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现象的理解及其翻译.doc_第1页
文言特殊现象的理解及其翻译.doc_第2页
文言特殊现象的理解及其翻译.doc_第3页
文言特殊现象的理解及其翻译.doc_第4页
文言特殊现象的理解及其翻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谈文言文特殊现象的理解及其翻译 学习文言文,总离不开翻译。翻译文言文,就是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把古人说的意思用现代人说话的方式表现出来。我以为,文言文的翻译,除了要有丰富的词语积累外,有两点是必须注意的,一是要能准确理解文言中的特殊现象,二是要明确文言中的特殊现象应该用怎样的现代汉语形式表述,也就是如何翻译的问题。文言中的特殊现象,有两种典型情况是应该高度重视的。一是特殊的句式,二是特殊的用词方法,也就是词类活用。要想比较准确地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语言,除了应有大量的积累外,对这两种特殊现象的理解也非常重要。一、 特殊句式的理解及其翻译古人说话,跟我们现代人一样,必须遵守一定的原则。在句式方面,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文主要有下面一些特殊之处。一是表示判断的形式不一样,二是表示被动的形式不一样,三是倒装的形式不一样,四是省略的形式不一样。1、判断句的理解及其翻译现代人对某人或某物作判断时,一般都说“什么是什么”或“什么不是什么”,古人却不这样说,他们一般都说成“什么者什么也”,或者说成“什么,什么也”,或者干脆说成“什么,什么”,表示否定时就加一个“非”字。从句子的性质上看,古人对事物作出判断时,大都以名词性的句子出现,也就是说,古人所说的判断句一般是不出现判断动词的,要用,也只限于“为”、“乃”、“即”等词,用“是”的更少(“是”多数时候作指示代词)。明白了古今判断形式的差异,在翻译判断句时,我们只要按照现代汉语的判断形式翻译就行。例如: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句中的主语“楚左尹项伯”和谓语“项羽季父”均为名词性短语,它们一起构成一个名词性的句子。这句话的翻译为:楚国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再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这个句子同样是名词性的判断句,什么标志也没有。全句的意思为: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被动句的理解及其翻译文言文中,被动句的形式主要有下面几种:一是用“为所”表示被动,“为”就是“被”的意思,引出动作的发出者,“所”引出动作。一是用“见于”表示被动,“见”引出动作,“于”就是“被”的意思,引出动作的发出者。这是两种完整的被动形式。但前者有时省略“所”而只用“为”,后者有时省略“见”只用“于”,或省略“于”只用“见”。第三种形式,某些动词本身隐含着被动的意思。此外,也有直接用“被”表示被动的,但不多见。而现代汉语中的被动,一般都用“被”来表示,偶尔也有用“为所”来表示的。不管古人采用哪种形式表示被动,只要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被动形式就行。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句中的“笑”为“讥笑”的意思,“见”引出动作“笑”,“于”则引出“笑”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大方之家(内行人)”。全句的翻译为:我会永远被内行人讥笑了。再如动词本身隐含被动意思的例子: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拜”(授给官职)就隐含着被动的意思。全句的主语是“赵惠文王”,而“廉颇”又不可能自“拜”为上卿,只能是“赵惠文王”来“拜”廉颇为上卿,因此“拜”是 “被拜”的意思。全句的翻译为: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任赵国的大将 被封为上卿,在各路诸侯中他凭着勇气而闻名。 、 倒装句的理解及其翻译一般来说,文言句子的结构,和现代汉语的结构相比,其差别不是很大,句子成分的位置和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材料也大致一样。现代汉语中,一般是先说主语,再说谓语,语意不完整时,再接着说宾语。为了把意思说得更明白,很多时候还得在主语中心词和宾语中心词前加上一定的定语,在谓语中心词前加上一定的状语,在谓语中心词后加上一定的补语。但是,古人说话也有其特殊之处,下面几种情况就值得我们注意:(1)主谓倒装句主谓倒装,就是把主语和谓语的位置相互交换,这种情况不多见。例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句子的主语是“公子能急人之困”,谓语是“在”,宾语是“安”。这个句子除了主谓倒装外还有宾语前置全句的意思为:公子你能把别人的困难作为急所又表现在哪里呢?再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句子陈述的对象是“汝不惠(不聪明)”,“甚”是厉害之意,用来陈述“汝不惠”,是句子的谓语。这句话的翻译为:你不聪明,真是太厉害了。(2)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就是把句子的宾语放到句子的谓语之前,或者把介词的宾语放到介词之前(现代汉语中介词之后跟名词性的词语才能构成介词短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一是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一是介词宾语前置,一是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再就是用“之”或“是”把宾语前置(这一现象现代汉语中还常常用到。比如“唯利是图”、“唯贤是举”等)。例如:故不我若也。种树郭橐驼传这是一个否定句,句中的“我”为代词,是“若”的宾语,放到了谓语“若”之前。全句的意思为:所以不像我了。又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句中的“何”是“操”的宾语。全句的意思为:大王来时拿着什么(东西)呢?