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doc_第1页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doc_第2页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doc_第3页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doc_第4页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Science,Technology and Human Society主讲教师:蔡仲 职称:教授 研究专长: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所在院系:哲学系 联系电邮:一、教师简介: 领衔教师:蔡仲,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数学学士、科学技术哲学硕士与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史、科学文化。1999-2000年,美国University of Illinois(UIUC)高级访问学者;1998年7月曾受美国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邀请,到美国克莱蒙研究生院出席第三届怀特海学术会议;2006年7月出席在奥地利萨尔斯堡大学召开的第6届国际怀特海学术会议;2007年3月出席台湾辅仁大学召开的“创生与历程中西对话”国际会议。承担过本科生“高等数学”、“科学史”、“统计学”、“科学与文化”(本科新生研讨课)等课程;专业硕士生“科学技术哲学”、“科学与文化研究”等课程;专业博士生“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科学哲学的后实证研究”; 全校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理工类博士研究生公共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等课程的教学。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60多篇,专著3本,译著5部。曾独立承担国家社会基金一项(2004年)、教育部基金一项(2010年)、独立承担并完成南京大学985二期工程子项目一项(2006年)、江苏省社科基金一项(2003年)。曾获南京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2008)。团队成员:戴建平,理学学士、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科学哲学、科学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2001年以来,一直承担“科学思想史”、“现代科技概论”、“自然哲学导论”等哲学系和匡亚明学院本科生课程,以及全校理工类硕士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理工类博士研究生公共课“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等课程的教学。在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专著3部,译著5部。曾独立承担并完成南京大学985二期工程子项目两项。曾获江苏省社会科学二等奖(集体完成者之一),多次获南京大学金箔奖教金(2003,2005,2006)。刘鹏,哲学学士、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和博士。2010年起任教于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2007年9月-2008年9月,巴黎政治学院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科学哲学的后现代转向、科学与技术的社会研究。从教以来,承担了哲学系研究生课程“西方科学哲学”、哲学系本科生课程“科学思想史”以及全校理工医科硕士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全校本科生新生研讨课“科学与文化”(与蔡仲教授合上)等课程的教学。曾在哲学动态、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译著两部,其中我们从未现代过入选“2010年中华读书报年度图书之100佳”。二、课程简介: “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通识教育课程将采取跨学科的视角全面审视当今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打破既有学科专业的限制,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提升学生跨学科的学术眼光和学术敏感性,培养其科学素养,锻炼其理性思维能力,以通识教育为立足点,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塑造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完整人格,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全面的、合理的科学技术社会观,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以及可能的跨学科学习奠定合理的理论根基。本课程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科学技术化时代的人类社会、社会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影响、科学与人生。第一部分具体包括,科学技术如何促进社会发展、大科学时代的科学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引发的社会和伦理问题;第二部分包括,科学观和技术观的合理界定、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外在影响(体制层面)、社会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影响(文化层面)、宗教和伦理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规范作用;第三部分包括,作为世界观的科学、科学的理性精神以及科学中的怀疑与批判、科学与信仰、生活中的科学、科学与人生观。三、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在于以跨学科的视角统合对“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关系的考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打破目前文理分割的条块教学模式,开阔学生跨学科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其科学的思维能力和理性的判断力,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社会观,从而塑造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相统一的完整人格的学生。四、教材及参考资料:相关教材:(1)科学、技术与社会概论, 殷登强 主编,广东教育出版社,2007(2)科学与社会 英上议院科学技术特别委员会著,张卜天、张东林译,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参考资料:1、诺曼列维特,被困的普罗米修斯科学与文化的当代矛盾,戴建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约翰齐曼,真科学,曾国屏等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3、陈方正,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4、戴建平,当代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批评,江苏人民出版社。5、段治文,当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变革,浙江大学出版社。6、宋子良主编,理论科技史,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7、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8、杰拉尔德爱因斯坦、历史与其他激情20世纪末对科学的反叛,刘鹏、杜严勇译,柯文校,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9、赵万里,科学的社会建构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0蔡仲,后现代相对主义与反科学思潮科学、修饰与权力,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哈姆林克,赛博空间伦理学,李世新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张君劢、丁文江等著,科学与人生观,上海:亚东图书馆。13、卡尔萨根,魔鬼出没的世界,李大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10。14、方舟子,科学成就健康,北京:新华出版色和,2007。网站:科学松鼠会网址:/三思科学网,/科学网,/五、教学方式:以教师的授课为主,学生的自学为辅。