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杨氏族谱看杨时故里.doc_第1页
从杨氏族谱看杨时故里.doc_第2页
从杨氏族谱看杨时故里.doc_第3页
从杨氏族谱看杨时故里.doc_第4页
从杨氏族谱看杨时故里.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杨氏族谱看杨时故里曾学榕【摘要】考证各地杨氏谱碟,证实杨时出生地在将乐县城北郊龟山脚,杨时直系祖“南迁三湖”说是没有史实根据的造假之词。关键词 杨氏族谱 “南迁三湖”是伪说杨时的出生地究竟在哪里?宋朝政和五年(1115年),杨时从萧山知县任满返回故乡将乐县,亲自主持编修本支族谱起,杨时的出生地在各种典籍、族谱中均记载为将乐县城北郊龙池龟山。后世大部分典籍、杨氏族谱基本都沿用此说,笔者将之称为“池说”。明代的杨均政在归化县(今明溪县)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序文中编造出杨时上代祖“南迁三湖”(“三湖”指蛟湖、池湖、龙湖,均在将乐县城之南)的谎言之 后,杨时的出生地就有了在明溪县翰仙镇龙湖村的伪说。此后,有部分与杨均政同房派的杨氏族谱照抄他的伪说,乃至部分学者也以此为据,笔者将之称为“湖 说”。“池说”与“湖说”之争可以说由来已久。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将乐县、清流县、沙县部分辖地划属归化县。此后,该县为争抢历史名人,开始将这种争 议逐步升级,近年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南迁三湖”是“湖说”的核心。为澄清事实,还历史本来面目,有必要对“南迁三湖”作一番剖析,以正视听,并供读者研 判。一、 杨氏族谱中有关“南迁三湖”记载情况从笔者收集到的117 部杨时本族的杨氏族谱来看,有 110部没有杨时上四代直系祖“南迁三湖”的记载,占所调查的杨氏族谱总数约94%;有7部记载杨时上四代直系祖有“南迁三湖”的相关内容,占所调查的杨氏族谱总数的 6%。据始修于南宋嘉定年间、后九次重修或续修的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锡山杨氏宗谱卷八大宗九谱世表载:第六十世:荣,璋之子,字子江。祖由蜀迁居江州湖口。登后唐进士,任镛州(福建将乐)司户参军,遂家于镛北龙池团杉田。子:胜达(注:子胜达、胜远)。第六十九世:胜达,荣之子,字嘉升(注:字伯通)。累仕至朝散大夫。子五:长延、次同、三明、四丰、五昭。第七十世:明,胜达之子,字信仲 。赠正议大夫(注:赠大中大夫)。仍居旧里(镛北龙池杉田)。子:埴(注:指第四子杨埴)第七十一世:埴,明之子,字滋德(注:字永谋)。淡与荣利,乐与义举。赠正议大夫。原配陈氏,继配廖氏。累赠郡太君。子二:长时、次曦。殁时写有行状,系长子时作。第七十二世:时,埴长子,南剑将乐县人。另详世表。又据该族谱龟山公派统总世表载:时,埴之子,字中立,生于宋仁宗皇祐五年癸已十一月二十五日巳时。世居南剑州将乐县北龟山下,学者称龟山先生。登熙宁丙辰科徐铎榜进士,历任至左朝请大夫、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累赠少师,谥文靖。御赐祭葬闽镛州水南之原,土名乌石排。对杨时及其前四代直系祖的记载与锡山杨氏宗谱大体相同的各地杨氏族谱(房谱)有:福建省将乐县祖教村等25部杨氏族谱;泰宁县大龙乡官江村等3部杨氏族谱;顺昌县元坑镇漠武村杨氏族谱;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鸠上村等2部杨氏族谱;平和县3部杨氏族谱;长汀县四保里等3部杨氏族谱;连城县新泉镇杨家坊等3部杨氏家谱;上杭县文地村杨氏家谱;平潭县平源镇酒店村等3部杨氏宗谱;沙县富口镇白溪口村杨氏族谱;松溪县松源杨氏族谱;浦城县忠信白岩村杨氏族谱;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等7部杨氏族谱;龙岩市松洋杨氏族谱。江苏省无锡、苏州、常州、宜兴、江阴等市18部杨氏族谱。浙江省乐清市、龙泉、杭州市余杭区、长兴县、玉环县、龙泉市、永嘉县、平阳县、泰顺县、温州市、瑞安市、苍南县等13部杨氏族谱。