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doc_第1页
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doc_第2页
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doc_第3页
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doc_第4页
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实践报告立达中学 周丽辉实践背景:教育总是与人性密不可分的,所以,教育中永远存在超越时代,保持长久的恒定性的理论;教育总是为社会需求和人的终身成长服务的,所以,教育又必须与时俱进,常谈常新。语文课教什么,如何教,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不断改进的课题。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是落实这个课题的最基本、最有效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将从更细微的角度入手,探讨高一起始阶段诗歌教学的内容该如何确定。实践目的:通常,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有效标准。所以,我们以课堂教学实践来检验我们的想法,并将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我们的想法进行修正和完善,以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高一起始阶段诗歌教学内容的确定,我们认为:诗歌的教学应该以感受为主,这种感受不仅指内容情感上的感受,也包括诗歌语言、结构等形式上的感受,而鉴赏能力的培养恰恰应该以尊重学生的感受为前提。鉴赏能力培养的方法也应该先从学会感受、学会感性的欣赏开始,逐步过渡到理性的评价。本节课的目标就是检验这种想法在教学实践中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要求,真正利于学生,是否能够有效落实,是否符合对学生语文能力的长期发展的要求。 学情介绍:本校是区内的普通中学,入学分数相对较低,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相对不是很理想,对语文的兴趣不浓,大部分同学没有课下主动读书的习惯。大部分同学不喜欢课堂主动发言,对于“你的感受是什么”这样的问题,一些同学常常一言不发。但是,一部分同学比较喜欢私下讨论,对于阅读中感兴趣的地方很喜欢与其他同学交流,大部分同学还是能够在发表意见时谈自己真实的想法。报告内容:第一部分:课堂实录第二部分:课后问卷第三部分:关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内容的确定的思考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堂实录 执教者:周丽辉(课前播放祖国,慈祥的母亲)师:刚刚这首歌叫祖国,慈祥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谁不爱慈祥的母亲,然而,当你的祖国正在遭受着苦痛与灾难的时候,当你自己也因祖国的灾难而备受摧残的时候,你是否只会低沉地悲吟,无力地哀怨,还是依然保持着对祖国的火热的忠诚?这节课,让我们随着那雪夜走近诗人艾青,去感受一下他对祖国的深沉的情感。 我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大家都能发现,这首诗歌象是一个电影镜头一样,向我们推出几幅画面,但是你能不能为这几幅画面先添上一个时间背景呢?(学生寻找)师:这几幅画面是一样的时间背景呢,还是不一样的?开头可能不太明显,我们往后找有没有找到时间?第七节是生:雪夜师:第八节生:寒冷的今夜师:第十节生:雪夜师:所以我们发现了,都是同一个雪夜。师:那么,同学们,我们慢慢,慢慢调暗自己的视线,咱们共同走进那个寒冷的雪夜!师:(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一个扑面而来的意象是生:(无答)师:意象扑面而来,有没有?那就是生:(无回答)师:雪师:它给你带来怎样的寒冷,诗中有个词能够很好地表现出这种寒冷,大家发现了吗,哪个词能够表现出寒冷的程度?第一节。生:“封锁”师:那你体会一下,“封锁”带个你怎样的感受?这是怎样的寒冷?生1:我觉得是一种很痛心,很无奈的感受。因为封锁的话是没有办法逃脱,就像一个枷锁一样的,我的感觉是很无奈。师:没有办法逃脱,那也就是,外面的温暖进不来,而里面的寒冷又出不去,对吧。(教师板书)师:大家再看,“在着”,从时态上来看,这是个什么时态?生:进行时师:对,正在进行时。师:请大家看,这首诗写作于哪一年?生:1937年师:什么事件?