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技巧.doc_第1页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技巧.doc_第2页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技巧.doc_第3页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技巧.doc_第4页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技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免费教育资源下载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技巧2002、2003年高考文言文翻译有了新变化,把往年四选一的客观题型改为主观题型,即让考生直接翻译文言语句,考查考生准确理解原文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从题目设计看,2002年考查了“其李将军之谓也”“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两句话,2003年考查的是“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分值为5分。从考生答卷看,考生对赋分实词“尽”“廷折”“面从”“恶闻其过”“佞”等的词义句法理解不当造成失分;而对关键虚词“其”“则”的翻译不够恰当。连续两年,考生平均得分不足3分。而2004年的高考命题组明确指出,文言文将删掉一道客观题,增加主观题的分值。针对考生的弱点和高考命题的趋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实词虚词,务必落实 翻译的前提是理解,要做到准确理解,首先应对古汉语中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理解准确。 如“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上海1991年会考卷)。 译句: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以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随风倒的人,就少了。(评分标准:本题2分。苟、或、然、非、鄙、吝、靡、鲜等八个字每错一个扣0.5分,扣完为止。) 评分标准中的几个实词与虚词都是中学课本要求掌握的。在复习中,如果不让学生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一一落实它们的几种用法,就很难准确翻译。如虚词“苟”在“苟且偷生”中是“苟且”之意,“苟富贵,勿相忘”中是“如果”;另实词如“靡”在“望风披靡”中是“倒下”之意,在“生之者甚少,靡之者甚多”中是“浪费”意;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中是“无,没有”意。这里取第一个意思。 特殊词语,如词类活用、偏义复词、古今异义等要联系具体语境,看上下文理解。 如穷饿无聊,追购又急(1994年上海高考卷)。 译句:困窘饥饿,没有依靠,(敌人)悬赏追缉又紧。(评分标准:本题3分。三个难点:穷,无聊,追购。每个难点1分)。 如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1992年上海高考卷)。 译句:肯定对的,否定错的,叫做聪明;否定对的,肯定错的,叫做愚蠢。 第句中的“穷”“无聊”“追购”这三词是本句中难点。“穷”是多义词,有“不得志、不显贵”义。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有“走投无路”义,“宜将剩勇追穷寇”,有“处境困难到极点”义,如“人穷则反本”,这里取最后一个解释。“无聊”属古今异义,这里释为“没有依靠”,“追购”是“悬赏捕捉”。 第句,首先从对句的特点,可确定为“知”为“智”的通假,“聪明”义。然后确定“是”,前一个是动词,“肯定”义,后一个是名词,释为“对的”。这句同样要求对词语的活用情况有所知,才能正确译出。 从全国高考和统计上海考卷可以看出,要想准确理解词语,离不开对课本所学的常用实词的准确记忆,对文言现象的归类总结和对上下文的推测理解。如今年考查的“其”: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勿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今年高考句用第一义。万丈高楼平地起,引导学生把基础打牢,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二、常见句式,把握规律。 在句式方面,高考说明中,句式不作要求,但并不是说句式就没有用了。事实上,在文言文翻译中,一刻也离不了它,所以了解常见句式要求,把握规律,很有必要。 要能正确判断,分清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以及省略句等,注意译出句式特点,是判断句就要翻译判断形式,省略句一定要补出省略内容,特别是省略的主语一定要用括号补出。这些都能表现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正确理解与把握。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这一句中有几处省略,第一处翻译时不必补出,第二、三处则必须补上“那蛇”“草木”,否则就不连贯,甚至会产生歧义:“触草木”之后是“蛇”死还是“草木”死? 如“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96年上海会考卷)。 译句:然而(我)自己也没有料想能先进入函谷关破了秦国,能在这里见到将军。(评分标准:本题2分。评分重点落在“意”、“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2002年全国高考句则为宾语前置、判断句、省略句。 三、直译为主,意译相辅 高考文言文的翻译基本是以直译为主,直译讲究原文在译文中字字有着落,译文在原文中字字有根据,句式特点、风格力求与原文一致。 如“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拔剑切而啖之”一句,直译过来就是:“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将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切来吃”。 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译句:等到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计谋,才招致祸患。 要准确、明白地逐字翻译,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句式是基础,根据语境判断指代词语、多义词、古今同义异义词语的文中意思是要点,推测较陌生词语或无把握词语的文中意思是难点。如2001年卷中“惟恐他将之来”的“它将”,译作“它率领军队”就错了,应译作“其他将领”。 有时一一对应的翻译,并不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如“衡下车,治威严”,“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张衡传。直译过来就是:“张衡走下车子,就树立威信”,“视察事情三年之后,就给朝廷写信乞求赐还自己的身体”。 这种译文,看似明白,实际上很难让人真正明白它到底在说什么。这时就需要意译,也就是根据大意来翻译:“下车”译为“到任”,“视事”译为“任职”或“到任办公”,“乞骸骨”按照今天的说法只能译为“请求退休”。意译,表面上离开了原文字句,可从信息的传递来说,有时却是更实际、更有效的手段。 如“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这里的“文”与“武”相对,译为“和平手段”固然可以,但若译为“以口舌之争”就更透彻明晰;“歃血”本是古人定立盟约的一种形式,但这里与“文”相对,实际指武斗手段,可译为“拼命相争”;“定从”若译为“订立合纵的盟约”字句无误,但若译为“反秦的盟约”就更具体、更明确。这些地方,意译都比直译更有效。 四、当译则译,该留则留 翻译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今人不能懂、不易懂的词句变为能懂、易懂的语句。现代汉语毕竟是从文言发展而来,它们之间有明显的承继关系,所以不少词语古今一致,是用不着翻译的。如“今日我疾作”一句,“今日”“我”是不用翻译的。如“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骑驴单行,拜见父”,其中:“车马、童仆、拜见、驴”也可以照抄不误。 此外,还有“五不翻”,即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及其它一些专有名词都不必翻译;但也有一些词语,翻译与不翻译的界限不好把握。比如古代的称呼,除了一般的人称代词,又有种种的敬称、谦称等等,我们的意见,一律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译为“你(您)、我、他(她)”。