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复核程序应充分坚持检察监督原则.doc_第1页
死刑复核程序应充分坚持检察监督原则.doc_第2页
死刑复核程序应充分坚持检察监督原则.doc_第3页
死刑复核程序应充分坚持检察监督原则.doc_第4页
死刑复核程序应充分坚持检察监督原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中顾法律网提供更多免费司法考试资料下载目录死刑复核程序应充分坚持检察监督原则刑事诉讼法复习技巧死刑复核程序应充分坚持检察监督原则死刑复核不是法院内部的行政管理活动,而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活动。人民法院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应坚持检察监督原则。检察机关介入死刑复核程序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和制约的责任,是构建死刑复核的保障性机制的需要。基于对人生命价值的尊重,为保障死刑适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国家权力对生命权剥夺与否的最后一道关口应当进行监督,体现国家对人权的最终关怀。自2007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正式收回死刑复核权和2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复核死刑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对全国所有死刑案件行使死刑复核权已经近一年的时间,这个措施有利于提高我国死刑案件的质量,落实宪法保障人权的规定。但由于死刑案件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在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前后,对死刑复核程序的改革完善也逐渐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现行的复核程序基本上是法律关于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程序性规定的理性回归,未作实质性改革和完善,特别是检察监督与死刑复核程序关系问题尚未解决。如死刑复核权的性质、死刑复核与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的关系、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应当怎样履行职能,等等,成为完善我国死刑复核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死刑复核的性质及其与检察机关的关系目前最高人民法院的死刑复核工作不开庭审理,也没有采取由控、辩双方同时参与的听审形式。在此情况下,人民检察院和辩护人的作用没有充分体现,缺乏控辩双方参与的死刑复核工作形式上看起来类似法院行政管理活动,因而有必要厘清死刑复核权的性质这一问题。我国人民法院的权力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人民法院内部的行政管理权;二是人民法院的法定职权。法院内部行政管理指法院系统内部关于财务、基建、装备等管理的权限。应当明确死刑复核不是法院内部的行政管理活动,而是司法活动。在我国刑事诉讼法体系中,“死刑复核程序”是第三编“审判”中的一章,该法第二百零二条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复核死刑案件,高级人民法院复核死刑缓期执行的案件,应当由审判员三人组成合议庭进行。”2007年3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达了关于进一步严格依法办案确保办理死刑案件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第三十九条规定:“复核死刑案件,应当对原审裁判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诉讼程序进行全面审查。”第四十一条规定:“复核死刑案件,合议庭成员应当阅卷,并提出书面意见存查。对证据有疑问的,应当对证据进行调查核实,必要时到案发现场调查。”以上规定明确表示了死刑复核是一种重要的司法活动,因为只有司法活动才能对案件的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和诉讼程序进行全面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处理。只有司法审判活动才应当由法院的合议庭进行,内部行政活动是不能由合议庭处理的。审判活动应当根据刑事诉讼的规则和原则进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八条规定:“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意见第四十四条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按照法律规定加强对办理死刑案件的法律监督。”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应坚持检察监督原则。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人民检察院参与死刑复核的任务并不是“追杀”被告人,而是为了有利于确定案件事实,确保法律的正确应用。因此,如果检察人员在死刑复核中发现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有错误,即使纠正过来有利于被告人,也应当主动提出纠正意见。