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主和政治制度与工业化的闲话.doc_第1页
关于民主和政治制度与工业化的闲话.doc_第2页
关于民主和政治制度与工业化的闲话.doc_第3页
关于民主和政治制度与工业化的闲话.doc_第4页
关于民主和政治制度与工业化的闲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民主和政治制度与工业化的闲话转自:非法微笑(兔吧ID)想工业化,需要1、技术。除了老牌列强,其它国家大多缺乏相关技术和人才。要么得到强国的支援,譬如中国、印度得到苏联的援建。要么是发展一项或几项专长,譬如卢森堡的钢铁工业,瑞士的钟表技术,这适合于小国家。2、市场。工业化意味着产能的几何级数扩张,动辄是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上百倍,通常在满足本国市场后还有大量过剩,这就需要对外国市场销售。可是全球市场就那么大,成熟市场早就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瓜分完毕。只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借产业转移的机会,才能进入成熟市场。问题是,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工业化过程中释放的产能也是巨大的,挤占了太多的市场份额,必然受到打压。只有像毛里求斯这样的小国,100来万人口,竞争威胁小,所以不但没受打压,反而获得了各种优惠待遇。3、原料。工业需要大量的初级原料,从矿产到农产品,最重要的是石油。发达国家更希望多数落后国家作为原料供应地,而不是工业产品的竞争对手。有了这个条件,你才有可能向工业化的路子发展但是要想真正的走向工业化之路还要有1、正确的发展方向(从哪个方面开始着手工业化?哪里是我们的优势?哪里使我们的劣势?具体怎么执行?)2、初步的知识和人才储备3、初步的技术储备和技术设施建设4、足够的劳动力,这里的劳动力指的是具备工业化劳动技能的劳动力,而不是印度二等公民或者是旧中国的那些只会种地的农民。一旦第一步走出,并走向正循环,这个过程经济增速会很快,印度那么烂的国家还能整出7%的增长率就知道。 在初步工业化完成之后,肯定还会遇见很多新的问题 工业化主要是难在第二步,大规模基础建设拉动全面重工业化,最终提升出口产品价值。这个阶段是贫富差距最大,社会非常不稳定的时期。如果有资源可卖,通常都会选择走卖资源的道路。没有资源可卖,就来回折腾,打来打去,社会不稳定,无法搞建设。到了这一步,对于小国和大国而言,其问题就开始变的不同了,对于小国(地区)而言,由于其人口相对少,工业规模有限,所以他们只要抓牢优势项目并配合国际贸易分工,完全可以一跃成为发达国家(地区),比如说亚洲四小龙。但是对于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大国而言,比如说印度、日本、巴西、南非、中国等,问题就没那么容易,因为单靠一两个优势产业无法容纳如此多的就业人口,而大规模的投资一旦失控极易引发大规模通胀和社会阶层分化,比如说新一轮的社会重新分工,比如说通货膨胀,比如说社会阶层分化导致国内矛盾加剧,比如说优势产业遭遇瓶颈劣势产业未能发展起来,比如说能源和资源受到了限制。比如说开始参与国际竞争后面临的本国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等。所以这些大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有的成功了,即使战败也算是成功了,比如说日本,战争的失败并未妨碍他们成功的打开了整个亚太市场;有的失败了,比如说玩反向城市化的拉美。好吧,全世界200多个国家,那么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内有几个能成为工业国家,也就是发达国家或者准发达国家?抛开30个左右的北欧、西欧、南欧、北美、澳洲、日韩新公认的发达国家。就说现在的170多个发展中国家。满足我认为的工业国家初级要求的,就只剩下俄罗斯,南非,印度,巴基斯坦,印尼,中国,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沙特,伊朗,越南等大约十几个了。非洲国家政局混乱,东欧国家人口日渐减少,消费市场狭窄,亚洲和中东其他国家要不就是政局不稳,要不就是国内问题突出。然后再说第二个,现在有志于向门类齐全的工业化国家发展的,也就是金砖五国+阿根廷了,最多再加上一个被印度步步紧逼的巴基斯坦。印度虽然悲剧,但是人家好歹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业水平,其他国家连印度的这点志向都没。然后再说第三个,可以说这些问题,在这些大国身上几乎都出现了,通货膨胀、产业瓶颈、腐败严重、社会阶层分化。那么,可以说,谁能解决得好,谁就能最终成为发达国家。中国貌似现在整体路子是最好的。而纵观这些现在发展势头不错的新兴经济体,每个国家身上都能看到中国模式的影子。现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基本上都在借鉴中国模式那就是强有力的政府控制或者逐渐控制国家的命脉行业,比如说能源、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以避免西方国家打劫似的掠夺然后在辅以优势产业扩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工业化初期是个纯赔钱没啥产出的玩意,不难就怪了。特别对于后发国家来说,直接从工业国家买工业品比自己挖矿炼钢一步步来的成本低多了。在这样的竞争下,要搞起自己的工业体系就更难了。现今困扰广大普选制民主的发展中国家的有两个根源性的难题,第一个难题具体来说就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一般能绕过吗?