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课程专题汇总.doc_第1页
高考历史新课程专题汇总.doc_第2页
高考历史新课程专题汇总.doc_第3页
高考历史新课程专题汇总.doc_第4页
高考历史新课程专题汇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新课程专题汇总目 录新课程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新课程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新课程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新课程专题四: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新课程专题五: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新课程专题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课程专题七: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课程专题八: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新课程专题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新课程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概述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体现。它经历了产生、形成、确立、完备、强化、衰亡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秦汉至隋唐为第一阶段,历史进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为第二阶段,其消极影响日趋突出。历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都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共性和特殊性。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知识梳理基本线索:建立:秦朝巩固:两汉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并衰落:明清。演变历程分析:1秦朝的建立(1)内容: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确立以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即三公九卿和郡县制;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分封制、宗法制和郡县制: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作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力和对周王应尽的义务。分封制以血缘为纽带,官职为世袭。与分封制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其将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之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它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春秋时期,随着周王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县制取代。郡县制是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战国时期,县制在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体制也更加完善;秦以后各朝代,在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上一直沿用郡县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变化。与分封制不同的是:郡守与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郡县制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2)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2两汉时期的巩固与发展(1)内容:西汉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基本解除了地方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刺史制度;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加强了思想上的控制。东汉光武帝扩大尚书台权力,形成“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局面。(2)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新指导思想。3隋唐时期进一步完善(1)内容: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使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开设科举制度,广罗人才,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2)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考试成绩取代了门第出身。4北宋时期的进一步加强(1)内容:最大限度的集中军权、政权、财权于中央。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立更戍法;设三行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政权:派文臣到各地作知州,管理地方政务;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2)特点:强干弱枝;分权基础上的分权地方分权。5元朝(1)内容: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另设宣政院管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在地方推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关于行省制: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制度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行省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元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对后世影响深远。(2)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6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发展到顶峰(1)内容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该措施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督与控制;地方上废行省设三司,三司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实行八股取士,加强文化专制主义。清朝继续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设立军机处,强化君权,实行更严酷的文字狱(2)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3)思考:明清加强专制的措施为什么反映了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因为它标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从而只得依靠用强权、靠用皇权的绝对化及特务机构来进一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上的控制。一方面,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违背了历史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另一方面,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统治基础,表现了更加的消极作用。重点问题理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1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出现是与封建制度的产生同步的,是中国封建社会一开始就有别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2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1)中央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2)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其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4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历史作用和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具体表现在:(一)积极作用:1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2.