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hxpnt风湿类风湿疾病医学检验参数及解释.doc_第1页
Khxpnt风湿类风湿疾病医学检验参数及解释.doc_第2页
Khxpnt风湿类风湿疾病医学检验参数及解释.doc_第3页
Khxpnt风湿类风湿疾病医学检验参数及解释.doc_第4页
Khxpnt风湿类风湿疾病医学检验参数及解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泰戈尔关节病医学检验参数说明一 血常规主要是血液方面的问题,如身体是否有感染,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疾病的可能性。这个要根据您的病情,结合血常规检查判断。血常规的检查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和诊断某些疾病,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红细胞数量最多,在针尖大小的一点血中,可有几百万个,形状扁圆,中央稍呈凹陷。细胞内含有一种红色的能携带氧和二氧化碳的特种蛋白质,称为血红蛋白,红细胞的功能就是输送气体。红细胞数量增减与血红蛋白增减基本一致,两者计数、计量低于正常,就是通常俗称的贫血。贫血涉及许多因素,做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就是最基本的检查,这两项检验可以帮助医生提高警惕,及时发现与营养、消耗、遗传以及贫血有关的因素。例如,不久前遇到一个熟人,见他肤色苍白,就建议验个血常规,结果发现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都明显低于正常,医生作了一系列进一步检查,发现粪便隐血强阳性,从而找到了贫血的原因是消化道慢性失血,同时查出了出血的原因是结肠肿瘤,遂及时对其进行手术治疗,病人现已康复。这种由简易的检验发现重大隐患的例子,真是不胜枚举,几乎每位医生都有这样的经验。这也就是时至今日,国内外各大医院仍然十分重视这两项检验的原因。白细胞有围剿入侵微生物的能力。白细胞基本检验为白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俗称“白分”。白细胞数量仅为红细胞的0.l%一0.2%,如果把大量的白细胞收集起来,呈乳白色。白细胞在外周血中分五类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噬酸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它们都参与不同的防御免疫任务。直接投入搏斗的是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例如阑尾炎时,要投入大量的中性粒细胞,不仅是局部大量聚集,而且在血液中可见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增加,绝对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所以白分是一项与炎症有密切关系的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也是白血病的一项基本检查,一般更重视白细胞的分类,特别注意是否出现各种有关的尚未成熟的幼稚细胞。当然不是所有白血病都有白细胞增加,并见幼稚细胞。有一种称为非白血性白血病,通常白细胞数反而减少,且不见幼稚细胞。白细胞增多不一定是白血病,白细胞减少也不一定不是白血病,那让人如何来判断呢?作为病家大可不必为此担心。现在医生鉴别诊断白血病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白细胞减少似乎不大令人注意,其实这一项目持续低于正常也是某种危险的信号,最严重的是因化学或药物诱发的白细胞缺乏,可使身体失去防御功能。通常肿瘤病人接受化疗要定期检测白细胞计数,一旦低至某一水平,就不可继续化疗。所以,白细胞计数是一种最简单的监控手段。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尤其是淋巴细胞绝对值和比例明显减少,应考虑免疫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嗜酸粒细胞是参与变态反应的白细胞,其量增加可见于支气管哮喘、荨麻疹、寄生虫病、皮肤病等,其量减少则见于: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伤寒、传染病病情严重者等,也见于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等。随着生食海鲜热的兴起,一些罕见的寄生虫病时有报道。发现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应是一条重要线索。血小板计数一般不包括在血常规之内,而半自动或全自动仪器检查则包括这一项。它是参与止血和凝血的重要细胞,一旦某处血管破损出血,首先赶来参与堵漏的是血小板,它本身含有多种与止血,凝血有关的因素,故现在越来越重视对血小板的研究,并已成为一门重要的学问。 血常规各指标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 1、血液一般检查: 1、红细胞计数(RBC) 正常参考值 男: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50万个/mm3)。 女:3.510 12-5.010 12个/L(350万-500万个/mm3)。 儿童:4.010 12-5.310 12个/L(400万-5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红细胞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2、血红蛋白测定(Hb) 正常参考值 男:120-160g/L(12-16g/dL)。 女:110-150g/L(11-15g/dL)。 儿童:120-140g/L(12-14g/dL)。 临床意义 血红蛋白减少多见于各种贫血,如急性、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 血红蛋白增多常见于身体缺氧、血液浓缩、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气肿等。 