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报告(基坑专项).doc_第1页
文字报告(基坑专项).doc_第2页
文字报告(基坑专项).doc_第3页
文字报告(基坑专项).doc_第4页
文字报告(基坑专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昆明市盘龙区上坝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坑专项部分) 勘察资质等级:综合类甲级勘察证书号: 230003-kj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4月1日昆明市盘龙区上坝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坑专项部分)法人代表:李伟中总工程师:徐国民经理胡剑功主任工程师:吴道明审定:吴道明审核:吴道明项目负责夏向进报告编制:夏向进 西南有色昆明勘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4月 目 录文字部分1、工程概况2、气象、水文及区域地质构造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4、基坑开挖稳定性评价图表部分序号图 表 名 称张数编号第一分册1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8BNo1-142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15BNo2-1153特殊试验成果统计表8BNo3-184压缩模量统计表3BNo4-135标准贯入试验(SPT)统计表5BNo5-156重型(2)动力触探统计表31BNo6-1317土工试验成果总表12BNo7-1128抽水试验计算过程表4BNo8-14第二分册9勘探点平面位置图1TNo110工程地质剖面图43TNo2-4890昆明市盘龙区上坝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拟建场地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基坑专项部分)1、工程概况1.1建筑物概况昆明市盘龙区上坝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回迁安置房工程拟建场地位于昆明市北市区,场地西面为盘龙江,不远处为龙江西路及中坝片区,北东接正在建设的西北绕城高速,松华路(拟建)从场地中北部东西向通过,东面为金汁河,交通便利。整个上坝片区共分9个地块进行建设,本次勘察主要针对连为一片的二、四、五、六、七共5个地块。整个上坝片区自北向南共设有三个独立地下车库(为便于叙述,我司自北向南自编为1、2、3号),层数2层,高度约10m,勘察期间,由于调整后的基坑边线尚未确定,建设方要求按原设计方案提供基坑勘察报告,故本报告是根据原设计方案编制的。现根据建设方提供的总平面布置图(经过了多次调整),对各地块拟建建筑物简要特征及基坑概况叙述如下:二号地块:位于片区北部,拟建建筑物主要由1幢30层、3幢43层的高层住宅及2层商业附属楼组成,净用地面积29130.11(约合43.70亩),地上总建筑面积116485.98 。基坑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南北长约104.81256.80m,东西宽约72.59212.77m,面积约20961.41。四号地块:位于片区中部,北面以松华路与二号地块相隔,拟建建筑物主要由2幢24层、2幢26层、1幢30层、2幢33层的高层住宅及2层商业附属楼组成,净用地面积51937.05(约合77.91亩),地上总建筑面积201880.00 。基坑平面近似于矩形,南北长约233.20263.20m,东西宽约186.45232.00m,面积约52965.71。五、六号地块:位于片区中南部,与四号地块相连,拟建建筑物主要为多幢连为一体的24层小学教学楼及幼儿园组成,平面呈矩形或不规则形状,框架结构,净用地面积13497.32(约合20.25亩),地上总建筑面积5537.00 。七号地块:位于片区南部,北面以小区规划道路与五、六号地块相隔,拟建建筑物主要由1幢30层、5幢33层的高层住宅组成,净用地面积33735.71(约合50.61亩),地上总建筑面积167892.00 。基坑平面近似于矩形,南北长约160.86179.60m,东西宽约149.58164.35m,面积约27885.47。以上高层建筑平面均呈矩形,长35.0m,宽29.0m,建筑高度66.799.17m,剪力墙结构,商业附属楼则与高层建筑连为一体,平面多呈矩形或不规则形状,框架结构。场地0.00标高:二、四、五、六地块为1914.20m,七号地块1913.30m。