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道德观三问.doc_第1页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道德观三问.doc_第2页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道德观三问.doc_第3页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道德观三问.doc_第4页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道德观三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道德观三问 高兆明道德与文明2007年第3期摘要通过对唯物史观与人本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是否拒斥道德精神、唯物史观是何种道德价值立场的逻辑追问,可以发现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着深厚的人本主义精神,这种人本主义精神是实践人道主义,它不满足于一般的道义批判,它主张将道义批判化为现实行动,在创造新生活世界的积极行动过程中使人自身获得自由解放。 关键词马克思唯物史观道德观人道主义 中图分类号B8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539(2007)03-0011-04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曾经历了一个由道德批判向唯物史观批判的转变,与此相应的是,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到成熟时期亦经历了一个由人本主义向唯物史观的转变过程。现在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马克思的这种思想转变过程是否意味着马克思通过这种转变拒斥了人本主义、道德观?是否意味着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道德观是相互拒斥的,唯物史观中不具有道德立场与道德观?如果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的不具有道德立场与道德观,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党性”及其“革命性”问题?如果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真的没有价值性与价值批判,那么,唯物史观又应当如何准确理解?如果马克思唯物史观有价值性与道德观,那么,这种道德观的内容是什么?唯物史观与道德观的关系又如何? 有学者明确认为马克思没有“伦理理论”。其实,这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马克思有没有“伦理理论”,而在于有没有“伦理思想”、“伦理观点”。因为“伦理理论”与“伦理思想”、“伦理观点”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没有完整的伦理学说理论体系,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相关的伦理思想观点。如果马克思真的没有自己的伦理思想观点,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的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全部思想,以及马克思对人类命运关切之情怀?如果我们能够准确理解马克思当时所面临的历史重任,理解他所关心的更为迫切的重大实践与理论问题,那么,马克思没有完整系统的伦理理论,亦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就断言马克思没有伦理思想,则无论从事实上还是从逻辑上均说不通。真正值得我们追思的除了马克思伦理思想观点的具体内容外,更为重要的是:它与唯物史观的关系是何?它与欧洲近代以来所确立起的人本主义价值精神的关系如何? 关于马克思唯物史观与道德观关系的问题,在更为抽象的意义上审视,则直接关涉价值与事实、善与真、道德标准与社会历史标准、道德的抽象性与实践的具体性、道德与人等一系列哲学、伦理学的基础性问题。 二、道德是否具有批判的力量 马克思早年深受欧洲人本主义文化传统的影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亦深受费尔巴哈的影响。他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曾经历了一个由人本主义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转变。与此相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亦经历了一个由道德评价优先向历史评价优先的转变。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等人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就在于否定后者的抽象人性观,在具体历史、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把握与理解人。 这里直接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其一,马克思在何种意义上否定欧洲人本主义文化传统或抽象人性论?如果是在彻底绝对意义上的否定,那么,欧洲人本主义文化是否有其历史价值?其二,道义合理性是一个社会制度存在的最根本理由之一,以费尔巴哈抽象人性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思想对资本主义作出了尖锐批判,这种批判是否合理,是否直击了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基础?其三,人道、公平、正义等这样一类道德价值精神是否具有普遍性意义?是否具有引领社会变迁的历史作用?离开了这类价值精神,社会实践是否还会具有目的性与内在批判性?如果这样一类批判没有存在的理由,那么,当今中国据于人道、公平、正义等价值诉求,要求克服现代化过程中的诸多丑陋与罪恶现象的努力,就是无根据的空想,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其四,如果道德没有批判的力量,那么,道德还有什么存在的理由与价值,人类还要什么信念、理想? 道德批判是一种精神批判,精神批判有两个前提性的问题:其一,这种精神的批判本身必须合理、具有现实必然性;其二,精神的批判并不能代替物质的批判。 