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防止分裂割据;3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二)消极作用:l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2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长期以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3思想上: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精题范例例1(1993年全国高考题)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分析:汉武帝时期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颁布“推恩令”。该题目要求考生准确地掌握“推恩今”颁布的背景、内容、目的及结果。很显然,A项不符合题干要求,B、D两项与“推恩今”内容不符,故正确答案只能是C项。例2(2001年全国高考题上海卷)18世纪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曾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然而,此后的百余年间,知识界却出现了逃避现实、万马齐喑的局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指出它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后果。分析:清代,中央集权制得到了更为空前的强化,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专制。该题目从清代知识界对现实的低调态度作为切入口,考查学生对思想文化领域的专制主义及其后果的掌握程度。该题目要求学生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知识储备有:(1)准确掌握历史时间与朝代更替的关系。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就无法判断出题目所给历史现象出现在哪一朝代,也就无法进一步作答;(2)清代加强意识形态领域专制的主要措施;(3)文化专制主义对后世的影响。答案:原因:清朝大兴文字狱(或文网严密)。后果:禁锢了思想;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如答中西文化交往断绝,乾嘉考证一枝独秀等也可)。同步精练(一)选择题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秦朝形成后历经各朝不断完善巩固,到明清时期空前强化。据此回答14题。l.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巩固对我国封建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在于()A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B发展社会经济C巩固国防抵御侵略D加强民族交流2宋太祖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A.废除丞相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D文化专制3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A激化了阶级矛盾B出现宦官专权的局面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斗争激烈D.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韩非子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其中政治制度和机构的改革往往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据此回答57题。5西周的分封制和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度()A都使疆域得到了拓展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D都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6晋书载:有大臣向司马炎建议:”魏氏已亡,天命归于陛下(西晋取得政权)。今四海业已大定,宣开启土宇,使同姓必王,建九安于万代。”司马炎采纳了这一建议,其后果是()A奠定了司马炎篡魏的基本方略B吸收曹魏灭亡教训,促进统一完成C导致西晋的内乱和短暂而亡D与西汉分封同姓王的最终结果相同7隋唐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义是()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北宋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宋太祖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据此回答811题。8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A极力提高皇权B竭力削弱相权C削弱将帅权力D削弱地方势力9造成北宋“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A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B政治改革要有经济作保证C兵越多,战斗力越弱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在当时弊大于利101718世纪,欧洲和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强化。西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与中国不同的是()逐渐削弱了地方领主的割据势力促进了国内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对外贸易发展开辟了广阔市场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ABCD.11马克思说过:封建国家“可以指挥千千万万人的手臂去为集权国家修建与集权政治关系相匹配的社会物质实体”,下列哪些史实在事实上证明了马克思观点的正确性?()秦兵马俑制作隋大运河的开凿元曲的出现明长城的兴修A.B.CD(二)非选择题:12简述秦、唐、明、清(鸦片战争前)四朝所设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据此概括中国古代中央行政机构演变的特点和趋势。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据草木子和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规定,官吏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还要剥皮充草。朱元璋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边,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人的场所,被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工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带,使官吏触目惊心,有所警惕。但是,贪赃枉法的行为仍然到处都有,“掌钱谷者盗钱谷,掌刑名者,出入刑名”。公元1384年,户部侍郎郭桓贪污集团案被揭露。郭桓与中央六部及各地方官勾结,大肆贪污,赃款达七百万两,寄存在全国各地,此案牵连的人员达数万人。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人民政府“包下来”的大量旧人员中,有些人坚持贪污腐化的旧作风,继续为非作歹。也有少数在革命岁月里经历过枪林弹雨的干部,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打中,蜕化变质,贪污腐化。据1952年上半年统计,中央人民政府系统27个单位的贪污人数有1670多人。西南财政系统中贪污人数竟达4816人。当时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贪污盗窃1716000元。对于上述贪污腐化行为,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运动”,毛主席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是全党一件大事,必须当作一场大斗争来处理”。三反运动经过发动群众和打“虎”(即打击贪污犯)阶段揭露出一大批贪污分子。其中有4.5的国家干部因犯有不同程度的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行为而受到各种处分,其中刘青山、张子善被处死。从此树立了新社会廉洁朴素的风气。请回答:(1)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2)朱元璋和新中国严惩贪污分子的目的有何异同?(3)为什么明初严惩贪污犯,贪污犯却日益增长?新中国为什么能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树立廉洁朴素的作风?(4)结合当今的反腐败斗争谈谈你的看法。新课程专题二: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赋税制度(一)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1休养生息政策:(1)出现背景:通常在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以后,人口大量减少,经济非常贫困,统治者缺乏较充分的剥削来源的条件下实施。