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进步必须实行多路径战略.doc_第1页
产业技术进步必须实行多路径战略.doc_第2页
产业技术进步必须实行多路径战略.doc_第3页
产业技术进步必须实行多路径战略.doc_第4页
产业技术进步必须实行多路径战略.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业技术进步必须实行多路径战略产业技术进步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核心内容,从计划经济时期的“自力更生为主、引进技术为辅”,到19801990年代的“以市场换技术”,再到近年的“自主创新”。但不少论者将这些战略对立起来各执一端,本文作者提出:应充分把握经济全球化机遇,结合我国实际推行多路径技术进步战略,高效低成本地实现产业技术进步目标。 内源与外源发展道路是什么关系 发展中国家产业技术进步有三个途径:贸易、投资与自主研发。贸易方式即购买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投资方式即引进技术较先进的外商直接投资;自主研发则由本国企业(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或研发机构自主创新。前两种途径属外源式道路;后一种途径属内源式道路。但对二者关系的界定,涉及我国产业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 划分两条道路是按技术来源而非企业性质。有种误解即说起内源式发展,似乎就是本土企业专利,其实外商投资企业也可成为内源式道路主体。如其在华设立研发机构搞研发,为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搞适应性研发,有些技术成果还向其母公司或外国公司出售,这实际上是内源式道路。本土内资企业也可能是外源式道路主体,内资企业既可是购买境外先进技术的主体,也可是通过合资方式引进具有先进技术的外商投资项目主体。 两条道路各有优劣。外源式道路的好处一是成本低,引进成本通常是自我研发的三分之至五分之一;二是技术风险低,自主研发不能保证在预定时间和成本中得到成果;三是时间可控,技术获得时限可通过合约限定。不利之处是有些技术难进口或成本过高,也难形成专利。而知识产权已成为竞争新手段,必须重视这些不利之处。 内源式道路的好处是可获得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既可用其收取专利费,也是与竞争对手互换专利使用权的筹码,重要的是可提升本国研发能力。 对企业而言,如技术成熟度较高或可获取性强,会采取外源式道路;可获取性不强、难度较大成本也高的尖端技术,自我研发。 对国家而言,当本国产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时,通过走外源式道路,可在较短时间跨越一些技术台阶,使产业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过去20多年我们强调引进外资,强调以市场换技术,就是走外源式道路。但当技术水平与国外最先进技术差距很小时,技术进步难度大大增加,外源式道路成本逐步上升甚至失效。因此对最先进技术,只能走内源式道路。目前我国一些领域技术水平接近国际水平,技术升级遭遇瓶颈,加之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重要性增加,政府更加强调自主创新,但一些论者因此否定外源式道路的重要性则失之偏颇。 中国应实行多路径技术进步战略。外源式道路还有广阔空间,其仍是快速、低成本的技术进步路径。全球化不断深化也为采取该道路提供新机遇,如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境外研发资源。我国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引进基础上通过自主研发,实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进步目标。 充分发挥外商投资对产业技术进步的作用 外商投资企业与东道国本土企业的技术进步到底是什么关系?有两种可能:一是“挤出效应”,即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剥夺了东道国企业发展机会;二是“溢出效应”,即外商投资企业进入,带动东道国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溢出效应”主要有以下体现: 示范效应:外商投资企业带来更先进或质量更好的产品,东道国企业近距离模仿使其技术进步; 培育市场需求:外商投资企业将新产品带入东道国,通过广告、市场推广等行为,培育东道国市场需求,外资企业虽得以率先获取东道国市场,但也承担了市场培育成本。东道国企业可充分利用本土需求,开发相应产品,发展新兴产业,提高技术水平。如外资企业率先对我国手机产业提供移动通讯设备和终端,在中国培育起世界第一大移动通讯市场,本土企业迅速跟进,在三、四年时间内,将本土品牌手机市场份额从零提高到50%以上。 前后向联系:外商投资企业日益注重采购本地化,为保证产品质量、性能和交货期,会向东道国本土配套企业提供图纸、技术规范与要求,甚至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将本土企业带入国际分工网络,大大提升本土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关服务业技术水平也得到提高,如高技术外资企业来华投资后,对物流效率要求甚高,直接带动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 管理本地化:发展中国家最稀缺资源是国际化管理人才,而管理本地化是跨国公司趋势,客观上为东道国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源做出贡献。 研发本土化:外商投资的在华独立研发机构已超700家,对本土企业开展研发提供示范。 人员流动:外资企业管理和研发人员流动,会将先进管理水平、技术和“诀窍”扩散给东道国企业,同时培育本土研发能力,人员流动是跨国公司对本土技术溢出最重要途径之一。 