词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作主语,如“龙腾虎跃”。那么,当我们在读古书时碰到“名词动词”的时候,怎样来判断这是名词作主语,还是名词作状语呢?比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中的“鸡鸣狗盗”究意是哪一种呢?这就要根据整篇文章的文意来具体分析了。如果我们学了古代汉语语法的基本知识,又能具体运用,这就说明我们把语法学好了。(三)要懂一点音韵学的常识从表面上看,音韵学知识对于阅读古书似乎不是怎么重要,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即使不知道一个字的读音,只要知道它的意义,也可以读懂古书。但是从深一层看,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是一个综合的训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音韵学的常识也不能缺少。比如,前面说的假借字,有些字的读音在现代汉语中并不相近,为什么古代能够通假?这就要有一点音韵学的常识,知道古今语音是不同的,今音不近,古音却可以相近或相同。又如前面说到的“解”和“懈”,要弄明白其关系也要有一点音韵学的知识。至于要阅读古代的诗词歌赋,就必须明白平仄、押韵等,这就更需要有音韵学的知识了。为了懂一点音韵学的常识,就需要看一些音韵学的入门书,或者可以看大学的古代汉语教材中的音韵学常识部分。这里就不介绍了。(四)要有一定的古代汉语的语感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综合的过程,词汇、语法、语音可以分开学,但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它们综合在一起,而且,离不开对这种语言的感性认识。比如学英语,不可能只靠背字典、背语法就把英语学好,一定还要读大量的英语文本。学习古代汉语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古代汉语是绝对学不好的。现在的大学的古代汉语都把文选的学习放在第一位,就是遵循这个学习语言的规律。我们强调多读,一方面是以为词汇、语法、音韵的知识只有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才能消化和吸收,另一方面是以为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培养起古代汉语的语感,而这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要强调语感的重要性呢?因为任何语言的表达,都是“整体大于部分”的。我们通常说“积词成句,积句成篇”,但实际上常有这样的情况:把句中的各个词语机械地依次连接起来读,并不能得出这个句子完整的意思,有些词语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去解读,有时还要加进一些字面以外的意思,才能理解这句话的完整的意思。古代汉语行文简练,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例如,下面论语的两段文字就是这样: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路从而后,遇文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