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2009版)及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J3662004)划分,拟建场地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二级场地(中等复杂场地)及二级地基(中等复杂地基),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1.2 勘察任务、目的和要求本次勘察建设方未提出具体的勘察任务书,我司根据本工程特点和相关规程、规范,确定本次勘察的任务和目的是:1)查明建筑场地岩土层的类型、成因、分布、埋深及工程特性,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及承载力;2)查明建筑场地内及附近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并查明其成因、类型、分布范围和危害程度,提出整治方案建议;3)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内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及排泄条件,并判别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及对基坑开挖工程应采取的地下水控制措施;4)查明拟建场地范围内有无饱和粉土和砂类土,判定其液化的可能性;5)确定场区的抗震设防烈度,场地土的类型及建筑的场地类别,提供建筑抗震设计有关参数;6)对可供采用的基础型式进行分析论证,建议经济合理的基础类型。对桩基础,需评价其适宜性,提供桩基础设计有关参数,并估算单桩承载力;7)对基坑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提出建议及提供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和评价基坑开挖时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1.3勘察设计根据建设方提供的总平面图,遵循相关规程规范,本次勘察钻孔布置原则为:在充分利用原勘察钻孔的基础上(此前四、五、六、七地块内已按原两次设计方案施工了大部分钻孔,因征地及总图调整被迫停止),沿建(构)筑物周边轮廓线及中点进行布置,具体布置如下:43层超高层住宅楼(3幢):钻孔间距15.429.00m,共布置钻孔21个,其中控制性钻孔6个,孔深85m,一般性钻孔15个,孔深70m;33层高层住宅楼(7幢):钻孔间距15.429.00m,共布置钻孔49个,其中控制性钻孔14个,孔深80m,一般性钻孔35个,孔深65m;30层高层住宅楼(3幢):钻孔间距15.429.00m,共布置钻孔21个,其中控制性钻孔6个,孔深75m,一般性钻孔15个,孔深60m;26层高层住宅楼(2幢):钻孔间距15.429.00m,共布置钻孔14个,其中控制性钻孔4个,孔深75m,一般性钻孔10个,孔深60m; 24层高层住宅楼(2幢):钻孔间距15.429.00m,共布置钻孔14个,其中控制性钻孔4个,孔深70m,一般性钻孔10个,孔深55m;24层小学教学楼、幼儿园:利用原勘察钻孔24个;地下车库:在利用部分建筑物地段钻孔的基础上,按20.025.0m的钻孔间距沿基坑开挖线(钻孔间距20.0025.00m)及基坑内部空旷地段(钻孔间距30.0m)共布置钻孔112个,孔深均按50m考虑。抽水试验5组,每组3个钻孔,孔深35m。同时布置了相应的土、水试样数目及原位测试项目。由此整个场地共布置钻孔256个(含原一、二次勘察钻孔),预计钻探进尺15000m。勘察过程遵循的规程、规范主要有: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版);2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J3662004);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4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5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6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7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925897);8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501231999)等。