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分工的原因与教育的使命和原则.doc_第1页
社会分工的原因与教育的使命和原则.doc_第2页
社会分工的原因与教育的使命和原则.doc_第3页
社会分工的原因与教育的使命和原则.doc_第4页
社会分工的原因与教育的使命和原则.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分工的原因与教育的使命和原则社会分工取决于效率、制度还是天赋,这其实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关乎社会经济发展的效率,也关乎教育的使命和原则,更关乎千百万中国学子的命运。 一、社会分工的原因我们都知道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社会化大分工,一是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二是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三是商业再次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随着现代政治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出现,现代社会的专业化程度已经复杂到无法进行简单的专业或者行业的划分了。我们通常都讲,分工的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分工的目的或者结果是生产效率的提高。生产力之所以进步,首要的原因当然是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知识和技术又为什么会进步呢?因为我们人类有认知能力。人类个体的认知能力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首先体现为个体的天赋不同。人类社会最初并不是因为有谁出于生产效率的需要而预先设计了一种分工的社会机制,然后让张三去狩猎,李四去农耕。恰恰相反,因为张三偏好并善猎(记住这是其天赋和创造性的表现),李四偏好并善耕,而且张三专猎,李四专耕的生产效率远远高于他们各自既狩猎又农耕的效率,所以才发现了分工的意义,逐步开始了社会分工直至今天的专业化社会的形成。这一点,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详细而通俗的阐释。明白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分工而有了交换,因为交换而有了市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不是也不应该并不可能是人为的设计。基于个人天赋和偏好的自然分工,以及基于这种自然分工的市场经济关系是以尊重人的天性、天赋与偏好为前提的,其效率来自于个体的创造性。如果社会分工抛开了这种自然分工的基础,通过人为的社会计划进行诱导或者强制分工,本质上就是对个体天赋的漠视,同时也是对个体创造性的破坏。这就是为什么市场经济效率高于计划经济的根源。二、教育的使命和原则教育的使命,当然包含两大方面,一是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二是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的培养。社会是分工协作的社会,作为社会的和关系的人,前者关乎生存与进步,后者关乎发展与幸福。因分工而出现的社会关系本质是一种市场经济关系,分工与协作也是市场方式的分工与协作,市场关系要求的公民素质其实是由市场的本质决定的,就是利他而利己的互利意识,自由、平等的规则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契约精神。这一点其实并不复杂,只要理解了人类社会市场经济关系的内在本质就会自然被接受。所以,在市场经济国家,并没有专门的道德教育,更没有终身的政治教育,社会的公民意识和公民素质近乎是自然天成。因此,对这些国家而言,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是体现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方面,而教育的当然使命也不会丢失。在中国,教育是两皮,官方强调思想品德和意识形态的教育,而对百姓而言,教育几乎就是专业技术的学习,无论我们的道德和政治教育在教育中占有多大的比重,人们真正关心的只有专业技术。学一个好的专业,有一份好的工作,这几乎是所有中国孩子及其家长的期望。最近就有网友私信我问到孩子高考如何选择专业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复杂,不好简单回答,希望我写此文能从侧面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我之所以从社会分工的原因讲起,就是想告诉学生和家长们如下道理:教育的首要原则必须是尊重个人的天赋和偏好。一定要知道你对什么东西有兴趣,你对什么东西有专长,这个最重要。只有做你有兴趣和有专长的事情,你才会发挥出个人的天赋和创造力,也才会做得快乐和幸福。唯其如此,我们的教育才能有效率,出人才,社会各专业领域才能得真人才,出创造力。这要求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要有高度的自主性。但现行的体制是要求学生上大学之前就选择专业。在高度专业化的当今社会,专业分工纷繁复杂,学校的专业设置也成百上千,没有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涉世未深的学生怎么知道自己对某个专业有没有兴趣与爱好呢?我们的中学在指导孩子报考志愿时,很少考虑这些,他们考虑的是升学率,报什么志愿能上排名靠前的学校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名牌大学的升学率高,学校就有名气,老师就有奖金。他们是很少考虑孩子的前途与幸福的。事实上,绝大多数学生是读到大二甚至大三,涉及到专业课程才知道自己对这个专业有否兴趣,但通常已经没有办法了,因为在中国高校改变专业是太困难的一件事情,要改也必须是在大一学年末改。这其实是对学生选择自由的侵犯,也是对学生天赋和偏好的极端不尊重。教育的第二原则是必须尊重市场的选择。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其实我们是看得到的,只是我们被现行的教育体制所绑架,或者是被某种“群体性迷失”的社会意识所左右,导致我们盲目追求名牌高校、高学历、高新技术专业,或者预先为孩子设计好人生路径而选择专业。所以就出现了专业扎堆,公务员考试摔破门槛之类的情况。中国教育与择业,严重脱离市场需要,造成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造成了社会人才结构的失衡和人才的畸形过剩和短缺。首先从学历角度看问题。纵观今日中国的经济现状,市场最缺什么样的人才?最缺各专业的技术工人。聂圣哲在安徽办了个木工学校,毕业生年薪20多万。你说现在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又有多少能拿到这个年薪呢?木工为什么年薪高,因为现在市场上缺这种技工。我认识一位开木工厂的小老板,原来搞装修,后来开工厂专做家装橱柜,订单一年到头做不完,年入几百万。中专、技校没人读,职业学院也毫无职教特色,办学模式同本科院校别无二致。全社会学历文凭水涨船高,市场急需人才却异常短缺。其次从专业选择角度看问题。专业太多,我不能一一讲到,举个例子说明。现在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能在这个行业就业的比例不到10%,为什么?因为市场不需要。计算机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严格地说它不能算是专业,只有同某个专业结合起来,才能开发出应用的价值,除非你读到博士去专门做这方面的研究。你学了四年计算机,结果毕业之后去开餐馆,一切要从头再来,早知如此,当初何不直接学餐饮专业呢?中国高校的专业设置,是人为的计划,很大程度上是严重脱离社会发展需要和市场需要的。第三从人才培养效率和效果角度看问题。中国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效率之低,效果之差,只有用人单位才真正有所体会。无论是我自己的企业用人经验,还是业界的共识,都有一个基本结论,学生在高校所学,连皮毛都没有。毕业生参加工作之后一般要在用人单位培养三至五年才能真正独立承担工作,无论是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莫不如此。这说明什么?毫不夸张地说,就读中国高校不如直接进单位当学徒,中国的高等教育效率和效果都远远低于过去师傅带徒弟的私塾教育模式。第四从教学内容和时间的分配角度看。一个人能否做出成就,有没有事业前景,除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多取决于个体的综合素质,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就是智商、情商和逆商,也就是前面所讲的公民社会的公民意识和素质。因为素质教育的意识形态化,中国的高校教育对公民素质的培养是扭曲和脱离实际的,几乎有所的学生毕业之后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悟:社会现实同学校教育存在天壤之别。在学校,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