(2)目的:恢复经济,缓和阶级矛盾,稳固统治。(3)主要内容:一是减轻农民经济负担,调整赋税制度,减租减赋;二是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减少徭役,不搞大型工程;三是减轻刑罚,取消酷刑;四是以农为本,禁止弃农经商,限制贫富分化,巩固小农经济。(4)实质:部分地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5)评价:一方面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农民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安定、统治的稳固;另一方面,把农业生产与工商业发展对立起来。2重农抑商政策:(1)产生与发展: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基本国策。(2)评价:进步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性: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3)横向联系:17世纪,在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欧洲封建统治者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经济上出台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重要的经济政策:重商主义。该政策认为金银充足是国家富裕的标志,鼓励工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迎合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西之间经济政策的差异导致了中西发展的不同走向。学习中应注意从目的、原因、内容、影响等方面比较它们的不同。(二)古代中国主要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从本质上讲,都是私有制。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它始于商朝,完善推广于西周,是土地私有制不发达的表现。随着春秋末年私田数量的增多,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存在的基石。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三)古代中国的赋税制度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主要内容1.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丁税)。2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3.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4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古代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是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演变的1初税亩:春秋末年从鲁国开始实行,是中国历史上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的合法化,标志着井田制开始瓦解。2租赋制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四项负担。标志着我国封建社会完善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3租调制:主要实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教材重点介绍了北魏的租调制:授田农民交纳租、调,服徭役、兵役,它是与均田制相配套的。4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叫做“调”;“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5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是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容是: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两税法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赋税制度的一次大变革。6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张居正实行改革,把原来的田赋、徭役和杂税合并起来,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收税,叫作“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实施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了下来。7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清初雍正帝在位时期,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赋税,叫做“地丁银”。这样,自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被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同时,税收由征收实物演变到征收银两,反映出我国商品经济的逐步发展。古代中国赋役制度演变的特点1.征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小,可以两税法为标志;2由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演变,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可以两税法为标志;4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纳绢代役,以“庸”为标志;5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可以一条鞭法为标志;6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与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经济生活中的相应反映。二、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古代中国主要耕作方式的演变:1春秋末年:农业生产开始使用的铁制工具如铁锄、铁斧等,牛耕已经出现。2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又出现铁铲、铁犁,牛耕进一步推广。3秦朝时期:铁器传到珠江流域。4西汉时期:普遍使用牛耕和铁农具,除耦犁外,又出现了二牛一人犁耕法,还发明了耧车。5三国时期:魏国马钧发明了翻车。6唐朝时期:制造了曲辕犁,并发明了筒车。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1丝织业:(1)商朝:农作物中有桑,西周青铜器上关于一束丝加一匹马换5个奴隶的记载,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丝织业;(2)西汉:纺织业有提花机,丝织品有锦、绣、绢、纱,联系西汉马王堆汉墓有彩绘帛画和出土的一件丝织单衣重量还不到一两,西汉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西汉的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及欧洲的大秦,可见当时丝织业的繁盛。(3)三国两晋南北朝: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4)唐朝至清朝,我国丝织业中心城市很多,其中唐朝有定州、益州、扬州,五代十国有杭州、成都,北宋集中到东京(开封),明朝为苏州、杭州,清朝又有南京、广州等。2棉纺织业:(1)南宋:棉花种植从广东、福建推广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棉纺织业成为产棉区的主要农村副业,南方已有成套的棉纺织工具;(2)元朝:棉纺织业中心在松江地区,黄道婆学习黎族先进棉纺织技术后又改进了生产工具;(3)明朝:政府推广植棉,棉花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人民的主要衣料,其中心仍然在松江。3陶瓷业中国瓷器世界闻名,唐代邢州白瓷和越州青瓷最为著名;北宋制瓷业发达,定窑白瓷、汝窑青瓷享有盛名,景德镇为著名瓷都;明代制瓷业规模大、分工细,清代景德镇制瓷业扩大规模,并出现瓷器工场。4冶铁业各个时期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燃料,有春秋后期的木炭、西汉的煤、明朝的焦炭;鼓风工具有春秋后期的皮囊、东汉的水排;冶铁中心有战国的宛、邯郸,北宋的徐州,明朝的河北遵化等。5造船业三国时吴国造船业发达;隋朝造船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明朝前期能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四、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1城市商业的发展(1)战国时:有许多政治、手工业、商业中心合一型城市,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2)唐朝:开始出现许多以手工行业为中心的城市,如丝织业中心定州、益州、扬州,陶瓷业中心邢州、越州,造纸业中心宣州、益州;还有都市商业区如长安城中的东市、西市和外贸中心城市广州;(3)两宋时期:出现手工技术中心城市,如定窑、汝窑、景德镇,城市中商业区与住宅区的界限消失,外贸城市增多,有泉州、广州和明州;(4)明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外贸各有其中心城市,如苏州、杭州、松江、景德镇为手工业中心,成都、武昌、扬州为商业中心,广州、宁波、泉州、福州为对外贸易港口。