我感觉好像是不能的,起码在我学的发达国家历史中没有一个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 工业化”期间能够避免这种社会悲剧频发的情况发生,所有国家的工业化都伴随着极端痛苦的过程,翻过详细资料会发现,英国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它的整个社会底层所承受的悲惨,其程度绝对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而这居然还是在拥有殖民地供其掠夺的情况下基本上“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 工业化”就像一道坎,或者说像十八铜人阵,过程极为痛苦,对谁都不例外,历史上凡是经过这个阶段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广大国民不痛苦的国家貌似还真没有出现过事实上近年炒得很热的“中国模式”仅仅只是西方忽悠,既想忽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P民,又想忽悠自己国家的P民,其实他们和我们心里都清楚:中国仅仅只是把发达国家以前走过的那条路再走一遍而已,仅此而已。这个只需要翻开他们自己国家的历史书就可以很轻易的找到,就看读的人愿不愿意承认并接受这条路罢了或许有人要问:那难道这些社会悲剧就应该发生?我只能说只能想办法减轻状况,但绕开是不可能的,起码从历史经验来看是这样韩寒评论富士康跳楼事件的青春末尾有一句话,里面的无解二字我觉得已经概括了我们现在的社会社会阶段的现实:无论这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还是封建特色的资本主义,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些年轻人都是无解的而困扰广大普选民主制发展中国家的第二个难题就是:不用专制,用普选民主制可以实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让国家工业化吗?就我的观察来看,貌似所有在国家工业化之前搞普选的国家,结果无一例外都是否定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国家工业化。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国家工业化是必须要以牺牲广大底层民众的幸福感为代价来实现的,而现今所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完成之前,都没有搞普选。大多数普选民主制国家的民众其实都知道要发展工业,都知道说:“政府有义务让国家发展工业。”这句话说出来很简单,但很多人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他们却都不知道(或不愿知道)这当中的一个关键: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是必须要付出代价的。所以当发展的过程中,民众遇上要支付这个代价时,他们绝大多数都会选择否定代价,而否定代价其实就是否定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国家工业化,拒绝他们国家的进化。因此,要搞国家工业化,必须要专制国家,使用国家强制力逼整个社会底层民众吞下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所必然产生的苦果(此苦果奇苦,奇毒无比,而且要连续吃几十年才行),这个极端痛苦的过程过了几十年后,国家工业化才有可能成功。所以普选制国家是搞不了国家工业化的,在国家工业化之前搞普选的话,那结果只能是否定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国家工业化,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国家工业化的过程本身就是必然要牺牲广大底层民众的幸福为代价,这两头巨兽必须靠不断吞噬无数社会底层民众的希望、梦想、尊严、健康乃至生命来作为其成长的粮食,不这样的话,这两头怪物不会长大,就是长了也是“营养不良”因此二战后广大采用普选民主制的发展中国家,现在依然在否定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国家工业化(说明一下,贵族民主也可以用专制手段搞国家工业化的,但普选民主制就肯定不行) 一开始需要钱,哪里弄钱呢?要么剥削本国人民的血汗,要么去殖民地杀人抢黄金或者抓住战败国政龘府赔偿白银,当初很多国家,双管齐下,我们现在,就难了。 如果有人被这种阶段性的不同绕进去,以为现在西方国家从来很民龘主,西方国家的人民从来都过得很有人权,很富裕。所以我们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人民若要过上像西方发达国家人民那样的好日子,就应该马上在自己国家里搞普选民龘主制。如果你这么想的话,那就正中发达国家的算盘了看了我前面顶楼的观点的人中,估计应该有人已经察觉到若按我的那两个观点推论下去的话,就会发现这两个观点能够解释西方发达国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一串不合理的行为。这一串不合理的行为归结起来,就是一个问题:为什么自二战之后,西方发达国家要不遗余力地向全世界推广普选民龘主制和普世价值?这对它们到底有什么好处?因为一旦一个发展中国家搞了普选民龘主制,就意味着它必然会否定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国家工业化,等于自废武功,换句话说这个发展中国家对西方国家在这个世界的经济地位不构成威胁了。