死刑复核的结果无论是核准还是不核准死刑,都不宜作为检察院办案成功与否的考核指标。人民检察院履行法律监督权在死刑复核中的作用对死刑复核的法律监督是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权的一部分。为此必须明确检察机关在死刑复核监督中的职能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构造具体的程序,以实现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死刑复核是法院审查死刑案件的定罪量刑是否合法适当的审判活动,具有明显的司法性、诉讼性、救济性特征。死刑复核作为中国特有的刑事司法制度,对贯彻“少杀、慎杀”刑事政策具有特殊作用。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监督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各项活动进行监督,是其监督职能的一部分,死刑复核属于重要的刑事诉讼活动,人民检察院理应履行监督的职责。因此,检察机关基于法律监督者的地位,完全应当介入到死刑复核程序之中履行监督职能。但是,目前对检察机关如何发挥对死刑复核程序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缺乏关于对死刑复核监督的具体操作规定,在人员方面还需要合理配置,在死刑复核监督权如何运作、如何履行职能、与最高人民法院如何协调,以及如何提高监督效果,如何体现对公民生命权的尊重和切实保护等方面还有待研究。加强死刑复核方面的法律监督不仅是检察机关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立法、司法改革和理论研究十分紧迫的任务。1.配合和制约。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死刑复核程序作为刑事诉讼的一个阶段应当遵循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介入死刑复核程序履行法律赋予的监督和制约的责任,是构建死刑复核的保障性机制的需要。检察官履行法律监督职能过程中应当客观公正,即检察官为发现案件事实真相,不应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而应站在客观的立场上进行活动,只对法律公正负责。在死刑复核案件中担任监督职能的检察官并非“控方当事人”。检察机关基于法律监督者的身份出现,是检察官客观义务的要求。因为检察机关的公诉职能和检察监督职能存在着内在的、辩证的关系,公诉权是检察监督职能的内在的职权基础。2.落实保障人权的规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规定:“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生命权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根据此规定,国家的司法机关在适用死刑时必须确保剥夺生命权的法律程序的正当性和公正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适用死刑这一历来被看做最严厉的手段惩罚犯罪,必须慎之又慎。死刑的错判所危及的不仅仅是被告人的生命,更重要的是人们会降低对司法权威的认同。因此,基于对人生命价值的尊重,保障死刑适用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国家权力对生命权剥夺与否的最后一道关口应当进行监督,体现国家对人权的最终关怀。坚持少杀慎杀刑事政策,保障死刑适用的公正性,确实保障人权,是我们国家进一步完善死刑复核程序的初衷。因此检察机关介入死刑复核程序,是落实我国宪法关于国家尊重和保障的规定的具体措施,也是国际人权公约的要求。3.维护司法公正。我国的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应当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我国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应当保障诉讼参与人依法享有诉讼权利;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罪轻的各种证据。同样,在检察机关介入死刑复核程序中,目的不是简单地进行追诉,更主要的是应当履行其客观义务,协助法庭调查事实,对于确实应当判处死刑的,做到不放纵犯罪;对于不应当判处死刑的,也应当向法院陈述不应当判处死刑的意见。因此检察机关介入死刑复核程序,不仅不会影响我国对死刑案件的控制,而且会帮助法院全面了解案情,作出正确的决定。也可以说,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检察机关参与越充分,最高人民法院复核包括改判的公正性就越强,被告人、被害人及其家属和社会公众的认可度就越高。如果在死刑复核程序没有法律监督,不仅可能对被告人不利,被害人和社会公众也可能会对该程序的公正性、透明性产生怀疑。人民检察院参与死刑复核的方式规定对人民法院如何复核以及经过复核后应当作出什么样的判决和裁定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归纳起来是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审查,一是适用法律是否正确,量刑是否适当,二是认定事实是否正确,证据是否确实充分,三是原审法院诉讼程序是否合法。审查后可以裁定核准,也可以在就纠正适用错误的法律条款后作出核准的判决或者裁定,亦可以裁定不予核准,撤销原判,发回重审。因此,检察机关可以在这些方面寻找介入的方式和途径,实施法律监督。目前检察机关履行死刑复核法律监督的唯一途径就是根据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在审判委员会会议上,就案件的情况发表应当维持或者改判的意见。