广东省丰顺县、梅州市、化州市、电白县、东莞市、吴川市、廉江市、高州市、惠东县、海丰县、揭阳市、陆丰市、遂溪县、焦岭县、博罗县等15部杨氏族谱。海南省儋州市、澄迈县等2部杨氏族谱。江西省瑞金市杨氏四房联修族谱。湖南省望城县麻田乡卯田村宏农杨氏族谱。安徽省歙县杨氏族谱。贵州省毕节市、赤水市等2部杨氏族谱。菲律宾杨氏大宗世谱。有杨时上代祖“南迁三湖”内容的族谱福建省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盖洋镇姜坊村杨氏族谱、夏阳乡茂溪杨氏族谱、紫云台上拔山自然村宏农杨氏族谱、永安市贡川镇杨氏族谱、延平区太平镇杨厝村杨氏族谱、宁化县延祥村杨氏族谱。笔者根据所收集的有关杨时的族谱分析:1、绝大多数族谱(占收集族谱总数94)没有杨时上四代直系祖曾“南迁三湖”的记载。2、明溪县瀚仙镇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最早编造杨时上代祖“南迁三湖”之说。姜坊等村的杨氏后裔所修的族谱则照搬龙湖村杨氏房谱“南迁三湖”说。二、“南迁三湖”的当事人对所谓杨时上代祖“南迁三湖”的当事人有几种说法:1、清代毛念恃等学者编订的杨时年谱记载为杨时的四世祖 杨荣:2、现代学者林海权则认为明代归化县瀚仙镇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杨均政序文中的“高祖第三公”是杨时祖父 杨明;3、清代归化县瀚仙镇龙湖村宏农杨氏房谱、姜坊村、茂溪和永安市贡川杨氏族谱等又说是杨时父亲 杨埴。我们先分析杨荣杨荣 是杨时的四世祖,是杨时这一族系的将乐开基祖。他生于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年),登南唐升元二年(938年)进士,同年授将乐县司户。他享年五十五岁,也就是说南唐升元三年(939年),杨荣就去世了,他在将乐仅生活了一年多时间。清朝学者毛念恃在宋儒龟山杨先生年谱中说(杨荣)“及解官,始居州之北郭外。后迁蛟湖,再迁池湖,至大父明,迁龙湖。”清朝江苏无锡后学张夏宋杨文 靖公龟山先生年谱和浙江省余姚县举人黄璋杨龟山先生年谱考证亦如是说。杨荣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既要当官任职,解官卸任后又要在将乐县城北郊龙 池定下居来,之后还要作一迁蛟湖、再迁池湖的两次举家大搬迁,这可能吗?看来这几位清朝的老先生对杨荣的生平未作细考,才会患如此低级的错误。现今“湖 说”派的主将林海权先生也只得承认这是“传闻异词”。其可信度低得可以说是几乎为零,不仅世人不信,同时也被“湖说”中人所摒弃。我们再分析杨明杨明 是杨时的祖父,生殁年失考。明朝杨彦后裔杨均政在宏农杨氏房谱序文中说:“以吾鼻祖言之,始由樵川(今邵武市)而居三华焉。迨高祖第三公奋然有游四方之志,往乞灵于西乾福善祠, 梦神人告曰:子可遇三湖则止。遂返乎三华,始迁蛟湖,次迁池湖,终迁龙湖,果应梦之吉兆,于此遂家焉。”杨均政这篇序文是目前可知的提及“南迁三湖” 之说最早出处,明确指出“高祖第三公”是“南迁三湖”的当事人。但是,文中对“鼻祖”、“高祖第三公”究竟是谁,语焉不详,含糊其辞,吞吞吐吐,遮遮掩 掩,这是为什么呢?他的弟弟杨均亮在龟山公家谱后序中透露:“兄(指杨均政)曰:昔吾高祖自樵川(注:指邵武)而居毗陵(注:今江苏省常州一带)杨舍,世远年湮,而 祖宗讳字、生殁年月未知其详。所以闻见者,莫非序其长幼,备录而悉载之。自是而彼此分析,”可见杨均政自已也承认对祖宗情况不明,只是根据道听途说 的东西“彼此分析”而来。这可害苦了林海权先生,在引用杨均政的序时不得不在文中加括号给予注明。林海权先生以为“高祖”是指杨荣,而“第三公”是指杨明。把“高祖”和“第三 公”看成是两个人。这样问题就来了: “鼻祖”是谁?这“南迁三湖”的当事人是“高祖”还是“第三公”?林海权先生不敢正面以对,对“鼻祖”是谁避而不谈,只好说“迁龙湖之议起于父明,埴是执 行人”。这实际上是对杨明是“南迁三湖”当事人的否定,但不是那么直率,有杨均政之风遗存。其实,杨时上四代直系祖根本就没有居住过“樵川”。据绝大部分杨氏族谱记载:杨时的曾祖父杨荣从江州湖口迁居将乐县北龟山,杨时曾祖父杨胜达、祖父杨明、 父亲杨埴都没有离开过将乐,而杨荣的上辈则是由夔州徙居江州湖口的。