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工程师大纲及笔记.doc_第1页
质量工程师大纲及笔记.doc_第2页
质量工程师大纲及笔记.doc_第3页
质量工程师大纲及笔记.doc_第4页
质量工程师大纲及笔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质量专业基础知识与实务复习笔记上篇 质量专业相关知识第一章 质量管理概论一、质量与质量管理(一)质量的基本知识1. 掌握质量的概念(含相关术语:组织、过程、产品、体系等)质量: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 要求指“明示的、通常隐含的或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组织:是指“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得到安排的一组人员及设施”。组织是由两个或连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安排通常是有序的。 过程:是指“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过程有输入、实施活动和输出三个环节组成。过程可包括产品实现过程和产品支持过程。 产品:是指“过程的结果”。产品有四种通用的类别:服务、软件、硬件、流程性材料。 顾客:是指接受产品的组织或个人。 体系: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质量的内涵是有一组固有特性组成,并且这些固有特性是以满足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所要求的能力加以表征的。质量具有经济性、广义性、时效性和相对性。经济性:高质量意味着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效益的产品。广义性:质量不仅指产品质量,也可指过程和体系的质量。时效性:组织应不断地调整对质量的要求相对性2. 熟悉质量特性的内涵 质量特性是指产品、过程或体系与要求有关的固有特性。质量概念的关键是“满足要求”,这些“要求”必须转化为有指标的特性,做为评价、检验和考核的依据。3. 熟悉质量概念的发展符合性质量的概念:它以“符合”先行标准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适用性质量的概念:它是以适合顾客需要的程度作为衡量的依据。(二)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1. 熟悉管理的职能2. 了解管理的幅度和层次3. 掌握质量管理的定义(含相关术语: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4. 掌握全面质量管理的含义5. 了解质量管理发展的阶段质量管理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质量检验阶段20世纪初,美国出现的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运动”,将质量检验机构独立出来。从工长的质量管理到检验员的质量管理。统计质量控制阶段:数理统计方法与质量管理相结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休哈特发明了控制图,标志着质量管理从单纯的事后检验进行检验加预防的阶段。1929年抽样检查方法1931年休哈特发表了工业产品质量的经济控制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国军政部门1941年至1942年间公布了Z1.1质量管理指南、Z1.2数据分析用控制图、Z1.3生产过程质量管理控制图法,并在二战后推广到了民用工业。全面质量管理阶段1961年,菲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6. 熟悉八项质量管理原则7. 熟悉过程方法模式8. 掌握顾客、顾客要求和顾客满意的概念9. 了解顾客要求的识别与确认10.了解顾客满意度和顾客满意度指标11.掌握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目的、使用范围12.熟悉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主要结构和内容概要13.了解质量管理专家的质量理念(休哈特、戴明、朱兰、石川馨等关于质量的理念)二、质量与标准化(一)标准月标准化的基础知识1. 掌握标准与标准化的基本概念2. 了解标准化的作用3.掌握我国标准的分级和标准的性质(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保准1. 掌握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概念2. 熟悉采用国际标准的程度(三)企业标准化1. 掌握企业标准化的概念和基本任务2. 熟悉企业标准体系的构成3. 熟悉对企业标准贯彻实时的监督三、产品质量法和职业道德规范(一)产品质量法1. 熟悉朝品质量法的立法过程2. 掌握产品质量法的使用产品范围3. 熟悉产品质量责任的概念4. 掌握判断产品质量责任的依据5. 熟悉产品质量担保责任制度6. 掌握产品质量法中对企业质量管理的要求7. 掌握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8. 熟悉产品质量法明令禁止的产品质量欺诈行为9. 熟悉产品质量法对企业及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和激励引导措施(二)职业道德与专业能力要求1. 熟悉质量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2. 熟悉质量专业技术人员专业能力的基本要求第二章 质量管理体系一、质量管理体系基本知识(一)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术语1. 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基本术语2. 熟悉供方、相关方、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计划、记录等概念(二)质量管理体系基础1. 掌握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和作用2. 掌握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产品要求的关系3. 了解质量管理体系的方法4. 熟悉过程方法的概念5. 熟悉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作用6. 