生:无回答师: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什么事件?生:抗日战争师:对,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师:啊,这样一个事情,那么作者在三七年也成了一个难民,他先从杭州逃难到老家金华,当时,全国涌起了火热的抗战热潮,作者也想加入到这样的抗战热潮当中,所以他携带者妻子来到了当时的抗战首都武汉,但是,在武汉,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下,他看到的是怎样的情景呢,所以在一个雪夜里,他就写下了这样的诗篇。于是我们看到第一节诗句里的这个“呀”和省略号。我们把“呀”和省略号去掉,来大家一起读一下。生:(齐读)师:没有“呀”,好像就是一个客观的描述,对不对?而且是寒冷正在封锁着中国。大家再把“呀”和省略号加上,我们读一下。生:(齐读)师:有什么不同?生:语气。师:嗯,语气!什么样的语气?生:(自由答)无奈,悲伤师:嗯,无奈的,悲伤的,好,大家觉得是无奈、悲伤,总之是一种悲,对吗?“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是一种叹,(板书:悲叹)师:那么,省略号呢?沈丽华,这样的语气,后面加个省略号沈:感觉他有无限的痛苦师:嗯,无限的痛苦,绵长的,难以释怀的,对吗?很好,请坐。师:而且,你看,寒冷正在封锁着中国,加上“呀”以后,你觉得寒冷是不是就像省略号带来的那种感觉一样,何时是个止境啊!师读:“寒冷再封锁着中国呀” 师:这是雪夜,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雪夜当中的风,很多同学在预习的时候说这一段读不懂,那我们来读读看。吕佳玮来读一下。吕:朗读第二节师:嗯,请坐。作者把风比喻成了一位生(齐):老妇师:什么样的老妇?生(齐):太悲哀的师:对,太悲哀,我们在把视线转移到画面当中她的手,你看到的是什么?生(齐):寒冷的指爪师:寒冷的指爪!不是手,是指爪,带给你的感觉。她说着什么样的话?生(齐):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师:我们的土地有多古老?生:几千年师:一个沧桑的悲哀的老妇,她在做什么?生:絮聒着师:那么大家想想,她要絮聒什么呀?生1:中国的苦难师:苦难、悲哀!一个悲哀的老妇,能叙说什么呀,她紧紧地跟随你,拉扯你的衣襟,她如此迫切的要向我们诉说什么呀,悲哀!请坐。所以,现在你懂了吗,风其实是痛苦与灾难一个外在的形象化的表现。风在诉说着,风在呐喊着。师:我们就在这样一个风雪交加的意境当中去感受一下下面的几幅画面。大家先看,有哪几幅画面呢?首先是生(散答):农夫赶车师:在农夫的画面中作者又插叙了生:自己师:下一幅画面是:生:乌篷船里的小妇师:接着生:老母师:还有吗?生:无数的肯植者(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师:好,那我们逐一来看,先看农夫,有一句对他的外貌描写,你划出来了吗?生:戴着皮帽,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师:那么你能感受一下农夫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吗?生:痛苦的生:困苦的师:好的,诗中也有一个词生:艰辛师:对,艰辛的,还有感受到什么吗?(教师板书)生:贫穷师:好,大家再看,这里有个问句,那么我们就想想啊,这是雪夜,对吧,他戴着皮帽,赶着马车,可见是出远门吧,这样的雪夜,他赶着马车冒着大雪,那你觉得他要到哪去呢?生:逃难师:逃难!1931年东北就已经沦陷,37年七七事变之后华北告急,我们整个中国北方领土都是处于遭受侵略的危难时刻,他去逃难了!你发现的真的很好!那作者在这里你说他的语气是问吗?生:摇头师:不是,而是师、生:叹!师:那咱们读读看(师生齐读)师:“我”的生活呢?师:“我”是个什么阶层?生:农民的儿子师:“我”是个诗人,是个画画的,是个知识分子(教师板书)师:知识分子本该可能在教师里给同学讲课,可能在画室里画画,可能搞创作,我的生活却是怎样的?你圈划一下诗中的词语,告诉我,我过着怎样的生活?生:流浪、监禁师:好,还有吗?生:憔悴(师板书)师:很好!诗人艾青1929年的时候到法国巴黎去留学,勤工俭学学习美术,同时接受了现代诗歌,1932年回到祖国,加入了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他又被捕入狱,为什么被捕呢,不是他犯了罪,犯了错,是因为当时的国民党反动统治镇压这些左翼的进步人士。大家看,当年他多大?生:22岁师:然后35年才出狱,在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37年又赶上国家的抗日战争,所以,诗人说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生(齐读):“我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师(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你们感受到了吗?