1.4施工过程野外施工由于总图调整及征地影响,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于2011年8月16日开始,我司先后投入XY-1B型钻机15台套,共历时17天,对四、五、六、七地块按原设计方案进行了施工,于2011年8月31日结束第一阶段野外施工,由于征地原因,导致四号地块北西段钻孔未能施工。第二阶段我司于2012年4月23日投入XY-1B型钻机10台套,对二号地块及四、六地块剩余钻孔及新增钻孔进行了施工,共历时25天,于2012年5月17日结束整个场地的野外施工(因征地原因,二号地块2ZK1719,2JZK17、18、28共计6个钻孔未能施工;第三阶段于2013年3月10开始,我司根据调整后的总平面图,对二号地块剩余钻孔及新增钻孔(3字开头钻孔)进行了施工,于2013年3月24日结束整个二、四、五、六、七5个地块的钻探施工。内业资料整理于2013年4月2日完成。整个勘察完成工作量如下表(表1)。项目单位工作量备注勘探钻孔总数 个256最深孔 米85.402Zk11最浅孔 米30.00JZk25钻探总进尺 米14188.80波速测试 米/孔380/19勘探总进尺 米14568.8土水试样常规试样 件366特殊试样 组84含固结快剪试样24组,高压固结试样60组水试样 组7标准贯入试验 次131重型(2)动力触探 米134.1地脉动测试 点3测 量 点259含测量控制点注:坐标系统为昆明市城建坐标系,高程系统为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起算点为A1、 B1、B2,XA1=2583027.79,YBJ01=892450.76,高程H=1911.20 米;XB1=2582971.54,YB1=892591.65,高程H=1910.26 米;XB2=2583199.68,YB2=892234.69 ,高程H=1920.25 米。勘 察 工 作 量 一 览 表 表12、气象、水文及区域地质构造2.1气象据昆明西坝气象站资料,昆明市多年平均气温14.4,极端最高气温31.2(1969年5月18日),极端最低气温-7.8(1983年12月29日)。空气湿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6%,日照时间长约2400小时,霜冻极少,具有良好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市区年平均气温15.1,最热月(七月)平均气温19.7,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7.5,年温差1213。年日照时间平均为2448.7小时,无霜期约227天。每年五至十月为雨季,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18.2mm,历年最大降雨量为1302.8mm(1966年),最小降雨量为719.9mm(1960年),降雨量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9.2%。多年平均蒸发量1836.50mm。冬季主导风为西南风,风向频率为32%,夏季则以西南风及南风为主导风,风向频率各为30%,平均风速2.2ms。2.2水文区域水系均属金沙江水系,滇池流域,拟建场地位于昆明盆地北部地段,区域上地表水体较发育,构成以滇池为中心的向心状水文网系统。区内河流均由北及东向南迳流,汇入滇池,其特征是流程短,纵坡降大,河道狭窄,曲流现象极为少见。由于区内气候干、雨季分明,地表迳流也随着降雨季节变化而大幅度的涨落。地表水的补给以大气降水为主,部分为城市生活用水补给。流向滇池。场地附近的地表水体主要为场地西北侧的盘龙江,距场地西侧边界约5060m左右,发源于嵩明县境内的梁王山北麓葛勒山的喳啦箐,东流穿蟠龙桥、三家村至松花坝水库,出库后经上坝、中坝、雨树村、落索坡、浪口、北仓等村,穿霖雨桥,经金刀营、张家营等村进入昆明市区,过通济、敷润、南太、宝尚、得胜、双龙桥至螺狮湾村出市区,经官渡区南窑川南坝走陈家营、张家庙、严家村、梁家村、金家村至洪家村流入滇池。从其主源到滇池全长95.3km,径流面积90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57亿立方米,河道流域高程为1890-2280m,径流面积最宽处为23km,最窄处为7.3km。2.3区域构造及地震情况2.3.1区域地质构造拟建场地区域上位于扬子准地台西部,川滇台背斜与滇东台褶带之交汇部位,区域上重要的三级构造单元分界断裂普渡河滇池南北向断裂(西山断裂)顺滇池西部边缘纵贯,以此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个构造区,西区以宽缓褶皱为主,主要构造线近东西向,断裂次之;东区以断裂为主,主要构造线近南北向,少量褶皱,拟建场地则位于东构造区。