3、白细胞计数(WBC)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9-10109/L(4000-10000/mm3)。 新生儿:15109-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生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剧烈运动、进食后、妊娠、新生儿。另外采血部位不同,也可使白细胞数有差异,如耳垂血比手指血的白细胞数平均要高一些。 病理性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尿毒症、白血病、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 病理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某些传染病、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放疗化疗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正常参考值 白细胞分类(DC) 英文缩写 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 N 0.30.7中性秆状核粒细胞 0.01-0.05(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0.50-0.70(50-70)嗜酸性粒细胞 E 0.005-0.05(0.5-5)嗜碱性粒细胞 B 00.01(01%)淋巴细胞 L 0.20-0.40(20-40)单核细胞 M 0.03-0.08(3-8)临床意义 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增高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大出血、严重组织损伤、慢性粒细胞膜性白血病及安眠药中毒等。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减少多见于某些传染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淋巴细胞增高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结核病、疟疾、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某些病毒感染等。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如长期化疗、X射线照射后及免疫缺陷病等。 单核细胞增高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结核病活动期、疟疾等。 5、嗜酸性粒细胞直接计数(EOS) 正常参考值 50-300106个/L(50-300个/mm3)。 临床意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牛皮癣、天疤疮、湿疹、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一些血液病及肿瘤,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鼻咽癌、肺癌以及宫颈癌等。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2、出血性疾病检查: 1、血小板计数(PLT) 正常参考值 100109-300109个/L(10万-30万个/mm3)。 临床意义 血小板计数增高见于血小板增多症、脾切除后、急性感染、溶血、骨折等。 血小板计数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尿毒症等。 2、出血时间测定(BT) 正常参考值 纸片法:1-5min。 临床意义 出血时间延长见于血小板大量减少和血小板功能缺陷、急性白血病、坏血病等 3、凝血时间测定(CT) 正常参考值 活化法:1.14-2.05min;试管法:4-12min。 临床意义 延长见于凝血因子缺乏、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纤溶活力增强、凝血活酶生成不良等。缩短见于高血脂、高血糖、脑血栓形成、静脉血栓等。二 红细胞沉降率ESR将抗凝的血静置于垂直竖立的小玻璃管中,由于红细胞的比重较大受重力作用而自然下沉,正常情况下下沉十分缓慢,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ESR。中文又名: 血沉 英文名称: ESR 简介中文名称:红细胞沉降率(血沉) 英文名称:ESR 化验介绍: 血沉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血沉检查属于并非针对某种疾病的试验,但对机体有无炎症、有无活动性病变等有参考价值。 临床意义: 血沉增快:(1)各种急性的全身和局部感染:活动性结核病、活动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心肌炎、疟疾、肺炎。(2)组织损伤及坏死:心肌梗塞时常于发病后一周左右血沉增快,并持续23周:心绞痛时血沉正常。因此可用血沉结果加以区别。(3)恶性肿瘤:迅速增长的恶性肿瘤常使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4)其它严惩贫血、慢性肾炎、肝硬变、多发性骨髓瘤、甲亢,以及铜、砷、酒精中毒时亦常增高。血沉减慢: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及继发性细红胞增多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正常值: 正常参考值:潘氏法:M(男)0-8mm/hF(女)0-12mm/h。魏氏法:M(男)0-15mm/hF(女)0-20mm/hESR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正常情况下因红细胞膜表面的唾液酸带负电荷,使红细胞相互排斥,彼此分散悬浮于血浆中,故沉降较慢。