我们再去看小妇。注意这个“小”字,什么叫“小”妇啊?生:刚出嫁的师:对,刚出嫁的,这就意味着她非常的师、生:年轻师:可能给人的感觉非常的漂亮,甚至脸还红扑扑的呢,对吧,这就意味着她应该是充满了青春活力的,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但是,现在,她却变成了请你圈划一下生:蓬发垢面师:而且她在垂着头,告诉我,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落魄师:因为什么落魄呢?生:战争师:战争恐怕不仅仅带给她落魄,对吗?那战争还带给她哪些伤害呢?生(齐):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失去了家师:好,大家发现了,她现在坐在哪里?生:破烂的乌篷船里师:为什么她在雪夜,大冷天啊,她在乌篷船、破烂的乌篷船里,为什么?生(散答):她的家里已被烧毁了师:她原来的家大家划一下那个词,什么样的?看作者的用词,是生:幸福与温暖的师:与此相对的却是生:暴戾的敌人师(朗读):“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生(散答):愤懑、悲愤师:这不仅仅是叹了,悲了,更是愤啊,对敌人的恨呀,是痛呀!(教师板书)师:她的亲人呢?师:可能生:死了师:也可能去参加战争去了。她面对的是死亡的恐怖,最后一句诗里你是不是发现了两个词?生:“受尽”师:“受尽”!不是受了一点点,是受尽了!还有一个词,生(齐):戏弄师:你怎么品味“戏弄”?戏弄带给人的,带给这个美丽的小妇什么样的伤害?生1:失去自尊师:好,我们往往说,我最讨厌别人戏弄我,所以戏弄恐怕不仅仅是身体上、肉体上的伤害,还有心灵上、精神上她遭受到了可能是一种侮辱吧!所以这种摧残才让她蓬发垢面,才让她垂着头啊!那么,我们带着你自己的感情来读一下这一节吧。(生齐读)(一学生朗读第八段)师:哪一个词语给你带来了震撼?生:蜷伏师:那你感受到了什么?生1:一种受尽了折磨的感觉师:好的,请坐。年老的母亲本该生:安享晚年师:现在却蜷伏,什么东西才有蜷伏的动作生:动物师(点头):动物,现在却是我们的年老的母亲!很多同学预习时问,她为什么不在自己的家里,现在你懂了吧?她的家生:已被烧毁了!师:“就像异邦人”异邦一般是异国他乡,是不是?她现在是不是还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什么又像异邦人?生:因为当时的中国处于被侵略的状态,一般都是很被动的,许多的中国人都不知道明天那些侵略者会怎样对待他们师:他们都不知道未来会怎样,对不对,他们对未来充满了迷茫,甚至也充满了恐惧吧,请坐。你说的很好,他们很“被动”,他们不是主人!(师板书)师(朗读):“中国的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这三句话你怎么品味?你觉得写出了什么呢?生1:写出了作者对中国现状的无奈与痛心。师:无奈与痛心,好,请坐,你的意见,其他同学的意见。生2:一种无奈师:沈丽华,你想说什么?生3:我觉得可以看出中国被黑暗笼罩着,然后想要反抗,有一点无奈,一下子不能师:嗯,想要摆脱,想要反抗,好像一下子不能实现,对吗?生3:充满了艰难。师:嗯,一下子不能实现,也就是说从时间上需要很长的时间,对不对?很好,时间上有很长时间,那从方式、方法、途径上来说呢?是不是很容易啊?生1:不是,很难,很曲折的。师:同学们都认为是对现状,确实,现状崎岖与泥泞,还有没有别的想法?这是37年,中国在37年之前,难道就很安定吗?很和平吗?生(摇头)师:不是吧,甚至从鸦片战争开始,整个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个屈辱史,一个又一个条约你记得吧?整个就是一个中国人民的血泪史,同时,整个就是一个爱国青年、热血青年的探索史,你知道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以及二十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燃起的那个星星之火是不是?所以,中国的路崎岖与泥泞是不是37年今天才发生的?生:不是师:还有对历史的,历史的回顾,那么沈丽华说未来的道路是很长的,陈捷说是很艰难的,在这里我们看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生:没有回答师:如此的崎岖,未来会怎么样?(生自由答):担心、忧虑师:担心,忧虑,作者有一种忧思(师板书)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同学提出来的,封婷同学提出来说,“中国的路”指什么?你现在再想想,“中国的路”指什么?生:使中国的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师:是不是仅仅是抗战胜利之路?生:不是师:恐怕就不是了,你说的很好!