但是这一途径有非常大的局限性。首先,检察长往往工作事务繁忙,不可能具体了解每一起具体案件,也不可能参加每一起案件的具体讨论,因此有必要修改相关法律规定,规定最高人民法院讨论死刑复核案件的时候,副检察长和案件承办人受检察长委托也可以参加。其次,检察长列席审委会的方式很难对死刑复核的具体工作加以监督,因为在此情况下,检察机关很难把握介入监督的时间,死刑案件往往一旦作出判决就自动进入复核程序,等到开审判委员会的时候介入往往陷于被动,同时也错失了对复核过程的监督。再次,这种监督只能是对案件事实的监督,但检察机关对死刑复核监督不能只局限于对事实的审查,复核程序是否合法、审判人员的组成是否符合规定等,都应该是检察机关监督的范围。为了完善我国的死刑程序,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重大、复杂的死刑复核案件采取开庭审理模式,这样人民检察院也可以提高监督的主动性。具体的程序可以是:人民检察院在死刑复核开庭前向法院调阅案件的材料;人民检察院认为有必要可以会见被告人或者辩护人,听取他们的辩护意见;参加死刑复核的开庭并发表监督或在庭后出具书面意见。总之,人民检察院应当就死刑复核的程序是否合法、案件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进行监督,如发现有违法情况,作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予以纠正。2.对于不采取开庭方式复核的死刑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在复核前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移送有关案件材料。即使不开庭审理,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应当配合人民法院参与讯问被告人的过程,对讯问被告人的程序是否合法进行监督。3.人民检察院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履行诉讼职能和监督职能应当由检察院中不同部门的检察人员担任。以公诉人身份参与死刑复核的可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与案件一审和二审中担任公诉方的检察院协调决定派人出席复核程序;以法律监督身份参与死刑复核的可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负责法律监督的部门派人参加。为此,各级人民检察院应当设立专门负责法律监督的部门或人员,出庭支持公诉人不宜同时承担法律监督的工作。4.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死刑复核程序中履行公诉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的职责之方式要与最高人民法院相配合。考虑到我国幅员广大,死刑复核的开庭方式可以多种多样,重大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派审判人员到地方去开庭;最高人民检察院需要配合派有关人员前往参与;还可以考虑采用远程开庭的方式,如果最高人民法院通过音频视频听取在地方法庭出庭的控辩双方意见,最高人民检察院则派出法律监督人员参与这种远程开庭的活动,在庭审之后提出法律监督的意见。5.最高人民法院作出不核准死刑并发回重审的决定时应当征求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意见。这不仅是法律监督的需要,而且,检察院作为公诉一方在重审时需要重新履行公诉职能,并作相应的准备。6.人民检察院应当在死刑复核程序中积极主动地履行职能。例如可以自行查阅案件材料,如果发现错误,应当及时主动向最高人民法院出具法律意见书。刑事诉讼法复习技巧刑事诉讼法与刑法、民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等部门法一样,作为司法考试的重点科目,在司法考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02年至2006年,司法考试中刑事诉讼法部分大多占50分以上,其中2004年刑事诉讼法的分值为62分,2005年分值已经高达75分,2006年司法考试,刑事诉讼法部分考了63分。因此考生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考试题目的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以及司法文书写作。其中案例题每年必考,有些年份只考一个,有的时候考两个。刑事诉讼法学的内容可以分为总论部分、证据部分和程序部分三部分,在以往的考试中总论部分多考客观化试题,以法典或司法解释中的明确规定为标准答案。证据部分多考理论性试题,以所谓通说理论为标准答案,程序部分则既考客观试题又考案例题,也以法典或司法解释为标准答案。刑事诉讼法案例多为对程序挑错误的案例。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就某一个制度或者某一个程序的内容出一个案例,例如侦查、第二审程序、强制措施、死刑复核、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自诉等。这种案例的分值不会太大,一张卷子上可能考两个。第二种类型是多种制度和程序结合在一起考一个大案例,分值较大,一般答案要点在十个左右,这种案例难度不大,但要把所有要点回答完全也不容易。第三种类型是所谓综合案例,即刑事诉讼和刑法在一起,或者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在一起。这种案例难度较大,2006年试卷四的案例题就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在一起考查。