再如:公子若返晋国,则何以报不谷?重耳之亡句中的“何”就是疑问代词,作“以”这个介词的宾语。全句的意思为:你如果回到晋国,那么用什么回报我(“不谷”是我的自称)呢?(3)定语后置句定语,现代汉语中一般应出现在主语中心词或宾语中心词之前,对中心词起修饰或限制作用。但古人说话时往往有把定语放到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为:中心词后用“之”,再说定语,最后用一个“者”字,也有省略“之”或“者”的。对于定语后置的理解,有一点是必须注意的,既然是定语后置,那么中心词及其后置定语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并且只可能构成名词性的短语,它们在句中也只能作全句的主语或宾语。例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句子的谓语是“求”,“求”的宾语中心词是“人”,“可使报秦”是“人”的定语,对“人”起限制作用。“人可使报秦者”整体作“求”的宾语。全句的意思为:计策还没有定下来,(赵王要)寻找一个能够出使秦国回复秦王的人,(结果)没有找到。(4)状语后置句这里所说的状语,主要是指文言中表示时间、处所、对象、比较等的介词短语。现代汉语中,一般将它们放在谓语之前,表示时间、处所、对象、比较等。古人说话时,往往将它们置于谓语之后,这就是状语后置。例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句中的“于柙”、“于椟中”都是介词短语,分别作“出”和“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处所,本应放在“出”和“毁”之前,但这里却把它们放到了后面。全句的意思为: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再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句中有两个“于蓝”,前者处于动词“取”之后,表示“取”的对象;后者处于形容词“青”之后,表示比较。全句的翻译为: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蓝草更青。(5)补语前置句现代汉语中的补语,一般用来补充谓语的程度、趋向、结果、动作的多少等,其位置应处在谓语之后。文言中却有将补语置于谓语前的现象,这主要是表示动作次数的一类数词。例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劝学句中的“跃”为动词谓语,“一”表示动作的次数,当作“跃”的补语,“一跃”为跳一次的意思。全句的意思为:骐骥跳跃一次,不能到十步(远)。再如: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句中的“二”和“三”分别表示败与胜的次数,应作补语。全句的翻译为:赵国曾经和秦国打了五仗,败了两次胜了三次。无论是哪一种倒装,我们在理解时,一定要注意辨明句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看看它们能否搭配,能否构成或主谓、或动宾、或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或补充与被补充的关系。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依照现代汉语的说话原则,将倒装的部分还原到它本来的位置,而且像状语后置,如果没有相应的介词,还必须在表处所、时间等的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使其变成一个介词短语,否则就说不通。 、 省略句的理解及其翻译现代汉语中也有省略,但一般限于承前或蒙后省略。比如:我们不怕困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胜利。这是两个分句,前句的主语是“我们”,后一分句的主语“我们”就承前省略了。而文言中的省略却并不是这么回事。比如,论语中很多对话,好些说话人都是省略了的,要弄清是谁说的,还得根据前后语境去推断,这只是省略主语的现象。文言中还有省略其它成分的现象,此外,也有省略介词的、省略兼语的、省略介词宾语的。例如: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过秦论句中“行伍之间”是“蹑足”的处所,它们之间当有介词“于”;“阡陌之中”是“倔起”的处所,它们之间也应有介词“于”,但都被省略了。这种省略介词“于”的现象在文言中很常见,一般而言,凡动词后直接跟处所、对象名词,动词和名词之间都是省略了“于”的。翻译省略句时,一定要注意将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而且要用括号标示清楚。例如:(左忠毅公)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书左忠毅公逸事句中的“召”为动词,召唤的意思,其发出者应为“左忠毅公”,“召”谁?后面省略了,依据文意不难看出,应为后面提到的“此生(这位书生)”;“使”也是动词,后面省略了兼语“此生”。这两处均为省略兼语的现象。其翻译为:(左忠毅公)喊(这位书生)进来,让(他)拜见左夫人,说:“我的几个儿子都庸碌无能,将来继承我的志向和事业的,只有这位书生了。”二、 词类活用的理解及其翻译文言中的词类活用,就是指文言中的某些词语,用现代汉语中这些词语的特性去衡量,其本有词性及其功用已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只能作为句子的主语或宾语,但文言中却有作谓语的;动词一般是作谓语,如果是及物动词,则其后可以跟宾语,如果是不及物动词,则其后不能跟宾语,但文言中不仅有动词作主语或宾语的现象,而且还有不及物动词跟宾语的现象;形容词可以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可是文言中不仅有形容词作名词的现象,而且还有作谓语后跟宾语的现象;名词一般不直接作状语,可是文言中却有很多直接作状语的。这一类现象就是词类活用。文言中涉及到活用的词类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其它词类活用的也有,但不如这三类普遍。还有,我们现在说话,一般是先说主语,再说主语怎么样,有时还得说出宾语来保持语意的完整。但古人说话时,却有动作是宾语发出、并且动作支配的对象是主语的特殊现象。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这时的动词一般都是活用了,可能是使动用法,也可能是意动用法,也可能是被动用法,这就需要认真区别。