怎么使我们的人民安定下来,甚至我再想的多一点,幸福起来,是不是摆脱我们民族悲剧命运的这条路啊!摆脱我们民族悲剧命运的这条路是如此的崎岖,是如此的泥泞呀!师(朗读):“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作者此时的感情是不是更加深化了!师:好,第十节,请大家在下面自由地、大声充满感情的朗读,并且读完之后你们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想象出,你看到了怎样一幅画面,然后互相倾听,互相补充,越详细越好,最后我们一起来赏析,好吗?开始吧。生自由朗读生互相交流师:好,大部分同学交流好了,那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这一段。发表一下你的见解。欣赏一下,来讲讲你对这段的理解、欣赏、评价。生1:作者通过两个整句,而且不单运用两个整句,语言更加的有节奏感,通过句式表达他当时非常悲愤的感情。师:悲愤的感情,咱们来读读好吗?师生同读: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师:还有吗?生1:还有就是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当时的中国非常的渴望和平。师:为什么这么说?解释一下。生1: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写出了当时的中国非常的战乱,想要和平,但是没有能力。师:你认为乞援是祈求和平,但是又乞援又颤抖,还是阴暗的天,好像没有能力的感觉,你理解的大地整体就是中国的象征,是不是?生:是的。师:嗯,好的,请坐。其他同学的感受?生2:这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绝望的心境。这句话说,“生活在绝望的污巷里,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看出当时的人们都心存绝望,就是这样,感觉很无助。师:好的,你感觉的是那种绝望,无助(教师板书)生3:“拥挤”是受到啮啃的地域比较广师:啊,“拥挤”让我们感觉到遭受遭受烽火啮啃的地域非常的广,所以大家都拥挤到现在这个地方,是吗?生4:“拥挤在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巷的话应该是那种很挤很窄的,而且还是污巷,家畜啊,田地应该也是被抢走了,“无数的土地的垦殖者”说明有很多很多人。师:对,所以赵丹说很多人失去了家园,拥挤在这里,你解释了“绝望的污巷”,很好,请坐。师:那么大家再想想这个污巷是不是一定就是真实的狭窄的巷子呢?生(摇头)不一定。师:也不一定,但是你解释的这个意象的感觉非常好,狭窄的还是污浊的。好的,还有人要说吗?生5:“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啮啃”两个字可以凸显出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怒之情。生5:因为啮啃,一般都说,烽火被烧着,然后他这里使用了啮啃两个字,师:知道什么叫啮啃吗?生(自由回答):老鼠咬师:嗯,老鼠咬的那种感觉,是不是?生5:列强对中国紧紧不放。师:好,好,还有吗?说得很好!生:没有师:请坐,你说的很好。师:大家看看最后这几句话,“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你的眼前的画面,师生齐读:“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师:中国人民,无数的垦殖者,他们什么样的心情?他们在对天乞援呀生:祈祷师:那种绝望当中又带着渴望,渴望能走出这种生不如死的境地的感觉。所以,同学们,当你,你想象一下,当你看到这个寒冷的雪夜里,无数的,中国的人民大众,一个个、一个个地跪在寒冷的、厚厚的雪地上,张开双臂,头仰向阴暗的天,那个双臂是颤抖的,向着这样的天乞援的时候,你的心情,是不是和作者一样,无法抑制。“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师:我们的视线从北到南一路下来,从地域上来说,我们几乎没有一处不充满着苦难,而从时间上来说,我们遭受的苦难可能还会那么漫长,那么久远啊。所以像同学们分析的,前面说的,中国摆脱民族悲惨命运的道路是如此的崎岖,如此的泥泞啊。师:大家看,我们中国的这些人民大众,是不是就被这些痛苦、艰辛、流浪、憔悴、侮辱、恐惧等等等等的一切所封锁着。“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教师板书)师:作者第四次咏叹的时候,恐怕不仅仅是一种叹了吧,情感上已经有愤,甚至是呐喊。师:最后,作者又发出了一个问题,“我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你怎么感受这一问?生1:他在想他能够做些什么来帮助国家。师:他在想我能做些什么,这是一种责任感。