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梧州、玉林古建筑景观群攻略.doc_第1页
贺州、梧州、玉林古建筑景观群攻略.doc_第2页
贺州、梧州、玉林古建筑景观群攻略.doc_第3页
贺州、梧州、玉林古建筑景观群攻略.doc_第4页
贺州、梧州、玉林古建筑景观群攻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贺州、梧州、玉林古建筑景观群攻略1、富川秀水:山水间往事悠悠富川秀水状元瑶族“状元村”,位于广西富川县朝东镇境内,距县城30公里。在通往湖南江永县桃川镇与广西恭城县的富桃公路边,景区前接桂东及粤港澳台旅游黄金线,后靠桂林、阳朔旅游大圈,平坦宽阔的旅游公路贯穿其中。地理位置优越,交能便捷,电信顺畅,是桂东乃至全区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点。村境之内有“三江涌浪”、“灵山石宝”、“眠兔藏烟”、“天然玉鉴”、“青龙卷雾”、“螯岫仙岩”、“大鹏展翅”和“化鲤排云”等八大景观,故有“小桂林”之美称。此外,秀水不仅自然风光美,而且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据查证,自唐、宋、元、明、清以来,在县志记载的133名富川历代科举进士名录中仅秀水状元村就占了27名,其中就有宋开禧元年乙丑状元毛自知,因而,又有“状元村”之美称。目前,村内有状元楼、古戏台、古牌坊、古泉池、古罩壁等景观一批;有历朝历代皇帝赐封和官府贺赠的各式古牌匾一批,和唐、宋、元、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以及古建门楼等古迹一批,因而又享有“宋元明清古建筑露天博物馆”之称。“秀水瑶族状元村”建于唐开元年间,立村建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始祖毛衷,是唐开元年间进士,为广西贺州刺史。该村自唐繁衍发展至今,人口已达2295人,原秀水状元村也因时代发展,支系繁衍,而划分为石余、八房、安福、水楼四个自然村,此外,这个当时历史上仅有150来人的一个小村,便设有三处商贸交易区,五座古戏台、四处祠堂和四所私塾书院(即鳌山石窟寺书院、山上书院、对寨山书院、江东书院,其中江东书院比梧州成化间创建的绿绮书院早250年),竟出有一个宋代状元和二十六个进士。再有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村考取全国各重点名牌及普通院校的大中专生人数就达120多人。真可谓古今文化底蕴深厚,风光风俗淳美,人才辈出,贤杰不尽,据有关史学家、社会科学专家及知名人士论证:“秀水拥有世界最佳人居环境;具有华夏一流氏族风水;拥有岭南最佳水乡风光;具有广西一流田园风情”。秀水自古为瑶族人民安居乐业、生息繁衍的一方圣境。有中国史学家、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钟文典先生,对秀水的文化现象、人文遗产及风土人情倍感兴趣,曾两度深入秀水村寨,通过查史料,对证照,询村民,访耄耄与排查种族谱书,追根溯源,以雄辩的依据论证了湖南韶山毛氏同迁自浙江衢州,并与韶山毛氏同宗同源的事实。富川秀水瑶族“状元村”目前已被列为全区37个重点旅游建设项目之一,并列为自治区近期培育的重点旅游区,纳入了桂东历史文化宗教名胜旅游线。可见秀水所包容的自然、地理、人文方面的精华无论在风水学术、文化探考、寻古追踪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其人文风情、文化现象、自然风光、田园景致。无疑将为学术界专家在探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民族、文化、经济、历史等学科方面提供了良好的研习环境,同时也为不同文化与消费层次的游客提供了休闲、娱乐、消遣、度假的场所。交通:贺州汽车站有直达车到富川县,2小时,票价16元,最后一班到富川的直达车是19:30。在贺州车站后面有很多车,据说是30分钟一班,但有客上也就走了。在富川县坐车到朝东镇,票价6元,搭车地方,要问当地人,坐三轮摩托车一人1元就可到。朝东镇到秀水状元村,拖拉机改装的搭客车,1元,5分钟到,那些摩托车主搭人,要收10元。小贴士:“秀水瑶族状元村”建于唐开元年间,立村建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始祖毛衷,是唐开元年间进士,为广西贺州刺史。该村自唐繁衍发展至今,有一个宋代状元和二十六个进士。自我国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村考取全国各重点名牌及普通院校的大中专生人数就达120多人。2、富川福溪古瑶寨从贺州市富川县到福溪村有40公里的路程,福溪是油沐乡的一个行政村,也是一个自然村,位于黄沙岭中段的山脚下,村寨的东西南北被众多山峰包围,方圆数公里没有人烟,自然形成了“五马归槽”的天然景观。古瑶寨宋代周、陈、蒋、何四姓瑶民为躲避战乱迁徙到这里,他们发现群山环抱中的一块盆地里有一条清溪飘落山间,便在这里定居下来。这条小溪是一处地下河涌泉,常年泉水不断,名叫福溪,村庄也因此而得名。唐代李靖征岭南时,福溪是潇贺古道上的一处重要关口,也是五代时楚与南汉的必争之地。因为生存条件优越,这四姓人精诚团结,开拓田地,建村立寨,安居乐业,从宋到明清,经历了朝代的变迁,造就了一座恢弘的古瑶寨。古戏台余音绕梁与庙宇相依相伴的古戏台,曾经在暮霭晨曦中,阅尽了香客虔诚的祈祷和岁月的轮回,戏台上也曾经是夜夜笙歌,人们听丝竹悦耳,看透了世间将相和古今贤人的风流韵事。世事可以更替,人事也可以代谢,而福溪村的古戏台却从来也没有空闲过。福溪村业余桂剧团从1956年创建至今一直存在着。