若世界上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搞普选民龘主制的话,那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金字塔顶的地位就能够稳如泰山,意味着现今世界上这个西方国家吸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血的世界体系可以继续不断维持下去。因此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要针对那些专制、独裁的国家,也很容易看出来。因为只有这些残忍冷血的专制、独裁的国家才有可能去搞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国家工业化,才有可能动摇西方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金字塔顶的地位事实上,二战后从印度开始,西方国家主动放弃世界上广大的殖民地,在今天看来其中的最“阉国于无形”的不是他们留下的那些接受西式教育的社会精英,也不是把这些殖民地分成多少块,而是: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些主动放弃,让其独立的国家上留下的都是普选民龘主制的国家框架。可以想象若当初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主动放弃殖民地,而是等到广大殖民地自己武装独立的话,那这些武装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就一定不会搞普选民龘主制,它们当中可能会搞像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制体制,又或者贵族民龘主制,甚至可能直接搞帝制。但不管它们搞哪种体制,只要它们大部分不搞普选民龘主制的话,那现今世界上这个西方国家吸全世界发展中国家的血的世界体系就绝对无法维持下去。甚至可以预见,几十年后,这些专制独裁的发展中国家里面将会有很多个能够完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国家工业化,进而挑战西方发达国家的世界经济金字塔顶端的地位,到时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就迟早准备吃西北风吧。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师承苏联,英国等老牌发达国家的“羊吃人”到社会主义国家就变成政府有计划的长期政策,简单来说就是用工农业剪刀差进行农补工。中国的人民公社和苏联的集体农庄,同样都叫:集体农业。集体农业实现了汲取积累的目的。集体化使农民丧失了土地所有权,自然也没有了要求相应收益的权力。再加上工农业价格制定的剪刀差,使农业积累最大限度地流向工业。国家不与小农交易,而与公社交易,交易成本大大降低了。用农业向工业输血这是人民公社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现在来看几十年的集体农业实现了汲取积累的目的,农村被城市吸了几十年血,国家工业化的这个目的,总算是基本达到了。社会主义才是后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是历史必然。为什么?正如前面那个网友所说,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才能工业化,而如何集中力量才是关键,只有集中全社会的力量才能开始工业化,这样的集中力量正是社会主义的优势。但社会主义工业化也是充满艰辛,如苏联在大规模工业化的时候,是苏联农民和工人日子最不好过的时候,剪刀差、乌克兰的分裂主义等等,到现在仍是西方攻击苏联的手段,而急速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斯大林解决的手段到现在也是西方的攻击的手段。可惜赫鲁晓夫慢性自杀,工业化进入重工业化阶段后,不仅没有积极发展轻工业开拓或解决民生市场,结果强大的重工业集团被活活的困死。仅仅20年多点的时间,俄罗斯已经开始退出强大的全体系工业化,进入了去工业化时代。而我国在1956年一五计划时期开始进入工业化道路,这时延时到1959年的到1979年的时期,正是工业化初期阶段,这个时候有饥饿、困苦,然而随着1972三线建设完成,中国的完整的工业体系、科学的工业布局完成,便着手接轨西方资本把持的世界市场。随着中美关系解冻、恢复联合国席位为标志,工业化开始转向中国能走上工业化的道路应该感谢老一辈的战略眼光,应该感谢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落后的根源是缺乏完整的大工业体系农业、手工业或第三产业都不能像重工业一样自行促进本身的产量或质量,除非同比例地增加人口。例如传统农业,无论你为下一年的耕作准备多么充分,在土地上流多少汗水,种下多少种子,也很难让下一年的产量在历史最高产量上提高10%。手工业也一样,手工业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完全取决于手工业者的技术水平,最好找一个好的师傅,引导自己成为一个熟练工人。但农业与手工业的技术进步是单项的、孤立的,无法与其他技术成果互相促进的技术进步是不具有持续性的,一旦新技术普及,进步也就此停滞。与此相比较,现代工业不仅规模可以指数化扩大,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和技术可以在一代机器中积累,各种技术之间可以相互支援、提高。手工工具可以用来生产最初的机床,而机床本身又可以生产更精密的尺子、更精密的机床,为自身生产动力机械,同时通过提供标准化的实验器材促进整个科学的进步,再从科学进步中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最终,我们可以得到整个现代工业体系。在差不多两世纪里的时间里,简陋的机床和蒸汽机进化成了今天的太阳能电厂、数控机床、气象卫星,而且能源-资源的采集和加工能力的提高还没有触顶的迹象,这种进步是手工业-农业社会根本无法想像的。