构建先进制造平台:发展中国家即使有较强研发能力,也往往因缺乏先进制造平台而使研发成果束之高阁。外资企业大量进入可弥补这一不足,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将研发能力与先进制造平台相结合,在新兴产业形成竞争力。如大量外商投资企业进入我国IT产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形成IT产业群,华为、中兴等本土企业致力于自主研发,借助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发展为移动通信领域具全球竞争力的新兴设备制造商。如没有外资企业在该地区大量投资形成先进制造能力,中国企业自主研发成果要取得如此成功的产业化,绝非易事。 竞争:竞争对东道国企业的技术进步作用往往被忽略甚至误解,因为“挤出效应”正是通过竞争产生,但竞争恰是技术进步的不竭动力。由于竞争外商投资企业不断带来更先进技术或开发新技术,东道国企业在与其竞争中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东道国企业如不能在这种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则这个国家只能实行高保护的进口替代战略,否则一旦开放市场,本土企业会一败涂地。 近年来外商开始对华扩散研发机构。据商务部统计至2004年上半年,全国独立外资研发机构700余家,其对东道国技术进步同样有“挤出效应”和“溢出效应”。其“挤出效应”主要是与国内研发机构争夺人才和研发经费;“溢出效应”主要是吸引海外高端人才、通过人员流动与示范、合作研究、培训等方式扩散新技术、管理经验和提升人力资源。目前进一步发挥外资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还有很大空间,但现行政策重在吸引外资研发机构来华,忽略了促进与鼓励其“溢出效应”,后者应作为未来政策调整重点。 就外商投资对东道国技术进步的作用进行评估时,要对其“挤出效应”与“溢出效应”进行总体比较,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看到个别行业、个别地区本土企业在竞争力失利,就认为外商投资企业不利于技术进步。东道国不应去争论外商投资是否有利于促进本土技术进步,而应研究制定最适合的战略与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商投资企业促进本土技术进步的正面作用,抑制或消除其负面作用。 中国曾长期实行“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但近年来人们开始对其效果评估与反思。勿庸置疑,这一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政府以市场准入机会为筹码,要求外国企业或外商投资企业向中国企业(包括合资企业)转让新技术,成功的例子相当多。但该战略存在内在悖论:要有效实施这一战略,政府必然对外国企业或外资企业市场准入具有相当控制力(否则政府就没有换技术筹码),但政府的控制也限制了市场竞争在这个产业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其对产业技术进步的效果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外国企业/外资企业为换取进入中国市场入场券,一次性向中方企业转让一定先进技术;二是由于竞争压力不足,外资企业进入后进一步推进技术进步的动力不足,汽车工业最典型。由于对汽车市场过度保护,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桑塔纳车多年未升级换代。 如将汽车工业与实行开放竞争的家电、IT等产业进行比较不难发现,后两个产业技术进步速度更快,我国企业竞争力提高也更快。加入WTO后市场保护水平大幅下降,同时由于取消了外资企业内销的法律限制,政府控制市场准入能力大大下降,继续实行“以市场换技术”战略难度越来越大,但汽车工业技术进步速度却更快。这说明“以市场换技术”战略虽有助于引进先进技术,但对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逊于“开放竞争”战略。 一个迄今难以取得共识的问题是: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进步,算不算东道国产业技术进步? 法律上说外商投资企业是在中国注册的企业,是构成中国经济的一部分。在华外商投资企业获得的知识产权,所有权也属于在华企业。一些在华子公司甚至将其知识产权出售给其境外母公司,收取知识产权费。最近我国有关部门开始允许外资企业提供国防产品,似乎更倾向于将其作为我国经济的一部分。但目前在华外资企业对母公司技术依赖程度较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动力不足,在国内讨论自主知识产权时,大多数论者常不自觉地将外商投资企业排除在外。如不将其作为我国经济组成部分,外商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特别是中方控股合资企业如何区别?笔者认为,应将外商投资企业视为我国经济的一部分,其技术进步也是我国整体技术进步的一部分,在看到外资企业知识产权最终控制权与本土企业的差别时,也应鼓励其自主创新活动。外商投资企业不仅是技术外源,也可能成为技术内源。 用制度创新保障自主创新 知识产权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内容。不少经合组织成员国提出发展知识型经济的主张,日本更提出“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知识产权也日益成为跨国公司保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借此打击竞争对手,特别是后起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对手。我企业将遭遇越来越多的知识产权壁垒,如3C和6C强制性收取我国DVD机专利使用费等。