周德寿老人是村里演戏的一位元老,儿时他在台下看着父辈们,自己学着在草地上翻跟斗,在古宅里学打斗,在福溪边吹竹笛给鸟儿听,在风雨桥上学拉二胡伴明月。1956年,20多岁时他出任团长,想不到这个团长当了近半个世纪。虽然“文革”时他也演过革命样板戏,但更多的时候演的是“武松打虎”、“龙虎斗”、“秦香莲”等传统的桂剧曲目。他最引以为自豪的是,福溪村里的古戏台在他这一代人中从来也没有冷清过,年年岁岁都余音绕梁。村庄的守护神生根石走进福溪瑶寨,随处可见立于村寨中央的蘑菇状、竹笋状或其他形状的各种大小不一的岩石,村民们称这些石头为生根石。这些自然生成的石头,就立在屋角墙缝里,或是天井房间中,高的矮的,大的小的,奇形怪状,没有谁去损坏它。在灵溪庙的厅堂里,有几块凸出地面很高的石头,其中有一根立柱就立在石头面上,本以为是人造的假山,仔细一看,都是天然存在的石头。在风雨桥的东端,几块与人一样高的生根石参差不齐地立在桥头,行人出入都要侧身而过,挑担行走更加不方便,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年月里,红卫兵造反派想炸掉这些石头,遭到老一辈人的极力反对。老人们说:“炸石惊神灵,全寨人要遭殃!”他们蹲在大石头边,决不允许破坏老祖宗们一直保存下来的生根石。如今,村里的孩子们在石头堆里捉迷藏。那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豆腐房、酿酒作坊、杂货店、铁匠铺,至今还在吟唱着不老的歌谣。光宗耀祖古门楼溪边有一条1里多长的石板街,今人称为“三石街”,中间一般是1米宽的青石板,有的宽度甚至达到2米,两边再镶一块30厘米宽的石条。以“三石街”为中心,临街建有门楼,每座门楼后面,又是一条长长的小青石板巷道。为了村寨的安宁,绕村还建有厚重的石墙,村内形成了主商业街、民居住宅巷道和寺庙、戏台、广场等宗教文化娱乐三大功能区。福溪村总共有13座古门楼,门楼面向福溪,建筑呈敞开式,立柱、抬梁、屋檐造型古色古香,每一座门楼上都挂有“进士”、“文魁”、“武官”字样的牌匾。据统计,福溪村曾出过35位做官的人,其中有5位进士。福溪村四姓人各自都建有祠堂,用以怀念祖宗、敬仰先贤,其中有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后人修建的周氏宗祠,又称“濂溪祠”。四姓人自古以来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着村寨,村中众多的公共建筑都是大家集资出力建成的。灵溪庙风雨桥古时福溪处偏僻之地,四周森林密布,人烟稀少,瑶民田地充裕,大量的空余时间都用在了敬拜祖宗和自娱自乐中,所以建造了众多的庙宇和戏台。在鼎盛时期,村中曾有24座古戏台、24座庙宇、24座石花广场和1座风雨桥,现在保存完好的只有分布于村西、南、北的3座古戏台,以及两座庙宇和风雨桥。村北的灵溪庙,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村中保存最好、最恢弘的一座古代庙宇,也是国内罕见的木柱庙宇。全庙占地一亩多,将北方常见的抬梁式构架和南方常见的穿斗式构架相结合,由76根古楠、古水杉圆木柱和44根吊柱支撑而成,通过月梁、托峰、托脚、榫铆固定,未用一颗钉子。76根主柱全部有莲花石礅,主柱和托柱刚好是120根,所以又称百柱庙。风雨桥就建在村头。古时人们坐在风雨桥上一边品茶聊天纳凉,一边眺望山岚幽谷,听雀鸟鸣唱,近观福溪流水欢歌,杨柳婆娑,鱼儿戏水。数百年来,风雨桥为村人遮挡着风雨,世事的变迁全都写在了上面。旅游贴士:气候:福溪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每年的春季为多雨天气,夏天白天较热,但晚上凉爽,秋冬仍是绿意盎然,每年春节前后是油菜花开时节,沿途稻田里的黄色油菜花十分好看。游福溪村一年四季皆宜。交通:富川县离桂林市有200公里,富川到朝东镇的汽车每30分钟一趟,从朝东镇到福溪村8公里,有三轮摩托车,每人5元。门票:全免住店:朝东镇有旅店,住宿费510元。在福溪村可住农家。饮食:在福溪村还没有饭店,但可以在农家煮饭和打油茶,村民热情好客。富川特产:蜜枣、蜜橙、禾花鱼干3、富川凤溪明清的乡村街市富川是秦代修建潇贺古道时的交汇点,从富川到凤溪,有15公里的乡村公路。车子逆富江河(贺江的首段)而上,沿途河岔星罗棋布,东侧的萌渚岭与西侧的都庞岭余脉环抱着黑油油的富川谷地。透过车窗眺望远处,金黄色的油菜花随风舞动,不一会儿,车子就拐进了左边的一条砂石公路,山脚下那座红砖黑瓦的村庄已经出现在眼前。明清时期的商业街市凤溪村在南宋时期最初只有盘、刘两姓人家落籍定居,后来又有陈、岑、瞿、麦、黄、蒋等姓迁入,从村舍建筑高度集中和临巷道的门面建造来看,这是一座比较繁荣的古代商业街市。富川瑶族在明清以前,商业街市基本是以人口相对集中的大村落自然形成的,而且没有固定的圩日,一般以庙会和农村节庆的日子作为商品交换的时间。村里现在有1300多人,而村落遗址却经历了多次迁移。最早的村庄建在观音山的半山腰上,随着人口的增加和旧屋舍的破败,每一次社会的变迁,新建的房屋都往山脚下延伸和迁移,致使观音山上的庙宇与现在的村庄拉开了一段距离。在这一段现在是村民菜园的斜坡上,随时都可以见到古代屋舍遗留下来的基石和断砖碎瓦。现在看到的凤溪村大多是明清时期遗落的红砖青瓦房屋,巷道之间各建有门楼,一个门楼进入,可以有两三个后门外出,为了住户安全,前门和后门都有门板和门栏遮挡。沿着主巷道的斜坡前行,可看到各家各户的正门两侧,都留有较低矮的敞开式门窗,这些门窗就是古代进行商业交换的柜台。到了晚上,门窗插上窗棱和门板,以确保居家安全。在巷道交叉处和空地较多的地方,如门楼的屋角和巷道拐弯处,至今仍留有古代银匠加工银器时使用过的石墩。依山傍水的古村落凤溪,是潇贺古道上遗留下来的一座古代瑶族村落,依山而建的民居红墙黛瓦,背靠都庞岭海拔1857米的北卡顶,头枕古树参天的观音山。整个村落坐落在斜坡上,公路一直修到村边,一条水渠里流淌着清澈的溪水。