对吗?请坐,陈艺超你想说什么?陈:我觉得他在想自己的这一点点诗句,这一点点温暖对中国起不了什么作用,他在想要唤起很多很多的人一起去帮助中国。师:他想要唤起,请坐,他想要唤起人们,他自己是无力的,但是他想唤起,也就是说我们同学都感觉到了,尽管我很无力,我一个人的力量无力,我的生活境况又怎么样呢,我自己“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但是我依然想要为国家做一点事情。艾青自己不是在诗中说吗(师生同读我爱这土地)师:他的一切情感都源于热爱啊,这就是艾青的赤子之心!所以,同学们,你看,他是一种无奈吗,在面对民族灾难的时候,他是只会在那里无奈地无力地低吟呢,还是保持了那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生:火热的赤子之心。师:最后呢,我为大家朗诵一下整首诗,请同学们再次去感受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曾经有过的那个寒冷的雪夜,和在我们的中国这片土地上永远不会消失的火热的赤子之心。(师配乐朗诵)师:能给你温暖吗?诗人牛汉说“艾青下的这场雪厚重的使人透不过气来,直想吼出一腔的闷气,所以,这也是一种呐喊,如果你是当时的热血青年,或者说当你未来面对民族灾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呢?同学们,如果你对艾青的诗歌感兴趣,你可以查阅一下艾青的诗歌,写写你的感受,好吗?这节课,我们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板书:人民大众中国痛苦绝望悲叹愤恨悲痛忧思责任寒冷 恐怖赤子之心 农夫 小妇 垦殖者 热爱 迷茫 老母我艰辛 侮辱流浪 憔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课后问卷调查问题回答简要反思1. 文中四次出现“雪落在呀”,有什么作用?能够答到加强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的占54%,其余同学也能从表达作者情感,突出国家处境等角度作答。此外少部分同学从结构入手,比如点题,贯穿全文,强调主旨。诗歌手法的鉴赏没有明确讲解,学生的回答表明他们基本理解这种手法,能够体会到这种手法的基本作用。2. 文中有一处结构与其他段落不一样 ,其他段落基本都是一幅画面后“雪呀。”,而11节“中国的痛苦与灾难漫长。”独立成段,你能体会为什么吗?作者讲的是中国整体的痛苦与灾难,那作品写中国整体的灾难了吗,是借助什么办法讲的?3位同学没有回答第一问;1位同学只答了总结前文。其余同学的答案基本包括两点(1)强调了中国的痛苦与灾难的长久,(2)表达作者强烈的(忧虑、爱国、悲痛、痛苦、悲愤)情感。大概20%的学生只答了其中的一点。第二问,5位同学没答或答错,其余全部正确。同上3. 找出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几乎全班同学回答都不准确知识点不明确4. “封锁”的结果是什么?(详细)全部正确。此外还出现这样一些答案:封锁不住艾青的赤子之心唤起了中国人的对中国的热爱的情,纷纷杀敌保卫中国有良知勇敢的人们尝试着去努力挣开敌人的枷锁增加了对敌人的憎恨内容上的理解完全正确且涌现出教师预定答案中没有的理解。5. 你预习中的疑问解决了吗?解决了,并做了具体讲解且答案基本正确的49%;解决了但没做具体回答的或预习中没疑问的49%;有的解决了,有的没有2%。认真预习的同学大部分是有收获的6.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愿意课下读些艾青的诗或其他现代诗吗?愿意86%不愿意14%实现了教学目的7. 上了这节课,比起自己的预习有什么新发现吗?未回答2%;没有发现2%,有,但没具体讲,8%有发现并具体讲出自己的收获89%教学环节的设置基本符合学情,并且不做知识点和写法上的讲解,学生依然是有收获的,且这种收获也包括学生自己未写出来的对诗歌形式上的感悟。8. 你喜欢我们这样上课吗?有没有满足感?你对这节课有什么感受?(详细)a未回答2%b没有满足感 17%,具体情况如下:1)还行,没有,上得直冒冷汗,怕说错话,大气也不敢出,感觉比平时的上课要拘束。2)还行,没有,就这样和平常差不多。3)喜欢,没有。这节课我对艾青的诗有了细微的认识。4)喜欢,无,感受很好,十分新颖,还有音乐,十分舒心,知识点也由很齐的顺序呈现在我们眼前5)喜欢,没有,让我学会了对诗歌的感受,怎样去理解诗歌,非常严肃与伤心。6)还可以,但还是过于枯燥,可以再生动些。C喜欢,有满足感大部分同学提到的都是身临其境的感觉,气氛不错,加深对作者的理解。以及课堂的朗读。学生的满足感恐怕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且复杂,他们可以喜欢这堂课,但是却觉得没有满足感,第一位同学课堂回答问题最多,且表现很好,但是她说没有满足感。有的同学一言未发,他却说有满足感。高层次的满足感可能很复杂也众口难调,但最基本的满足感是学生情感的浸润和感性的收获。