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调判制度分析.doc_第1页
中国特色调判制度分析.doc_第2页
中国特色调判制度分析.doc_第3页
中国特色调判制度分析.doc_第4页
中国特色调判制度分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特色调判制度分析法院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负有神圣的审判职权。在西方国家,法院是完全独立出来的,而我国的法院既具有最基本的审判职能又具有自己的特色。近年来,全国法院掀起了民事纠纷“大调解”的浪潮,在审判实践中,运用调解手段解决民事纠纷成了重要处理方式,在法院的质效考核中也明确要求调解率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比例,要求大部分案件通过调解或者动员双方或各方当事人和解处理。这是很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民事纠纷处理方式,笔者将其称为中国特色的调判制度。中国特色调判制度出来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论,特别是在法学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有人认为法院大力推动调解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法院处理案件应该严格依法判决,法院不能做了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事情,如果就这样当起“和事老”是否有损法院和法律的威严;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加大调解力度恰恰是最终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法治的进步,民事法律出台本质上不是惩罚谁,而是规范民事行为,通过调解方式处理民事纠纷能够找到一种双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充分体现了在民事关系上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同时,能够案结事了,还能避免很多因判决而产生的后续矛盾。介于这种讨论,笔者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的调判制度进行浅显分析。一、中国特色调判制度形成的原因(一)传统文化与法治建设的综合产物。我国古代在法治问题上,形成了两种典型的文化代表,其一是法家,其二是儒家,法家主张一个国家的管理严格依法行事,任何事情都通过法律来规范、来处理,法家给人一种整个社会神经紧绷,很威严的感觉;而儒家主张仁政,注重礼仪,强调以和为贵,其主导思想要求人们心平气和的处理遇到的矛盾纠纷,尽量和解。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法家只有过短暂的辉煌,而儒家思想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可以说儒家思想时至今日都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身上。所以,以和为贵,和和气气处理矛盾纠纷成为中国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秉性。近代以来,随着封建王朝的推翻,各路仁人志士奔走呼号寻求救国之道,就在这期间西方先进的法治理念逐渐走进了这一批中国人的心中。新中国成立后,对法治建设给予了巨大的重视,中国的法治建设也逐步走向成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也逐渐形成,时至今日法治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人们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的法治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的大力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了,但因物质而带来的矛盾纠纷却越来越多,人们开始寻求精神归宿与寄托,最典型的就是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先哲智慧热潮。在儒家传统以和为贵理念以及现代的法治理念的共同作用下,经过我们的法律人认真思考,中国特色的调判制度应运而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实际国情在民事纠纷处理方式上的时代体现,所以说,中国特色调判制度是我们传统文化与法治建设的综合产物。(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的过渡期产物。我国现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体系,但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还需要对现有法治体系进行健全和完善,也就是说,我们的法治化建设现在仍然还处于一个过渡期。那么,根据现实社会的需求来不断调整法律就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也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创新。要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完美法治化国家的标杆是不现实的,所以需要我们去发掘、去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于能否适用于本国实际情况,如果一个创新不能用于实践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外的先进做法、先进理念我们可以学习,但我们一定要融会贯通将这些理念中国化,只有中国化的法治理念才可能有效地作用于中国的法治治理。既然是法治建设的过渡期,那就必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待解决,我国国民素质现阶段整体不高是一个客观事实,法治是一个理性社会的治理模式,需要较有素质国民去理解与维持,文明是法治的基础,同时法治是文明的体现,这也就是为什么像欧洲这些小国家法治建设较好的原因,就算是美国,其有体制的优势,它的各个州都可以制定法律,其法律管理的有效性很强。如果国民素质参差不齐,我们就只能采取更宽泛的处理模式,那就是既有法律又有调解等解决纠纷的办法。