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具有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就在于:一方面,它以自己的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其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黑暗、罪恶、丑陋的非人性方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正义;另一方面,它以自己的方式质疑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合理性根据。一个缺乏存在合理性根据的社会至多是一个现存的而非现实的社会,这种社会必定要被否定。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抽象人性论批判,其失误不在于人性,而在于抽象:漠视人性的具体性与人性背后的现实利益关系,以精神的批判代替物质的批判。然而,即使是对于这种批判的抽象性,亦须仔细分析,不可彻底否定。一方面,须仔细弄明白它在何种意义上是抽象的。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人本主义批判之所以抽象,就在于没有找到现实行动力量与具体实践道路,而不在于批判本身。另一方面,须仔细弄明白,批判的抽象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道理。根据黑格尔的看法,抽象的才是普遍的。在这种抽象性的普遍性中包含了人类的某种普遍价值精神。这是处于社会底层的民众可以用来作为道义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反抗不公的一种普遍人类精神。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抽象道义批判,相对于维护那种罪恶、丑陋、黑暗的社会生活方式的做法而言,仍然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道义的批判可以使人们觉醒,并在此基础之上有可能使人们进一步行动起来改变这种不正义、不人道的社会。当然,道义批判不仅有个合理与否的问题,还有个深刻与否的问题。如果仅仅是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一般道义谴责,而没有进一步透过这种社会现象揭示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原因,没有找到克服这种现象的现实道路,那么,这种道义谴责就是软弱无力的。马克思所做的工作正在于:他不满意于一般停留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道义谴责,不满足于一般的道德要求,而是要揭示产生这种现象的社会结构与制度原因,主张坚持无产阶级的或人民大众的道德,主张通过革命实践改变旧世界,创造出一个合乎人性生长的新世界。或者换言之,马克思坚持道德应持守无产阶级或人民大众的价值立场,坚持道德的理性实践之品格。马克思否定道德的抽象性,其核心是坚持道德的具体性、人民性、实践性。这正是马克思的深刻之处。 马克思反对道德的抽象性、坚持道德的具体性、强调道德内容的特殊阶级性,等等,这些无疑是深刻的。不过,“抽象性”是一个极具歧义、极易使人迷惑的概念。是在“空洞无物”这一贬义意义上,还是在相对于“具体”的意义上理解与使用“抽象”概念?二者会有完全不同的思想结果。正如黑格尔所揭示的那样,具体总是抽象的具体,特殊总是一般的特殊。如果离开了一般、普遍、抽象而谈论特殊、具体,那么,这种特殊、具体本身就是空幻的。这样,马克思即使是坚持无产阶级的道义立场,强调无产阶级道德的这种特殊性,并借以维护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也必须以承认某种一般、普遍、抽象的道德为前提,没有这种前提,无产阶级的特殊道义要求就失却了人类道义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对于前人从人本主义立场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做法的批判,就是扬弃而不是抛弃,就内在秉持了人本主义价值批判中所包含的人类一般道义精神。 三、唯物史观是否拒斥道德精神 关于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处有集中简明的论述。其核心是:在最终的意义上是社会物质生活决定社会精神生活,是用社会存在解释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根据唯物史观,一切道德精神最终均须从社会物质生活中寻找其根本性解释,是社会物质生活内容决定了道德的内容,而不是相反。唯物史观的这个思想深刻地揭示了道德这一社会精神现象的本原,为人们认识道德现象提供了一个强大的思想武器。抽象的道德精神必须在丰富具体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中找到自身的终极性说明。 唯物史观将历史理解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解释框架的内在逻辑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在这个解释框架中道德是一种派生的现象,处于从属的地位。在这个解释框架中,社会“生产力”具有最终的解释力,道德则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解释框架对于揭示社会历史演进规律无疑具有深刻性:它将历史演进过程理解为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它从客观而不是主观的立场把握历史。但也正是这个客观而不是主观的解释框架隐含着一种倾向:从客观物的立场而不是从主观活动着的人的立场解释历史现象。尽管如马克思所反复论述的那样,实践的观点构成唯物史观的哲学前提,但是从实践观到唯物史观,二者间包含着某种细微但却重大差别的可能:实践观是主体的能动活动的观点,唯物史观则是客观、社会结构的观点。主体能动活动的观点中包含着主体的目的、理解、价值选择等这样一类精神的内容。主体的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是依主体对于外部世界的理解的活动。这样,道德价值精神就构成了主体活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在方面。而唯物史观的上述解释框架中则多少存在着淡漠主体活动及其内在道德价值精神的因素。