使红细胞沉降加速的主要原因是红细胞聚集,而影响红细胞聚集的因素是由于血浆中的一些物质特别是不对称的大分子蛋白质,如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其次如、球蛋白、免疫复合物等因带有正电荷可以中和红细胞表面的负电荷,促使红细胞聚集,使血沉加速。白蛋白则相反具有抑制红细胞聚集的作用。血浆中脂类物质对红细胞聚集也有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有促进作用,使血沉加速。此外红细胞的数量、形状和大小等变化也可影响血沉。三 类风湿因子RF类风湿性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临床内科学:类风湿因子可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注:在临床内科学中描述为四型,没有IgD型;但在实验室诊断学中描述为5型),是类风湿关节炎血清中针对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类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阳性患者较多伴有关节外表现,如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IgM型RF阳性率为60%-78%。实验室诊断学:约90%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的RF呈阳性。IgA-RF与骨质破坏有关,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良;IgE-RF升高时,已属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较高的阳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现RF。类风湿因子是由于感染因子(细菌、病毒等)引起体内产生的以变性IgG(一种抗体)为抗原的一种抗体,故又称抗抗体。常见的类风湿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体内普遍存在着类风湿因子,并起着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来对IgM型类风湿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这些生物作用包括:1 、调节体内免疫反应;2、激活补体,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复合物使机体免受循环复合物的损伤。只有类风湿因子的量超过一定的滴度时称类风湿因子阳性。由于I gM型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因子的主要类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点,易于沉淀,故临床上主要测定IgM型类风湿因子,测定方法为乳胶凝集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类风湿因子的测定 类风湿因子(RF)是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病人血清中发现,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主要存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和关节液中,它是一种抗变性IgG的抗体,属IgM型。可与IgGFc段结合。RA病人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或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IgD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测定IgG、IgA、IgM类RF通常用ELISA间接法,即用热凝集兔IgG包被反应板微孔,加入检样后,再分别加抗人IgG、IgA、IgM酶标记抗体,使反应后再与底物呈色。为防止各Ig类别RF相互干扰,酶标记抗体使用标记的抗体F(ab)2片段。 一、原理: 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这种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此称胶乳凝集试验。 在用热凝集变性IgG包被聚苯乙烯反应板的微孔中,加入待测血清,如有RF存在,则相互结合,随后再加入酶标记热凝集变性的IgG与之反应,在加入底物后即可显色。根据显色程度可判断有无RF存在及其水平,此为双抗原夹心ELISA法。 二、胶乳凝集试验: RF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抗人变性IgG抗体,可与IgG的Fc段结合。将变性IgG包被于聚苯乙烯胶乳颗粒上,此致敏胶乳在与待测血清中的RF相遇时,即可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 三、操作: 1、5630分钟灭活,(灭活C1q以阻止假阳性凝集)。将待测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缓冲盐水作1:20稀释(生理盐水1ml中加血清0.05ml)。 2、取此稀释血清1滴(约0.05ml),加于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内,加乳胶RF试剂1滴,立即摇动反应板3分钟,使其充分混匀后,于直射光下观察。每次试验均设阳性与阴性对照。 四、参考值: 正常人1:20稀释血清为阴性。 五、结果判断: 胶乳凝集试验正常人多为阴性反应,如3分钟内出现显凝集者为阳性。阳性反应的标本应将血清进行倍比稀释测定滴度。ELISA法可根据显色程度,与阳性和阴性对照参比,作出阳性或阴性的判断。 六、临床意义: RF主要为IgM类自身抗体,但也有IgG类、IgA类和IgE类。各类RF临床意义有所不同。RF是一种以变性IgG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未经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阳性率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临床上动态观察滴定度多少,可作为病变活动及药物治疗后疗效的评价。