进入近代以来,落后国家可以通过出售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换取发达国家的机器设备、关键材料和部件,也进入机器大生产。引进外国成熟的设备工艺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生产能力,但由于资源和劳动力相对过剩,价格低廉,且资源开采和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强度的提高存在上限,因此不具备重工业技术指数增殖的特征。依靠引进外国重工业技术来发展经济基本呈现追赶的趋势。是否拥有完整全面的钢铁、化学、机械、电子基干产业,是区别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的根本标志。拥有完整全面的基干产业就是发达国家,可以设计制造几乎一切现代化的产品。拥有大工业体系的国家也可能暂时会贫穷,也可能若干基干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但只要全面完整,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就可以实现生物般的指数增殖和进化,在短时间内成为富裕国家。 西方不允许落后国家建立大工业体系国家要长久的发展之策决非是采取“看不见的手”战略。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还在延续农业时间的思考方式,普通百姓也没有认识到工业时代的财富是怎么来的,总觉得中国地大物博,顺其自然就一定有好的结果。这种社会自发产生的经济规律自然注重刺激个人积极性和维护私有产权,但个人积极性只在农业社会才有效,农夫可以早出晚归,多种几亩地。但是在工业社会,个体的积极性在国家大工业体系面前是渺小的,无论如何也干不过生产的自动机器-国家的大工业体系。今天我们中国的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大工业体系腿软。尽管经济学家们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了中国的优势,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工业如何获得核心竞争力(技术)的问题,而企业忙于组装和加工,追求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道路就更加艰难。中国企业的真实状况是,上不能突破-开发不出先进技术,外国的投资者也不转让;下面临断裂-大量劳动力不能向工业化人口迅速转化,大多数人只能从事简单劳动。此外,还要面临其他人口大国的竞争,“比较优势”正受到后发的发展中国家的挑战,因为这些国家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比中国更低。从工业*至今的世界经济史告诉我们:现在的发达国家几乎都是依靠建立大工业体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英美发展初期比较轻松,重化学工业来自私人资本,但英美大工业体系也不是市场经济,一样要靠政府的巨额军费和政府采购来支持。在他们的背后还有大量的国立科研教育机构,以及许多私有但不是私营的基金会作为经济后盾。现在的落后国家中也因为没有建立自己独立的大工业体系而长期处于依附的地位、落后的行列。其中很多国家都是“看不见的手”的自由市场经济,但是私人资本和自由市场经济非但不会建设大工业体系,还会严重损害现有的大工业体系。其原因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大工业体系的建设,是和普遍的经济规律不相容的,其中的道理很简单-如果世界大同的话,整个世界只需要一套大工业体系就够了,多了就是浪费。当相对落后的国家试图独立于西方体制以外建立大工业体系时,如果奉行自由竞争原则,自己未成熟的大工业体系肯定会在发达国家的竞争下破产,世界重归于只存在一个大工业体系的状态。问题是,虽然在理论上世界只需要一个大工业体系,但西方大资本不会允许落后国家白白分享现代科技带来的利益,除非落后国家用资源和人力来交换。由于这个世界上人力资源相对大工业体系是过剩的,争相降价竞争的落后国家换不到多少外汇,自然也就没有能力去买先进工业品,这种相对生产过剩反过来又抵制了发达国家扩大大工业体系的愿望。世界经济就是在这个死结中分化为两个世界:拥有大工业体系的国家是独立自主的发达国家,没有大工业体系的国家只能是依附型经济和落后的国家。从依附性国家到现代化国家并不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而是要么安于现状,要私冒风险,克服困难跨越工业化壁垒,没有第三条道路。建立完整的大工业体系才是中国强大的唯一道路现在的世界格局中限制了落后国家的活动范围,落后国家参与已经存在但为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贸易体系。正是大工业体系的特性和“看不见的手”相结合阻止了这些国家建立自己的大工业体系。试图在西方大工业体系已经占绝对地位的情况下,单靠贸易和国内企业自行发展获得工业化资源和技术,结果就会落入低水平发展的陷阱。因为根据比较效益,建立自己的生产知识体系和大工业体系,需要大量的人才培训,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资金,而且开始时做出的工业品质次价高。如果国家政权能够有效阻断其他大工业体系的干涉,在一个足够大的国家内建立独立的经济体系是完全可能的。后发国家要借助西方已经崛起的历史可借鉴,抓住经济进步的关键-工业*,更快的提高本国的科技和经济水平。这也是在现存的西方大工业体系被资本主义所垄断和限制,进而无法充分扩大为全体人类服务的情况下,建立独立的大工业体系的落后国家的无奈而必然的选择。一个理想的大工业体系,应该是由基本实行计划经济的重工业体系,和需要自由贸易、强调企业独立性和自由贸易的装配工业、轻工业共同组成的。