我们有理由认定:居住在“樵川”、“始由樵川而居三华” 的杨均政 “鼻祖”并非杨时直系,至于“鼻祖”的后人“高祖”、“第三公”则与杨时直系的关系就更是疏远了。“鼻祖”都分支了,他的后人顶多也只能是旁支而已。林海 权先生所指认的“高祖(指子江公)、第三公(指胜达之第三子明)根据又何在呢?恐怕只是仅仅根据杨明是杨胜达的第三子就乱套在“第三公”的头上罢了。对此 林海权先生还承认:“(这)只是世代口头相传,在某些方面难免会有互有出入罢了。”在对杨时的世系都搞不清楚情况下,仅用“互有出入”恐怕难以解释吧。我们最后分折杨埴杨埴 是杨时的父亲,字永谋,生于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殁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享年六十三岁。同是明溪县龙湖村这部宏农杨氏房谱,清同治九年重修的版本。却与明代说得不一样,其在世系录中记载说:“埴公(杨埴)承祖遗命梦三湖则止,历 迁三华蛟湖、池湖、龙湖,遂居焉。”明溪县盖洋镇姜坊村、茂溪和永安市贡川镇杨氏族谱照抄龙湖这部房谱之说。这则记载将林海权所注的 “南迁三湖”当事人杨荣和杨明作了否定。同时,又出现了两个问题:1为什么在同一部宏农杨氏房谱中会有截然不同而又互相矛盾的两种记载?仔细推敲,原来清代的重修者在世系录中摒弃了明代杨均政的说法,把“南迁 三湖”的当事人由“第三公”改为杨埴。说杨埴是“承祖遗命”,把原来的当事人“主动”迁徙变成了“被动”迁徙,是“承”“乞梦”之人,也就是根据留有“遗 命”之人即杨埴之“祖”遗命而行动的。这里的“祖”不知是指何人?“祖”字按解释是父亲的上辈。如果是指杨明,杨明是杨埴的父亲,应称之为“父”,称 “祖”不对啊;如果是指杨胜达、或者是指杨荣,称“祖”倒合适,但这两位“祖”杨胜达没有留下什么“遗命”,杨荣也没有,这叫杨埴如何去“承”呢?这 则记载的文字改得倒挺干脆,但一开始就出秕漏,就露败笔,手法很不高明。2杨埴二十五岁那年(即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杨时出生。我们假设杨埴十八岁就能当家作主,他实施“南迁三湖”的三次举家大搬迁,必须在他 十八岁到二十四岁这段年轻的时候就得完成,因为他的夫人才有时间在龙湖“梦星而孕”杨时。也就是他必须在六年的时间内完成三次举家大搬迁,平均每两年搬一 次。林海权先生认为:杨殖于二十二岁就迁到龙湖了。那么,这三次举家大搬迁的平均年数还得缩短为四年,平均一年多一次,因为这三次大搬迁而生出了杨时这样 一位大贤,这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年轻人啊!这是多么令后人景仰的“壮举”啊!后辈人应该为他大书特书,好好记上一大笔吧。但是,作为第一受惠人的杨时,在他为父亲所作的先君行状中丝毫没有提及这“壮举”。杨时写道:“先君为人,质直而信厚。其遇事接物,初若不可忤,而胸 中洞然,无含恕宿怨。其治家勤约有节,虽一介不妄以与人,亦不妄取人也。自皇祖而上,世为农家。至先君始励其子以学。熙宁中,某以进士出身,而先君喜不形 于色。其后,虽屏居不仕殆十年,而先君亦莫之问也。及闻其从师友之贤,磨切以德义,则充然厌其欲。其恬于荣利而乐于义方如此,盖天性也。吾先君平生为 善,惟日不足。不幸少不从宦学,不得与当世贤士大夫游,故隐德弗彰。”我们从文中大致可以看出杨埴的为人,他是个忠厚老实、有主见、勤劳节俭、恬于荣 利、没什么文化的农家汉子,一辈子守本份,老实务农,根本没有那种“奋然有游四方之志”的“豪情壮志”,更谈不上什么四年之内三次举家大搬迁的壮举。俗话 说“知子莫如父”,应该也可以说“知父莫如子”。难道数百年后的杨彦后裔会比一代理学家的杨时对父亲杨埴更知情?绝大部分的杨氏族谱却没有此记载,难道大 部分杨时后裔几百、上千年来对祖宗之事都糊里糊涂,都不如几位“湖说”中人清楚明了而被蒙在鼓里?这只能说明杨埴“南迁三湖”是子虚乌有之事。林海权先生 为杨埴“南迁三湖”所作“姑悬拟”之言还振振有词,这“姑悬”拟得也太离谱了吧,就不怕愧对杨氏先人,贻笑于今人和后人?谎言终究是谎言,即使重复多遍也成不了真理。“湖说”中人把“南迁三湖”的当事人一再更换,自相否定,自相矛盾,自打耳光不说,秕漏还是此伏彼起,按下了葫芦浮起瓢,“南迁三湖”之梦真是难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