区域主要的构造形迹有:走向南北的昆明西山断层、蛇山断层、黑龙潭官渡断层。1、昆明西山断层(F1)昆明西山断层是本区最主要、具控制性的断裂构造,在昆明盆地基本伏于第四系沉积层及滇池水域之下,大体沿滇池西岸边水下通过,长度大于37km;断层面向东倾斜,倾角较陡,物探推断倾角6080,断层线走向35020,断裂平面呈舒宽缓波状,破碎带宽达数百米。该断层分为东、西两个分枝,东枝在王家桥大观楼一线隐伏于覆盖层之下,据物探资料该断层为西倾的压性断层;西枝(主干断层)为向东陡倾的张性断层,而北段为东倾高角度的压性断层,说明该断层遭受多次运动改造,从断层的发育史及晚近期活动遗迹看,主干断层力学性质为先压后张的多反复断层,它的活动对昆明盆地的形成发展、演化起着主导的控制作用。2、蛇山(铁峰庵)断层(F2)纵列于桃园向斜及蛇山背斜之间,由蛇山向南延伸至铁峰庵,南端在大观楼与南坝之间隐藏于覆盖层之下。断层面倾向东,倾角6075,压性断层。3、黑龙潭官渡断层(F3)为昆明盆地内次级控制性断裂,张性断层,北端在大哨石关一带断面倾向东,倾角70;石关以南断层分两支,东支为主干部分,沿黑龙潭、关上南延至官渡以南入滇池。西支经茨坝南延昆明北京路至南坝入滇池,断层面倾向东。两支断层联合构成了龙头街小河咀宽200800m的新生代凹陷。拟建场地位于西构造区,距F3断层约10km,据区域资料,未有规模较大的隐伏断层从拟建场地通过。见区域构造纲要图2.3.1。2.3.2地震拟建场地区域断裂发育,地震活动频繁,拟建场地西侧的普渡河滇池断裂带及东边远距离的小江断裂带,为地震活动的敏感地带。尤其是小江断裂带(北起昭通巧家,经东川、嵩明、汤池、澄江、通海、止于个旧),中强地震的发震率和频度高,断裂带上的汤池、澄江等地近期仍在活动,对整个上坝片区影响最为显著。图2.3.1 区域构造纲要图据史料记载,昆明地震记录始于公元前26年,迄今共地震652次,其中破坏性地震165次,公元886年1976年6月发生4级以上地震14次,近、现代有记载的4级以上地震主要有:1933年6月晋宁5.5级地震、1943年12月25日昆明5.0级地震、1976年4月23日安宁4.0级地震、1985年4月18日转龙6.1级地震。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划分,昆明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第三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3、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3.1场地工程地质条件3.1.1地形地貌拟建场地位于昆明滇池断陷盆地北部边缘地段,盘龙江东岸,地貌上属于盘龙江级阶地,场地区域地形总体呈北西高、南东低的态势,场地范围内则较为平坦开阔。拟建项目属拆旧建新项目,场地内旧建筑物现已大部分拆除,地表堆积有较多建筑垃圾,现状地面标高在1906.561910.17m之间,最大高差3.61m。现状地形地貌详见照片3.13.4。3.1.2地层岩性拟建场地位于昆明市北市区,地貌上属于盘龙江级阶地,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地基土层主要以厚度较大的第四系冲洪积松散堆积层为主,地表浅部多分布有厚薄不均的人工填土层。根据室内外资料综合整理,将拟建场地内地基土主要分为 :第四系人工杂填土层(Qml);第四系冲洪积粘土层、砾砂、圆砾层(Q al +pl),间或夹有有机质粘土、粉土等透镜体(岩芯照片详见照片3.53.7);具体土层的工程地质特征及空间分布见“各土(岩)层工程地质特征表(表2-12)”、“工程地质剖面图(TNo2-143)”,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结果详见各土层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统计表(BNo2-115)、特殊试验统计表(BNo3-18)、压缩模量统计表(BNo4-13)、标准贯入试验(SPT)统计表(BNo5-15)、重型(2)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统计表(BNo6-131)及土工试验成果总表(BNo7-112)等。9时代成因土层代号土层名称工程地质 特性描述标贯击数N范围值动探击数N(63.5)范围值锥头阻力qc范围值空 间 分 布层顶埋深(米)层顶标高(米)揭露厚度(米)分布范围等名称代号平均值平均值平均值第四系人工填土Qml杂填土颜色混杂,以褐黄、灰黑色为主,松散稍密,湿。土质疏松,结构松散,成分主要由粘性土夹少量碎石、碎砖、碎瓦片及有机质等组成。局部夹素填土、耕土薄层。堆积年限较短,属于新近填土。