了解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7. 熟悉文件的价值和类型8. 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评价的方法及方式9. 了解持续改进的目的和步骤10.熟悉统计技术的作用11.了解质量管理体系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12.了解质量管理体系与优秀模式的关系二、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1. 了解ISO9000族标准的由来2. 熟悉2000版ISO9000族文件的结构与特点3. 掌握2000版ISO9000族核心标准的主要内容和应用范围三、质量管理体系审核1. 掌握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主要术语2. 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目的和分类3. 了解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的主要活动及主要内容4. 熟悉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与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区别及联系四、质量认证(一)合格评定1. 熟悉合格评定的概念及分类2. 了解认可的概念及分类3. 掌握认证的概念及分类(二)产品质量认证1. 掌握产品质量认证的概念2. 了解质量认证的发展3. 了解质量认证制度的主要类型4. 掌握我国强制认证的标志(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 掌握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概念2. 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发展3. 掌握认证认可条例中的有关规定4. 熟悉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关系5. 了解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主要活动及内容第三章 质量检验一、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一)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1. 掌握质量检验的定义2. 熟悉质量检验的基本要点3. 了解质量检验的必要性和基本任务(二)质量检验的功能、步骤、形式1. 熟悉质量检验的主要功能2. 掌握质量检验的步骤3. 熟悉质量检验的形式二、质量检验的分类(一)按检验阶段分类1. 掌握按产品形成阶段划分检验的分类及基本概念2. 熟悉进货检、过程检验、最终检验的内容(二)按检验场所分类1. 掌握按检验场所划分检验的分类及基本概念2. 掌握固定场所和流动检验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三)按检验产品数量分类1. 掌握按检验产品数量划分阶段划分检验的分类及基本概念2. 熟悉全数检验和抽样检验的优缺点(四)按检验执行的人员分类1. 了解自检、互检、专检的含义2. 了解自检、互检、专检的适用范围(五)按对产品损坏程度分类1. 了解破坏性和非破坏性检验的含义2. 了解破坏性和非破坏性检验的特点(六)按检验技术手段分类1. 掌握理化检验、感官检验、生物检验的基本概念2. 熟悉感官检验的重要性和优缺点3. 熟悉感官检验结果的表示方法4. 熟悉生物检验的特点5.了解物理、化学、生物检验的分类第四章 计量基础一、基本概念(一)计量基本概念1. 掌握计量的定义从广义上说,计量是对“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确认的过程。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保障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计量学是关于测量的科学,它涵盖测量理论和实践的各个方面,而不论测量的不确定度如何,也不论测量是在哪个领域中进行的。2. 了解计量的内容计量的对象:物理量、工程量、化学量、生理量、心理量。了解计量的内容;计量的内容通常来可概括为六个方面:(1)、计量单位与单位制;(2)、计量器具(或测量仪器),包括实现或复现计量单位的计量基准、计量标准与工作计量器具;(3)、量值传递与溯源,包括检定、校准、测试、检验与检测;(4)、物理常量、材料与物质特性的测定;(5)、测量不确定度、数据处理与测量理论及其方法;(6)、计量管理,包括计量保证与计量监督等。3. 熟悉计量的分类根据计量的作用与地位,分为科学计量、工程计量和法制计量三类,分别代表计量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公益性三个方面。(1)科学计量是指基础性、探索性、先行性的计量科学研究,它通常采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准确定义和实现计量单位,并为最新的科技发展提供可靠的测量基础。(2)工程计量,又称工业计量,是指各种工程、工业、企业中的实用计量。(3)法制计量是指由政府或授权机构根据法制、技术和行政的需要进行强制管理的一种社会公用事业,其目的主要是保证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资源控制、社会管理等有关的测量工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二)熟悉计量的特点计量的特点一般归纳为四个方面:(1)准确性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量真值的一致程度。由于实际上不存在完全准确无误的测量,由此在给出量值的同时,必须给出适宜的不确定度或可能误差范围。所谓量值的准确性是在一定的测量不确定度或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范围内,测量结果的准确性。(2)一致性是指在统一计量单位的基础上,无论在何时何地采用何种方法,使用何种计量器具,以及由何人测量,只要符合有关的要求,测量结果应在给定的区间内一致。即:测量结果应是可重复、可再现(复现)、可比较的。(3)溯源性是指任何一个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都能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断的比较链,与测量基准联系起来的特性。这种特性使所有的同种量值,都可以按此条比较链通过校准向测量的源头追溯,也就是溯源到同一测量基准(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从而使其准确性和一致性得到技术保证。