前者,对有限关键技术和资源进行投资开展,提供基本的工业物资和机械。后者则基本保持前工业时代的体制,利用这些物资和机械完成最终产品的产品制造(包括非实物产品)。发达国家通过对核心产业部分国有化和企业之间的互相渗透,基本建立了这种经济体制,只是装配工业和轻工业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移到了第三世界国家。而对于一般落后国家而言,后者并不缺乏,缺乏的是无法通过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建立的重工业体系。落后的重工业体系无法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与先进的对手进行竞争,除非努力发展缩小与先进对手的差距,才有可能改变不利的局面。但在落后国家的重工业体系不断升级追赶中,在经济上遇到的阻力往往越来越大,事实上,西方和买办集体要求开放市场的理由往往正是由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努力所制造并强加的。西方经济学已成为阻止落后国家走向富强十分巧妙的理论工具我认为,“看不见的手”最致命的问题在于无视这种重工业体系的相对稀缺,或者认为这种状态只是一种暂时的不平衡,长期的世界经济发展自然会使这种平衡迅速消失,而在于西方经济学没有与工业*以后的现实社会相结合。但为什么这样一个与现实严重冲突的理论能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西方经济学是工业*以前一种提倡自由市场、私有产权、指望竞争提供经济动力的经济学思想,是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也只有在农业社会中才会出现这样的理论,这是与工业*以前的欧洲和汉朝以后尤其宋朝、清朝中国社会史实一致的。而大部分农业社会也在这个阶段建立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相类似的观念,并乐于在低关税条件下与整个世界进行贸易。在工业*爆发以后,幸运的西方国家率先建立了重工业体系,得以在一个接近自由贸易的世界体系中占据了优势,而且还能通过自由贸易来巩固这种地位,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看不见的手”当然是一种非常合适的理论,实际上“看不见的手”这只黑手正是发达国家利益的具有贪婪本性的大资本及大资本的决定力量。而西方以外的落后国家均未能建立独立的重工业体系。因此在这些国家,最强大的经济集团是组织本国原材料和简单劳动力出口、进口先进工业产品的买办经济集团。从短期来看,向自由贸易体系中出售更多的资源和劳动力,进口更多的先进产品也确实提高了利润。按照社会运行决定思想文化的规律,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落后国家,都因各自的经济结构继承了前工业时间的经济思想。在西方为中心的经济格局下,未将工业*本身纳入理论的自由贸易学说得以保持了自身的主流地位。一个大国真的实力,和他在国际丛林中的地位,是由其重工业水平决定的,可以说重工业是国家的肌肉,印度既有成为雄踞亚洲国的超级大国的野心,就应当有足够发达的肌肉,我想知道印度的肌肉力量几何? 在化学工业上,最先进的似乎是化肥制造厂,但依然在进口化肥; 钢铁重工上,在出口铁矿石的同时进口钢材,技术水平上据说不怎么样;汽车工业上,上次出品了一款号称全球最廉价的轿车,配置上是低端紧凑型,整合的还可以,其他的重卡之类的就没有消息了; 造船业似乎不怎么样,以前看到印度许可证制造德国潜艇的时候,德国专家全阶段陪护,却因为印度连最基本的焊接工艺都太差,连舾装都不行,几十亿卢布的技术转让费和几十亿新建的船坞新买的设备都基本白费; 飞机制造业,我只知道印度的民用飞机基本是进口的,军用机不说光荣了的光荣,北极星直升机就很能代表其水平了,上次南美有国家进口了,结果阅兵的时候掉了下来,在本国又撞了一次墙(不是树,是墙); 航天工业,这个既是高新技术又是重工业,也是印度最拿得出手的,比如那个吹上天了的一箭十星,属于世界准二流水平(比韩国好),我自己的排名是,美国一流,俄罗斯中国准一流,欧洲日本二流,印度准二流,韩国三流;核工业,印度的民用核技术大约比巴基斯坦略好,属于落伍里面较好的;总之还有很多,就规模上,已经属于第三世界的大国,但就技术上,印度的民族工业一直在萎缩,它最大的机床厂有工人一百五十人,占地四十五亩。你可以想像印度的重工业水平了!主要依靠外国技术支撑,有的先进,有的落后,世界各大经济强国,都是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之后,才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发展第三产业,实现全面现代化的。 就算是俺国如今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没有底气说自己实现了工业现代化,第三产业更是还差得远呢。 唯独印度是个很奇怪的国家,自己的工业,特别是基础地位的重工业都还没有发展成熟,就在第三产业上进行超前发展,其服务业已经远远超出了对国计民生的实际需要,能提供一流的软件服务方案,却造不出堪用的大型机床、工程机械,炼不出造军舰、坦克的钢材,就这样还自大到要“超越中国”。严格来讲第三产业是为第一第二产业服务的,是一个寄生虫式的产业,必须与第一第二特别是第二产业匹配,即使在一个国家不能匹配,在全球也至少维持这种平衡,否则经济发展就会失衡。世界大国,如美国、德国、中国、日本、法国还是俄罗斯都是制造业大国,美国就更不用说啦,2009年美国的制造业总值高达18万亿美元雄踞全球第一。俄罗斯的军事工业除了美国美元国家能与之匹敌。德国的机械制造更是笑傲群雄。没有完整发达的工业体系,就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成为一流强国,先搞定工业化再说。有人说印度的IT很强。