0.001906.561910.170.506.70整个场地均有分布第四系冲洪积层Qal+pl粘土灰黄、褐黄色,可硬塑,部分坚硬,饱和,中压缩性。质纯,切面平整,无摇振反应,韧性中等,干强度高,含少量铁、锰质结核。部分地段夹粉质粘土。2.89.00.603.001904.121908.760.503.00分布不均匀,256个钻孔中,155孔有分布6.0圆砾深灰、灰黄色,稍中密,湿。砾石含量18.286.5,平均64.5,220mm,最大约100mm,亚圆形圆形,成分主要为玄武岩、砂岩,均匀性较差。粉土、粉质粘土充填为主。部分地段夹砾砂。偶见腐木。0.442.60.607.701900.791908.090.5011.40整个场地均有分布13.8-1含有机质粘土灰褐、灰黑色,可软塑,部分流塑,饱和,中高压缩性。切面平滑,质细,沾手,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好。含少量水草腐殖物及腐木。部分地段夹有机质粘土、泥炭质土、淤泥及粉质粘土。2.05.80.809.301899.941908.160.505.10分布不均匀,256个钻孔中,110孔有分布3.4-2粉土灰褐色,稍密,湿,中高压缩性。摇震反应中等,无光泽,韧性差,干强度低。含少量水草腐殖物、腐木及姜结石。部分地段夹粉砂。8.311.21.008.001900.591907.770.501.50局部分布,256个钻孔中仅15孔有分布9.9砾砂兰灰、灰黄色为主,带褐灰、青灰色,稍中密,湿。砾石含量30.080.3,平均48.5,220mm,最大约40mm,次棱角状亚圆形,成分主要为玄武岩、砂岩,均匀性较差。粉质粘土、粉土充填为主。部分地段夹圆砾。含少量腐木及姜结石。9.132.01.731.34.1026.101884.511904.780.6023.00整个场地均有分布17.611.5-1粘土褐灰、灰褐色,可硬塑,部分软塑,饱和,中高压缩性。切面平滑,质细,沾手,无摇振反应,干强度高,韧性好。不均匀的含有1520%左右的砾石及少量水草腐殖物、腐木及姜结石。部分地段夹粉质粘土。部分地段夹粉质粘土。4.312.44.1024.701883.461903.660.5018.70分布不均匀,256个钻孔中,135孔有分布8.0-2粉土浅灰、褐灰色,稍中密,部分密实,湿,中压缩性。摇震反应轻微,无光泽,韧性差,干强度低。含少量水草腐殖物、腐木及姜结石。11.312.68.9026.001883.571899.060.504.00局部分布,256个钻孔中仅13孔有分布12.0土(岩) 层 工 程 地 质 特 征 表 表2-1 时代成因土层代号土层名称工程地质 特性描述标贯击数N范围值动探击数N(63.5)范围值锥头阻力qc范围值空 间 分 布层顶埋深(米)层顶标高(米)揭露厚度(米)分布范围等名称代号平均值平均值平均值第四系冲湖积层Qal+l圆砾兰灰、灰黄色,稍中密,湿。砾石含量22.6100.0,平均51.7,220mm,最大约50mm,次棱角状亚圆形,成分主要为玄武岩、砂岩,均匀性较差。粉质粘土充填为主。部分地段夹砾砂及卵石。含少量腐木及姜结石。4.714.53.031.021.8033.401875.211887.250.6019.00整个场地均有分布11.113.8-1粘土灰、深灰色,可硬塑,局部软塑,饱和,中高压缩性。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好。不均匀的含有1520%左右的砾石及少量水草腐殖物、腐木及姜结石。部分地段夹粉质粘土。6.111.723.0036.101871.261885.890.6010.40分布不均匀,256个钻孔中,102孔有分布8.2圆砾灰黄色为主,部分兰灰色,稍中密,湿。砾石含量26.780.1,平均51.0,220mm,最大约50mm,次棱角状亚圆形,成分主要为玄武岩、砂岩,均匀性较差。粉质粘土充填为主。部分地段夹砾砂。含少量腐木及姜结石。6.218.431.1052.701863.061877.712.6023.50高层地段钻孔均有揭露14.3-1粘土灰、兰灰色局部灰黄色,可硬塑,局部坚硬,饱和,中压缩性。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好。不均匀的含有1520%左右的砾石及少量水草腐殖物、腐木及姜结石。部分地段夹粉质粘土。部分地段夹粉质粘土。6.216.233.8054.601853.531874.870.504.50分布不均匀,109个高层地段钻孔中,88孔有揭露11.1-2粉土浅灰、褐灰色,稍中密,部分密实,湿很湿,中压缩性。摇震反应轻微,无光泽,韧性差,干强度低。含水草腐殖物、腐木及姜结石。35.2050.801857.951872.361.204.30局部分布,仅6孔有揭露圆砾褐灰、兰灰色,部分灰黄色,稍中密,湿。砾石含量20.093.0,平均61.4,220mm,最大约50mm,次棱角状亚圆形,成分主要为玄武岩、砂岩,均匀性较差。