如果在译文中还保留着“寡人”之类,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总之,我们要做好文言文的翻译题,除了要扎扎实实地掌握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外,还要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我们才能更准确、更明白、更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地译出古文,做到“信”“达”“雅”。、原则之一: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文章的词、句都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的。翻译古词、句,必须了解它们所处的语言环境,然后才能正确翻译。如“其一犬坐于前”,(狼),光看这一句,似乎可译成“其中的一条狗坐在前面”,但联系上文“途中两狼”,“少时,一狼径去”可知“坐于前”者不是“狗”而应是另一条“狼”。“犬”即“像狗似的”,用来修饰“坐”的姿式的。这个例子说明,译古文先应通全文,了解大意,然后紧扣“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要求作详译。 原则之二:直译为重,意译为辅。 直译,是依据原文的词语、句子,逐一翻译,还要求保持原句的句式和语气等。如“其真不知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句中的“其”,应译为“难道”,表反问语气,后句中的“其”要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在翻译时,某些词句直译以后语意仍不明朗,甚至十分拗口,那就要用意译来辅助。如“居庙堂之高”(岳阳楼记),直译为“处在宗庙、殿堂的高处”,含义仍嫌不明确,可采用“在朝廷做官”这种意译,则使人容易理解了。意译灵活性大,译者可在理解原文实际含义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使较深的词句译得通俗明白,但仅译大意,不及直译平密,对正在培养古文逐步阅读能力的中学生来说不宜大力提倡。 古文翻译的五种手段:录、释、理、添、删。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从2002年起,高考加大了把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的考查力度,由客观判断转变为主观翻译,通过此相考查学生掌握现代汉语的水平。2004年翻译题将增加分值,由5分增到8分,这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压力。因此,只有掌握另外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才能尽可能多地得分。 翻译要符合下面三字原则: 1、 信。要忠实于原文意思。 2、 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3、 雅。要尽量作到美一些,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 高考对文言文语句翻译的要求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所谓直译,就是要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之中,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和原文保持一致。在难以直译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因此,在翻译时要注意以下几点:、找准和译准句中的关键词。 所谓关键词,就是指那些重要的实词、虚词和标志句式的词语,即考试中的“给分点”。 1、落实实词 确定词性 确定词义 A、 语法结构分析法 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汉书严光转 ) “乃令以物色反之”是一个祈使句,承前省去主语“帝”,“令”后省略兼语“人”。翻译难点是“物色”。如果“物色”理解为现代汉语中的“寻求”含义的话,它用在介词“以”之后就说不通介词之后只能跟宾语。由此可见,“物色”应是个名词。它是什么意思呢?根据上下文“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和“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分析,光武帝可能在让人凭着长相寻找严光,所以“物色”作“形体相貌”讲最合适。 B、句式结构分析法 古汉语十分讲究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等并列结构较多,这就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方便。 如:“追亡逐北”中,“追”和“逐”同为动词,动词后只能跟名词作宾语,因而,“亡”和“北”为名词,译为败北、溃败的军队。 “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贾宜过秦论),是个“正对”对偶句,根据对偶句特点可知,处于同一位置的“固”与“地”词性相同(名词),意思也接近,据此推知,“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坚固的地方”讲。 C、 成语联想法 现代汉语的成语,绝大部分来源于古诗文,故而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得到了保留;在解释文言实词时,我们可以联系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如:2004年江苏高考卷,15题: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每曲意事二人,绩不少降节。 此句关键词“曲意”,成语中有“曲意逢迎”,意思是“违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计迎合讨好别人”,可以推断“曲意”为违心的迎合、奉承。再联系上下文,可知是蔡京为了讨好徐绩和何执中而巴结奉承他们,所以在翻译时需补充主语。 整句译为:(蔡京)常常违心地奉承二人,徐绩并没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节。 2、 落实虚词 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是无法分开的,因为虚词的意义是它在句中所起的作用决定的。所以虚词翻译不能脱离语境。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2003年考试说明圈定了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课文中几乎有每个常见虚词的例句,在学习过程中要带领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并整理出来。 文言文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代替,如果硬译反而别扭,因而不译。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以及词中虚设成分等。 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中“之”作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可以不译。“也”表停顿, “矣”为语气词也不需要译,只要把句子的语气译出就可以了。 3、 关注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等,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在翻译过程中要善于抓住这些标志,严格按照现代汉语规范来翻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判断句) (师说)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侍坐) 不吾知也 (侍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惟利是图 (以上为宾语前置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介宾结构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力,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宾语前置句) 、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 互文不可直译。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省却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如“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要译为“秦汉 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比喻。如“金城千里”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