搞笑吧。不懂就别YY好嘛?。IT。他只是外包?懂嘛?。就是说从欧洲那边生产出来。运到印度。包装。对印度来说。IT。他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哈哈,甭抠字眼了,大家都懂的印度那大量的软件外包业务不就是靠着大量的低级程序员么,拿新加坡一位吧友说的,那基本上就相当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里的流水线工人,技术含量实在乏善可陈,欧美只不过看上了印度的低工资和时间差而已软件开发的高级阶段还是欧美国家和日本把持着,不要被印度的什么IT迷倒印度拿得出手的就是软件外包和生物医药(大量盗取西方的专利,西方国家却鲜有指责,甚是奇怪)。之所以这两个畸形发展恰好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工业不发达导致的 印度这种发展和当时的拉美,东南亚等小国一样,发展的尽头就是掉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没有完整产业体系的国家,是发展不起来的,想建立这个体系是需要国内环境,历史机遇,和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的,印度都不具备,印度的发展和中国本质上就不是一个概念,西方很多搞经济的学者,愚蠢的看一些数字和印度所谓的“民主”制度,证明印度会比中国更好,这个是可笑的,其实印度的未来,这些西方学者,中国,甚至印度的一些领导人都看得出来,西方是一种反华需要,印度是自己给自己打气,中国10%,我们印度8%,这是给印度本国90%的没有任何思想的愚民看的,这个绝对有政治需要在里面的,印度的产值只有中国的1/5,人口和中国相仿,土地只有1/3,这种现实远比印度8%的增长让人沮丧的多,但更可怕的是印度和中国的差距还在越来越大,这个已经是事实在证明了,印度的发展很难成为一种所谓的“模式”,这种发展,不是计划出来的,是走一步算一步的,完全是西方用来恶心中国的一个心里安慰而已。中国的发展已经让西方感到无法遏制,在世界经济上处处和西方抢生意,西方不会再制造出一个具有和中国实力差不多的印度的,中国更不愿意看到印度的发展,这个不能说,但谁都明白的,再者印度也不具备这个发展基础,和强有力的行政制度。印度的经济我认为不会崩溃,但没有任何长劲,按现实美元人均到达3000美元之后,就会徘徊不前了,那是印度的所有结构问题,经济,社会矛盾都会凸显出来。印度的根本问题和中国一样,就是人多,印度不大力发展密集型制造业去让更多普通民众就业,而是让大部分人和和古代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这个就已经说明印度的经济不是国民的经济和少数富人的经济,有势力党派都是精英阶层建立的,1亿人是精英,剩下9亿是穷人,其实还是1亿人中在选,剩下9亿陪着玩,选上来什么党派,也不会代表你那9亿人的利益的,民主是需要环境和情况的,印度这种国家连计划生育都搞不了,就可想而知了,因为你这个党提倡计划生育,老百姓就不选你,你就下台吧,印度这种国家,老百姓素质和教育水平,就是看眼前,你让他们考虑民族的百年大计,是不可能的,所以不是什么西方民主,什么全民公决就代表国家未来发展的,西方的恶心制度坑了印度,我们的制度也未必完善,但绝对不和印度不是一个可比性上的。 还有印度不可能得到发展的一个原因是,印度没有一个好的发展环境,和中国关系不好,和巴基斯坦关系不好,和孟加拉关系,和尼泊尔关系都不好,这个说明印度的政治都是考虑眼前的民众情感的,不考虑长远,按这么说,中国和周边国家更不该有关系好的了,日本都是世仇啊。印度原因就是为了迎合选举,哪个党示弱,另外的的党就有了口实,让你下台,这种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社会实行了西方的民主只能是祸害了自己。 印度的外患一堆,人口,宗教,民族矛盾(没有有利的主体民族。最多的民族占总人口的40%),反政府武装,周边环境,内部政治混乱,没有一个明确,有利的行政体制配合一个有条理的经济战略,还有就是我们说的,畸形甚至是原始的工业水平,更郁闷的是发达的所谓IT经济,更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好像一个连裤子都没有的人戴了一个光鲜的领带,只能让世界人民笑掉大牙。 印度所具有的问题个个都是硬伤,个个不是短期甚至百年时间能解决的(就算你有时间,你还没有赶上机会),印度是不可能发展的,西方那些愚蠢的“专家”,只看几个数字,割裂了印度的全貌,相比之下,中国的物价(印度物价近年涨的更厉害),房价,什么拆迁都真的只是成长中的烦恼看到有人回复提到186的战略眼光,咱可得好好说说,好多现在小年青把186喷的不成样子,一味的否定186,尤其是温格,我个人观点:如果当初没温格,我们现在可能就是第二个白象了,对兔子们思想的强制从封建时代那一套拉到全新的,跟的上时代的一套崭新的思想是功不可没的,速度非常快,效果非常好,但是,但是,也是很痛苦的。不废话,接着唠叨.生产资料优先发展,按照生产过程的需要,乃是一个必然要求,没有机器当然就没有工厂。但是问题并不如此简单,英国开始工业革命的时代,蒸气机还在改进之中;钢铁工业在19世纪晚期之前,冶炼技术则相当原始。今天被某些中国精英吹得“玄而又玄”的工业革命,实际上进程非常缓慢,在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时代,纺织业仍然是压倒性的主导产业。当时还堪称“先进国家”的法国,1820年仅有蒸气机39台,到1848年法国革命之前,整个法国合计有蒸气机5212余台。由于技术积累不足和剩余提取的困难,要支持一个重工业优先的政策,在早期先发国家里是不可能的。 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战略,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则是可能的,这需要一个外在的技术和装备供应基地。