村庄很少建有现代的建筑,进村的巷道弯弯曲曲,路面也不平整,主巷道宽二三米,有石花路面,有大鹅卵石路面,也有青石板路面。房屋的墙体笔直,但墙角很少是直角的,为了保护屋角不被物体碰撞,拐弯的屋角都用石条镶砌。全村的主要巷道都有排水沟。与其他村寨不同的是,凤溪村的排水沟常年都有溪水长流,这溪水就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村民自家门口的排水沟会特地挖得深一些,以便洗菜和浣衣。许多农家的主人还在水沟边安置一块磨刀石。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村人进山劳动,出家门时顺手磨一会儿砍刀,这已经是一种习惯。爷庙和封山庙在凤溪村的观音山上,村人建有两座庙宇,隔着一条小溪,东侧是老爷庙,西侧是封山庙。老爷庙是一座敞开式的古代建筑,与岭南常见的二进式或三进式庙宇不同,其后墙和左右墙三面用红砖砌顶,前墙敞开,用粗圆木作立柱支撑起屋梁与其他三面墙连接。在后墙的正中央立有神台,神台上供奉着一尊神像。据村人讲,老爷庙先前是为了纪念开村的九位先贤而建的,后来为了纪念护村英雄黄发广的功绩,村人将黄发广的妻子刘新娘的塑像立在庙内供奉。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还有各个节日,村人都到庙里上香。重大节日庆典时,村人还将自家新纳的花布鞋摆在案台上供奉,纪念这九位先人在南宋时期不远千里来到凤溪,才形成村庄并且使其一天天兴旺发达起来。老爷庙一年中有四次庙会,分别在农历的三月初二、六月初二、九月十九、十二月二十八。庙会时村人抬着刘新娘的神像进行绕村游行,当天晚上将神像置放在村中央的神亭里供奉一晚。旧时,神亭对面的古戏台当晚还有戏曲表演。封山庙供奉的是村人自立的百兽之王塑像,凤溪村背靠大山,古时野兽猖獗,常伤害人畜和毁坏庄稼,村人建了这座封山庙,每年的冬至是祭祀日,目的是祈求百兽之王镇住其他野兽,不要伤害人畜和毁坏庄稼。村寨的文化中心漫步到村寨的中央,有一处古代遗留下来的大型文化活动中心。一座古戏台坐东南朝西北,面向斜坡,中间是一个圆月形的中心广场,广场用鹅卵石铺砌,正对面是一座神亭,周围依次分布着蒋、陈、岑、瞿四个姓氏的宗祠祠堂,旁边还有一座朝阳风雨桥和八角亭。与朝阳桥遥遥相对的还有一座福寿风雨桥,这对鸳鸯桥同建于明万历年间,福寿桥架子还在,但已经破败了,朝阳桥经历代维修,至今保存完好。除了八角亭在“文革”中被毁外,其他古建筑也都保存完好。古时每逢农历节庆、庙会和祠堂祭祀,古戏台必定是鼓乐齐鸣,石花广场上人头攒动。漫步在这些建于400多年前的古建筑之间,在风雨桥、古戏台、祠堂等立柱、屋檐和墙体上,一首首诗联、题词、彩画和美文映入眼帘,任人品读,古老的建筑和精美的文化一起与世生辉。两道别致的风景推开凤溪村每一户人家的院门,都可以见到其厅堂里摆放着一架古老的织布车。凤溪村人保持着织布的传统,从前还纺纱,现在织布用的棉纱都是直接从市场上买来的,织出来的土布多作为被单或背带用。到了农闲季节或下雨天,妇女们就在家里织布,这时男人们在一旁打起了油茶,孩子们则围在一旁玩耍,幸福的生活就是这样宁静祥和。在村后的观音山上,保存有一片年代久远的古树林,各种树林高大挺拔,树枝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寄生植物,林里浓荫蔽日,鸟声不绝。远远望去,古树林与古村庄相映生辉,气势不凡。旅游小贴士:气候与游季:凤溪气候温和,空气湿润,每年的春季为多雨天气,夏季白天较热,但晚上凉爽,秋冬仍是绿意盎然,每年春节前后是油菜花开时节,村前稻田里的黄色油菜花十分好看。有登山爱好的游客可以花五六个小时攀登村后的北卡顶,那里的山光水色更加令人陶醉。交通:富川到城北镇的汽车每20分钟一趟,从城北镇到凤溪村3公里,可乘三轮摩托车到达,每人23元即可。饮食与特产:凤溪村还没有饭店,但可以在农家煮饭和打油茶,村民热情好客。富川特产有蜜枣、蜜橙、禾花鱼干等。、黄姚古镇:梦中家园黄姚古镇位于广西昭平县境内,漓江下游,距桂林约一百多公里。她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972年),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古镇总面积为3.6平方公里,为典型的喀斯特溶岩景观。明末清初时黄姚已是广东、广西、湖南三省交界处的商业重镇。古镇内有300多间岭南风格的明清宅院。古街按九宫八卦阵势布局,一条主街延伸出数条弯曲街巷,大街小巷均用青石板铺砌而成。三条溪河蜿蜒穿行在古镇之中,古民居的静态与流水的动态自然结合,共同构筑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绝世美景,其独特的景致与江南众多水乡不尽相同,古屋,古榕,奇石和小桥流水交相辉映。著名的美籍华人画家蔡楚夫也忍不住赞叹黄姚是“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艺术殿堂”。山水桥亭联带匾,这无一不体现了黄姚人在营造人居环境方面的杰出造诣,同时也折射了黄姚人世代崇尚诗书礼乐的良好习俗。黄姚的民俗颇多,农历大年初二游鱼龙庆丰年;三月初三抢花炮求好运;七月初七取仙水迎吉祥;七月十四放柚子灯祭河神。小家碧玉般娴静的黄姚古镇,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为众多革命志士、文化名人提供了进行革命事业的场所。1944年抗战后期,中共广西省工委迁到黄姚,继续带领全省人民开展地下武装斗争,并协助民主人士建立了民盟东南黄姚支部,印证了黄姚古镇在中国近代民族革命中的地位。1986年,中共广西省工委被广西省人民政府作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对外开放。黄姚这座处于山旮旯的古镇,深藏不露,平中见奇,越发受到各方人士所青睐。