具体按以下程序展开:教师给学生描绘内容、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指导下,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让师生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课外读书班,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去获得知识。六、教学大纲:第一部分:课程绪论(共2讲)(蔡仲讲授)本课程主要讲授科学、技术、社会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即科学和技术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情境中实现的。因此,我们要了解现代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就必须探索社会、政治与文化的力量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并考察科学与技术的观念对人们当代生活与思维方式的影响。主要介绍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课程计划、课外阅读文献以及考核方式等。1. 国内外“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研究现状、本科高水平课程建设及其意义介绍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在“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研究内容、建制与本科生课程建设情况,让学生把握一系列促进科学技术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科学观、新价值观与新发展观,以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整体化之网之反思性理解、提高学生关注涉及到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如,和平问题、发展问题、环境问题、科学与人生等问题)的社会责任意识。2.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社会的科学技术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第一讲:社会的科学技术化研究主要讲授社会生产、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领域中的全面科学技术化,体现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的积极力量,这是20世纪中叶以来社会发展的一大趋势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社会生产的科技化3未来是科学技术化的社会4主导技术的群体化5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6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化第二讲: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主要从社会的角度去研究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视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条件。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已经成为20世纪的一个强大趋势,这也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从内在主义转向外在主义的客观基础。1从小科技到大科技2科学技术的产业化3科技、教育、经济的一体化4科学的社会建构5技术的社会建构第二部分:具体课程提纲第一编: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当代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共3讲)(蔡仲讲授)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让学生把握前两次课所讲授的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基本理论与意义。第一讲:21世纪的前沿科学生命科学的伦理问题1. 人类基因研究(基因决定论的挑战、基因研究与人类的尊严、基因治疗的目的)2. 辅助生育技术(代理母亲引起的道德问题、人工授精及其争论)3. 克隆人(克隆人的政策法规、克隆人的伦理之争)4. 安乐死及其道德之争第二讲:原子弹时代的物理学家1. 从E = MC2到原子弹的社会文化语境2. 爱因斯坦与帕格沃什科学与世界事务大会3. “哥本哈根之谜”与德国物理学家的道德困境第三讲:计算机的伦理思考1. 网络伦理:电子空间引起的新伦理问题2. 侵犯隐私权:被监视的社会3. 黑客带来的伦理问题4. 软件盗版与知识产权第二编:社会对科学的影响(共6讲)(刘鹏讲授)总论:本部分主要探讨社会对科学产生影响的几种方式:社会影响科学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制约科学研究的内容;社会影响科学标准的界定方式。同时,考察人类历史上的几次反科学思潮,并对当下国际学术界的反科学思潮社会建构主义进行批判分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既反对科学万能主义,也反对科学虚无主义,正确认识科学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形成合理的科学社会文化观。第一讲:科学和技术是什么?科学是什么,这是我们对科学进行社会考察的基础,因为科学观界定了社会对科学所可能发生影响的范围和限度。技术是一种知识还是一种技能性实践?技术的基础是什么?本章主要对几种基本的科学观和技术观进行考察,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科学观,在此基础上展开后面几讲的讨论。1. 科学是从事实中推导中出来的知识?2. 如何区分科学与非科学?3. 科学发展是否存在进步?4. 技能型技术:科学的技术基础5. 知识型技术:技术的科学基础6. 合理的科学观和技术观应该是什么?第二讲: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外在影响如果我们坚持一种理性主义的科学技术观,那么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将会被限定在科学技术的外围,即只能够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和方向。这对于我们理解大科技时代的科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视角。1. 历史上的科学和技术: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影响2. 现实中的科学和技术:全球化对科技研究的影响3. 科学、科学家与社会组织4. 科学、工商业与政府5. 科学与传媒6. “大科技”时代以社会为导向推动科技发展第三讲和第四讲: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内在影响如果认可一种相对主义的科学观,那么社会对科学的影响将被允许进入科学的内部,即社会因素能够影响科学的内容。对这种观点进行合理批判,是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科学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1. 西方社会反科学思潮的历史2. 社会视角下的科学和技术3. 波义耳真地发现了真空吗?科学事实的社会建构过程4. 发现还是发明?巴斯德与细菌5. “飞机如何上天”?反科学思潮的局限性6. 理想的科学与现实的科学合理的科学观应该是什么?第五讲:宗教对科学发展的规范作用宗教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特殊形态。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中,宗教对科学发展起到了很强的规范作用。这种规范作用有时能够积极推进科学的发展,有时会阻碍科学的发展。1. 宗教与科学相结合的典范:毕达哥拉斯与柏拉图2. 在宗教主导型社会中宗教对科学的规范作用以日心说的发展为例3. 宗教与科学在新时代的争论以美国神创论与进化论之争为例4. 合理的科学宗教观第六讲:伦理对科技发展的规范作用在当今的大科技时代,科学发展越来越需要伦理道德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的介入。这种介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方面表现为科技研究过程中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伦理和道德规范,另一方面表现为科技成果的社会应用所引起的伦理和道德问题。1. 事实与价值的二分对于科技研究的重要性与局限性2. 科技研究的模式:从小科学到大科学、从科学技术分离到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3. 大科技时代的科研道德规范以及对科研不端行为的预防与治理机制4. 科学技术的伦理寓意以及伦理对科技发展的规范作用5. 求真的科学和技术与求善的科学和技术第三编:科学与人生(共5讲)(戴建平讲授)第一讲 作为世界观的科学1、科学家眼中的世界2、科学世界观与非科学世界观的对比3、如何培养科学世界观第二讲 作为文化的科学:从“两种文化”到“科学大战”1、科学家看待、处理问题的相通性:作为文化的科学2、斯诺论“两种文化”3、科学迎击文化敌手:当代西方精神生活中的科学大战4、科学、人文与人的完整性第三讲 科学与人生观:科学与现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形成1、科学、自由与理智自主: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