2货币古代中国货币到秦始皇时,统一为圆形方孔钱;汉代的统一货币为五铢钱;北宋商业繁荣,金属货币为铜钱、铁钱和金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为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重点问题理解关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一)过程1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2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陕西关中地区3三国时期,南方经济开始发展;4西晋末年,南方经济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不高;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开始赶上北方;6.唐朝时期,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为超越北方奠定了基础;7五代十国时期:江南得到更大规模的开发,南方开始逐渐超过北方;8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并不断壮大、发展。(二)原因1秦岭淮河以南自然条件优越;2北方多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3南方历代统治者为保境安民,重视农业生产,发展经济;4中原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三)特点1.经济重心转移最突出的几个时期,都发生在封建国家分裂,出现封建割据或北方战乱不休的时候;2经济重心转移的过程也是人口大规模迁移的过程;3.经济重心的转移过程也是从内陆逐步走向海洋的过程,为宋元时期大规模的海外贸易创造了物质条件。(四)经济重心转移对今天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要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2经济发展需要有相应的、好的政策作保障。3重视吸收外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引进外来人才,这是落后国家和地区赶超先进地区的关键。4开发与环保相结合。黄河流域开发较早,最后却失去了领先地位,除了其他的众多因素外,生态环境恶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精题范例例1(200l年高考试题)清朝“摊丁入亩”政策最重要的客观作用是A使赋税征收办法简化 B土地利用率提高 C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 D国家财政收入增加分析:该题目尽管考查的是清朝的赋税制度,但要求学生要从宏观上把握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还要掌握赋税制度变化中的具体细节。尤其要明确自两税法以来每次赋税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考查的着眼点尽管不大,但却要求学生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和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答案:C例2(2003年高考文综试题)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分析:均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所实行的一项重要土地制度,从北魏开始推行到唐中期瓦解,历时300多年,对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起了重要作用。但教材对此介绍比较简单。此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均田制颁布的背景、内容、意义及历史影响,否则难以选出正确答案。答案:B同步精练(一)选择题土地是我国古代人民赖以生存的主要生产资料,不同时期存在着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据此回答l2题。1“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对我国古代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的形象描述。以下表述正确的是()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实质上是一种私有制井田制是私有制不发达的产物随着井田制结束,分封制也消失了A. B. C D2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在封建社会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基础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形式在中国逐渐消失A. B C D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自身无法克服的经济现象。结合有关知识回答第34题。3唐朝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无田可授。其根源在于()A封建经济遭到破坏 B封建地主力量增强 C封建地主力量削弱 D封建经济得到发展4土地兼并贯穿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实施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A生产力的发展B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 C农民起义的打击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经历了多次变化。据此回答58题。5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封建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C缓和阶级矛盾的手段 D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6自汉唐至清前期,我国赋税制度发展的总趋势中不包括()A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趋于松弛 B在客观上既反映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逐渐解除农民对土地和地主的依赖关系 D赋税缴纳形式和内容趋于简化、货币化7明朝后期的一条鞭法和清初的地丁银制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是()A.商品经济日益发展 B自然经济渐趋瓦解 C.农业、手工业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8清朝征收“地丁银”是指()A只征收土地税,废除人丁税 B土地税、人丁税一律只收白银 C按土地与人口的多少征收白银 D将丁税平均摊入田赋统一征收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据此回答910题。9租庸调制在唐朝中后期逐渐难以维持。其主要原因在于()A农民阶级的反对 B均田制遭破坏 C自然灾害的侵袭 D国家政策调整10上述关系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A阶级斗争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物质决定意识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在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据此回答11题。11“抑商”的结果在意识形态方面产生的影响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使封建守旧思想久久得不到冲击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产生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A B C D(二)非选择题1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党中央、国务院最近决定在安徽省全省和其他省(市)自治区选择少数县(市)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规范的农村税费制度和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办法。这次改革是我国农村继土地改革、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步骤。材料二:这次税费改革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是增加农民收入,保护农村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改善干群关系,维护农村稳定的重要举措。这次税费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简化农村税种,将原来的一些行政性收费项目统一改为税,并把原来按人口和地亩均摊税费的办法,除农业税外统一改为按真实发生的经济活动征收。读后请回答:(1)简述清初税费改革的内容及其意义。