如今,更是成为了众多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春蚕织梦、面纱、英雄虎胆等等,它们让黄姚走进了平常百姓中,更使世界认识了古镇黄姚。旅游贴士:贺州往黄姚有两条路:一条是从八步先到钟山(40公里,车行约50分钟,票价4-5元),再乘从钟山往巩桥的班车,经过同古等地,在到达巩桥之前6公里处便是黄姚(50公里,班车行约2.5小时,票价8元),这一路路况较好,推荐来回程都走这条线路。另一条路是从八步搭到巩桥的班车(66公里,票价8元),每天只有一班,是私车。走的是山路,经过公会(41公里),再开往巩桥(28公里),而且很容易在公会被“卖猪仔”。巩桥到黄姚有很多电三轮车,约5公里路程,每人一元就可到达,我在去黄姚的时候走的就是这条路。目前贺州到公会路段正在修路,一路颠簸走了4.5小时。离开黄姚的班车也是以上两条线路:黄姚直接到八步的班车最早班是6.30,9元/人。车速慢,有时甚至不开,不推荐;从巩桥去钟山的班车最早的班次是7.50经过,在县政府门口或路边就可以等到,最好提前15-20分钟,这个班次比较稳定。黄姚到钟山每天有3班车:8.30,11.30,3.00。住宿:推荐市场旅社,因为该旅社是黄姚最高建筑,在6楼天台可以看到古镇全貌,也是早晨看日出的绝好位置。费用为每天10元。店主人叫做古有源,前黄姚中心小学校长。另外,一个月前新开了一家天然亭旅社比市场旅社舒适,价格相同。这个旅社和市场旅社各踞市场的两边,不过在这里看不到古镇全貌。其它的旅社价钱基本相同,街上有一家黄姚饭店旅馆的,可吃住。3、门票价格:68元/人。黄姚古镇游记梦里寻她千百度在北京生活了八年,早已习惯了大都市的喧嚣与孤独,一口京腔京调的我虽然把广西放在心中那个故乡的位置上,但除了经常嘘寒问暖的父母,家的概念在心中早已渐渐模糊,用尽所有的努力把自己装点成这个都市的人,可同样还是有“身在异乡为异客”得无赖与寂寥。于是,越来越想回到家乡,可家乡已面目全非,不断地寻找,又不断地失望,直到疲惫,直到只剩下偶尔梦中片刻的温馨。偶然看到几幅黄姚的图片,被那似曾相识的几张画面所震撼,图中的小桥流水、街道小巷,都恍若在梦里出现过,还有那长长的石板街,古老的大榕树,像是记载了我童年梦想的地方。仔细搜索,惊讶地发现:黄姚原来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于是,又一次背起行囊,开始寻梦。梦开始的地方因新修的旅游公路今年春节前才能通车,所以只能择道从桂林到昭平,再转小巴到黄姚,一路山水如画,让我忘记了山路的颠簸。快进村口时,笔架似的山峰就像雨后春笋一样突然在眼前冒了出来,一个个威严挺拔,造型奇特,给还未谋面的古镇增添了几分神秘。到达黄姚已是下午2点多了,顾不得饥肠辘辘,迫不及待地冲下车,顺着一条长长的巷子往里走。心突然开始紧张起来,不知道是担心前方的风景是否依然如旧,还是对家园迫切地渴望。不知不觉,脚已经踏在了光亮的青石板上,一瞬间,分不清是幻觉还是真实,青砖黛瓦,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慢慢进入了视线.千年的诗集进镇,迤逦而行,触摸已经千疮百孔的旧式建筑,将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美景尽收眼底。古镇每条街巷均为青石板铺就,小径沿着姚江蜿蜒而去,由西向东有一公里之长,由主街延伸出八条街巷。镇内山水岩洞多,亭台楼阁多、寺观多、祠堂多、古树多、楹联匾额多,而且是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桥、有桥比有亭、有亭比有匾,构成古镇独特的风景。街巷都很窄,据说是按九宫八卦阵的布局修建的,迂回曲折,却总是柳暗花明。“一溪山水绿、半壁画图新;坐久不知红日到,先来偏笑白云忙.”小镇里到处可见这样耐人寻味的古老的楹联、匾额,每一扇门里似乎都藏着一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就连每一座桥、每一棵老榕树,都绝没有重复之感。司马第、吴氏宗祠,一块块显赫的牌匾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像姨太太遗下的首饰盒,尘封着对往日无尽的追忆,“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不知谁曾经这样形容黄姚“黄姚古镇如同一本千年的诗集,被人遗忘在图书馆僻静的书架上,当人们那不经意地走过翻开这美丽的篇章,古朴而优雅的格调立即征服了人的心。”而我此刻似乎已经感觉不到心跳,游离在凡尘俗世之外了。一梦千年黄姚古人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据史料记载,从清康熙至光绪年间黄姚就出了11名举人。如今,家家门前贴对联仍然是黄姚人的习惯。不禁感叹黄姚这个小镇有那么深的文化底蕴。途经郭家双重门,有形结识了郭氏宗祠第十二代郭天伟先生:“我们黄姚有许多传说呢,比如说南蛇出洞、鲤鱼跳龙门、下马石等,说上三天三夜都说不完.”郭先生把他十五叔介绍给我认识,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虽然清瘦但精神饱满,一听我从北京专程写稿而来,很是高兴,并为我们驴友家族题下了“黄姚古镇”四个大字。当时,只是感动于他们的那份纯朴与热情,后来在与黄姚古镇的管理者谈笑的过程中,才知道郭家可是黄姚镇里非常显赫的家族,现在的郭家大院还是黄姚古镇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游人必游的景点之一呢!再想起那些倚在朱门前绣鞋垫的老太太们,那些浓得已经化不开了的榕树,那些被磨得光滑发亮的青石板路,不禁感慨,要经历多少沧桑浮沉,才能沉淀出这样一个安详的古镇和这样一些安详的人们。