这是我们值得首先追求和探讨的。另外,附上两位加纳同学的回答。玛丽、普林斯来自加纳,在中国5年,语文考试成绩三十多分,中文口语流利,书面比较薄弱。上表中的比例不包括这两位同学。玛丽:1. 它跟下一段有重大的关系,且加重感情。2. 因为它没有重复的。是的它是用了情景3.未答4.绝望,无助的。5.是的,比如说,是讲什么的?是不是战争的,还有里面有些不懂的字。6.愿意7.有,发现我预习这个课与上了这个课比上来,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一种悲痛的感觉。8.喜欢。有满足感的,我对这首诗有悲愤,悲壮,和忧思的感觉。普林斯 1.表现出雪的可怕性,让读者感受到当时的情况如此的悲哀。啊字:能表现出一种通(痛)苦,通(痛)的很深。2.不是,(没有全体的写)因为本文最后一段“所写的无力的诗句,能给你些许的温暖吗?”可以看出灾难对中国的破坏有多深,甚之(至),作者所写的无力诗句都记不下当时的情况。所以作者才会写“能给你些许的温暖吗?”3.皱纹的脸当时农夫生活很苦 蓬发垢面的小妇 监禁4.未回答5.解决了,7节蓬发垢面的小妇6.是,愿意7.这次雪落对中国的害比我想的还深8.喜欢,给我留下很深的影响。原来诗歌读起来很好听关于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教学内容确定的思考题目中的话是教师上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问卷调查中一个学生的回答。问题是:你喜欢我们这样上课吗?有没有满足感?你对这节课有什么感受?这个学生的回答是:喜欢,有,让我知道诗歌读起来很好听。对于诗歌,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语文高考题目也有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察。毋庸置疑,我们的诗歌教学应该教会学生读诗,让他们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然而,这种鉴赏是公式化地品头论足,还是以欣赏为前提的领悟品味?这两种鉴赏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大不相同的。前者也许会使学生成为资深的诗歌评论家,但他不一定喜欢诗歌,后者教的学生也许只是个诗歌爱好者,但诗意一定会在他的生命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理想化地来说,我们的基础教育恰恰渴望培养出后者。如果以上这个大前提是对的,那么我们的日常诗歌教学该教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依然不能呆板地划定一个统一不变的答案。因为诗歌教什么,至少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该学段的学段教学目标。二、这首诗歌本身的特点;三、学生的学情基础;四、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被舍掉的“鱼”有没有被弥补的可能。高一和高三的学段目标肯定是不同的。能够对陌生的诗歌独立地作出鉴赏,这一定是高三最后形成的能力,鉴赏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积累的过程,高一势必是其中的一个阶段,那么,高一在诗歌鉴赏上的任务是什么呢?首先,如果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以诗歌的感受、欣赏作为前提的,并且如果这个前提不可逾越的话,那么对诗歌的感受与对诗歌的阅读渴望不是在高一培养,又是在什么时候呢?其次,鉴赏能力实现的途径和方法也一定是多种多样的,培养鉴赏能力是否一定要从“鉴赏”入手呢?这里有必要解说一下我们高中语文通常所说的诗歌鉴赏方法。一般说来,我们对诗歌的鉴赏包括内容和形式上的鉴赏,内容上主要体会诗歌的内涵,作者的情感或写作目的。形式上我们会去考察诗歌的表现手法,结构特点,语言运用等。而常见的问题着眼点就是“怎样”,比如,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某一句是怎样突出作者情感的;这首诗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等等。那么,我们高一的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否一定从“怎样”入手呢?我们是否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去考察“怎样”呢。譬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感情的?复沓有什么作用?”“饮酒中的悠然见南山的见有什么好处?”“沁园春长沙的语言有什么特色?”等等。