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渗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1页
“读写渗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2页
“读写渗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3页
“读写渗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4页
“读写渗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实验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写渗透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实验研究报告一、 课题的提出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与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因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45万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而阅读也是作文构思创作的主要渠道,语文学习是一个熏陶的过程,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种修养的过程。目前,小学生的习作是困扰小学语文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不仅在阅读积累量上不够,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学中阅读积累和习作的有效转化不够。阅读在质的方面,更是极大程度地停留在表面积累的低水平上。作文中“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法表达”在所难免。因此,如何实现学生阅读与习作的有效结合,搭建读写互促的新平台,让学生在读写渗透中有效提高写作能力成为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我校地处农村,因为经济条件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家庭语言环境差、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文化信息来源极其有限,导致了学生知识面窄、习作时无话可说、无从下笔,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及学校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写起作文就头痛、没兴趣、没信心,教师指导作文、批改作文煞费苦心,也无济于事,有的家长干脆让孩子背现成作文,更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长期陷于“少、慢、差、费”的困境。我们对我校四五学年学生进行作文问卷调查:有82.2%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感到最困难的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无法表达”;有85%的学生认为习作过程中缺乏的是参考资料和知识储备。针对以上情况,我校以“阅读、写作”为突破口,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提出该课题。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与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使此项实验圆满成功,同时使学生们的综合能力有所提高。二、课题的界定及实验假说(一)课题界定“读写渗透”分为阅读和写作两大块,但是这两大块并非孤立的,而是通过开展大量阅读活动使“读”与“写”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数量和质量。(二)实验假说1、假设创设读写训练情境,能研究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可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训练方式,激发学生读写的兴趣。2、假设打破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实施以课文为基点的幅射性教学,拓展教学视野,展示个体独特性,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习作训练,开展系列读写辅导竞赛活动,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提高学生读写的能力。三、理论依据与原则(一)理论依据1、心理学提供的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指出,阅读是内化的吸收,是对基础知识理解的过程;写作则是外化的表达,是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过程。通过阅读记忆,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表达才具有心理前提。同时,阅读还能为作文提供范例,提供技能模仿运用的直观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讲,阅读是作文的基础,作文则是阅读的发展和提高。当然,反过来讲,作文又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心理需要,从而带动阅读、促进阅读。此外,根据记忆回涨理论,让儿童在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小学阶段,课外阅读大量优秀读物并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外储性积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促进语言的吸纳积淀,促进读写结合,为今后学习奠定基础。2、以丁有宽的丁氏教材教法及三大理论为实践依据。 特级教师丁有宽提出了教育思想、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遵循读写结合的对应规律;按照学生读写的心理规律,根据儿童的“三性”欲表性、模仿性、遗忘性,探索课堂教学的优化结构。这些理论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还是有着深远意义的,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读写结合策略提供了很多的帮助。(二)遵循原则1、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原则: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拓展创新题材,不断积累加以运用,在运用中将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内化为自己习作的能力。2、体现读与写的动态性原则:我们视“每天都是新的起跑线”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亲自体验(投身到社会,投身到大自然中),追求课内与课外能力的延伸,追求在“习得”中潜移默化地走向运用。