似乎只是一个盹儿的功夫,所有的一切又回到了现实中,旁边依旧车水马龙,人来人往,我,依旧孤单地穿行在热闹的皇城中,依旧遨游于优美的梦境里,只是相册里多了一些黄姚的图片.5、贺州龙井古村从贺州市到龙井村,只有15公里的路程。沙田河是贺江支流上一条仅长30.8公里的河流。上世纪70年代,上海电影制片厂千里迢迢选中了沙田河,作为一部叫做欢腾的小凉河的电影的外景地。电影拍成放映后,沙田河就叫小凉河了,而龙井村就位于小凉河的中段。小凉河流域是贺州著名的古人类聚居地,也是闻名于世的战国时期古青铜文化的发祥地。这里的村庄除了龙井之外,还有龙颈头、龙尾、回龙等与龙有关的称谓。小凉河流域风景秀丽,继欢腾的小凉河之后,又有香港、北京、江西的茶是故乡浓、围屋里的女人、月光光等多部电影剧在这里拍摄。流域内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村庄林立。自南宋起,本地人(汉族的一个族群,非中原迁入,故称本地人)开始迁入,明代达到高峰,在生产劳动中,本地人与土著居民相互融合,形成了新的汉民族支系贺州本地土人。龙井村就位于小凉河的北岸。龙井本地人发挥了自己的勤劳与智慧,他们开拓田地、发展工商业,在清代完成了生产资料的原始积累,依靠积聚的财富,在村中大兴土木,将村寨修建得十分庞大而富丽堂皇。井沸能征晴雨时龙井村内小凉村河边有一眼古井,水自地下河涌出,流量很大,名“龙井”。关于龙井,还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这里曾是一片荒山,有一条山脉从西岭山绵延下来,恰似一条龙,龙母的眼睛就是泉井。龙母因为思念西岭山上的龙公,长年“流泪”不止。有时悲痛过度,即翻身长叹,井水就会改变颜色。龙井是龙母的左眼所化,故名龙井,村寨也因此而得名。龙井的水有点神奇,久旱之后,井出浑水,天必雨;久雨之后,井出浑水,天必晴。村中的门楼有对联云:“井沸能征晴雨时,龙潜自有风云会”,千百年来,龙井村人都以古井为天气预报,安排农事。长期以来,龙井村人一直饮用这眼井里的水。深巷小楼古奇树龙井村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村中各家各户的大门都不向着厅堂开,大门总是从侧旁开,并且各家的大门平时也很少打开,人们进进出出都走侧门。他们说那是保护祖宗不被行人惊扰,还有一种说法是大门横开可以聚敛财富。村中的巷道也是“男女有别”,龙井村至今仍保留着专供男子出入的拱北巷和专供女子出入的镇龙巷。巷道幽深而又转弯拐角,外人进入往密宫,分不清东南西北。小姐的“闺女房”也是龙井的一大特色。在村中央,至今还保存有一间完整的“闺女房”。这是一间分上下层的小阁楼,房间很小,仅有几平方米。古时年轻女子真正是“养在深闺人未识”,出嫁前足不出户。另外,村中黄氏族人还专门建有供男女婚嫁度蜜月的公用洞房,这种公用洞房在桂东一带是极为少见的。在龙井村,令人称奇的事远不止这些。村中有一株古榕树,古榕上有一朽洞,洞中有一窝蜂。据说村民用此蜂蜜哺育婴儿,婴儿长大后特别聪明,清道光皇帝知道后册封该古榕树为“榕树大将军”,现古榕和册封石碑还在。精雕细刻古民居走过龙井,便可看到全村最大的门楼。龙井村曾分为上龙井和下龙井,村寨里建有多座门楼,各家各户还另有大门。最特别的地方是它们的门柱、门头、门槛均用十几厘米厚的石板镶嵌而成,而两扇门板则是用两块厚重的樟木板做成,大有“大门一关,外人莫进”之势。村里巷道分别用石礅、石板和卵石铺垫相连。令人称奇的是,家家户户的天井都铺以大石板,有的单块石板的面积竟达到2平方米以上,而村民张文宁家的一条石门槛长达4.2米,外侧雕花刻草,非常精致。龙井村的古民居是贺州本地人民居的典型代表,砖墙用三层青砖砌成,墙顶屏风密实,刻有浮雕或画有彩画。很多豪宅把重金花在大厅上,神龛前面有挡风屏门,这些神龛和屏门都用樟木板雕刻成寓意为“松鹤延年”、“花开富贵”、“喜上眉梢”、“马到成功”的图案,工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名人故居静悄悄龙井村历来有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在清代出了两位大官。一位是“詹事府”詹事张廷珊,当年朝廷授赠的“詹事府詹事”牌匾至今还在。另一位就是清末拔贡、民国总统顾问张廷辅了。张廷辅生于1875年,1909年被保送进京,经钦点成为清末拔贡。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张廷辅被推荐为两广代表,孙中山器重他的才华,又推举其为国会议员。在京城十多年,张廷辅历任三任总统顾问和国会议员。张廷辅文人出身,聪慧过人,精通琴棋书画。官场隐退之后,他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抗日战争期间,曾写下大量的抗日诗作和画作。1944年,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何香凝和柳亚子等文化界名人在八步避战乱期间,还专程到沙田龙井村看望了他。现在贺州市博物馆和贺州民间仍存有大量的张廷辅书法作品和画作。另外,龙井村有族谱和史料证实,民国大总统孙中山身边的警卫班有13名将士是来自龙井村的。张廷辅的故居中位于镇龙坊门楼附近,现今保存完好,是一座二进式的三层青砖瓦房,屋檐下的墙头画有很多图画,屏门窗棂都是精雕细刻的工艺品。大厅里摆有一张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樟木沙发,墙上贴有很多评价张廷辅的文章。张廷辅的后人都已搬到外面去住,一座深宅大院如今留下的只是历史的回音了。这是一座穿过800多年时光隧道的村庄,那古民居中、斑驳的门楼、幽深的巷道、厚重的房梁以及深厚的人文内涵,至今仍古韵古香,透射出岁月的沧桑。交通:贺州沙田镇龙井古民居位于市区西南部,距市区约12公里左右,距桂梧高速公路和广贺州高速公路出口处约3公里,八裕二级公路直达沙田镇龙井古民居,交通极为便利。