对于“怎样”的回答就是一个由搜寻文字信息到分析、理解,最终概括、表达的过程。“怎样”是会引起思考,但这样的过程不一定需要深入地体会,更不需要与作者感同身受地共鸣。我们任何一个人在找东西的时候往往都没什么感情,顶多是焦急、担心,学生可能会更严重些,他们可能还会紧张、害怕。所以搜寻文字的过程很难去静下心来体会作者的感情,“找到”作者的感情和“体会”作者的感情完全是两码事。这个过程也可以像医生解剖病体一样去肢解对象,专门拿来某一部位做重点研究,以发现问题并得出结论。而在肢解的过程中,尤其在长期肢解训练的过程中,大概很少有医生会被生命体的美妙所感动吧,如果我们的诗歌教学是医生对肢体的这种解剖,我们还会感受到诗歌的美吗?当然,我们不是说以上这样的问题不该教甚至不许教,而是,我们的入手点以及我们对一首诗歌的教学重点是否该放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诗歌课堂是借助对部分的感受进而感受诗歌整体的感受过程还是寻找一个又一个肢解性问题的答案的搜寻过程。综上,从学段任务来说,感受诗歌之美(无论内容上的还是形式上的),让学生尽量喜欢上诗歌,这应该是高一诗歌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整个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最基本的前提。作为高一第一个单元的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无疑需要承担这样的任务,而从这首诗本身来看,它也非常适合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欣赏诗歌。说它适合,原因有二:其一、从这首诗的情感来看,它是本单元情感最浓的一首诗,它是最容易从心底打动学生的一首诗,它是最容易依靠朗读让人体会到诗歌美感的一首诗。再别康桥的美来得没有它深沉,如同轻柔的小夜曲,可以深入人心但不会痛彻心扉,双桅船是对思考力的挑战,是感性与理性结合能力最好的感受材料,是体会朦胧诗特点的最好的素材之一。地球,我的母亲是年轻人时代性的激情迸发,郭沫若的情感强烈张扬,而艾青的情感浓厚而深沉,一个是火山爆发,人人易见,一个是海底潜流,发现的过程本身就有深入体会的乐趣。所以,本单元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首诗非常适合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其二,这首诗并不复杂,不需要在含义上大费周折地去思索。形式上又不像再别康桥来得那么明显,亦无多么奇巧的形式特点,散文化的风格让人们很容易忽略它的诗意美。诗歌时代背景与学生的时代背景相差很大,学生自己很难感同身受。毫无悬念的内容和相对长的篇幅又很不符合当今时代人们的快餐风格。学生,或许不只是学生,可以很容易读懂诗歌的意思,但只是匆匆读过而已,结果是“知道”了,而诗人深切的情感,对祖国深沉的感情是很难感受到的。所以,这首诗是有教头的,教的恰恰就是对现代诗歌语言的感受和对作者情感的体会。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我们还会遇到很棘手的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我们该如何处理教学内容与时间的矛盾呢?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四十分钟,尤其是当我们想保持一节课的相对统一集中时,可能必须要舍弃一些其他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未必不重要,但是放在一节课也许就会破坏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样的内容是否可以在这节课舍弃呢?其实,我们的教学过程永远是动态的,我们不能在教学上“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把所有内容都留到明天解决,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在一节课里求全责备。我们要看今天舍弃的鱼是否有弥补的机会。在高一这组诗歌单元中,几首诗恰恰可以形成教学重点上的补充。再别康桥是让学生感受诗歌形式美的典型范例;双桅船既可以挑战学生的思维力又可体会朦胧诗带来的美感,而地球,我的母亲是热情洋溢的典范。假设我们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牺牲了对诗歌意象的详细讲解,我们可以在双桅船中再次复习,因为双桅船中意象是不可避开的重点;假设我们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牺牲了复沓手法的鉴赏,那么蒹葭里我们的机会来了,复沓,重章叠句以及反复是我们可以比较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