3、体现学生读写的自主性、合作性原则:在读写有效结合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获得读、写能力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4、体现语文学习的创新性原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到写作主体的认知规律、认知需要、成功需要和他们对美的追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创作的灵感,撞击创新的火花。5、体现语文学习资源整合性原则:从研究作文教学读写相互促进的关系出发,把握读写的逻辑程序,处理好作文训练与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习作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教育功能。四、研究目标四年级训练目标:实验前期:以阅读课文训练为主,读后能理解内容,说出体会,做出复述。能动手写3050字,重点写文中的字、词、人物名称、短句,进而发展到写一两句话、一小段话。实验中期:以阅读短文训练为主,读后能掌握主要内容,回答问题,作详细复述,能摘抄好词佳句,每周自己写一篇100300字的短文。实验后期:以阅读文章和课外书训练为主,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读24篇文章,且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在一周内读完一本课外书,读后写一篇作文或心得体会。能写状物、写人、记事、常用应用文等多种体裁的文章,并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五年级训练目标:实验前期:以阅读课文训练为主,读后能理解内容,说出体会,做出复述。能动手写50-100字,表达一定意思的一段话。实验中期:以阅读短文训练为主,读后能掌握主要内容,回答问题,作详细复述,能摘抄好词佳句,每周自己写一篇200-400字的短文。实验后期:以阅读文章和课外书训练为主,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读3-6篇文章,且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在一周内读完两本课外书,读后写两篇作文或心得体会。能写状物、写人、记事、常用应用文等多种体裁的文章,并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语言通顺、字迹工整。五、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全体学生(二)研究方法:本项研究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研究课题。本着实验研究、比较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证分析和比较,边实验、边检测、边研究、边总结的方式,以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成绩测试法展开研究,不断完善,形成完整的过程,达到高效的目的。1、调查法调查是运用一种手段和方法,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某些事实现象材料予以条分缕析,并作理论性阐释,也就是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使人们从个别的分散事件和现象中,获得普泛的概括的理性启迪和感悟。我们用到的调查研究形式有:(1)调查表;(2)问卷;(3)访谈。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指参与者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所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要求课题研究人员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实践中相互协作,在真实的体验中和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参与人可根据研究情况边实践边修改。根据课题需要不断修改研究方法,甚至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更改。3、成绩测试法成绩测试法旨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等方面进行的测试。在实验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注意观测学生测试卷平均成绩的高低,而且注意学生成绩中标准差的变化和T检验显著程度。我们还将通过对课堂教学效率的观测,例如学生阅读速度、完成作文时间消耗等,检测教学效率。(三)实验变量分析:自变量的投入: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扎实进行读写渗透训练指导实验教师精心备课,课堂教学要抓住单元训练目标,以读为本,以语言训练为主线,将训练点、训练手段落实到每组教材、每篇教材、每一教时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文读写训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2 、开展专门时间读书活动,充实学生读写内容。实验初期实验班每天选定20分钟时间在全班读一篇短文,实验中期实验班每天选40分钟内读12篇短文,实验后期实验班学生每天自由阅读60分钟时间,增加学生阅读量,丰富和积累写作材料。3、开展系列读写辅导和竞赛活动,提高学生读写能力。(1)定期在实验班举行一次古诗文背诵赛,检测学生的欣赏读背能力。(2)定期举办读书笔记展,鼓励学生搜集、整理出好的文章、名言、警句,积累知识。(3)定期举行一次作文竞赛,检查学生作文水平。(4)开办小记者培训班,鼓励学生写作文,教师组织投稿,提高学生写作兴趣,逐步形成自己动笔投稿的好习惯。因变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习作兴趣,充实学生的阅读习作内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非实验变量的控制:稳定实验教师和对象,不人为的制造不公平因素,不啬教学。定期对学生的阅读量进行检测展示(可用统计表和统计图),测量项目相同,对实验中出现的无法控制的变量要及时作详细记录和调整。六、实验过程(一)步骤与时间研究与实验周期是2007年9月至2008年9月1、准备阶段(2007.92007.10)(1)、成立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组,分析目前学生读书少,习作难的现状,提炼实验主课题。(2)、准备课题申报材料,进行课题论证。(3)、制定课题研究与实验总方案。(4)、实验开题并对参与实验的教师进行理论实践方面的培训。2、实施阶段(2007.112008.6)(1)、对学生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小学语文读写渗透开展的现状、效果和师生的愿望。(2)、积极投入课题实验,全面落实研究内容和措施,开展说课、上课、评课活动,探索出小学语文读写渗透训练的理论和教学方法。 (3)、探索归纳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写渗透策略”的教学模式。(4)、开展阅读摘抄,古诗文背诵、写日记、美文朗诵、演讲、办手抄报、优秀作文展评,优秀案例展评等多项活动,以多种方式鼓励并指导学生多读书多习作,促使实验深入持久进行。 (5)、实验教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制成教学课件或写成论文总结交流。课题组及时做好阶段总结。3、总结阶段(2008.72008.9)(1)、课题组对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和习作量进行检查、验收、评估。(2)、课题组分析研究各阶段所获取的数据、资料、形式实验成果和工作总结,迎接验收。(3)、撰写科研论文,收集优秀教案,整理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4)、编辑成果集。(5)、筹备、召开结题会,聘请上级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听取课题组的研究汇报,接受专家评估,做出课题研究结论。 (二)、组织管理1、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主要成员:曾晓宁 陈广涛 郑家英主要任务:主抓此项课题研究与实验,制定并审议实验研究方案,在每一阶段组织实验教师做好实验、研讨、交流及验收,并有计划地培训实验教师,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研究水平与能力。组织协调实验与研究,保障人力、物力、时间,组织研讨和成效验收等。2、成立课题研究组主要成员:陈广涛 赵轶竹 郑家英 韩梅 关静 邹英恒主要任务:制定研究与实验研究方案,指导学生选好文本,搞好读写实验,组织研讨,注意积累资料,做好阶段性总结及组织成果验收。3、加强理论学习,强化激励机制。更新教育观念是教育科研的首要条件,也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首先,我们强化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组实验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科研能力。定期组织集中学习并鼓励教师积极自学,要求课题组成员每周学习12篇与课题有关的文章,记好学习笔记。同时,为了使课题实验与研究顺利展开,我们以“分层次,抓重点,规范化,见成效”为工作思路,规范课题管理,并建立了一整套课题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七、研究内容(一)研究激发学生读写兴趣的方法和途径小学生学习往往凭兴趣出发,这是儿童学习的一般心理特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习作的总要求是“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语句通顺,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无论在文体上,还是表达上都比原来的大纲降低了要求,减轻了学生在准备上的压力,便于他们无拘无束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自由地表达出来。由于小学作文训练是一个有机整体,词句训练是基础,片断训练是关键,篇章训练是目的。只有层层落实,才能实现整体优化,提高训练的效果。本课题依据语文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结合学生习作能力,建构融阅读与写作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因此,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下几方面:1、课内教方法,培养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应该按儿童成长规律指导他们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灵活运用阅读方法,让学生自读、自学,自己体会揣摩,充分发挥潜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出成效,在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1)、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例如新华字典、成语词典等工具书的使用,自读课文等配套材料的使用等等,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自学的条件。(2)、教学生学习掌握一些单项学习方法,锻炼和提高阅读能力。如理解词语意思时可借用工具书理解,也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还可以结合句子意思来帮助理解。又如抓课文的主要内容,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段意串连法”,用提出问题,把回答问题的答案连接起来等。通过单项学习方法的学习,训练多了,就能使学生掌握多项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阅读方面的能力。 (3)、教给学生各类文章的不同读书方法。例如:写人的文章可以抓住人物特点,看看通过哪些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质或性格;写事的文章可抓住事情的发展过程,按时间、地点等顺序读懂。 (4)、教学生读课文的时候,要集中注意力开动脑筋,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写。要培养学生认真读书的好习惯,根据小学生特点,读书时应强调在“认真”二字上下功夫。因此,要求学生看书时要做到:眼看、口诵、心思、手写,从而养成眼、口、手、脑联合攻读的好习惯;学会读书既动脑又动手,养成不动笔不读书的好习惯。实践证明,学生真正掌握了学习方法,又具有眼、口、手、脑联合攻读的好习惯,他们的学习就会由被动变主动,以至获得终生受益的听说读写本领。(5)重视朗读训练的情感渗透。中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对语言文字有了一定的辨析与鉴赏能力,老师通过课堂训练学生声情并茂,入情入境地朗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如对思想的感悟,对词句的理解,对写法的体会,包括体会品味,自悟自得,联想想象等,从而在读中提升阅读的兴趣。2、课外重积累,培养阅读能力。小学阶段是记忆的黄金阶段,所以这个阶段让学生背记一定量的诗文佳品,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实验教师指导学生主要有选择地积累知识,如教他们充分利用手中的报纸,学会剪贴,做剪贴本积累知识。同时,每周一节阅读课让学生到图书室自由选择图书,在课堂上教给学生摘抄方法。每人准备一本摘抄本,积累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古诗,对联,绕口令,成语等,同学们掌握了摘抄方法,便可以时时看书,常常摘抄。此外,利用晨会,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背诵古诗。为保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实验班老师还在学生中开展各种语言实践活动,经常举行课内外结合的各种形式的比赛,使积累得以应用。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文章段落进行诵读,举行背古诗比赛,绕口令比赛,讲故事比赛等。