(4)法制性是指计量必需的法制保障方面的特性。从狭义上讲,计量是与测量结果置信度不关的、与测量不确定度联系在一起的一种规范化的测量。(三)计量法律和法规1. 了解计量法律、法规体系的构成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简称计量法,是调整计量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985年9月6日经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2. 熟悉计量法的基本内容计量法是国家管理计量工作的根本法,是实施计量法制监督的最高准则。共6章35条,基本内容包括:(1)计量立法宗旨;(2)调整范围;(3)计量单位制;(4)计量器具管理;(5)计量监督;(6)计量授权;(7)计量认证;(8)计量纠纷的处理;(9)计量法律责任等。制定目的:是为了保障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的准确可靠,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计量保证,并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的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消费者利益,以及保护国家的利益不受侵犯。计量行政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包括两类:(1)国务院根据计量法所制定(或批准)的计量行政法规。(2)省、直辖市、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地方计量法规。计量规章、规范性文件包括三类:(1)国务院计量行政部门制定的各种全国性的单项管理办法和技术规范。(2)国务院有关主管理部门制定的部门计量管理办法。(3)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计量行政部门制定的地方计量管理办法。二、计量单位(一)概述1. 了解计量单位的定义计量单位:是指为定量表示同种量的大小而约定地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计量单位制:为给定量值给定规则确定的一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称为计量单位制。2. 掌握法定计量单位的定义法定计量单位:指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国际单位制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主体,所有国际单位制单位都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国家选定的作为法定计量单位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与国际单位制单位相同的法定地位。 一般不得使用国际标准或有关国际组织的出版物中列出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选入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除外)。(二)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1. 了解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国际单位制是米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一贯单位制,其国际通用符号为“SI”。由SI单位(包括SI基本单位、SI导出单位),以及SI单位的倍数单位(包括SI单位的十进倍数和十进分数单位)组成,具有统一性、简明性、实用性、合理性和继承性等特点。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构成:(1)SI基本单位共7个;(2)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共21个;(3)由SI基本单位和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SI导出单位;(4)SI单位的倍数单位包括SI单位的十进倍数单位和十进分数单位,构成倍数单位的SI词头共20个;(5)国家选定的作为法定计量单位的非SI单位共16个;(6)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2. 掌握SI基本单位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长度米m质量千克(公斤)kg时间秒s电流安培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量摩尔mol发光强度坎德拉cd3. 熟悉SI导出单位和SI单位的倍数单位SI导出单位是用SI基本单位以代数形式表示的单位。这种单位符号中的乘和除采用数学符号。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包括SI辅助单位在内的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另一部分是组合形式的SI导出单位,即用SI基本单位和具有专门名称的SI导出单位(含辅助单位)以代数形式表示的单位。在SI中,用以表示倍数单位的词头,称为SI词头,它们是构词成分,用于附加在SI单位之前构成倍数单位(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而不能单独使用。书中共列出20个词头,所代表的因数的覆盖范围为10-241024。4. 了解可与SI单位并用的非SI单位我国共为11个物理量选定了16个与SI单位并用的非SI单位。量的单位单位名称单位符号与SI单位的关系时 间分min1min=60s小时h1h=60min=3600s日,(天)d1d=24h=86400s平面角度1=(/180)rad角分1=(1/60)=(/10800)rad角秒“1“=(1/60) =(/648000)rad体 积升L,(l)1L=1dm3=10-3m3质 量吨原子质量单位tu1t=103kg1u旋转速度转每分r/minr/min长 度海里n milen mile速 度节KnKn能电子伏eVeV级 差分贝dBdB线密度特克斯TexTex面 积公顷hm2hm2三、量值溯源(一)量值溯源性1. 掌握量值溯源性的概念2. 了解量值溯源体系的构成3. 熟悉量值溯源等级图的作用(二)测量标准及其管理1. 掌握测量标准的概念2. 熟悉国际测量基准和国家测量基准的概念3. 