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doc_第1页
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doc_第2页
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doc_第3页
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doc_第4页
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徽州文化现象研究报告作为一个安徽的学生,首先我有必要来介绍一下徽州以及其文化现象,再者我也有把它发扬光大,让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徽州文化受到广大人民和文化爱好者以及国家重视的义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了解它,离不开旅游,但旅游,又不一定能让人真正的了解它。它已经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但这不是重点,我要通过我的描述让大家更加了解重视它。一:徽州的一些常识 位于安徽省南部、新安江上游。其地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1955年与1981年在绩溪县发现的两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考证,早在六千年前,翚岭(即徽岭)南北就有人类活动,西周以前,据禹贡天下分九州本区属扬州,即所谓“蛮夷”所属之地。 徽州,简称“徽”,安徽的“徽”字就是取了徽州的简称。 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徽州府治今歙县,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而现在黄山市下属的徽州区长期来一直为歙县地治,歙县徽城镇古称徽州府,黄山市成立后,划歙县岩寺镇和潜口、呈坎、罗田、西南溪、洽舍、富溪、杨林7乡以及郑村乡的瑶村置徽州区。徽州被张冠李戴,“从此黄山不徽州”。 徽州的方言称为吴语或者徽语,又称徽州话。 徽州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值得大家去游玩一下的:徽州古城、牌坊群、呈坎古村落、潜口民宅、新安江山水画廊、花山谜窟、屯溪老街、齐云山、西递、宏村 它也有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的有歙县、绩溪;,省级的有黟县。还有不少历史著名人物,如汪华、朱熹、胡宗宪、戴震、胡适这些都是值得徽州骄傲的一些历史和文化,它的古老神秘每年吸引着大批游人涉足,作为徽商的发源地且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我想只有当大家亲临其境,正在用自己的双眼看到这些的时候,你们的心灵才会被深深的震撼!二:徽州文化是什么 徽州文化,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的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被誉为是并列与敦煌学和藏学的中国三大走向世界的地方显学之一。 它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全息包容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典型标本。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更趋火热,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地方学徽学,与敦煌学和藏学一同被誉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其主要内容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介绍有些让人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这些介绍让人不免有些乏味,当然徽州文化的迷人不仅就是这些,我来介绍一些经典的徽州文化。比如说美食。众所周知,徽州的食品大多是精品,且符合不同地域人的口味。徽菜的形成与古徽州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饮食习俗密切相关。绿树丛荫、沟壑纵横、气候宜人的徽州自然环境,为徽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徽菜原料。对于徽州的小吃我可以列举出一些,如石头馃、徽州馃、苞芦馃、苞芦松、秤管精、豆腐老鼠、豆豉、冬瓜饺、冻米糟、“杜”字虾米豆腐干、芙蓉糕、伏岭玫魂酥、葛粉圆子、宏谭豆腐乳、蝴蝶面、黄山河螺、徽式炒面、徽州裹粽、火焙豆腐、火烧冬笋、绩溪菜糕、绿豆兜、麻酥糖、梅干月饼、魔芋豆腐、腊八豆腐、腊八粥、青精饭、纱面、深渡包袱、双冬肉包、甜酒酿、屯溪醉蟹、五城茶干、蟹壳黄、苎叶馃。我品尝过的不多,但是尝过的芙蓉糕,火烧冬笋等等的都是人间美味。来到徽州,大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品尝这些人间珍馐,它的味道也的确对得起大家的追捧。 