总体来说,刑事诉讼法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部门法,主要用于规范刑事诉讼活动,可操作性较强。因此刑事诉讼法部分的考试内容比较注重实务,注重程序,注重准确性。笔者根据多年的司法考试教学辅导经验,建议考生应当对刑事诉讼法系统全面地掌握,形成框架于头脑之中。具体来说,要掌握的内容可分为总论、证据和程序三大部分。总论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刑事诉讼主体 刑事诉讼主体包括刑事诉讼中的专门机关和刑事诉讼中的诉讼参与人。主要掌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性质、组织体系、职权,法院部分重点要掌握审判组织以及活动原则;国家安全机关、军队保卫部门、监狱和走私犯罪侦查局在刑事诉讼中的职权;当事人的范围、条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诉讼权利、诉讼义务;法律对单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单位被害人的相关规定;辩护人、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资格条件、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等等。2.原理与原则 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刑事诉讼模式;刑事诉讼的基本概念;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等等。3. 刑事诉讼制度(1)管辖 主要掌握立案管辖;审判管辖;特殊管辖;以及管辖的变通。(2)回避主要掌握回避适用的人员;回避适用的理由;回避的种类;回避的程序。(3)辩护与代理 主要掌握辩护人的范围,人数;辩护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辩护的种类以及相互关系;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刑事代理的种类;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和义务。(4)强制措施 主要掌握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征;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五种强制措施的适用机关、条件、程序、期限,以及相互关系;能够正确区分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与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强制措施的异同;以及强制措施的变更和解除。此外,要了解扭送制度。(5)附带民事诉讼 主要掌握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和意义;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成立前提;附带民事诉讼的请求权人和提起条件;附带民事诉讼中负有赔偿责任的人;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期间和方式;以及附带民事诉讼的审判等等。(6)期间与送达 对于期间,主要掌握期间的概念和种类;期间与期日的区别;各种法定期间;期间的计算方法;特殊情况的期间计算;期间的恢复条件;对于送达,要掌握送达的概念;送达主体和对象;以及五种送达方式直接送达、留置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转交送达。证据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刑事诉讼证据,应当掌握证据的特征;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法律规定的证据种类以及学理上对于证据的分类。(1)刑事证据的种类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掌握各种终局种类的定义和区别。(2)刑事证据的分类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有罪证据与无罪证据、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主要掌握这些证据的划分标准;划分意义;以及运用间接证据定案的规则。2.刑事诉讼的证明 主要掌握刑事诉讼证明的概念、内容;证明责任的含义和刑事诉讼证明责任的分担;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等等。程序部分包括以下内容:立案、侦查、提起公诉、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自诉案件的提起和审判程序、复核和核准程序、审判监督程序、执行程序、未成年人案件的诉讼程序和涉外刑事诉讼程序与司法协助制度。分别应当掌握以下内容:1.立案 主要掌握立案材料的来源;立案的条件;立案的标准;立案的程序以及立案监督。2.侦查 主要掌握侦查的定义;侦查主体;侦查行为;侦查终结;补充侦查;人民检察院对直接受理案件的侦查;以及侦查监督等。3.起诉 主要掌握 提起公诉的程序审查起诉、提起公诉和不起诉;提起自诉的程序提起自诉的主体、条件及程序。4.第一审程序 主要掌握对公诉案件的审查;第一审程序的审判;对违反法庭秩序的处理;自诉案件的第一审程序;简易程序;审判障碍;判决、裁定、决定的适用机关、种类以及异同。5.第二审程序 主要掌握审级制度;第二审程序的提起主体、提起条件和期限;第二审程序的审判方式、审判原则、审判期间以及裁判;以及对扣押、冻结在案财物的处理。6. 复核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