、钟山龙道村龙道村位于钟山县回龙镇,这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元代古村落,遍布全村的石库门、建村时雕刻上去的上百幅对联无一重复、室内地窑、石梯、小阁楼、十分奇特的主屋造型千篇一律,斑驳的砖墙和粗黑的屋檐黛瓦显得十分古老,其独特的建筑格局和奇特的石库门对联文化引起了文物考古工作者的极大兴趣。文物考古专家说,这样的古村落在广西独一无二。唐末,山东青州太尉陶英领兵到广西昭州平战乱,后隐居昭州陶李垌。因为战乱不断,元朝中叶,陶氏后人迁居钟山回龙的龙道村。陶氏后人在原来定居过的地方,都是按照岭南的一般民居建造。唯有龙道村的建筑格局是十分独特的,至今在钟山县、甚至在广西境内都很少发现有类似的古民居建筑群。龙道村村址选择在一处比较平缓的小丘陵斜坡上,民居建筑按族系划分,每一单元的民居分为上下两个台地,上台地一座三间为主屋,主屋前面没有我国南方常见的二进式或三进式的“二座”和“三座”房屋结构,而是在主屋前面即下台地设一只仅几平方米见方的小天井,主屋高出天井1?52米,天井左侧设一地窑,右侧是清一色的石板步梯,通往主屋的石板步梯1012级。与天井平行的是主屋前面的通廊,环绕天井的通廊上面是狭小的骑楼式小阁楼,厨房就设在小阁楼上,通廊下层的小房间为关押牲畜、放置柴草和生产劳动工具的地方。通廊的大门从不向着正厅开,以通廊为连接线,按族系划分,可以是2个单元以上为一支族系,单元越多组成的支系,说明这个家族越大,一支族系内就是由几个单元组成的居住单位。龙道村现存古民居约100座,房屋排列按照族系划分,每24座为一个单元,巷道可以说是九曲十八弯,但整体结构全部一样,外墙均为三层青砖建造,屋宇十分厚重。为了村寨的安全,每一巷道都建有大门楼,现存大门楼有8座。族系之间还建有闸门,大的族系建有45层楼高的炮楼,现存炮楼6座。村前挖有一片壕塘,形成一个天然护城壕沟,四周还筑有砖石护墙。村内族系之间有侧门相通,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特点。石库门是龙道村的一大亮点。村内民居家家户户向外的门,不管是正门还是侧门,均用麻石板镶嵌。最为奇特的是,每一个石门上都刻有一幅对联,这些对联在建造房屋时就已经刻上去了,雕刻的手法有阴刻、阳刻、双线刻法三种。石库门的对联还有两个特点,一是所有的对联都没有重复,可见当年龙道村的书生们可谓学识非浅;二是所有的对联都没有横批。为什么如此多的对联没有横批?至今无人能够解答。门楣上的石板都另外雕刻有八卦图或其它花草图案。仅龙道村的石刻对联文化就够后人们花上很多精力去研究研究了。7、钟山升平古镇从钟山县城往龟石水库方向走,约10公里的地方就是升平古镇,升平古镇包括上太平村和下太平村,上、下太平村相距约3公里,这是因江河航运而形成的一个古镇。上太平村有一条建于明清时期的石花街道,现在称为太平老街。太平老街走过了600多年的历史,村头的石拱桥、村中的石花路面、临街店铺门面、古戏台、武帝庙等古建筑依然保存完好,特别是村尾的三副石凿步级码头还在向人们昭示着,这里曾经是一座繁华的古代商埠街市。在以水路交通运输为主的古代,贺江上有过许多座古渡埠头,位于龟石大峡谷下游的太平老街古渡埠头,是人工在岩石上开凿出来的步级码头,岁月悠悠,这三副石级步梯组成的古代码头仍然存在。在很久以前,太平街原称过路圩。船只上下龟石大峡谷时都要在太平古渡埠头稍作休整和补充给养,太平就慢慢地形成了一座圩镇集市,这种因船只路过作短暂停留而形成的圩市被称为过路圩。过路圩是怎样变成太平圩呢?原来,在清乾隆年间,乾隆皇下江南从古城到太平的路上,他与一个挑担的人有过下面一段精彩的对话:乾隆问挑夫“去哪里?”,挑夫答到:“去过路圩”。“怎么叫过路圩呢?”“没有圩名,就叫过路圩呗”。乾隆皇说,那我帮起一个圩名,就叫“太平圩”吧!乾隆皇是清朝一个为政时间最长,政局稳定和天下比较太平的年代,太平圩就这样叫开了。后来,太平圩的人为了纪念乾隆皇帝,在街头建起了一座戏台,取名“庆隆台”,在戏台的对面,还建有一座武帝庙,在村头注入贺江的一条河溪上建有一座石拱桥,在桥拱下方刻有乾隆皇题的一幅对联,这幅对联现在还在,但一直没有人能够读懂这幅对联。太平街在明清时期是最兴盛的时期,江边的码头每天都停泊有上百艘船只,纤夫、商贾、生意人熙熙攘攘。到了清末,在其下游约3公里的地方有一天然良港,河岸稳定,水深适宜,同时可以停泊150艘以上的船只。这里又迅速地建起了一条300多米长和有150多家店铺的商业街市,码头也建得更大,还修建了一条连接圩市和码头的十字街。这个新崛起的码头圩市因为离太平街不远,故最先称为下太平,原来的太平街就称为上太平了。自清末至解放初期,下太平大约兴盛了不到一百年的时间,现存的街道和店铺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上太平和下太平,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如人口数量都是在一千人左右,各有30多个姓氏,这是因为当时的经商户都是来自四面八方,所以两条街上由商人组成的村民,都是多姓氏族群杂居的大家庭。这里的街道建筑规模、长度、店铺门面规格、庙宇建筑都一模一样。只是上太平古老了一些,所以后来,上太平就改称为老街村,下太平改称为升平街村。从过路圩到太平街,再到太平老街,这都是一个因为随着江河航运兴衰而不断改变着的称谓,交通的通达将太平老街遗落在了偏僻一偶,但以太平老街为中心的贺江西岸,环绕着太平老街的太平、护平、富平、升平的钟山县钟山镇“四平”四个行政村,方园十多平方公里内,居住着一万余人口。这里田地平整,山地广阔,河溪纵横,确是一处仙山乐土。明清时期航运业和商业的繁荣也带动了社会文化的繁荣,村庄建筑比较气派,村村有古庙宇和古宗祠,护平村现在还保存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魁星楼。8、玉坡小南京玉坡村位于钟山县燕塘镇。宋元佑(10861093)年间,江西抚州府金奚县的廖至政考中进士,被朝廷委任为广西龙平县令(今昭平),因留恋燕塘玉坡村(今属钟山县)山水风光,退位后隐居玉坡村,玉坡村至今已发展成为拥有2000多人口的大村庄了。