其他风湿性疾病如SLE阳性率为20%25%;硬皮病与皮肌炎阳性率为10%24%,滴定度较低。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和约50%的健康人体内都存在有产生RF的B细胞克隆,在变性IgG(与抗原结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产生RF的细胞克隆较少,且单核细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产生,故一般不易测出。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类,用凝集试验法测出的主要是IgM类。多数作者认为,IgM类RF的含量与RA的活动性无密切关系;IgG类RF的含量与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关节外症状密切相关。IgA类RF见于RA、硬皮病、Felty综合征和SLE,是RA临床活动的一个指标。IgD类RF研究甚少。IgE类RF除RA患者外,也见于Felty综合征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价的RF存在并伴有严重的关节功能受限时,常提示预后不良。在非类风湿患者中,RF的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但这些人以后发生RA者极少。 七、类风湿的治疗电疗方法有中波电疗法、短波电疗法、超短波电疗法、间动电流疗法、微波电疗法、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疗法、干扰电流疗法等。有当高频率的电流或声波通过组织时,能产生热热量集中在深层组织,不会引起皮肤灼伤或变色,热效率高,具有良好的松弛肌肉和止痛作用,因此,可用于深部组织热疗。电热毯对较长时间卧床的病人,在夜间或寒冷的日子应用,效果很好,能够有效减轻或缓解病人晨间出现的关节僵直症状。由此可见,热疗法对于缓解和减轻患者病症起到很大的作用,还可以增加食欲和身体抗病能力,并有良好的消炎作用。四 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 ASO全称抗链球菌溶血素“O”概念【链球菌溶血素O】A组链球菌的代谢产物之一,可以溶解人红细胞,具有很强的抗原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机体因咽炎、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脓皮病、风湿热等感染A组链球菌后,可产生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即“Anti-Streptolysin O(ASO)”。【英文名称】Anti-Streptolysin O,简称“ASO”检测方法及参考值【方法】目前常用为快速乳胶凝集试验【参考值】200IU/ml临床意义ASO测定对于诊断A族链球菌感染很有价值,其存在及含量可反映感染的严重程度。A组链球菌感染后1周,ASO即开始升高,46周可达高峰,并能持续数月,当感染减退时,ASO值下降并在6个月内回到正常值,如果ASO滴度不下降,提示可能存在复发性感染或慢性感染。多次测定,抗体效价逐渐升高对诊断有重要意义,抗体效价逐渐下降,说明病情缓解。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急性扁桃体炎等ASO明显升高。少数肝炎、结缔组织病、结核病及多发性骨髓瘤病人亦可使ASO增高。由于人们常与A族链球菌接触,正常人也存在低效价的抗体,通常133IU/ml,当效价200IU/ml时,才被认为有诊断价值。少于15-20%的健康人血清中的ASO含量高于200IU/ml。大多数新生儿的ASO含量高于其母亲,但在其出生后数周内ASO含量会急剧下降。学龄前儿童的ASO值通常低于100IU/ml,然后随年龄的增加ASO值增加,并在学龄期达到顶峰,成年后ASO值下降。除了急性阶段外,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血清中通常检测不到ASO值的升高。在肾病综合征和抗体缺乏综合征患者的血清中仅有极低含量的ASO。五 抗核抗体ANA滴度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又称抗核酸抗原抗体,是一组将自身真核细胞的各种成分脱氧核糖核蛋白(DNP)、DNA、可提取的核抗原(ENA)和RNA等作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能与所有动物的细胞核发生反应,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关节滑膜液和尿液中。抗核抗体在多种自身免疫病中均呈不同程度的阳性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95%100%)、类风湿性关节炎(RA,10%2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80%100%)、干燥综合症(SjS,10%40%)、全身性硬皮病(85%90%)、狼疮性肝炎(95%100%)、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95%100%)等,但经皮质激素治疗后,阳性率可降低。抗核抗体在类风湿病人中约有2050IgG型ANA呈阳性,小儿类风湿ANA的阳性率约1935,伴发虹膜睫状体炎者阳性率高(50590%),故ANA阳性预示类风湿有发生慢性睫状体炎的可能。已发现75类风湿病人有多形核白细胞的特异性ANA或抗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N)可使白细胞核受到破坏。抗核抗体是一组对细胞核内的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按其核内各个分子的性能不同可将各ANA区分开来,如(一)抗DNA抗体,(二)抗组蛋白抗体,(三)抗非组蛋白抗体,(四)抗核仁抗体等。每一大类又因不同抗原特性而再分为许多种类。