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政史地考试说明总结.doc_第1页
语文政史地考试说明总结.doc_第2页
语文政史地考试说明总结.doc_第3页
语文政史地考试说明总结.doc_第4页
语文政史地考试说明总结.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年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文综历史考试说明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答题要求。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二)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实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的活动。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四)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思想政治一、考核目标与要求(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二)调动和运用知识1.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3.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用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三)描述和阐释事物1.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2.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3.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四)论证和探究问题1.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2.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3.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一)宇宙中的地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太阳队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全层的主要特点(二)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壳物质循环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水循环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下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四)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地理第二部分 人文地理(一)人口与城市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小恒湿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里环境的影响(二)生产与地域联系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生产方式农业区位因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三)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不同发展阶段阿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二)区域可持续发展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措施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退经过成;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三)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子啊定位导航中的应用数字地球的含义第四部分 城乡规划(一)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不同类型城市的形成条件;城市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中国城市化的特点及地区差异城市环境问题的成因与治理对策(二)城乡分布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点及成因城市空间形态与景观特色(三)城乡规划城乡规划对于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项目选址、功能分区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在城乡规划中,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等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第五部分 环境保护(一)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二)自然资源保护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三)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的生态环境问起及其产生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环境污染及其防治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成因、过程和危害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第六部分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绝对高度(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深)线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二)世界地理世界海陆分布;海底地形;陆地地形世界气温与降水的分布;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不同尺度区域(如大洲、地区、国家等)的主要地理特征(三)中国地理我国的疆域与行政区划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主要山脉和地形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外流区和内流区;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北方、南方、西北和青藏四大地理单元的主要特征;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语 文.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考学校招生考试而进行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高考语文试题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考核目标与要求高考语文要求全面测试考生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可分为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并表现为六个层级。A.识记 指识别和记忆,是最基本的能力层级。B.理解 指领会并能简单的解释,是在识记基础上高一级的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D.鉴赏评价 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E.表达应用 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F.探究 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对A、B、C、D、E、F六个能力层级均可有难易不同的考查。高考语文坚持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注重对考生语文素养全面测试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掌握和应用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阅读、写作方面的能力。 .考试内容语文科的考试内容是根据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浙江省教育厅颁布的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并考虑中学语文教学实际而确定的。一、语言文字运用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技能。1.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识记2.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识记和正确书写3.词语(包括熟语)的识记、理解和正确使用4.病句的辨析和修改 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5.语句的扩展,语段的压缩6.句式的选用、仿用和变换7.常见修辞方法的正确运用 常见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8.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二、现代文阅读能阅读分析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鉴赏文学类文本。(一)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1.文中重要概念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理解2.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3.语言特色的分析,文章结构的把握,中心意思的概括4.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5.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评价6.对文本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的评价7.对文本某种特色的深度思考和判断8.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发掘9.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探讨10.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探究(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三、古代诗文阅读能阅读浅显的古代诗文,理解经典文化论著,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由、者、之。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5.文中信息的筛选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10.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11.常见古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参考篇目见附录1)四、写作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