学生特别喜爱参加这类活动,只要是比赛,兴趣十足,赛前忙于读书、忙于收集、忙于学习,同学们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培养了读书积累的习惯,受到美的熏陶,提高了阅读能力。随着读书积累的深入,老师则教给学生自己选择书刊的方法,鼓励读一读文学名著,让他们接触浅显的自然科学丛书,同时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内学到的略读、浏览、速读等读书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上。而且教给学生归纳整理的方法,学生在积累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不少素材,但真正需要运用时,再去找资料显得比较忙乱,老师则教他们做好摘记的进一步提炼,分门别类归拢好。此外,教给学生读背的方法,提高积累的效率和质量。有一部分老师还让学生参考正规报纸的格式,凭借平日的丰富积累,自办手抄报,创设一种交流的机会与环境,让同学们在办报中展示个性,发挥创造力,在相互传阅中,在相互交流中体味积累的快乐。中高年级的老师鼓励学生读书,还重视指导学生将积累下来的好词好句以及学到的独特的写作技巧运用到习作中,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加强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运用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如五年级有一个学生在写习作父亲的时候,写到他在低年级时,父亲每次送到进校门之前总会帮他拉拉歪斜的红领巾,而每次骑车远去时,还不时回头望望他,招招手。他就借助这么一些细节的描写,从小处写出了他感受到的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当老师问到他为何会选取这些细小的事情来写时,他说得益于朱自清的那篇背影。像这类优秀作家留下的杰作,作为一种人类最美好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少年儿童,不仅从语言给予学生以美的熏陶,而且逐步提高了他们的鉴赏能力,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3、写作多训练,激发表达欲望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内驱力,当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悦地进行自由写作。在实验中,我们把激发学生的兴趣贯穿作文的全过程,采取了以下方法和途径:(1)习作体裁多样化。就是引导学生根据同一题材,写出不同的文体的习作。如以“荷花”为题材的习作,可以写成说明文,介绍其种类、特点、生长过程;也可写成一般记叙文,描绘荷花的色、形、味,赞美荷花的美;可以写成观察日记,记录其生长过程中的变化,还可写成游记,甚至可以写成以物喻人的小散文,赞美“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由于文体不同,学生对习作就有了兴趣,内容富有新意。(2)表达形式多类型。就是引导学生对同一内容,采用多种形式的表达方式,以求构思新、表达巧。如在写作顺序上可以采用顺叙、倒叙、补叙、插叙、总分、先因后果、前果后因等多种形式。在语文表达上,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汇、句式、修辞,生动自如地表情达意,说出、写出自己的“语言”。(3)习作过程互动化。我们摒弃了单纯的“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评价”的传统模式,而采用了开放互动的作文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因此深受学生喜爱。4、评价重激励,保持兴趣持久。在实验中,我们努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各项测评中我们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激励措施:(1)分数激励。根据学生原先的差异性,采用不同的评分策略。后进生的习作,永远不打不及格的分,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后进生只要有点滴进步,都要奖励分数,对于优秀学生的习作,则要求其有创新,构思,灵活的写作手法才能给予高分数。(2)评语激励。我们把评价贯穿到构思阶段、口述阶段、书面表达阶段。在各个阶段,都要求师生共同给予激励性的评价。(3)成果激励。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成就动机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学生的习作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成果。在实验中,我们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成功的激励功能,师生共同分享成果的快乐。我们各实验班采取了以下办法:挑选优秀习作,或进步较大的习作在班组学习园地,黑板报和学校橱窗、红领巾广播站发表。投寄有关少儿报刊杂志社,文章发表后大力宣传、表扬。编辑金海港小学生优秀习作选小荷和把好的作文编入校报文苑。(二)研究读写渗透的组合因素,探讨以读促写的方法。1、根据年段特点和课题总的实验目的的要求,实验班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总体策略为:四年级:以句、段为重点,学会默读,学习略读,能联系上下文,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具有初步的搜集信息、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五年级:以篇为重点,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并会修改自己的习作。2、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习作能力培养的总体策略,本研究课题的逻辑结构,以及总体模式,我们分三期进行研究。A、第期的研究重点与研究策略。(1) 指导阅读方法,训练写作基本功。小学作文教学纲要指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的基本功不好,要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是不可能的。因此作文教学必须与阅读教学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不仅使学生明白课文里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还要使他们知道作者是使用哪些词句,按什么顺序,采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以下7种写作基本功的训练:理解课题;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正确划分段落层次,概括段意或层意;分清主次、辨别详略;找出和理解中心句,概括中心思想;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和过渡;找出作者观察记叙事物的顺序。除此以外,还结合单元的训练重点,选择适当的课文进行作文片段练习,指导学生及时运用学过的方法。(2)引导学生从“听、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拓展口述、书面习作的思路。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我们课题组在实验中根据这一要求,十分重视学生对语言材料的积累。