因此ANA在广义上是一组各有不同临床意义的自身抗体,更确切的名称应为抗核抗体谱。ANA 主要存在于IgG,也见于IgM 、IgA,甚至LgD及LgE中。 常见的核免疫荧光杭核抗体试验有以下几种图形:(1)均质型:核质染色均匀一致,这种染色型常与抗组蛋白和抗DNA抗体有关;(2)斑点型:核质染色呈斑点状,抗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常呈这种染色型;(3)周边型:荧光染色围绕在核膜周围,它与抗DNA抗体有关;(4)核仁型:仅有核仁染色,具有抗4-6sRNA抗体呈现这种染色型;(5)着丝点型:在体外培养的细胞株(喉癌细胞)在核分裂相期时,可见到荧光染色的着丝点排列成特殊图型,而在鼠肝做底物中看不到此类图型,而被遗漏。 抗核抗体的分类,由于核抗原不同,有多种不同的ANA 。1、抗DNA抗体:抗DNA抗体有抗双链DNA(ds DNA)和抗单链(ss DNA)抗体之分。抗ds DNA抗体与SLE的关系密切,且随疾病的活动度而升降,病情好转者其滴度多下降甚或转阴。抗ss DNA抗体则与抗ds DNA不同,可在多种疾病出现,包括一些非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细菌和病毒感染。故在临床上无实用价值。而抗ds DNA抗体被认为是红斑狼疮(SLE)所特有。 测定本抗体的方法有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放射免疫法(Farr法),ELISA,血凝法等。我国的临床工作者多采用前两种方法,尤其是IFA法。它是以短膜虫或马锥虫为底物,利用其体内含有的纯双链DNA,进行免疫荧光测定。 血清稀释度达1:5或更高者称为阳性。以Farr法测抗DNA抗体,结合率20者为阳性。据北京协和医院资料显示,SLE阳性率为62,活动期67.7,缓解期29.1,非SLE者阳性率虽达20,但其结合率多在30以下。有7的正常人呈假性反应。结合率高于30者几乎都是活动期SLE。 抗DNA的自身抗体在SLE发病中起一定作用。在一些SLE患者,DNA大分子存在于循环中或粘附于多种器官的微血管结构,这些循环或器官原位抗原型DNA均可与循环自身抗体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炎症系统,在一些器官如肾脏,肺和脑组织引起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疾病,导致组织损伤。 2、抗可提取的核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ENA)抗体,此抗体原经盐水或磷酸缓冲液处理,易从胞核中提取出来,且不含DNA。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抗ENA抗体型染色多呈斑点型。此类抗原分为九种,故产生九种相应抗体。 (1)抗核糖核蛋白抗体(antiribonucleoprotein;抗RNP抗体):抗原来源与SM相同。它对去氧核糖核酸酶不敏感,但对核糖核酸酶,胰酶敏感。1972年把它作为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的重要血清学依据。但以后发现本抗体可在多种风湿性疾病出现,不具备对某个病的特异性,但有助于鉴别结缔组织病和非结缔组织病。抗核RNP抗体见于近32的SLE患者,几乎见于所有MCTD患者。 (2)抗SM抗体:SM系一患者Smith的简称。1966年Tan&Kunkel首先在患者Smith体中发现。抗原来源于小牛,兔胸腺,人脾等组织的一种酸性糖蛋白。抗SM抗体可见于1/3或以上的SLE患者,不出现于其他疾病中,对SLE诊断有特异性,成为很有价值的SLE诊断标志,但无此抗体不能排除诊断。 (3)抗SS-A抗体:系在发现Sjogren氏综合征(SS)的A抗原后而命名,主要见于SS。本抗原可以从人、牛、猪脾中提取。它除存在核内外,也存在于细胞浆内。对胰酶敏感,对核糖核酸酶抵抗,能耐热(56度)。 (4)抗Ha抗体:抗Ha抗体可与小牛胸腺可溶性核提取物(以及小牛和鼠的肝提取物)起反应。见于SS患者,亦称之为SS-B抗体.应用沉淀素反应,补体结合以及荧光技术检测。目前多数人认为13SLE及33SS患者有抗Ha沉淀性抗体。 (5)抗PM-1抗体:系多发性肌炎的特异性抗体。抗原系小牛胸腺核提取物,有人暂称之为PM-1。最初有人应用补体结合抑制试验,确定该抗体特性,在皮肌类患者中发现PM-1抗体。有人测定在多发性肌类患者阳性率13.6,皮肌类(DM)20,系统性硬化并肌炎25,SLE并肌炎偶有阳性,在其他疾病和正常人均阴性。说明本抗体对肌炎诊断有一定特异性。(6)抗MA1抗体:为近年发现抗核酸蛋白抗原的抗体,称之为抗MA1抗体。该抗体只出现于某些严重的SLE患者中。 (7)抗Scl-70抗体:因出现在硬皮病且其分子量为70000,故名。抗原为碱性非组蛋白,北京协和医院对系统性硬化用免疫双扩散法测定得抗Scl-70抗体阳性率为60。在其他结缔组织和非结缔组织病偶有阳性,而正常人均阴性,说明本抗体有较高的特异性,是系统性硬化的标记抗体。 (8)抗Jo-1抗体:因患者而命名。国外报道在多发性肌炎(PM)患者阳性率为30-50,合并有肺间质纤维化的肌炎则达60,而在皮肌炎(DM)患者则低于10,在其他疾病均阴性。 (9)抗Ku抗体:因患者命名,国外报道本抗体多见于合并有肌炎的系统性硬化患者,阳性率达55。 总之,抗PM-1,抗Jo-1,抗Ku都与肌炎有关。 3、抗组蛋白抗体:组蛋白是一组碱性蛋白质,含有稍高量的赖氨酸及精氨酸。是与DNA形成的复合物,结合成DNA一组蛋白。组蛋白抗体见于药物诱发的SLE。国外报道,用免疫荧光三步法测23例药物致狼疮阳性率为96,12例SLE中42阳性。北京协和医院以同样方法检测488例服用异烟肼,68例服用苯妥英钠,40例服用复降片(内含肼苯哒嗪),都在服用6个月以上者和另133例服他巴唑3个月以上者,无一例查到本抗体。这种差异可能与近年来我国服用肼苯哒嗪和普鲁卡因酰胺的患者较少之故,也不能除外人种不同而造成的差异。 4、抗着丝点抗体:其抗原为紧附于染色体着丝点的DNA蛋白质。因此需要选择分裂相活跃的细胞作为底物,这种细胞的着丝点较易被暴露。多选用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其优点是核大,分裂相多。国外报道本抗体多见于CREST综合征(即表现为软组织钙化,雷诺现象,食管功能低下,指端硬化,毛细血管扩张)。阳性率达90以上,称之为CREST的标记抗体。根据协和医院观察测定结果,我国系统性硬化绝大部分是弥散型,CREST型极少见;抗着丝点抗体的阳性率在系统性硬化为20,CREST型38,弥散型10,说明它不一定是CREST型的标记抗体。 