所以,在我们这样一个法治还不特别健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民事纠纷又大量涌现的国家,要有效地、及时地处理好民事纠纷,调判结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现实选择,这种调判结合的制度是走向全面法治化的必经之路,其最终会不会保留下来,就要看它能不能有效处理好各类民事纠纷,能不能得民心了,但现实是需要它的。(三)全力建设和谐社会的实效性选择。和谐社会建设是我们这个社会时代理念的集中体现,上到中央,下到基层都在诉说和谐社会的故事。和谐一词也经过了千百种解释,但最终的来源大概也是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而最终的落脚点也在于以和为贵,社会少纷争、少怨恨,大家都和和美美,充分享受国家富强带来的幸福生活。那么,这样大力发展和谐社会,是不是国家的法检公司等职能部门就可以无所作为了呢,恰恰相反,法检公司等职能部门是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任何事情都不能走向极端,建设和谐社会是一种理念和价值导向,它需要更多的实际行动去实现,社会的不和谐仍然大量存在,我们只有去处理好不和谐,社会的和谐才能体现出来。结合全社会这种和谐的理念,作为国家的审判机关,法院就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其中调判制度的形成就有这方面的作用力。调解纷争,案结事了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在我们国家,由于大的环境没有形成,通过法院硬性的判决往往将当事各方的矛盾激化,很有可能是赢了官司输了人情,疏远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人情在中国人心中是很重的,这就产生了矛盾。特别是民事纠纷各方当事人往往是亲友,这时通过调解,双方可以心平气和协商,这样处理民事纠纷往往才更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既有利于处理好已有的矛盾,又有利于处理好可能因此而产生的新矛盾。所以,中国特色的调判制度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效性选择。二、司法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一)调判结合要区别对待。根据中国特色的调判制度,在司法实践过程中,调解与判决就要密切的结合起来,要随时有调解案件的意识,要随时注意给纠纷当事人调解的机会。调解有调解的方式,判决有判决的规则,我们可以以判决的思维去给当事人做调解工作,充分给当事人讲明法律法规。这个过程也是个向当事人讲解法律、普法的过程。审判实践中,只要办案人员充分理解了调解的实质,往往在调判结合上都会运用得很好,这里重点讲一下调判的区别对待问题。审判实践中,我们也会发现,肯定不是所有的民事纠纷都能通过调解处理好,纠纷各方起诉到法院目的就是无论如何要得到一个公正的判决处理,如果一旦调解失败,那么判决与前期的调解又应该形成一个怎样的关系?这里,我们的法律有明确规定即调解未成功的调解意见不能作为判决的依据使用,也就是说调解不能左右案件的最终判决。这是承办案件的法官应该充分认识到的一个问题,不能因为调解未成功,而将调解的任何意见或者是在调解中的主观臆测和个人情绪带到判决中去,判决讲求的严格依法,严格证据论证,也就是说,判决要有证据支持且证据要有足够的证明力,要有严谨的证明逻辑,经得起推敲,而不是想当然认为调解时有说明,而证据或多或少有一些就盲目的定案判决。这里讲到的是调解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各方当事人可以就自己的主张在较大范围内变更或放弃以达成调解协议,而判决就不是这样了,重点在实质的证据,所以,调解不能影响判决。当然判决能不能影响调解呢?实践中是可以的,比如执行和解就很典型,虽然是和解,有时候法院仍然可以协助做一些调解的工作。另外,一旦相关法律都充分告知了双方当事人,他们也就会有一个基本的胜负权衡,这也会反作用于调解工作。(二)严格职能划分,法院谨慎处理。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但在普通人看来就是处理矛盾纠纷的地方。不论处理方式是调解还判决,很多人往往就是只愿意到法院来解决矛盾纠纷,其实在我国解决矛盾纠纷有很多的途径,比如基层自治组织的调解、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仲裁委员会的仲裁等,但作为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往往更加信任法院,也更加熟悉法院。这也进一步表明,现在法院开展调解工作是有现实必要的。不过,笔者认为法院毕竟是矛盾纠纷最终极的处理机关,一些小的矛盾纠纷我们应该引导其到人民调解委员会这样的组织进行处理。法院处理的案件应该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如调解较为困难而需要法院作出法律协助的纠纷或者是无法调解成功要求判决的案件。法院在调解案件中更要注意的法律原则的问题,任何事、任何纠纷都必须纳入法律的范畴进行调解,不能显失公平,不能亵渎法律权威。法院应该积极主持纠纷各方进行调解,但也要把握一个度,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调解率而进行违背法律原则的调解,这样虽然案件最终是调解处理了,但可以肯定至少会有一方当事人会觉得法律的不公正,这会更进一步损害法律的权威。很多人会觉得法院是在“和稀泥”以处理完案件了事,而不是彰显公平正义的地方。法院处理案件是要讲求让人信服,因为有法律规定,有证据支持,要让输了官司的人也明白自己输在哪里。所以,法院在调判问题上应该严格职能划分,谨慎处理,坚决不能做有违法律的事情。(三)推进法治,共建和谐。我们国家这么多年的法治建设,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但要真正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即社会主义法治化国家还任重道远。作为新时代的法律人,我们应该肩负责任继续深入推进我国法治的建设。笔者一再强调法院作为整个社会的法治窗口,不仅在于处理好某一个案件、某几个案件,还在于对社会的法治宣传和引导作用。在法治化的道路上,作为直接面对纠纷的法院应承担引领作用,我们应该以自己的行动和创新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添砖加瓦,应该在实践中总结出推进法治建设可行方案,让中国的法律闪耀公正之光,让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再具体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