美国支持欧洲经济复兴的马歇尔计划,其技术和产业基础就是二战期间急剧膨胀起来的冶金和机械产业的生产能力,是一个“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典型案例。整个西方世界战后的快速恢复,就是建立在美国在战争期间强行实现的“重工业优先”基础之上的。在朝鲜战争期间,苏联意识到中国需要有一定的重工业基础,这样有利于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安全态势改善。换言之,是朝鲜战争让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看到了扶持中国工业化的战略价值所在,看到中国的经济力量增强对集体安全的价值。根据毛泽东的个人感受,苏联对中国的援助就是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才确立的。在一五期间,苏联不仅为中国提供了156个项目的援助,还发动东欧国家为中国设计了68个项目。苏联对中国的支持,实际上也是仅仅限于改善中国的兵器工业生产能力,超出这一目标的援助实际上就超出了双方共同利益的限度,这是1960年赫鲁晓夫用非常手段终止对华援助的真实依据。 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援助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简称“五一五协定”)。协定规定,对上述项目,苏联负责完成各项设计工作和设备供应,在施工过程中给予技术援助,帮助培养这些企业所需干部,并提交在上述各企业中组织生产产品所需的制造特许权及技术资料。1954年10月12日,苏联政府又增加设计和帮助建设15个项目,中苏共签订了156个苏联援助我国的建设项目。苏联对中国的支持,本身是内部很紧张的情况下支持的,算是有一部分的无私。许多项目都是当时最先进的技术,规模常常也是全球最大之列,株洲硬质合金厂就是当时世界上四大合金生产工厂之一。武汉重型机床厂是亚洲最大的同类工厂。因为有苏联老大哥作为外部技术和装备供应基地,中国初步具备了实施重工业优先战略的外部条件。重工业优先意味着中国工业化的第一步就是从搞“大项目”开始,而不是“小打小闹”的纺织业什么的,这必然就意味着有限的剩余要集中使用。 新中国提取剩余的第一步是通过土改政策,剥夺了地主富农的700亿斤地租。土改使得3亿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分得了7亿亩土地,免除了700亿斤地租,然后国家再通过农业税和剪刀差方式把这一部分剩余集中掌握起来,这是新中国的工业化的可怜起点。不言而喻的是,要把旧中国剩余流动“主渠道”予以彻底更改,“黄赌毒”要彻底禁绝,全部剩余要在正常的工商业发展轨道上流动。由于权力分配和社会消费容量,无法自动适应工业化要求,剩余由农业流向轻工业、再流向重工业的循环过程,需要人们的自觉引导,这是中央计划经济和综合平衡政策的客观基础。黄赌毒产业化是“自由贸易”的基点,这是利用人们内心深处的最强烈愿望,而重工业优先则着眼于长远利益,与人们的欲望、本能和即时消费愿望相反,这必然意味着要配套某种人为逆转“人性需要”的制度和舆论安排。 重工业优先的发展战略,其实非常容易理解,笔者以纺织业为例做点说明。解放前80以上的中国人,要依靠一辆纺车在家里解决穿衣问题,工业化要服务于妇女解放目标,显然要通过多建设纺织厂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一定时间内钢铁和机器产出总是有限的,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解决多数人的穿衣问题,显然在建设纺织厂之前最好是先建设纺织机械厂,此前要优先建机床厂,在机床厂之前是钢铁工业,这样才可以实现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纺织厂最多这一目标,从而彻底解决中国人的穿衣问题。根据后来实施的结果,到1970年代中期,湖北省已经有黄石、武汉、宜昌三家大型纺织机械厂投产了,换言之,中国的重工业优先政策已经完成了前三步,只剩下最后一步了。到1983年城市和工业改革起步之前,中国已经取消了布票,全部中国人民都甩掉了手工纺车的目标,在重工业优先战略之下大约是用30年实现的。 要执行重工业优先的政策,很明显是剩余在短期内要优先投入重工业,减少了可以即时用于消费的资源,恶化了当前的社会分配关系,使之趋于紧张。如果没有强烈的政治认同的话,政府多数情况下是不可能选择这样的政策的,所以重工业优先政策尤其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治基础。特别是对于分配关系相对紧张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常常存在着美国政治学家卢逊派伊所说的“认同危机”和“贯彻危机”,为了政治稳定和政府的合法性,政府总是倾向于向人们的当前消费需要妥协,选择一种得过且过的剩余和资源分配模式,无法以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最大化为战略选择。只有政治上完全没有认同危机的强大政府,才可能把长远利益作为决策的优先目标根据毛泽东的说法,解决认同问题还是要精英阶层放弃与控制权相匹配的剩余索取权,党员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只要是官僚精英群体不利用控制权牟取剩余索取权,中国人民就能够认同以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为目标的政策,换言之,强势群体不过分提取剩余是弱势群体能够确信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键,认同建设的要点是民众对自身长远利益增加的真切把握。我们都知道“亡羊补牢”的故事,这反映了人们在遭遇重大损失和牺牲之后,常常更加愿意承担高成本的改进措施。