实践观能够准确揭示与表达主体道德价值精神对于自身活动(存在)的意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观与唯物史观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紧张。 对于社会存在决定论这一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恩格斯在晚年亦曾明确提出这仅是在终极的意义上而言。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亦讲“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恩格斯所强调的在“终极”性意义上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思想,就为“非终极性”意义上的理解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超越存在与意识二分的视阈中,即在实践的视阈中,社会意识、道德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价值,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及其思想决定了人们的行动。不仅如此,如果在实践本体论的视阈中理解这种超越存在与意识的二元对立,那么,我们甚至有可能发现另一种近乎“终极性”的理解可能。如果这些理解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得出几个结论。其一,唯物史观并不是用以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唯一思想方法,唯物史观亦有其合理性范围。其二,唯物史观与实践观尽管有着内在的联系,但是二者仍然有很大的差异,实践观的解释力并不能为唯物史观所取代。包含在实践观中的主观性、能动性、价值目的性有其独特的解释力。其三,用辩证法来解释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精神关系的通常做法,仍有待进一步证成。 四、唯物史观是何种道德价值立场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施蒂纳时说:“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地进行道德的说教。”在这里似乎马克思、恩格斯表现出对道德(说教)不屑一顾的态度。如果马克思、恩格斯真的对道德不屑一顾,那么,他们的全部理论与实践追求的价值指向又是何?又如何理解他们关于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理想?如何理解他们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执著热情与献身精神?如何理解他们所说的“党性”立场?这里的合理解释只能是:他们不屑于空洞的道德说教,他们致力于创造出一种适合人性生长的新世界,致力于创造出新道德存在的土壤;他们对于道德有独特的理解,有一种独特的道德善恶判断价值类型。 根据普特南的看法,关于社会历史的事实判断不同程度地以预设某种价值知识为前提。唯物史观似乎直接揭示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但是在这种关于历史事实、知识揭示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价值知识、价值判断前提: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社会,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目的,也是一种价值善;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走向这种必然目的境地的中介环节,它既有存在的必然性又注定要被否定,因而,它在道德价值上具有善、恶二重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确立唯物史观,不仅要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而且要确立一种判断历史现象善恶好坏的价值标准。 人本主义、功利主义、美德论、义务论、契约论、生命意志论、个人主义、社群主义等,构成了西方思想界关于道德价值判断依据的几种基本类型。人本主义是马克思生活时代用以批判资本主义的占据主导地位的道德价值判断依据。马克思通过唯物史观的确立试图表达一个思想:他有一种不同于他人的道德价值善恶判断依据或标准。这个标准既不是人本,也不是功利、美德、义务、契约,而是一种拓展了的人的“自由解放”的理性实践,这种人的“自由解放”的核心内容是以物质生活过程为基础的人的自由及其实现。 正是这种人的“自由解放”的善恶价值标准,可以一定程度上解释马克思通常所说的“道德”的态度,解释马克思并不迂腐地恪守通常所说的道德及其说教,相反甚至有时将道德视为一种社会发展必要代价的观点。马克思的这种道德价值立场有其更为深刻的自觉价值立场:无产阶级或人民大众的价值立场,寻找“武器的批判”改变这个社会的实践立场,人格精神就是人的生活世界、善的生活世界与善的人格的内在一致性的本体立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持有辩证态度。马克思并未绝对否定资本主义社会,相反,他对资本主义有相当肯定性的价值评价。这种价值肯定有两种不同的价值立场与维度:人道性与(生产力的)进步性。他在相对于封建宗法社会的意义上,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人道性与进步性:一方面,他从道德的立场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精神作了某种肯定。这在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关于英国殖民主义者在印度做法的评价中可见。另一方面,在劳动生产力解放的立场上对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某种肯定。这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有明确阐述。 不过,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在总体上秉持的是否定性价值立场。这种否定亦有道义与(生产力)进步两个不同的维度。一方面,马克思从道义上揭露资本家的贪婪,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每一个毛孔中都滴着肮脏的血,抨击资本主义社会毁灭了人类既有的温情与人情,进而使人类陷入一场赤裸裸的物欲冲动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