5、抗核仁抗体:抗核仁抗体是一组对核仁不同RNA成分的抗体。由于成分(4-6sRNA)不同,因此构成斑块,斑点,均质等不同图型。本核体在以HEP-2细胞为底物间接免疫荧光检查为明显。协和医院免疫组的阳性率是PSS38.5,SLE6.1,RA15.3,(阳性者都合并有指端硬化),SS8.6,PM/DM10.0,雷诺现象25,其他结缔组织病和正常人均阴性。抗核仁抗体不仅在PSS最多见,且滴度亦高,故它对PSS诊断有一定的帮助。抗核抗体的检测在自身免疫病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评价疗效和预后估计中具有较大的意义,因此常将抗核抗体的检测作为自身免疫病的重要初筛试验。六 免疫电泳分型(ENA+电泳)免疫电泳(immune electrophoresis)是将琼脂电泳和双向琼脂扩散结合起来,用于分析抗原组成的一种定性方法。先将抗原加到琼脂板的小孔内进行电泳,然后在琼脂板中央挖一横槽,加入已知相应的免疫血清,两者经一定时间相互扩散后,就会在抗原、抗体比例最适处形成沉淀弧。根据沉淀弧的数量、位置和外形,参照已知抗原、抗体形成的电泳图,即可分析样品中所含成分。此方法样品用量少、特异性高、分辨力强。但所分析的物质必须有抗原性,而且抗血清必须含所有的抗体组分。近年来本法主要用于:血清蛋白组分的分析,如多发性骨髓瘤、肝病、全身性红斑狼疮等;抗原、抗体的纯度的检测;抗体各组分的研究等。七 ENA七项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 Extractable nucler antigen 一、原理 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是针对核内可提取性核抗原(ENA)的一种自身抗体,有10余种,主要为抗核糖核蛋白抗体(RNP)和酸性核蛋白(Sm)抗体。所谓ENA是指在盐水中可溶解的一部分核抗原。待检血清与ENA进行对流免疫电泳后,根据沉淀线有无及其性质,判定有无抗ENA抗体。 二、临床意义: 抗可溶性抗原(ENA)抗体见于多种风湿病患者,SLE、RA、进行性全身性硬化症、皮肌炎患者。相应多肽抗体阴性,并不能排除某种风湿病的存在。抗Sm抗体主要见于SLE及其重叠综合征。抗Sm()的SLE患者常伴Raynaud现象、肾脏病变及低补体血症,示预后不良。抗RNP抗体见于多种风湿性疾病患者,SLE、系统性硬化病、皮肌炎等。重叠综合征(包括未分化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的阳性率通常可达95100%,且效价甚高。近年来可用免疫印迹技术来测定风湿病多肽抗体谱(ENA多肽抗体谱),即Sm、U1RNP、SS-A、SS-B、SCL-70、JO1及核糖体等7种自身抗体。 Sm、核糖体抗体RNP是SLE的标记抗体; SSA、SSB抗体是干燥综合征的标记抗体,SSA抗体在干燥综合征中有较高的阳性率,并与亚急性皮肤狼疮、广泛光过敏性皮炎症状相关; SCL70抗体是硬皮病的标记抗体; U1RNP抗体在重叠综合征中阳性率高达95%以上。以上抗体对风湿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意义。 【正常参考值】 抗U1RNP抗体 阴抗Scl-70抗体 阴抗Rib抗体 阴 抗SM抗体 阴 抗SSA 阴抗SSB抗体 阴 抗JO-1抗体 阴 【异常结果分析】 抗核抗体谱在风湿性疾病中的阳性率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硬皮病系统性红班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多发性肌炎八 HLA-B27检测(流式细胞)human leucocyte antigen (HLA)生物体对异种移植物或同种异体移植物常发生排斥作用,这是因为供体的基因编码受体所没有的抗原,被受体的免疫细胞识别后引起排斥反应;或者是移植物中的淋巴细胞识别了受体细胞的抗原,发生免疫应答,攻击受体细胞,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上述两类都是因为组织抗原不同而引起了免疫应答,即组织不相容性(incompatibility)。如果移植物与受体的基因型完全相同,彼此都不视对方为异己,称为相容性(compatibility)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分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系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system)和“次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in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system)。前者指体细胞表面抗原能引起受体淋巴细胞强应答,产生强烈排斥反应;后者指引起弱应答和弱排斥反应。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一组抗原,由一组连锁基因编码。这组基因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gene,MHC gene)。人的定位MHC在第6号染色体上,小鼠的则定位在第17号染色体上。组织相容性抗原按其免疫性能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移植抗原(transplantation antigen),负责排斥外来的组织,存在于杀伤性T淋巴细胞(killer T leukocyte)中,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所必需,小鼠的I类基因编码H2-K和H2-DL蛋白质,人的I类基因编码移植抗原HLA-A,B,C;第二类是参与免疫反应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人的类区称为HLA-D,又可分为4个亚区,排列顺序为DR,DQ,DZDO,DP;补体蛋白质提供了第三类MHC,基因座位于S区,其编码的蛋白 质是血清的组成成分,负责同抗原抗体复合物作用以引起细胞的裂解。人的MHC基因座又称HLA,位于第6号染色体短臂,长约4 000kb。