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项目化管理创出社区服务新模式.doc_第1页
推行项目化管理创出社区服务新模式.doc_第2页
推行项目化管理创出社区服务新模式.doc_第3页
推行项目化管理创出社区服务新模式.doc_第4页
推行项目化管理创出社区服务新模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推行项目化管理 创出社区服务新模式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办事处主任 穆晓莉招宝山街道辖区面积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65万人,流动人口15万人,下辖10个社区居委会。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社区中涌现了大量琐碎的、多元化、个性化的社会需求和问题,这些不规模的社会需求和问题靠政府的社会公共服务制度无法包办和解决。自2007年起,街道开始探索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模式,着力解决这些需求和问题,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社区运作、社会参与、需求导向的基层合作治理社会公共服务的新模式。 一、具体做法 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即运用管理科学中比较前沿的项目化管理方法,对社区服务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将社区服务工作量化到具体的服务项目,以具体的项目为载体带动人力、财力、物力及信息、智力资源的整合,使各种资源在社区服务中得到优化配置;同时按照规范化的流程来管理项目,并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采取第三方专家评审方式对社区服务项目进行过程监督与绩效评价,从而确保社区服务围绕需求、科学实施、资源共享、促进和谐。 实施流程是:发现需求寻找资源评审立项明确目标项目实施项目评估意见反馈。推行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以来,招宝山街道、社区两级先后实施了100多个服务项目,受到了居民广泛好评。 (一)瞄准最迫切问题,做到准确选题。如针对社区居民普遍需求的身心保健问题,街道设立了街道一级的“健康干预与促进项目”、“居民心理保健项目”,为社区居民搭设了生理、心理健康的服务平台。各社区通过入户征求意见、组织小区居民座谈、开展民意测验等方式了解居民最迫切需要的服务并据此设立项目。如城东社区的“呵护美丽健康促进项目”、胜利路社区的“免费送家政项目”、总浦桥社区的“红马甲爱心驿站项目”、后大街社区的“居之馨服务联盟项目”、顺隆社区的“免费电影卡项目”等等,服务内容涉及医疗保健、家政就业、养老护理、文体娱乐等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 (二)放眼大社会,做到广泛寻资。街道和各社区根据所设服务项目的内容,不拘一格,广泛寻求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等各类相关共建资源,争取他们对项目的人力、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投入。如招宝山街道的“社区LED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项目”由于涉及广告发布,争取到了数字电视有限公司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涉及节水环保的“城东社区水箱节水改造项目”得到了城管局和环保局的支持;专门为外来务工者提供帮助的“涨缢碘社区新居民之家项目”获得了外来务工办、文化馆、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合作;一些涉及保健的项目则有医疗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单位的参与;一些社区理发店、快餐店等生活服务行业也获得了与社区服务项目的对接,成为社区服务的资源。 (三)开展可行性研究,做到严格立项。各社区在立项前,由居委会牵头,通过居民听证会论证、共建理事会商讨、居民代表大会审议等形式,对项目必要性、可行性及前景进行研究,防止盲目立项浪费资源。一旦立项还须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项目的实施目的、主要内容、服务对象、活动方式、预期目标、物质保障等。 (四)进行精细化控制,做到全程监督。由街道、社区以及共建方代表对项目实施全过程监督,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进行精细控制,确保服务目的实现、服务对象满意、资金流向正常、工作落到实处。 (五)开展绩效评估,做到总结分析。项目完成后,由社区、街道、共建单位代表组成专家组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估,评估指标可分项目流程(主要评估是否按照项目管理的科学规范流程实施)、项目实施(主要评估是否按照项目立项时的方案进行)、项目成效(主要评估群众满意度和参与率)三个方面,全面分析总结,形成总结报告。分析总结报告要求认定该服务项目是否具有普遍推广意义或只是在某一阶段、某一地域、针对某一人群、某一发展程度上适用,为在更大范围内交流推广提供借鉴。 二、主要成效 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模式的优点,一是确立了居民需求在社区服务工作中的导向地位,从而把社区服务工作放到了正确的起点上;二是把科学管理方法贯穿于社区服务的全过程,建立了可操作、可控制、可评估、有反馈的精细化管理机制;三是把社区服务工作的主体扩大到政府、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居民个人等范围,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开展共建;四是为社区工作者提供了一套常规化、易操作的工作流程和方法。主要成效体现在: 一是形成了常规化的居民需求响应机制。项目化管理提供了居民需求(问题)提出一有关方面呼应一满足需求(解决问题)一评价是否得到满足(解决)的流程,使社区居民的需求始终有解决的途径、能落到实处、能解决到底。 二是实现了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以居民真实需求为导向,有关方面的人、财、物及信息、智力资源可以流向最需要地方,实现共建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产生最大的实际效果,从而促进社会资源共享。迄今为止,参与社区服务项目的企业、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个体工商户共有60余家,平均每个项目有协作单位35家,共投入资金200多万元。三是解决了一批呼声强烈的矛盾和难题。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实施以来,共解决各类民生问题100余项。如后大街社区“居之馨”服务联盟项目、总浦桥社区车轮食堂项目、车站路社区“五彩桥”便民驿站项目等。四是形成了一套社区服务工作规范。由于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方式科学、直观、易懂,可操作性强,社区工作者在组织实施过程中很快掌握了这种工作方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社区服务工作规范,显著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 三、创新性体现 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创设了社区公共服务新模式,与传统的单一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封闭的工作模式相比,它有效解决了以往模式下科学管理意识不强、以人为本的观念淡薄、资源共享的机制缺失等弊端。创新性主要体现在: (一)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是打通多元主体治理社区的新渠道。“治理”最强调的就是多元主体的参与,项目化管理的操作方式有效地让社区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服务中来,形成了政府、社区、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企业及居民个人多元互动,合作治理社区的新格局。 (二)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是转变基层政府服务职能的新途径。以往政府在执行社区服务的过程中,既是出资方也是执行方,往往效果都不尽如人意。而在项目化管理中,街道职能逐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为社区服务项目化提供资源支持和监督指导,实现了由原来的直接提供服务向组织服务和提供服务资源转变,体现了公共服务职能,使得政府部门的角色从“运动员兼裁判员”转变为真正的“裁判员”。街道办事处发挥指导和资源供应方作用,但不是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区是运作的主体,可以是社区服务的提供方,但一定不能成为唯一的或者多数的社区服务提供方;社会组织、企业是服务的供应方,社区服务项目由社会组织提供是社区发展的趋势,在社区服务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有足够多的市场主体可以提供社区服务时,可以通过市场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社区服务的供应方。 (三)社区服务项目化管理是优化服务资源配置的新模式。社区根据服务项目需求申请政府资金支持,打破了原来社区吃“大锅饭”,资金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