玉坡村由玉西、玉东、岩口井、石牌楼、大布围等几个相邻的自然村组成,每个村庄的名称就是一个风景名胜点。三台山位于村中心,数百年封山育林,三台山遮天蔽日,树木涵养了水源,使整个村庄泉水长流不息,其中岩口井的地下涌泉流量最大,全村的饮用井水都很浅,孩童倚在井栏可以舀水喝,水质更是甘甜清纯。玉坡村兴盛于明清时期,民居多为深宅大院,每个门户都有三四座直排的青砖瓦房,厚重的砖墙为3层青砖建造,墙脚用人工开凿的条石铺垫,宽大的屋脊造型凝重,屋檐雕龙画凤,这些屋宇住过了几代人,至今丰采依旧。玉西村背靠三台山,为了防御外敌,村前建有一条宽1米,高2米,全用岩石筑的村垣。清朝末年,平乐匪首刘大头联合当地恶霸数百人攻打玉坡村,其它村寨财物被劫一空,惟有玉西村安然无恙。村垣至今仍在,只是爬满了常青藤。玉坡庙建于南宋时期,这一宏大的古建筑保存完好,庙内香火不断,门前石阶和守庙的一对石狮子光可鉴人。村内石墩、石盆、石栏随处可见,每一件石雕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后人的艺术品。“恩菜石牌坊”是一座纪念先祖,表彰古代贤人的石头建筑物。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廖世德应考中举之后,荣任河南省光山县知事时,以纪念先祖廖肃在明万历丁酉年考取进士,初任四川省成都府灌县知事,后升任云南临安府通判而建的,同时也纪念自己中考举人,以此光耀门庭,激励后人努力读书。牌坊宽6?22米,通高6?9米,是一座呈一字线型3楹4重的牌楼式建筑。全部用条石和石板镶嵌而成,没有任何沙浆填缝,这座立于平地上,没有任何支撑物的石建筑,历经260多年风雨剥蚀,始终稳固如山,各种浮雕动物仍栩栩如生,字刻也庄重清晰,正顶两扇笨重的石瓦重压了250多年,石梁石瓦也不变形断裂,堪称奇迹。9、贺州客家围屋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仁冲村。323国道可达。距贺州市区10千米。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客家古建筑之一。它是广西客家民居围屋的典型代表,与福建的客家土楼一齐驰名,并称为中国客家民居的传统建筑。整个围屋占地30多亩,分北、南两座,相距300米。北座四横六纵,有天井18处,厅堂9个,厢房99间;南座三横六纵,有天井16处,厅堂8个,厢房94间。四周有3米高的围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局错落有致,上下相通。贺州客家围屋是建造在一片湖洋塘中的宏大建筑物!据考究,其基底下未用一砖一石,全部都是用千年不朽的松木纵横堆叠,然后用沙石,黄泥土,石灰混合土夯实作为基脚的,地面齐人高的墙体也是用这种三合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一个相连的墙体,其中上部为普通泥砖,墙顶和屋檐才用青砖进行密实镶边。100多年后,这些墙体未见下沉,也很少出现裂纹现象。围屋的设计布局以正堂纵轴为基点,成轴对称,正屋是四进式四大栋,地势为后栋略高于前栋,寓意为“步步高升”。四大栋主屋紧紧相连,密不可分,用9个大厅和18个天井进行通风和采光。整座房屋厅、廊、房联成一体,厅与廊相连,廊与房相通,迂回曲折,错落有致,透光性好。屋中的门楼、屋檐、屏风、神龛、家具更是精工雕刻而成,十二生肖、麒麟、鹿、鹤、龙、凤等图案惟妙惟肖,尽显艺术风采。围屋在防御方面也有独到之处,除了走廊转弯处设有72只枪眼外,有一种让窃贼进得来出不去的特制门闩,其内部构造至今无人破解。全屋楼上楼下可以相互连通,又可以相互关闭,生人进来如入迷宫,没有人指点,别想走出这座大屋。除了占地面积大,房间多,设计巧妙之外,此屋还有很多奇特的现象令人费解。一是正屋的大门不正向,而是偏左斜向。二是正厅大门的内侧铺有7块石板,作何寓意不得而知。用脚抖之发出鼓声,这是一个迷。三是贯通正常的地板上隆起一道孤拱,撑裂了地上的石板和墙壁,却丝毫不危及房屋安全。四是屋后有一古井,从来没干涸过,井水久置不变味。饮这井水的人很少患恶性疾病,七八十岁高龄的大有人在,最长寿者103岁。五是屋中的18个天井历时100多年排污冲积,下水道却从未曾翻修过,一直排水良好。围屋是贺州客家民居的一座历史博物馆,多少年来都是同族人住在一起,明清时期遗留的文物众多,历史上出过不少名人学子,这些富贵人家遗留下来的一件件珍品而今都成了文物。围屋建于清光绪年间,此前江姓人已在仁冲村和白花村建有七座相类似的围屋,但规模稍小,有住户20多户,常住100多人。据江氏族谱记载,江姓人最早从广东五华县迁徙到贺州,靠着聪明和勤劳,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按照安全防盗的要求,大兴土木,房屋越建越大。光绪十一年,先祖江海清在镇南关大捷中因战功显赫,被晋升为三品朝官,出任云南省盐检道台,受赏白银100万两和“万宝来朝”牌匾一块,江氏将白银带回广西贺州莲塘,历时8年建造了这座宏大的客家围屋。10、贺州桂岭四方城桂岭,三国吴黄武五年(226)至元末(1367),曾设县治1141年。桂岭罗姓人建的围屋习称四方营,房屋占地在10亩左右,根据纵和横的比例将房屋建成四方形,设一正门和一小横门,正门一般是建成石库门,比较牢固。四周屋墙在四至五米以下均用灰将拌碎石夯实,不留任何通风设施。在房屋的四角各建有三至四层的炮楼,所以又称四角楼,炮楼是围屋的主要防御场地。四角楼的主要缺点是围屋内没有其它空地,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了限制,还有通风和采光不够理想,人畜同居一大院内,空气流通不畅。现在仅有一两座四角楼有少数居民居住外,其它基本上已经遗弃了。