HLAI区有A、B、C三个基因座,每个基因座又各自有几十到200多个等位基因。在I类区里还发现有正、F、G、H、J等基因座,称为I类样基因(class Ilikegenes)。HLA类区内有DQ、DR、DP基因座,每个基因座也分别有几个到100多个等位基因。HLA-类区里有补体C2、C4、Bf等基因座。HLA的各个基因座紧密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就构成了单倍型或称单元型(haplotype)。例如,某一个体两条染色体上的HLA单元型是A1C1B1DlDR和A2C2B2D2DR2,它们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这些基因是共显性,个体的表型就可视为基因型。由于HLA各个基因型都有很多等位基因,可以有无数种组合,因此除非是遗传因素完全相同的同卵孪生子,不同个体的HLA单倍型完全相同的概率极小。因为HLA与移植抗原有关,所以组织器官移植时,HLA的配型是否合适十分重要。HLA可用于亲子关系的鉴定,而且比红细胞的ABO血型更为有效。如果同时用ABO、MN、Rh和P这4种红细胞血型系统作鉴定,排除亲子关系的总概率是4164,而用HLA系统作鉴定则可达8310。在群体遗传研究中,HLA各基因座在群体中的频率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遗传指标。不同地理区域的人群和不同民族之间,某些等位基因的频率有很大差别。因此,HLA基因座频率可作为一种特定的标志研究人群的婚配和迁徙及各民族之间遗传上的关系。目前已发现,HLA的某些等位基因至少同40多种疾病相关。例如,强直性脊椎炎患者中有HLA-B27等位基因的占90,正常人为94。疱疹样皮炎患者中有DR3的占85,正常人为263。九 抗CCP抗体检测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瓜氨酸是类风湿病患者血清中抗丝聚蛋白相关抗体识别的主要组成性抗原决定簇成分。采用CCP为抗原基质检测类风湿患者血清中的抗CCP抗体, 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极高的特异性。有研究提示抗CCP参与了类风湿发病过程。除此之外,抗CCP抗体阳性的类患者更容易出现关节的骨质损坏,因此,抗CCP抗体阳性者的预后可能较差,应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措施。十 PR3-ANCA PR3 丝氨酸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是一个蛋白酶家族,它们的作用是断裂大分子蛋白质中的肽键,使之成为小分子蛋白质。其激活是通过活性中心一组氨基酸残基变化实现的,它们之中一定有一个是丝氨酸(其名字的由来)。在哺乳类动物里面,丝氨酸蛋白酶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在消化,凝血和补体系统方面。 消化酶胰分泌的酶里面有三种是丝氨酸蛋白酶: 糜蛋白酶,又称为胰凝乳蛋白酶,水解酶类的一种肽链内切酶,主要促使疏水性氨基酸尤其是酪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及亮氨酸的羧基端多肽裂解。由胰以糜蛋白酶原的形式分泌,在小肠内经胰蛋白酶作用而激活。糜蛋白酶A及B分子大小不同,但特异性则相似。 胰蛋白酶属水解酶类,促使肽链分裂,作用部位为精氨酸或赖氨酸羧基。此酶以酶原形式由胰释出,在小肠中转化为活性形式。 弹性蛋白酶(EC 3.4.21.36.):水解酶类的一种,对丙氨酸、甘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或缬氨酸等含羧基的多肽键起催化水解的作用,因曾认为此酶主要作用于弹性蛋白而有此命名。它是胰以酶原(弹性蛋白酶原)形式分泌的一种丝氨酸蛋白酶,参与肠内蛋白消化。 这三种酶的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和三级序列(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布)相似。它们的活性丝氨酸残基都是在同一位置(Ser-195)。 凝血因子几种激活的凝血因子都是丝氨酸蛋白酶,包括: 凝血第十因子(X),也称Stuart因子,参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一种耐贮存因子。缺乏可致系统性凝血障碍(第十因子缺乏症)。 凝血第十一因子(XI),即是血浆凝血酶致活酶先质:作用于内源性凝血途径的一种稳定因子。缺乏这种因子会引起系统性血凝缺陷,即C型血友病或Rosenthal综合征,与典型血友病相似。 凝血酶来自凝血酶原,可促使纤维蛋白质变为纤维蛋白的酶; 纤维蛋白溶酶,胞浆素,:是溶解纤维蛋白或血凝块系统的有效部分,是对纤维蛋白有高度特异性的蛋白分解酶,对已经形成的纤维蛋白凝块有特别的溶解力,对其他血浆蛋白、凝固因子和一般蛋白质也有类似作用。 补体系统补体系统里面有几种蛋白质属于丝氨酸蛋白酶,包括: C1r 和 C1s C3转化酶裂解补体成分C3为C3a和C3b的酶;经典途径C3转化酶是C4b,2a;旁路C3转化酶是C3b,Bb和C3b,Bb。详见:补体系统 作用原理通过邻近的氨基酸残基链,丝氨酸残基在活性中心被激活。 被激活的羟基与肽键的碳原子发生亲核反应。 肽键断裂后,酰基上的碳被酯化,肽键的氮端会被释放游离。 水解反应,与酶相连的碳端产物被释放。反应完成。ANCA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 英文对照 p rimary anca associated vasculitis; anca - associated vasculitis; 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 在学术文献中的解释 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为其重要的血清学诊断依据,故原发性小血管炎又称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本病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也是近1020年来国际国内研究的热点,本病临床特点是发热、贫血、肺和肾功能损害、血沉增快等 2、由于WG和MPA的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相似,且多数患者ANCA阳性,故又将其称为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以肾和肺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基本病理改变为坏死性小血管炎十一 MP0-ANCA MP0血清髓过氧化酶(),由血液里的白细胞分泌。