(2)材料一中提到我国农村1950年起进行了土地改革,l979年起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试概括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3)材料二中提到当前我国农村的税费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请你从经济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认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大西北曾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发源地,由于人对自然的破坏,致使“沙进人退”几乎淹没了古代灿烂的文化胜迹,导致我国古代的经济、政治中心向南迁移。这种结果,既有古代人不知道保护生态平衡、盲目开发的原因,也有历代战争和人为的破坏,还有江南经济、政治发展的影响。材料二: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人口、土地资源状况如下:人口占全国比例土地占全国比例 资 源东部中西部东部中西部东部中西部41.1%58.9%13.85%86.15%小丰富材料三:据1998年统计,我国东部和西部国内生产总值比较。单位(万亿元)读后请回答:(1)列举我国古代在大西北的灿烂文化胜迹(至少3例)。(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导致我国历史上经济政治中心南移的原因?南方成为经济中心是在什么时候?(3)结合有关地理知识,谈谈你对大西北、西南、黄士高原、青藏高原的改造与利用有什么建议?(4)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共同问题?(5)我国东西部的差距是如何形成的?新课程专题三: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化的发展知识梳理一、古代中国思想领域的发展变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形成和演变1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他提出“仁”的学说,要求爱惜民力,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2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他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3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广采诸子百家之长,建立起新儒学,宣扬“大一统”。这时的儒家思想“内法外儒”,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施,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魏晋:出现了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是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为士族辩护的一种消极思想。儒家的周易、道家的老子庄子被奉为经典,称之为“三玄”。玄学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和“竹林七贤”等。5唐朝: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的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6两宋: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南宋朱嘉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7明朝:明朝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物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向主观唯心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向极端。(二)对道家思想的认识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道德经包含有辩证的思想,认为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化。庄子继承老子的学说,成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他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庄子鄙视富贵利禄,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道家思想是一种消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但在客观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道家思想中所包含的辩证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三)对法家思想的认识战国时期最受统治者推崇的是法家思想,其代表人物是韩非子。法家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主张社会变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主张“法治”。法家是先秦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为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四)对墨家思想的认识战国初期鲁国人墨翟创立墨家学派。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反映了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墨家的思想符合平民的利益,是进步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五)进步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1战国:荀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2东汉: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代表作是论衡,他反对天人感应说,反对有鬼论,认为精神依存于形体,“人死不为鬼”。3南朝:范缜著神灭论,提出人的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对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4唐朝:柳宗元认为天地没有意志,不可能赏罚,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人类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非“圣人”所定。刘禹锡探索天与人的关系,认为天与人各有其特点,“人能胜乎天者,法也”。他说当是非颠倒、法制不行时,人们就不得不把一切归之与天命了。5明朝:李贽是明后期一位以“异端”自居的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家的虚伪,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6明清之际: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激烈的批判,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他的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的影响。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主张把学术研究与解决社会问题结合起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他反对君主专制。顾炎武踏实的学风对清代学者影响很大。王夫之: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否定理学家主静的形而上学思想。主张用发展观点来看待历史,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他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他的思想闪烁着革新的光芒。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1造纸术:(1)西汉出现丝絮纸和麻纤维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2)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了植物纤维纸。(3)造纸术于6世纪初传到朝鲜、越南和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并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2印刷术:(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诗。(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书籍。(3)宋代雕版印刷业很发达。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4)元朝出现锡、木活字。后来又有铜、铅活字印书。(5)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入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3指南针:(1)战国时期发明“司南”。(2)北宋已会使用磁针指南,制成指南针用于航海。