过去的时候,“顶市酥”是要到每年的春节期间才有应市的主打“年货”,是徽州民间春节时家家户户必备的传统糕点,又是过去徽商外出馈赠亲友的礼品。现在,则成为了已经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徽州锡格子茶”项目中的主要茶点。对于它的味道,我们可见一斑啊。 不能撑起它的整个饮食文化,它得有拿的上台面的大菜。徽菜,为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它发祥于南宋时期,起源于歙县(古徽州府)。徽菜历史上以烹制山珍野味而显其特色。因古徽州地处皖南山区,山珍野味非常丰富,有山鸡、斑鸠、石鸡、山龟、甲鱼、果子狸、黑熊、穿山甲、娃娃鱼等野味,有野蕨、冬笋、香菇、石耳等山珍,为徽菜的烹调提供了特殊而又丰富的原材料。三:徽州文化的特点 “徽州”,既是一个地理区域概念,更是一个历史文化概念。徽州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区域。相对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大移民所形成的宗法社 会,“东南邹鲁”的文化氛围,徽商经济的厚实基础,促成了徽州文化区域总体全面发展。宋代以来,徽州“儒风独茂”,文化教育及科举昌隆,名人辈出,人文荟萃,形成了许多著名的学术流派和文化品牌。徽州文化是指以历史上徽州府为中心地带、长期积累、并有丰富遗存的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它包涵着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所构成的体系内容,客观存在着纵横交错的层次结构关系。它不仅多元化而且还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在徽州的古村落古城镇古派建筑里,我们无一不感受到这种气氛。作为一个区域文化的特征,它所表现的是这个区域文化在一个时代由其特殊的精神需要、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所构成的精神特征。徽文化精神在历史上并不是一个抽象的精神实体,它正具体地存在于徽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中,并通过各个历史时期中那些普遍、恒久因素的积累、凝聚,而不断充实表现出来。它通过精神来体现,又为精神提供了强大的依附。 它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民间性:徽州历史档案的最显著特点,即是其民间性。从来源上看。徽州历史档案是在民间发现的,是从徽州平民家庭中流散出来的。徽州历史档案同以往发现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的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突破了以王室部衙类政治史材料为主的局限,表现出厂鲜明的民间性和经济特色,十分具体和实用。2、具体性:形成于平民社会的徽州历史档案,没有泛泛描述,有的只是具体的、微观的记录。例如,它对徽州大大小小家族的世系递嬗、家族教育、科举状况、土地积累、管理经营、宗祠创建、族产管理和运营、与官府和当地其他家族及农民的关系、商业活动和资产的积累等情况的记载,对徽州平民百姓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丧嫁娶、各种会社、风俗习惯等日常生活的记录,详细到每家每户,有的具体到每一个人。3、真实性: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使契约文书真正合法有效,其中多载有公证事项,从而在徽州历史档案中留下了许多标识其真实性的地方。如契约文书中除了受契约条件约束的双方当事人外,还有中间人的见证鉴定,而这中间人大多则是由当地很有名望的长辈耆宿、族长房长等担任。至于诉讼案卷、布告、租簿、实征册等,都有明显的可以鉴定其真实性的地方。4、典型性:徽州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政策贯彻十分彻底和最为典型的地方。传统中国农村经济形式和社会意识形态在徽州的历史积淀很深,因此,徽州历史档案所反映的内容在中国农村历史社会中也最为典型。比如,徽州遗存的赋役文书、档案,如亲供册、黄册、编审册、实征底册、易知由单、串票、滚单、完纳钱粮执照等,构成完整而典型的明清赋税制度,是中国明清赋役文书档案中的典型代表。5、系统性:徽州历史档案的系统性表现在全面性、连续性上。其全面性表现在横纵两方面。横向上,徽州历史档案对农村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涉及,其种类之多,所涉范围之广,其他史料难以企及。四:徽州文化迷人的原因。 徽州文化,延绵古今,影响播散于海内外。 要说徽州文化为什么迷人。首先看了上面的一些介绍我想就能够勾起一些人想要一睹为快的欲望了吧,它的迷人不仅仅是它有着浓厚的历史气息,还在于它能够兼容并包。首先风景最能够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不必说高耸入云,巍峨庞大的黄山,也不必说徜徉着古镇气息的西递宏村,更不必说那店铺密集,石础青瓦的屯溪老街。这些都仅仅是它文化的一角,没有深入它,你只能感叹于它的外表而不能体味它的百态倩影。 