它的任务原本是杀灭有害细菌,该蛋白质会造成动脉发炎,破坏血液里的保护性物质。在心脏病的典型症状出现之前很久,血清髓过氧化酶含量增加就发出了有害物质积累的信号。 血清髓过氧化酶会使人体内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氧化,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它还会损害“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对身体的保护作用,并减少血液中一氧化氮含量,而一氧化氮是放松血管、使其柔软通畅的重要物质。ANCA内容同 PR3-ANCA中的ANCA十二 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最早采用半定量的沉淀试验,现在制备优质的抗血清,可以建立高灵敏度、高特异性、重复性好的定量测定方法。CRP是第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CRP由肝细胞所合成。 CRP含5个多肽链亚单位,非共价地结合为盘形多聚体。分子量为11.5万-14万。电泳分布在慢区带,有时可以延伸到区带。其电泳迁移率易受一些因素影响,如钙离子及缓冲液的成分。CRP不仅结合多种细胞、真菌及原虫等体内的多糖物质,在钙离子存在下,还可以结合卵磷脂和核酸。结合后的复合体具有对补体系统的激活作用,作用于C1q。CRP可以引发对侵入细胞的免疫调理作用和吞噬作用,而表现炎症反应。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的一个极灵敏的指标,血浆中CRP浓度在急性心肌梗死、创伤、感染、炎症、外科手术、肿癌浸润时迅速显著地增高,可达正常水平的2000倍。结合临床病史,有助于随访病程。特别在炎症过程中,随访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等。正常值:800-8000g/L(免疫扩散或浊度法)。 C-反应蛋白(CRP)测定的最新临床意义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简称CRP)。早于1930年发现,是一种能与肺炎球菌C多糖体反应形成复合物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的检测在八十年代以前作为炎症和组织损伤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大量应用于临床。但由于过去CRP的检测方法较为落后,假阳性和假阴性很高,影响了它在临床上的价值,而逐渐被临床所忽视。近年来,由于检测技术的更新,测定CRP的快速、简便和可靠的方法已迅速建立。使CRP在临床应用领域大大增加。其在医学上的价值正得到广泛验正和承认。现将其临床意义综述如下:CRP作为急性时相蛋白在各种急性炎症、组织损伤、心肌梗塞、手术创伤、放射性损伤等疾病发作后数小时迅速升高,并有成倍增长之势。病变好转时,又迅速降至正常,其升高幅度与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CRP与其它炎症因子的相关性:CRP与其它炎症因子如白细胞总数、红细胞沉降率和多形核白细胞等具有密切相关性。CRP与WBC存在正相关。在炎症反应中起着积极作用,使人体具有非特异性抵抗力。在患者疾病发作时,CRP可早于WBC而上升,回复正常也很快。故具有极高的敏感性。 CRP可用于细菌和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一旦发生炎症,CRP水平即升高,而病毒性感染CRP大都正常。脓毒血症CRP迅速升高,而依赖血培养则至少需要48小时,且其阳性率不高。又如CRP能快速有效地检测细菌性脑膜炎,其阳性率达99。恶性肿瘤患者CRP大都升高。如CRP与AFP的联合检测,可用于肝癌与肝脏良性疾病的鉴别诊断。CRP测定用于肿瘤的治疗和预后有积极意义。手术前CRP上升,手术后则下降,且其反应不受放疗、化疗和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有助于临床估价肿瘤的进程。CRP用于评估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当CRP高于250L时,则可提示为广泛坏死性胰腺炎。正常参考值:10L十三 全血细胞分析(CBC)全血,医学术语。将人体内血液采集到采血袋内所形成的混合物称为全血,即包括血细胞和血浆的所有成分。国际上一般以450毫升全血为1单位,我国则以200毫升为1单位,也分有300毫升和400毫升包装。全血是由液态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由于所有的保存液都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因此全血保存一般指红细胞保存。不同的保存液,其保存期限有所不同,目前一般常用的CPD-A保存液在26环境下可保存全血35天。但全血中其它成分,如粒细胞、血小板、因子、因子基本上丧失了活性,比较稳定的只有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因此库存全血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红细胞,其次是白蛋白和球蛋白。全血输注存在很多弊端,主要表现在:全血内所含的血细胞和血浆蛋白不浓、不纯、不足一个治疗量,难以达到预期疗效;大量输注易发生循环超负荷,同时也增加疾病传播的机会;输全血比输成分血发生同种免疫的可能性更大,引起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他各种成分基本丧失活性,库存全血中钠、钾、氨、乳酸等代谢产物含量高,增加患者代谢负担。因此全血输注存在很多禁忌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