首先是多读。内容包括所学的语文课本和历史、自然等课外读书。让学生在多读、多练,从中学习一些恰当的用词、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写作上的技巧等。其次是多听。听,包括别人讲事情,听广播电视报道的消息等。“听”这一活动既培养了讲者的说话能力,也提高了听者的听话能力,还丰富了习作素材和知识。(3)多参加实践活动,积累素材。集体活动和家务劳动仅靠观察和阅读资料是不够的,只有让学生亲自去实践,才能出真知,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活动的过程,活动的细节及活动中的感受掌握好,在写作时才能有真情实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开展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如“春游天关山”、“环保考察”、“走进工厂”等,还要求学生每天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4)学会勤于记载,积累素材。无论是观察到的事物,阅读到的听到的,还是在做过的实验、开展过的实践活动以及亲身感受,都要求学生分类记录下来,建立一个素材库。B、第期到第期的研究重点与策略。(1)第期的研究重点是研究读写的具体内容、模式:培养学生由“读”到“写”的语言转换能力。本阶段,我们特研究制订了由“读”到“写”的18种二级语言转换模式。具体表现为:各年级的具体内容为各册阅读课文、作文内容及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事物等。研究并实施由“读”到“写”的语言转换模式、方法。我们参考了文献资料和现代作文教学研究成效,经过课题组骨干教师的共同分析、研究,找到了二级12种语言转换模式:一级 二级读中理解解题 结合作文练审题、拟题读中学分段、归纳段意结合作文列提纲读中概括主要内容 结合作文练选材读中学分主次内容结合作文练详略读中学归纳中心 结合作文练立意读中学捕促重点段 结合作文练写重点段读中学段落结构式 结合作文练谋篇读中学作者的观察方法结合作文练观察读中学学词句锤炼方法结合作文练词练句读中理解事物联系(前因与后果、环境与事物、动态与静态、事物与联想、外表与内心、顺叙与倒叙等)结合作文练逻辑读中学描写结合作文描绘读中学变体(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结合作文练变体我们要求学生在分组习作的基础上,组内成员相互评改,润饰加工进行书面表达。C、 第期的研究重点是:创建读写渗透的作文教学模式,逐渐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优化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具体地讲,在第期主要是研究两方面的内容,即(1)研究读写的过程中,如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优化写的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要推测人物的内心活动,完整地刻画主要人物的形象,要展开丰富的联想,揭示某一事物的象征意义。(2)研究在学生读、写过程中和完成习作草稿后,培养学生的评改习作的能力的策略。要把多向互动评价贯穿于写作全过程,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3第期到第期采取的研究策略。(1)在第期初始阶段,第期和第期结束时,由赵轶竹、郑家英对实验班学生进行三次“读”、“写”能力的调查和测试。(2)每一期初始阶段,都由课题组组长主持和课题组骨干人员研讨、制订各期的教学重点、模式,并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组织全体成员商讨完善各期研究的重点、模式。(3)每位课题组成员向实验班学生宣传各期研究重点,教学模式,并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自觉运用这些模式。(4)每个实验班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由教师或学生组织,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5)每学期组织课题组成员上校级的作文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还组织其它教师进行观摩研讨、评价。(6)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和征文活动,为学生拓展写作思路,提供成果发表的机会。三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各级举办的征文比赛活动。把优秀习作在校报上发表。(7)及时做好实验资料的搜集、整理、归档工作。如学生发表或获奖的优秀习作、统计资料,教师的作文备课本,教科研论文、案例、公开课教案等资料,我们都由教研室主任赵轶竹及时统一搜集、整理、归档并做好资料的提炼工作。(三)探索读写渗透训练的系列方法和操作模式。经过实践,我们探索出了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读写渗透训练的基本模式:整体读文,了解大意找准重点,读写联系读写迁移,提高能力课外拓展,扩大视野。 具体来说,第一环节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整体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内容,对事物获得感受,让文字所表现的事物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让书本的语言化为学生头脑里的内部语言。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对语文的了解、对事物的认识、感受,把头脑中鲜明的形象说出来,让内部语言化成外部语言。 第二环节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内容的,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语言魅力,学习写作知识。 第三步,以写作为手段,在作文实践中运用阅读时学到的知识,训练作文能力,同时使读的效果得到巩固。 第四步,紧扣读写联结点,拓展到课外的阅读和表述中,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学习运用,在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加深理解,使学生这两种能力都得到发展。 八、研究成效 (一)对教师产生的影响 教育科研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提高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的过程。课题研究使实验教师的素质得到一次飞跃性的发展和提高。 1、理论学习给实验教师的科研能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育科研对教师成长的第一促进作用就是引导和督促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理论素养。课题组先后举办了大小型专题讲座十几次。由于理论学习深入、到位,实验教师较快地掌握了一套可操作的技术,课题组十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边学习边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