粉质粘土充填为主。部分地段夹砾砂。含少量腐木及姜结石。12.018.749.0075.601850.311859.251.5029.30高层地段钻孔均有揭露15.0-1粘土灰、兰灰色局部灰黄色,可硬塑,饱和,中压缩性。切面光滑有光泽,干强度高,韧性好。不均匀的含有1520%左右的砾石及少量水草腐殖物、腐木及姜结石。部分地段夹粉质粘土。部分地段夹粉质粘土。9.311.851.2070.501838.051857.610.808.90分布不均匀,109个高层地段钻孔中,37孔有揭露9.3土(岩) 层 工 程 地 质 特 征 表 表2-212地块二地块四照片3.1场地中北部现状地形地貌地块七照片3.2场地中南部现状地形地貌盘龙江场地西侧边界照片3.3场地中西部现状地形地貌地块五、六照片3.4场地中东部现状地形地貌照片3.5 ZK4号钻孔岩芯照片3.6 ZK6号钻孔岩芯照片3.7 ZK63号钻孔岩芯3.2水文地质条件3.2.1地表水拟建场地地貌上属于盘龙江级阶地,盘龙江自场地西侧外围约5060m处通过,从其主源到滇池全长95.3km,径流面积903 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57亿立方米。拟建场地经过地段下口河宽1020m,径流缓慢,河面标高在1904.351906.24m之间,水深0.501.50m,河道两岸已进行放坡处理,坡度在4550,高度3.05.0m,并用浆砌片石对坡面进行护坡处理。场地东侧距金汁河约4050m,河道宽约5m左右,河岸陡坎高多在1.02.0m之间,现已干枯。3.2.2地下水拟建场地内地下水埋藏较浅,勘察期间,各钻孔均见地下水,经稳定后量测,地下水埋深在0.402.90m之间,稳定标高1904.561908.52m。地下水类型主要为赋存于圆砾、砾砂层中的第四系微承压孔隙水;主要接受盘龙江下渗及大气降水补给,无明显流向。根据水质分析报告,地下水类型为: HCO3SO4Ca型,中性水弱碱性水(PH=6.997.94)。3.3水、土的腐蚀性拟建场地环境类别为类,地层渗透性为A类,因此根据七组水样分析结果及临近场地勘察资料,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2章有关条款综合判定(详见“主体建筑部分勘察报告“):场地地下水及地基土对砼结构及钢筋砼结构中的钢筋有微腐蚀性。4、基坑开挖稳定性评价4.1基坑概况拟建场地自北向南设有三个独立地下室,高度均在10m左右,其中:1号基坑(二号地块):位于场地北部,基坑平面呈不规则形状,南北长约104.81256.80m,东西宽约72.59212.77m,面积约20961.41。场地0.00标高1914.20m,现状地形标高1908.301910.06m,按基坑高度10m计,则坑底标高为1904.20m,按此分析,基坑开挖深度在4.105.86m之间。地下水埋深1.002.40m,稳定标高1906.301908.59m。坑壁土层依次有层杂填土、层粘土、层圆砾、-1层含有机质粘土及-2层粉土,基底土层主要为层圆砾及状态较差的-1层含有机质粘土(该地段-1层分布范围较广)。2号基坑(四、五、六号地块):位于场地中部,基坑平面近似于矩形,南北长约233.20263.20m,东西宽约186.45232.00m,面积约52965.71。场地0.00标高1914.20m,现状地形标高1906.681909.57m,按基坑高度10m计,则坑底标高为1904.20m,基坑开挖深度在2.485.37m之间。地下水埋深0.902.90m,稳定标高1905.061908.52m。坑壁土层依次为层杂填土、层粘土、层圆砾及-1层含有机质粘土,基底土层以层圆砾为主,部分地段则为状态较差的-1层含有机质粘土。3号基坑(七号地块):位于场地南部,基坑平面近似于矩形,南北长约160.86179.60m,东西宽约149.58164.35m,面积约27885.47。场地0.00标高1913.30m,现状地形标高1906.561910.17m,按基坑高度10m计,则坑底标高为1903.30m,基坑开挖深度在3.266.87m之间。坑壁土层依次为层杂填土、层粘土、层圆砾及-1层含有机质粘土,基底土层以层圆砾为主,部分地段则为状态较差的-1层含有机质粘土。综上所述,拟建场地地形较为平坦,虽然总体开挖深度不大,但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浅,坑壁及坑底均有软土及强透水层分布,加之基坑周边环境较为复杂,基坑规模较大,若基坑支护结构失效,土体过大变形对基坑周边环境或对主体结构施工安全的影响很严重,因此根据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划分,该场地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其结构重要性系数不应小于1.0。