徽州文化的“独特性”:徽派建筑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徽州商人贾而好儒,贾儒结合,亦贾亦仕;新安画派,师承有自,风格独特。徽州文化的“典型性”:徽州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尤其是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徽州的土地制度、宗族制度、教育制度、商业文化和民俗文化等,是当时时代的典型样本。徽州文化的“全国性”:如朱熹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哲学,其思想统治中国长达五个世纪;徽商足迹遍布全国,“无徽不成镇”,对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徽派朴学是清代学术的主流,其治学思想、方法和所取得成就,影响一个时代,与现代学术的诞生直接相关联。这些都成为绿它迷人的一部分,但最终我们还要归结为它的精神方面,它给人以依托,人们才会寄予它期盼。五:徽州文化对人和社会所起的作用 徽州文化,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国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之一。徽州犹如东鲁。研究徽州文化,不是要复古,而是要体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精髓,发扬徽州人的骆驼精神,凝神聚气,更好的做好现在的工作。(一)明清时期的徽州,呈现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面貌,认真研究和总结,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会有所启迪。徽州保存了大量的契约文书,这些契约文书反映了徽州人所具有的契约精神。无论是土地买卖,过继子女,遗产分割,乃至演戏酬神,徽州人都要立字为据,这些契约文书,显示了民间百姓们明确的契约意识和法制观念。法律手段和儒家伦理精神相辅相成,使这个处于山区的民间社会保持着良好的和谐状态。徽州村落建设注重“风水”,依山傍水的徽州村落,鳞次栉比的房屋,纵横交错的巷道,既考虑到取水、排污、防火、防盗等多重因素,又考虑到生活起居的方便实用,体现出人与自然的谐和,追求的是适合生存、布局合理、富有美感的人居环境。这是注重“风水”的积极意义。徽州的宗族是保证社会稳定的非行政组织。它提倡封建伦理,需要批判,但是它也发挥着调节社会的功能,例如重视族中子弟的教育,接济贫弱,禁止赌博等不良行为,禁止滥砍滥伐,提倡爱山护林等等。从实施手段上看,它也不是行政命令式的强制执行,而是以宗族或村民公约的方式,让族众和村民自觉参与、自觉执行。这些民间主张和实施途径,有助于社会更加和谐。(二)徽州文化中有许多精神遗产也值得我们继承借鉴,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明清两代,徽商曾经盛极一时。他们的“徽骆驼”甘于吃苦的精神,仍然是我们今天从事一切工作和事业所需要的精神;徽商讲诚信,注重回报社会,这些道德观和价值观值得继承;徽商最终走向了衰落,是因为过于依赖官府,没有形成商人的独立品格,其教训同样值得总结和深思。徽州人重视教育,“十里之村,不废诵读”。重文重教的风气,使徽州这个山区涌现了大批在中国文化史上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徽州人还创造了很多发展教育的方法和经验,如徽商对教育的投入,宗族对贫困子弟受教育的扶持和激励措施等等。这些无疑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身处地阻山隔的徽州,人们却创造出精美的建筑和大量改善生存环境的道路、水利工程,还有医学、算学等科技发明,古代徽州人展现出的创造智慧和适应并改变生存环境的精神,今天仍然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徽州有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存,许多古村落和古建筑都保存完好,西递和宏村两个古村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黄山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直观的标本,不仅是旅游经济资源,也能够让人从中领略到中国灿烂的文明,激发爱国热情。(三)徽州文化从根本上体现出中华文化的本质特征,儒家文化的命脉贯穿在徽州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中华文化的典型和标本。扬弃其糟粕,继承和汲取其精华,对于团结全球华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积极的意义。徽州人重视宗族,重视血缘宗亲。明清两代,徽州及其邻近地区的许多名族大姓的子弟因为经商迁徙到全国各地,进而遍布全球,现代文化名人胡适、陶行知等都是从徽州文化圈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挖掘、研究和宣传徽州文化,发挥徽州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对于联络海外华人的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