新中国是从百年屈辱的黑暗历史走出来的,列强的侵略和屠杀,使得中国人民对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的诉求格外强烈,新中国的重工业优先战略背后,就是内涵着“安全第一”的选择。在苏联援助的156项中间,直接的军事和兵器工业项目就高达44项,其他许多能源和冶金项目,多数也是要优先与兵器工业配套。中华民族从百年屈辱中间走出来所凝聚的强大意志,以及由这个意志所确认的工业化和安全优先目标,毛泽东是把握得很好的,他在1952年和梁漱溟的争论中间,明确说“抗美援朝”和“工业化”都是“大仁政”,是反映民众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而优先满足民众当前的消费需要则是“小仁政”。直到抗美援朝胜利之后的1955年,毛泽东还说要时刻考虑中华民族的“球籍”问题,不能麻痹大意。中国人民的强大意志和共产党政权取得的高度政治认同,是新中国选择重工业优先战略的政治基础。 根据后来的精英阶层对重工业优先政策的强烈反应,这个政策实际上不受精英阶层支持。因为重工业优先还意味着要优先培植本土技术和装备产业,轻工业要优先使用本国的技术和装备,本土开发的新产品进入市场早期总是“质次价高”,这意味着精英阶层作为第一批购买者,是要承担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费用的。在最终意义上,还意味着在资源有限的中国经济现实中间,本土消费水平和产品技术档次会与发达国家保持一段距离,精英们的消费档次要永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与本国的资源供应水平相适应。 换言之,重工业优先政策,在三个方面不利于中国的精英阶层,一是为了解决新政权的“认同危机”需要精英阶层放弃剩余索取权,毛泽东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出发点;二是压低了精英阶层的消费水平,三是精英阶层要长期承担本土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费用,为此精英阶层从其阶级本能出发,必然要反对重工业优先政策,这在1950年代就有表现,最近20余年来的主流经济学家们更是用尽一切心思反对这个政策。根据最近20多年的事态发展,大致上可以认为:除非是政府出面采取人为的措施,否则将无法保证中国有限的资源分配给国家安全目标和本土技术成长目标。因为这两大目标与中国的精英阶层即期利益最大化方向相反,永远不会成为精英们的主动选择.新中国的军事工业最初是依靠苏联援助和仿制苏式武器建立起来的。而苏联援助的方式首先就是向中国转让苏式武器的技术z资料、图纸和生产许可权。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前夕,兔子见斯大林,商谈中国出兵朝鲜问题,在要求苏联供应出国作战的武器的同时,也提出请苏联向中国提供陆军武器的制造蓝图,供中国仿造。 1951年4月28日,毛泽东再次致电斯大林说:“鉴于朝鲜战争的经验及中国兵工厂目前生产陆军步兵武器的能力,我们计划将来发展兵工厂。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兵工厂在武器生产方面必须制造与苏联兵工厂相同的产品。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满足国际形势发展要求。因此,我们急需从苏联政府获得制造各种武器和弹药,首先是为陆军制造规定样式和口径的步兵武器和弹药的许可证,这样我们才能生产同样的武器。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中有鞍钢、包钢、武钢、武汉长江大桥、第一重型机械厂等等。同时,中国与东欧各国也先后签订成套设备建设项目116项,单项设备88项。随着执行这些项目而来的苏联和东欧专家大批增加,到50年代末,苏联和东欧各国到中国工作的技术专家共达1.6万多人(大部分为苏联专家)。1953年5月15日以前陆续委托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50个项目为:鞍山钢铁公司大石桥镁矿厂富拉尔基特殊钢厂(一期)本溪钢铁公司哈尔滨铝加工厂抚顺铝厂(一期)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电石碳氮化钙厂吉林电极厂吉林氮肥厂吉林染料厂太原染料厂(即太原化学厂)鸡西城子河竖井鹤岗东山一号竖井鹤岗兴安台一号竖井阜新平安一号竖井阜新新邱一号竖井阜新海州露天矿辽源中央竖井大同鹅毛口竖井大同土白窑竖井太原第一热电站(一期)抚顺电站阜新电站大连热电站富拉尔基热电站吉林热电站西安第二热电站(一期)乌鲁木齐电站重庆电站郑州第二电站丰满水电站沈阳第一机庆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沈阳风动工具厂哈尔滨锅炉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沈阳电缆厂佳木斯综合造纸厂佳木斯综合造纸厂铜网厂电子管厂(774)飞机修理厂(122)航空发动机修理厂(120)沈阳飞机修理厂沈阳航空发动机修理厂南昌飞机修理厂株州航空发动机修理牙克石纸厂营城子银矿山八号竖井在1953年至1959年内,援助中国建设与改建91个企业:()两个钢铁联合企业(包括采矿、选矿、炼铁、炼钢、轧钢等厂),生产能力为年各产钢120-150万吨。()个有色冶金企业,年产锡3万吨,铝1.5万吨,钼精矿1万吨,钨精矿3万吨,钡钛精矿13万吨。()8个矿井、1个煤炭联合厂,年产煤能力共1990万吨;3个洗煤厂,能力共为年产450万吨。()1个石油炼油厂,年处理原油100万吨。()32个机器制造厂,其中包括5个重型机器制造厂,能力共为年产冶金、矿山、石油设备7.5万吨及金属切削机床3.6万吨;1个汽车制造厂和1个拖拉机制造厂,年产载重汽车6万辆及拖拉机1.5万辆;1个滚珠轴承厂,年产轴承1000万个;还有一部分国防工业企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