4.2基坑周边环境条件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开阔,场地西侧为盘龙江,东侧为干枯的金汁河,场地东、西两侧及场地内分布有多条走向近南北的输水管线及污水管线,勘察期间,整个片区内的原有建筑物多已拆除完毕,场地内留有较多建筑垃圾,现将各基坑周边环境叙述如下:1号基坑(二号地块):基坑北侧为拟建一号地块,南侧为拟建四号地块,二、四号地块间由松华路(待建)相隔,均较为空旷,无建(构)筑物分布;西侧距离盘龙江50m左右,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三条输水管线及一条污水管线(具体详见“勘探点平面位置图),距离基坑边线分别为50m(埋深0.230.26m)、2530m(埋深1.50m左右)、20m(埋深1.401.60m)、3.010.0m(埋深4.0m左右),周围民房盘龙江整治时均已拆迁完毕;东侧距金汁河7080m,两条输水管线距基坑边线分别为37m、46m(埋深在1.001.60m之间)。此外,场地东侧还分布有一条主输水管线,自南向北贯穿整个地块,埋深在1.801.90m。2号基坑(四、五、六号地块):基坑北侧为二号地块,南侧为七号地块,均较为空旷,无建(构)筑物分布;西侧距离盘龙江60m左右,基坑边线距两条输水管线的距离自西向东分别为8.718.0m(埋深1.401.70m),2.611.2m(埋深1.201.30m),周围民房盘龙江整治时均已拆迁完毕;东侧距金汁河6090m,两条输水管线距基坑边线分别为3040m、4050m(埋深在1.401.70m之间)。此外,场地西侧分布有一条污水管线(埋深在3.50m左右),场地中东侧分布有两条输水管线,埋深在1.801.90m,三条管线均自南向北贯穿整个地块。3号基坑(七号地块):基坑北侧为五、六号地块,南侧分布有较多层数23层砖混结构民房,距离基坑边线最近约22m;西侧距离盘龙江5060m,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两条输水管线及一条污水管线,距离基坑边线分别为8.535.0m(埋深1.502.60m)、3.028.0m(埋深1.30m左右)、0.0013.3m(埋深3.50m左右,北段已进入场地内);东侧距金汁河7080m,距输水管线最近约27.0m(埋深在1.401.70m之间)。此外,场地中东部分布有四条输水管线(埋深在3.50m左右),埋深在1.101.70m,四条管线均自南向北贯穿整个地块。综上所述,拟建场地东、西两侧及场地内均分布有多条输水管线及污水管线,周边环境总体较为复杂,施工环境较差,支护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支护结构的可行性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4.3基坑破坏模式的确定 拟建场地三个地下室开挖深度在2.486.78m之间,地下水埋藏较浅(在0.402.90m之间),经计算基坑坑壁自立(直立)高度约为1.30m左右,故无支护的陡直开挖,坑壁是不稳定的,其变形破坏一是沿基坑侧壁滑移,二是从坑底滑移隆起(坑底土层抗隆起强度不够),下滑推力将导致坑内桩基础倾斜、折断等重大事故,危及场地周边市政管网及民房的安全使用,故必须采取可靠的基坑支护措施;同时,地下水的存在,容易使坑壁软土产生流塑性变形,圆砾、粉土层产生流砂、管涌,导致坑壁失稳,应采取有效的降、截水措施,以免影响基础施工。按(YB925897)基坑规范划分,该基坑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综上所述,基坑可能的破坏模式有:局部坍塌、整体圆弧滑移破坏、坑壁倾覆破坏和渗透变形破坏。4.4基坑支护建议拟建场地基坑开挖周围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基坑开挖前,应对场地内的输水管线及污水管线进行改道移除,以免影响基坑及桩基施工,考虑场地三个基坑除西侧壁部分地段和七号地块南侧分布有众多民房外,其余地段均较为空旷,均具备一定的放坡条件,考虑基坑开挖深度不算太大(多在4.05.0m之间),故支护方式建议采用放坡+锚杆(索)的方式进行,边坡开挖坡度值(高宽比)可采用1:1.001:1.25。而对二号地块的1号基坑西侧南段(115-115剖面以南地段)、四六号地块的2号基坑西侧北段(126-126剖面以北地段)及七号地块的3号基坑西侧北段(140-140剖面以北地段),考虑上述地段距离地下管网较近,不具备放坡条件,故支护方式建议采用刚性桩+锚杆(索)的方式进行,支护桩建议以层砾砂作为桩端持力层,结合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桩型建议采用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支护设计时,应对基坑整体稳定性进行验算,同时对基底进行抗隆起、抗渗流稳定性进行验算,支护施工应选择正规单位承担,并在支护施工过程中认真做好变形观测工作。