例如: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左忠毅公逸事句中的“从”是一个动词,跟随的意思。“数骑”为随从的意思,是“从”的宾语。显然,这里是不能理解成“左忠毅公跟随随从外出”,而应理解为“左忠毅公让随从跟着自己外出”才对。也就是说,“从”这一动作的发出者并不是句子的主语“左忠毅公”,而是其宾语“数骑”,句子的主语“左忠毅公”反倒成了“从”支配的对象,这时的“从”活用为使动词。全句的翻译为:同乡前辈左忠毅公在京城担任主考官时让随从跟着自己外出,打扮成平民的样子,来到一座古庙里。、使动用法的理解及其翻译使动用法只是就某个动词而言的(如果某些名词或形容词用作使动词,那么它们首先应该是活用为动词,然后才能有使动的意思),其核心就在于,这个动词的陈述对象并非主语,而是它的宾语,谓语能对宾语进行陈述,又是主语使然的。也就是说,与现代汉语比较起来,文言中动作的发出者和动作的支配者的位置有了明显的不同。使动用法翻译的基本格式为:主语使宾语发出某个动作。例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句中的“固”就是使动用法,它陈述的对象是“根本”。这句话的翻译为:我听说要求树木生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再如: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句中的“斗”是“争斗”的意思,陈述的对象是“诸侯”,意思是说“诸侯与诸侯之间相互争斗”。这句话的翻译为:(秦孝公)对外采取连横政策,使诸侯们互相争斗。为了更好地理解使动用法,下面再举两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一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接受邹忌的讽谏后下令群臣吏民都可以进谏,其中说道:“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这句话中的“闻”是谓语,“听说”的意思。它的宾语是“耳”,“耳朵”之意。显然,这里是不能理解为“听说我的耳朵”,而应该理解为“使我的耳朵听到”。二是鸿门宴中有一句“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其中的“从”是动词,“跟随”的意思,作谓语。究竟是谁跟随谁?显然,应该理解为“百余骑(随从)”跟随“沛公”才对,“从”同样活用成使动词了。、意动用法的理解及其翻译所谓意动,就是指句子主语(一般是人)内心的活动。这种活动的一般表现形式为,一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这时候的谓语一定是形容词活用所致;一是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这时候的谓语一定是名词活用所致。比如形容词活用作意动词的例子: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句中的“美”本来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意动词。全句的翻译为:我的妻子认为我长得英俊的原因,是偏爱我呀。再如名词活用为意动词的例子: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种树郭橐驼传句中的“业”就是意动用法,本来为名词,“职业”的意思,此处活用为意动词。这句话的意思为:郭橐驼把种树当作自己的职业,所有长安的为了修建观赏游览园林的富豪人家和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雇用(他)。、名词活用作动词的理解及其翻译名词活用作动词,就是指某个名词的本有功能已经不存在,而是具有了动词的功能,即这个名词已经具有了动词的性质。从位置上看,它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前面也许有否定副词或能愿动词的修饰,后面可能跟上了宾语,也有可能跟有表处所的短语。翻译时,一般是在这个名词的前或后直接加上一个相应的动词,让这个动词与其构成或动宾或状谓关系,有时也可以换成另外的相应动词。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的“水”本为名词,但这里活用作动词了。从位置上看,它处在谓语的位置上,而且前面有能愿动词“能”的修饰。翻译时,直接在前面加上动词“游”,“游水”的性质与“水”的性质已全然不同。这句话的翻译为:乘坐船只的人,并非能够游泳,却能够横渡江河。再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句中的“舍”本为名词,“房子”之意,此处用作动词。翻译时,只需在前面加上“修”这一动作就行。这句话的翻译为:唐代高僧慧褒开始在这里修房子,而死后又葬在这里,因此后来(的人)就把这座山命名为褒禅山。、名词活用作状语的理解及其翻译名词,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直接作修饰谓语的状语,只有与介词组成短语后才有这一功能。但文言中却常有这种现象。文言中处在动词谓语前的名词,如果不是句子的主语(即不是后面动词的发出者),那么这个名词一般都应理解为状语,可以表示动词谓语的时间、工具、方式、状态、趋向等。翻译时,一般应在这一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使它们组成介词短语来作谓语的状语。例如: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第二分句中的“犬”为名词,处于谓语“坐”之前,但它并非句子的主语(主语应为“狼”),因此应理解为名词作状语,表示“坐”的状态。这句话的翻译为:一只狼径直离开了,另一只狼就像狗坐的姿势一样坐在前面。再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句中的“箕畚(筐子)”为名词,处于谓语“运”之前,但不发出“运”这一动作(动作的发出者应为“我们”),只表示“运”的工具。全句的翻译为:(我们)用筐子把(土石)运到渤海边上。再如表示趋向的例子: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愚溪诗序句中的“东北”处于谓语“行”之前,表示“行”的趋向。全句的翻译为:(我)从愚丘往东北方向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