面对竞争新格局,无论国家还是企业,加强自主创新都具有战略意义。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技术进步成果显著,企业主要通过引进先进设备来实现,创新投入较低。2003年中国重点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重仅1%,其中比重在1%以下的企业占75%,2003年中央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平均为1%,比重不到0.5%的企业占55.3%。而全球500强的美方上榜企业是5%20%。如不能在引进新技术的起点上自主创新,中国企业就难以积累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将永远处于不利地位。 但自主创新需制度创新来保障。台湾省发展IT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自1980年第一个半导体制造公司台湾联华电子建立迄今,台湾半导体产业取得巨大成功,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半导体生产地,其中晶园代工制造、封装、测试居世界第一,设计居世界第二。 探究其主要成功原因,应该是技术进步战略和制度创新。 台湾政府推动的制度创新很有特色,主是内容包括:第一,政府引导大学或科研机构研究重大共用技术,其中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电子所在IT技术调适、吸收、转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政府引导产、学、研结合,最具特色的是由工研院电子所衍生的公司,在民间企业尚不具备相应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将科研成果产业化时,台湾政府主导建立相关企业,利用政府研究机构的人才、技术建立的衍生公司,将新技术转化为生产力。联华电子、台积电、台湾光罩等台湾著名IT公司,均由电子所衍生;第三,为降低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而设立科学园区,在园区中对土地、税收、资金、人力资本等实行优惠政策,形成IT产业集群。 台湾经验说明后起经济体即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也不能完全交由市场。政府在技术创新中地位非常重要,但这绝不意味越俎代庖,而是按市场规律,既制定正确的产业技术进步战略,又为保障与推动技术创新、特别是转化为生产力进行制度创新。 我国拥有丰富且成本低廉的人力资源,自主创新有优势。但自主创新体制基础薄弱,制约了我国大规模自主创新活动。企业是技术创新主体,但我国大型企业主要是国企,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技术创新动力。大量外商投资企业技术较先进,但对母公司技术依赖较强,甚至受制于母公司种种限制,难以成为自主创新主体。民营企业尚未进入大规模自主创新阶段。中小创业型企业要求的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及其他融资工具尚未得到应有发育。目前大量科技力量仍存在于独立的科研院所,这些院所主要依赖财政投入,热衷于理论创新,与产业结合度差,科研成果产业化机制不顺。只有进行系统的体制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和提升人力资源优势,使创新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充分把握自主创新新机遇 在全球配置资源,是经济全球化为企业带来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该机遇,将我国比较优势与海外资源相结合,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新选择。 一是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这是取得国际先进水平研发成果的一条捷径。如华为在印度、俄罗斯、芬兰等国建立不同的研发中心,利用印度的软件人力资源、俄罗斯算法等优势及芬兰移动通信领域的研发专家。截至2004年底,我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已超70家,对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作用很大。 二是收购海外研发机构,是近年我企业获取海外研发能力的另一捷径。TCL收购法国汤姆逊彩电部门获得其在法国、美国和新加坡的三个研发中心,大大增强了研发能力,其同时收购阿尔卡特手机部门获得其移动通信研发中心;京东方收购韩国现代液晶显示部门获得液晶研发能力;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部门也获取相应研发机构。 三是引进海外专业人才,这是一条低成本之路。奇瑞汽车公司从国外跨国公司引入专业人才,与本土低成本研发资源相结合,迅速形成较强研发能力,不断推出新车型,成为自主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面旗帜。大量华人留学生在海外从事高级科研工作是我国一个独特优势,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 四是充分利用海外风险投资基金与资本市场。风险投资对中小创业型企业而言,是使成果产业化的捷径。我国风险投资业不发达,风险投资基金数量少、金额小,退出机制也不健全。应大力引进风险投资,打通中小企业海外创业板上市通道,新浪、盛大、百度等,均充分利用了境外风险投资基金和资本市场。 五是国际合作研究。对一些重大科研课题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可降低研发成本,取得规模优势,也是科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