4.5基坑降水与防渗4.5.1渗透系数的确定拟建场地地下水埋藏较浅,砾砂、圆砾层厚度较大,为获取基坑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内土层的渗透系数,勘察过程中分别在1号基坑中部,2号基坑北部、南部、3号基坑中部共布置了4组抽水试验,抽水试验由一个抽水孔(孔深20.0m),两个观测孔组成(与抽水孔的距离分别为5、10m),抽水类型为潜水完整井抽水(层杂填土、层粘土、-1层含有机质粘土、-1层粘土作为隔水层,层圆砾、层砾砂作为含水层),渗透系数的计算过程请参见后附抽水试验计算过程表(BNo7-14),结果表明,场地层圆砾、层砾砂的综合渗透系数在17.7921.99m/d,属强透水层。4.5.2基坑涌水量预测拟建场地三个基坑规模大,地下水埋藏较浅,基坑侧壁及坑底均出露有强透水层,为给今后基坑施工对地下水的止水及降排水提供设计依据,需要对基坑涌水量作一预测。采用均质含水层承压水-潜水完整井计算公式:Q:预测涌水量K:渗透系数,取各地块抽水试验平均值;H0:承压水含水层的初始水头;含水层厚度:承压水含水层厚度;h:降水后基坑内的水位高度;R:基坑降水影响半径,用经验公式R=计算;r0:基坑的等效半径,按r0=计算;各基坑参数取值及计算结果见表3,其计算结果是在假设各地块含水层与隔水层均匀分布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实际情况是,场地均匀性较差,含水层厚度变化较大,故同一基坑内各地段涌水量应有所差异,特别是3号基坑中西部地段(147-147剖面以西地段)粘性土分布厚度较大,该地段基坑涌水量应小于中东部(147-147剖面以东地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拟建场地三个基坑规模大,坑壁其余土层中会有水渗出,特别是填土层中亦会有地表及水沟下渗水,各基坑实际涌水量应略大于计算值。基坑涌水量计算过程一览表 表3基坑编号渗透系数K(m/d)初始水头H0(m)含水层厚度M(m)降水后的水位高度h(m)影响半径R(m)等效半径 r0(m)基坑涌水量Q( m3/d)119.2022.0517.018.5155.5582.1615477.49221.1228.0526.024.5163.61128.8833975.84318.7513.412.0010.6147.2294.229658.204.5.3基坑止水、降水基坑开挖时,开放式抽、降水可能引起基坑周边地面不均匀沉降,为防止基坑大规模抽水对周边建(构)筑物的影响,保证地下室施工的正常进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对基坑进行止水和降水。可采用相互搭接的深层搅拌桩帷幕墙(改良型),深搅桩桩间搭接宽度不应小于0.15m。帷幕深度应满足抗渗流(管涌、流砂)稳定的验算。同时基坑开挖后坑内外水头差较大,容易造成基坑内土体隆起及地下水渗流引起的潜蚀现象,为防止基坑内流砂及管涌现象的发生,基坑外围周边尚应设置相应数量的降水井,以降低坑外地下水水位,且应避免基坑外水位下降过大引起地面沉降造成基坑周边已有管网和建(构)筑物的拉裂损坏(可设置一定数量的回灌井)。基坑内还应另设排水沟加集水井,抽出的水应排至基坑外,不得回流。4.6地下室抗浮评价拟建场地三个基坑实际开挖深度在2.486.87m之间,远低于现地下水位(场地地下水水位0.402.90m),地下水将对地下室产生较大的浮力,因此需考虑地下室的抗浮稳定问题。直接位于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下的地下室,主要是施工期间的临时抗浮稳定问题,可通过基坑降水等措施解决;而对于附属主楼以外独立结构的地下室和裙楼,则属永久性抗浮问题,宜设置抗浮锚杆或抗浮桩,抗浮桩可选用长螺旋钻孔灌注桩或静压预制桩,对于基桩的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应通过现场单桩抗拔静载荷试验确定,根据勘察资料综合分析,拟建场地三个地块抗浮设防水位建议按1908.50m考虑。4.7施工建议 1)本场地三个基坑面积大,坑壁及坑底分布有软土,加之场地周边环境复杂,基坑开挖及降水将影响市政管网、基础设施及坑壁自身安全,应合理设置支护、降排水措施及开挖施工顺序。2)基坑西侧分布有较多地下管线,部分地段已紧邻基坑开挖线,支护设计时,详细调查管网具体分布并对管网分布区域进行重点支护。3)基坑施工应选择正规施工单位承担,分层(1.50m)开挖、分段(段长20m)支护。开挖采用中间成环岛状的形式,施工过程中若坑壁土体出现明显变形或开裂时即可利用中间土体迅速进行回填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