了解参考标准、工作标准和传递标准的概念(三)校准和检定1. 掌握校准和检定的概念2. 熟悉校准和检定的依据3. 了解校准和检定的作用(四)检测和检验1. 掌握检测和检验的概念2. 了解检测和检验的作用四、测量数据修约1. 熟悉测量数据修约的基本概念2. 掌握测量数据修约规则五、测量结果(一)测量误差1. 掌握误差的概念2. 熟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的概念3. 了解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的概念(二)测量结果修正1. 掌握修正值和偏移的概念2. 熟悉测量结果修正的方法下篇 质量专业基础理论与实务第五章 概率统计基础一、概率的基础知识(一)事件及其概率1. 掌握随机现象与事件的概念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并不总是出现相同的结果的现象称为随机现象。随机现象有两个特点:(1)随机现象的结果至少有两个;(2)至于哪一个出现,事先并不知道。 确定性现象:只有一个结果的现象称为确定性现象。 认识一个随机现象首要的是罗列出它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基本结果。这里的基本结果称为样本点。随机现象一切可能样本点的全体称为这个随机现象的样本空间,常记为。 事件:随机现象的某些样本点组成的集合称为随机事件,简称事件,常用大写字母A、B、C等表示。随机事件的特征:(1)任一事件A是相应样本空间中的一个子集。(维恩图)(2)事件A发生当且仅当A中某一样本点发生。(3)事件A的表示可用集合,也可用语言,但所用语言要使大家明白无误。 (4)任一样本空间都有一个最大子集,这个最大子集就是,它对应的事件称为必然事件,仍用表示。 (5)任一样本空间都有一个最小子集,这个最小子集就是空集,它对应的事件称为不可能事件,记为。随机事件之间的关系:(1)包含:在一个随机现象中有两个事件A与B,若事件A中任一样本点必在B中,则称A被包含在B中,或B包含A,记为AB,或BA,这时事件A的发生必导致事件B的发生。对任一事件A,有A。(2)互不相容:在一个随机现象中有两个事件A与B,若事件A与B没有相同的样本点,则称事件A与B互不相容。这时事件A与B不可能同时发生。(3)相等:在一个随机现象中两个事件A与B,若事件A与B含有相同的样本点,则称事件A与B相等,记为AB。如果两个事件相等,它们必互相包含,即若AB,则有AB,BA;反之若两个事件互相包含,则它们相等。2. 熟悉事件运算 (1)对立事件:在一个随机现象中,是样本空间,A为事件,则由中而不在A中的样本点组成的事件称为A的事件,记为。就是“A不发生”。对立事件是互相的,A的对立事件是,的对立事件必是A。 必然事件与不可能事件互为对立事件,即 , 。 (2)事件的并:由事件A与B中所有样本点(相同的只计入一次)组成的新事件称为A与B的并,记为AB。并事件AB发生意味着“事件A与B中至少一个发生”。 (2)事件的交:由事件A与B中公共的样本点组成的新事件称为A与B的交,记为AB。交事件AB发生意味着“事件A与B同时发生”。3. 掌握概率的统计定义及其性质一个随机事件A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称为这个事件的概率,并用P(A) 表示。概率是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数。概率愈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愈大;概率愈小,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愈小。概率的统计定义的要点如下:(1)与事件A有关的随机现象是允许大量重复试验的;(2)若在n次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kn次,则事件A发生的频率为: 频率能反映事件A的可能性大小;(3)频率将会随着重复试验次数不断增加而趋于稳定,这个频率的稳定值就是事件A的概率。概率的性质性质1: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即P()1。性质2: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即P()0。性质3:任一事件A的概率必界于0与1之间,即0P(A)1。性质4:若事件A与B互不相容,则A与B的并的概率等于各事件概率之和,即:P(AB)P(A)+ P(B)性质5:事件A的对立事件的概率为:P()1-P(A)。性质6:若事件A与B相互独立(即其中一个事件发生不影响另一事件的发生),则A与B的交事件的概率为:P(AB)P(A)P(B)。4. 熟悉事件的独立性及其性质(二)二项分布与正态分布1. 熟悉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的概念表示随机现象结果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常用大写字母X,Y,Z等表示随机变量,它们的取值用相应的小写字母x,y,z等表示。2. 掌握二项分布的概念及其均值、方差和标准差3. 熟悉利用二项分布计算有关事件概率4. 掌握正态分布的概念及其均值、方差和标准差5. 掌握正态分布表及有关正态分布的计算二、统计的基本概念(一)样本与统计量1. 掌握总体、个体、样本及统计量的概念2. 熟悉数据的整理方法3. 掌握样本均值、中位数的概念与计算4. 掌握样本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与计算(二)参数估计1. 了解点估计及其无偏性的概念2. 掌握正态均值、方差、标准差的常用点估计3. 熟悉正态概率纸的使用三、回归分析(一)散步图与相关系数1. 掌握散步图的概念和作法2. 熟悉样本相关系数的定义、计算及其检验3. 掌握相应不同相关系数散步图的类型(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1. 掌握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计算2. 熟悉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预测中的应用第六章 抽样检验一、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一)抽样检验1. 掌握抽样检验的基本概念2. 熟悉抽样检验的特点和分类(二)基本术语1. 掌握单位产品、(检验)批、批质量、批接收、批不接收的概念与定义2. 掌握不合格及不合格品的概念及其分类3. 掌握生产方风险、使用方风险、接收质量限AQL、极限质量LQ的基本概念4. 了解接收概率的含义和一次抽样方案OC曲线的变化规律5. 熟悉过程平均的概念及其估计方法二、计数调整型抽样检验及GB/T2828.1的使用1. 掌握计数调整型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