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doc_第1页
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doc_第2页
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doc_第3页
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doc_第4页
儿童文学翻译读书报告.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译者性情与文学翻译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读书报告内容摘要:通过对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这部专著的阅读,笔者走进了一个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领域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另外,这部著作介绍了国外最新的翻译研究成果:性情与翻译,并且把它应用于儿童研究之中。在这部著作中,作者通过个案研究来说明译者性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本文试图将着眼点扩到到整个文学翻译,从创作个性,译者主体性等角度论述从性情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视角,并提出从译者性情视角研究文学翻译的可以实践的几种方法。关键词:性情与翻译 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 性情与文学翻译本文的三组关键词,性情与翻译,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性情与文学翻译可能造成误解,所以先予以说明。“性情”的英文为personality,也可以译成“个性”“人格”。“性情与翻译”是国外翻译研究理论的新成果,笔者在阅读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了解到的。“性情与儿童文学翻译”是此部著作中作者第六章主要探讨的问题。“性情与文学翻译”是笔者在阅读过程受收到启发,本文试图要分析的问题。一、 一部白璧微瑕的翻译研究之作胡亚敏教授主编的比较文学教程里提到“翻译是国际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遍的手段,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发生关系主要是通过翻译来实现的。翻译在比较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如今翻译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又称译介学。” 胡亚敏:比较文学教程,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第87页。目前关于文学翻译的研究著作数量众多,但是有一个翻译研究领域的成果却寥寥无几,那就是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既然儿童文学是文学大花园中不可缺少的一朵奇葩,而儿童文学翻译的翻译实践和翻译作品又是实际存在的,并且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大作用,那么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理应成为翻译研究,即译介学的一个领域。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则是一门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专著。笔者之所以关注此部著作原因在于:其一,作为十分热爱儿童文学的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自然是笔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领域;其二,这是一部很新的著作:书名为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作者李丽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出版时间及单位: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通过认真阅读和思考,笔者认为这本著作让我接近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这个陌生的领域,接触到了国际翻译研究上的最新成果和术语。据实而言,笔者认为这部著作虽然称不上是大家手笔,经典之作,甚至存在一些小的问题,但是笔者却获益匪浅,所以写作此篇读书报告,以期最大程度消化所得和应用所学所思。本篇读书报告的写作思路大致为: 理解/概括 细读/查找 分析/应用 思考/启发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部2010年出版的翻译研究著作,笔者认为它是一部白璧微瑕的魅力花朵。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以下简称生成与接受)以截取时段的方式是集中考察一段历史时期内的儿童文学翻译,采用了描述性翻译研究理论,儿童文学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些研究方法。用科学统计的方式概述了此段时间内儿童文学的翻译状况,和目前儿童文学的研究状况;用描述性翻译理论考察此时期儿童文学的生成过程;用接受美学的理论考察外国儿童文学在中国的接受情况;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理论分析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生成与接受旨在研究1898年的儿童文学翻译,这是一个非常冷的题目。冷并不代表不重要,冷是因为关注的人少。关注得少的问题未必是不重要的问题。可以说,儿童文学由来已久,并且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儿童文学。只要有儿童,就会有儿童文学。古今中外,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流传于世。儿童文学的研究在文学研究中处于边缘的位置,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更是一个有待于开垦的沃土。通过阅读这篇作品可以让笔者走进儿童文学翻译这个陌生的领域。儿童文学的魅力并不会因为翻译而消失,相反好的文学翻译是作品开出的另一个生命之花。那么似乎文学翻译研究的一个使命就是应该寻找出翻译赋予或者剥夺了多少原著的的魅力。不可否认,本部著作用详细可靠的数字,利用了计算机WORD的强大搜索功能展示出了从1898年到1949年间儿童文学翻译的状况,数据是令人信服的,同时也可以说是填补了一项学术研究空白。研究方法由史料搜集分类整理上升到理论高度,从具体到抽象,微观与宏观,个案分析和文献综述,数字说明和图表统计相结合。作者吸收了国际上翻译研究的前沿理论,性情与文学翻译。本着一个宽容的心态,我们可以说在文学研究中,知难而进,可敬;知难而退,可爱。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个知难而进的可敬的攀登者,并且达到了目的地。但是论文中有些内容没有深入介绍,好像话说了一半,就没有下文了。比如文中第二页,作者原话是“笔者认为1898年1949年这个时段,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上是有可操作行”。李丽: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第2页。