(3)南宋时指南针传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国,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并为新航路的开辟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4火药:(1)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2)北宋时火药已广泛用于军事领域。(3)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史的新阶段。(4)13世纪中期,火药传入阿拉伯,后来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古代中国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1先秦:商朝有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春秋时期鲁国大文学家留下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战国时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2秦汉:编写于公元前1世纪的周髀算经比西方早500年提出了勾股定理的特例。西汉九章算术中许多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比欧洲早1700多年。3三国两晋南北朝: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比欧洲早ll00多年。4隋唐:赵州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定了子午线的长度。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金刚经卷子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5宋元:北宋时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还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唐宋时发明了火药和火药武器。沈括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800年。郭守敬的授时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00年。(二)古代中国不同时期的文学及其特色1春秋:相传由孔子编订的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0多篇,绝大部分是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2战国:屈原采用楚国的方言,利用民间歌谣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后人称为“楚词体”,其代表作为离骚。此时,先秦诸子的散文写得都很出色。庄子的秋水、逍遥游等都是古代文学名篇。3两汉:乐府诗流行,以乐府和古诗十九首为代表;赋的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两都赋。4三国:“建安文学”的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和蔡文姬的悲愤诗等。5东晋:田园诗歌兴起,陶渊明是田园诗的鼻祖,代表作有归园田居、归去来辞等。6南北朝:乐府诗最为流行,同时一些文人继承汉赋的某些特点创骈文文体。7唐朝: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表现在诗歌领域,中国的古体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有初唐的王勃、陈子昂,盛唐的孟浩然、王维、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等。同时出现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需要的“传奇小说”。8宋朝:最主要的文学成就表现为“词”。南唐后主李煌是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苏武、柳永、李清照、辛弃疾、陆游等是宋词的代表人物。9元朝:主要的文学成就是元曲。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关汉卿是元代剧作家中最杰出的代表。10明清:是我国古典小说蓬勃发展的阶段,产生了许多优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重点问题理解1.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1)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思想文化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2)社会大变革有利于促进思想文化的繁荣。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知名的思想家。(3)各国纷争的局面,为思想自由化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4)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历史经历着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于是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经济基础的变革在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必然反映。2道、儒、墨、法等学派思想与封建正统思想之间有何关系?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学派的思想主张,虽然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封建正统思想是上述各种思想主张的有机结合:(1)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2)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3)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4)汉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科举制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儒家提倡礼治和仁政,强调道德感化;法家提倡“一断于法”,实行法治;道家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三者有强大的互补性。经过秦、西汉初年的治国实践,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在动荡年代,难以用儒家思想实行全国的大一统,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这样的效果;在大动荡结束之初,人口凋敝,生产萧条,应该实行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当国家稳定,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之后,不能再实行严刑峻法的暴力统治,而以儒家思想为宜,三者之间表现出了互相融合的趋势。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扶助,兼采道家之长,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基本格局。从此以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奉行的治国圭臬。3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l)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2)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也阻碍了与工商业有关的科技的发展。(3)明清实行文化专制主义,如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把大量知识分子逼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的歧途,使近代科学在中国失去了产生和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4)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而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极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总之,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近代科学出现的根本原因。精题范例例1(2000年全国高考题)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 B C D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检验学生透过历史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体现了从战国到西汉我国思想领域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是分不开的。“独尊儒术”加强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促进了大一统局面的形成,适应了政治上加强和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例2 (1999年全国高考题)下列关于范缜思想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比较系统的批判了神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