周敦颐爱莲说与桂岭荷塘北宗进士,宋朝理学开山祖周敦颐,出生和长大在桂岭,从桂岭县衙前的荷塘中获得灵感,写出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爱莲说,一句“出瘀泥而不染”成为了传世的名句。周敦颐的父亲周辅成是北宗进士,湖南道州人,在近邻的广西桂岭县为政很长一段时间,周敦颐在桂岭县衙的荷塘边出生,从小耳濡目染,终以一篇传世名篇受莲说而一举成名,并从桂岭循级登科。后人在桂岭荷塘边建有“周子祠”一座,祠内立有周辅成和周敦颐之神牌位,“周子祠”解放后才被毁,至今仍存有墙基。1000多年来,虽然世事变迁,但那张荷塘因为瘀泥较深,终年泉水不断,至今未被民居蚕食掉,真是不幸中的万幸11、贺街千年水路商埠贺街镇位于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中部,距离贺州市区仅公里,总面积377平方公里,2001年辖区24个村委会和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5万人。境内国道线和梧八二级公路纵贯而过,东至广州公里,西到柳州公里,南抵梧州公里千年古镇贺街。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1952年的两千多年,贺街镇一直是临贺县、临贺郡、临庆国、贺州,贺县治所。故其别称有贺县城、贺县街、贺城等。1952年2月贺县县治由贺街迁入往八步,1954年2月,称城厢镇(属城厢区),1954年2月的改为县直属镇,1958年9月并入贺城人民公社,1961年5月恢复为区级直属镇(贺城区辖真是84年8月,撤消公社,称贺街镇;1987年3月,贺城乡与贺街镇合并沿称为贺街镇。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镇总人口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65万人,非农业人口6500人。汉族5、78万人,瑶族5200人。交际操普通话及西南官话、奥语、客家话等方言。贺街镇历史悠久。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为临贺县治。三国吴时置临贺郡。唐武德年间设贺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至1951年为贺县驻地。1952年后沿称贺街镇。悠久的历史文化,使贺街成为广西有名的历史文化古城。12、兴业庞村古建筑兴业庞村古建筑群位于兴业县城东郊庞村,建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公元1736-1795),民居计28幢,总建筑面积约15000平方米,由当时兴邑巨富梁纯庵所建,至今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桂东南现存规模大、较为完整的清代建筑群。该建筑群是庞村梁氏人家祖屋,共有30余座,现保存较为完整的有19座。建筑面积最大的一座“大大房”有2220平方米,其余的千余平方米一座。建筑群所有房屋坐北向南、呈长方形排列,青砖瓦片结构,双层墙体,外层为青砖瓦片,内层是泥砖,重瓦重檐,底层瓦片是白汉瓦,房高达十余米,兼有一层楼阁。建筑群青石小径,路路相通。其建筑风格体现了清朝中期广西东南地区民宅的特色。用青砖、砖雕、石雕、彩绘等民间工艺建筑的民宅,其总体规划的设计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将军第”最能体现古建筑的设计风格,由大门进有三个大厅,两个天井,俗称“三进”,大厅两侧各有真房、偏房两间,天井房有长形小房间两间。整座将军第内外墙体上部屋顶、檐帮、额枋、屋脊、门、窗、栏杆、屏风均饰以绘画、雕刻,屋群图画有诗词,龙分流云,花草鱼虫,幅幅之间有各式各样的花相隔。檐帮、额枋等处的雕刻、泥塑以福鼠、喜鹊、松树、仙鹤,凤凰等吉祥物为主。与将军第相邻的六座房屋因由梁氏先辈多兄弟所有,因而与将军第统称七座楼台。这些民宅建筑群,大部分已人去楼空,只有少数至今还住着民风淳朴的人家。出行小贴士:庞村位于兴业县城东的庞村里,距离县城约1公里,可乘车也可步行从玉林到兴业的运美快巴很多,在玉林汽车总站可随时搭乘13、玉林城北高山村古民居群高山村古民居群是以岭南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至今已经有430多年历经沧桑,容颜依旧的古民居群,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光顾此外,高山村还是一个书香世袭,人才辈出的历史文化村。高山村现存有300多幅壁画、100多件古泥塑以及一大批古画、古手稿、古书籍、古牌匾。高山村曾经出过4名进士、19位举人、193位秀才,这些无不给高山村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世人称为“进士村”、“广西文化第一村”,可谓名至实归。走进高山村,其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每一块砖、每一个窗格,无不是高山村百年文化的载体,也是高山村古民居建筑的灵气精魂所在。在建筑布局上,高山村周边环绕着七个低谷,俗有“七星伴月”之说。南面有清湾江顺流而下,水流缓慢,地势柔和。背山面水,为古人择地而居的基本条件。房屋构造采用岭南常见的梳式布局形式,古民居大多坐北向南和坐西向东两种走向排列。在建筑装饰上,门窗、屋脊等装饰艺术丰富多彩:屋脊多以博古、卷草、鹊尾等形式,壁画则以吉祥题材、传统教化故事、花草虫鱼为主题。寄予了高山村人“趋利避害”的纯朴愿望和兴旺发达的美好祝愿。在高山村,李拔谋进士第和牟日铢故居是最典型的古民居代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