但是理论上可行性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并未给出。是作者没有想到还是不知道如何回到就不得而知了。在第四章赞助者与儿童文学翻译中,作者指出“赞助者(patronage)是指文学系统之外控制文学的因素之一,指的是可以促进或妨碍文学的阅读、写作和重写的力量,赞助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宗教团体、政治党派,社会阶级、宫廷、出版机构或是大众传媒。”李丽: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第第81页。这里提到赞助者对于“促进或者妨碍”文学的阅读,写作和重写的力量,但是文中只是从个人、出版机构和大众传媒三个方面论述了赞助者对于文学翻译的促进作用,而没有提到妨碍作用,是作者忽略了还是定义中应该去掉妨碍二字呢?笔者认为定义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最有可能出在作者没有列出妨碍的例子。 二,性情与文学翻译 接受与生成的第六章:译者性情和儿童文学翻译,介绍了国外性情与翻译研究的观点和状况,以周作人和鲁迅作为个案,从性情的视角,阐述了他们兄弟二人的儿童文学翻译活动的差异。她以从性情的角度探讨了鲁迅和周作人儿童翻译活动的差异和影响,她认为“周作人基本的性格特点是恬淡、闲适;鲁迅则是责任感强烈的战士形象。他们二人的这种性情差异部分地导致了他们在儿童文学翻译选材上的差异、他们翻译作品的长短以及在儿童本位论不在是主流,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占据主导地位时,鲁迅和周作人的不同回应。”李丽: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版,第128页。作者用是一个案例来说明性情的差异造成了儿童文学翻译活动的差异。国外研究者对于性情与翻译关系的基本观点是:性情是影响译者翻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同的性情的译者适合不同类型的翻译。译者性情是影响翻译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所提及的“翻译”是指所有的翻译活动。接受与生成研究的着眼点是儿童文学翻译,因此她主要论述的是译者性情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影响。本为试图着眼点扩大到整个文学翻译上,认为从译者性情的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是一个学理上上可以成立,实践上可以操作新的翻译研究视角。一般的文学理论认为作家的创作个性是“作家在生活和创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并在艺术创作中呈现出来的个性特点。” /view/186621.htm一个作家的个性往往通过创作个性影响创作。创作个性不同的作往往形成同的创作风格。真正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创造者身上大都具有孩童的特质或者一颗童心,比如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就天生具有爱幻想的性格特点。作者个性影响文学创作是个不言而喻的理论知识,那么译者性情与文学翻译的关联是如何呢?笔者认为文学翻译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活动,作家的个性和性情也会影响翻译活动。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看也是如此。“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成为热门”, 周莉清: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对莎剧两个译本的比较,2007年山西大学硕士论文。关注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所以,笔者同意译者性情与文学翻译有关联,且从性情角度研究文学翻译也是一个新的突破口。从翻译的角度来看,国外的研究者已经论述了性情和翻译的关系。而翻译中的文学翻译是所有翻译中最为主观的一种,文学是一个民族最美丽的语言,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不可译特点。但是不可译却一定要译。那么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的时候近似于一种文学创作。如果说性情能过影响翻译,那么翻译中的文学翻译该是最受译者性情影响的。比如美国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没有选择有丰富翻译经验的译者的译作,却选择了一个非专业翻译,理工科出身,却热爱文学,文风恬淡天真,语风隽永透明的译者潘帕的译作。就是因为译者自身的性情形成的文风和语风转述除了原作的默默温情,是文中爱像清凉的薄荷水,融合在字里行间。笔者认为性情对于文学翻译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多是通过创作个性,文风,语风来实现的。因为文学翻译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和重写。原著是一定的,至于如何创造性叛逆,如何重写就离不开译者的创作个性、写作风格和语风了。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同意原著有两种甚至多重译本的原因吧。不同译者的性情影响:一,译者对于译本的选择,当然有很多时候译者身不由已收到赞助者的影响。比如,应出版机构的要求翻译自己不喜欢的作品也是很常见的情况。二,同一著作的不同译本呈现不同的风格。生成与接受中应用性情与翻译的方法是,对不分析周作人和鲁迅的不同性情对于他们文学翻译的影响。那么笔者在仔细阅读之后思考,从性情研究文学翻译是一个宏观的角度,那么除了作品中的应用方法外,还有其他的实践方法。从译者性情角度研究文学翻译,适宜做差异性研究。首先,生成与接受所采用的方法是个很好的范例。笔者认为使用这种方法是一般要选取性情比较大的译者,如果性情差别不大则不能说明问题。第二,选取原著作者和译者性情不同或者差距很大,从性情的角度分析原著和译著的不同。第三,同一原著有不同的译本,从性情的角度研究不同译者的性情对于同一原著的不同处理而形成风格不同的译本。但是也可以这样质疑,如果能够从性情的角度研究文学翻译,是不是也可以从习惯的角度研究呢?这个问题笔者还不能回答。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或者得到老师的指点。虽然笔者认同从性情的角度研究文学翻译这个全新的角度,但是由于自身文学研究积淀尤其是文学翻译研究知识的缺乏笔者只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收到启发提出自己观点。十分遗憾的是,缺少丰富的例证和严格论证。在写作读书报告的过程中感到捉襟见肘,称得上是一种痛苦。但是能够了解到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角并且有自己的思考也是一种收获。 综上所述,生成与接受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18981949)采用新的翻译理论研究了1898年到1949年的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接受和生成过程,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影响。是一部儿童文学研究力作,也是一部瑕不掩瑜。比较文学演技力作。虽然笔者发现了些许问题,但是一来瑕不掩瑜,二来笔者学术水皮不高,发现的问题也不是自己理解不上去所致。其中译者性情与儿童文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角度,笔者认为性情不仅与儿童文学翻译联系紧密,同时译者性情也影响文学翻译,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