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思想品德教材理念的革新摘要: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在课程标准颁布之后进入了探索和革新阶段。在各种革新之中,理念的革新是最关键的。思想品德教材只有在目的观、结构观、文化观、功能观等方面进行深度革新,才能避免这一轮教材革新陷入“轮回”而没有实质性进步的尴尬。关键词:思想品德;教材理念;革新一、目的观:由“见闻之知”走向“德性之知”新一轮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显然不只是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做些表面化的变化,而是力图在本质上对德育进行更深刻的理解,这是多年来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在德育领域里的必然结果。传统的德育课程及教材有偏重学科知识的倾向,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学到的多是不能直接与行为发生联系的“见闻之知”。“见闻之知”之所以无法影响人的行为,是因为这种“知”缺乏个体体验基础。“德性之知”来源于自身生活体验和以自身生活体验为基础的拓展学习,所形成的是人的德性素质,是由人的情感体验、判断推理、实践意愿和态度所凝聚成的一种人格精神。有了它,学生便能够开始运用自觉的价值意识,审视一度未曾察觉的生活情景,发觉它们的价值内涵,并为之所感动;有了它,学生便开始形成内在的德性结构,而德性结构既是学生理解规范、实施行为的内在根据,也是他们表现思想品德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深刻动力。因此,教材编写力图建立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教材以学生的体验为基础,并由学生的切身体验走向广阔的现实与理论世界,形成真实的、成为学生的“第二天性”的“德性之知”。二、结构观:“在场”与“不在场”因素的互动学生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学生现实的生活和一切学生可以直接感知、体验、领会的东西都是“在场”因素,这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出发点,这些因素可以形成坚实的“德性之知”。但人类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个人的经验、体验和生活毕竟是有限的,一个人如果只局限于对“在场”因素的学习,必然成为狭隘的井底之蛙。“在场”因素固然重要,但又不能仅仅囿于“在场”因素,必须将“在场”因素作为出发点和助推器,进而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另外,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在完成学生人格精神培养的同时,还肩负着多重教育任务,必须从个性与人格的成长走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必须体现国家与社会的要求。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要求,不仅有自我的、人际的,也有集体、国家和社会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必然要迈出自我和直接体验,走向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世界。但集体、国家和社会的要求,人类已有的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作为“不在场”的因素,毕竟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自身体验有一段距离,处理不好,就可能使之成为与学生生活无关的客观知识对象,成为学生厌烦、逆反的没有生命力的东西。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就应体现“在场”与“不在场”因素互动与结合的结构观。对理论知识、国家社会要求等“不在场”的内容,应该从学生“在场”的体验出发,用青少年自己的方式加以呈现,实现教育内容的“软着陆”。在教材编写中不能把这些学习内容硬塞给学生,而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口气、从学生的立场进入求索过程,应特别地关注学生青春期生命的内在矛盾,关注其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外在矛盾,努力通过具有针对性、挑战性和情景化的教学,吸引学生进入到教材,以教材为切入口对人生进行探索,在探索中反复与教材对话,在对话中表达出、记录下自己的思考轨迹;这样,当学生学习完教材之后,教材之中也就跳跃着学习者的生命符号,充盈着学习者活生生的记忆,并成为学生在后续生命过程中乐于回味的精神财富。比如,“依法治国”作为国家战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相关性较弱,处理不好,就成了讲道理的知识课,学生对这些知识没有感觉,无法投入自己的全部生命热情,学起来就比较枯燥乏味。因此,对这一教育主题的设计就应从学生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的法律问题切入,再延伸到社会的转型与国家的法制化建设,使“在场”与“不在场”的因素、个人的感受与国家的政策发生有机连接,在不露痕迹之中实现知识的“软着陆”。三、文化观:教材文化应是青少年文化与成人文化的融合学校生活中青少年大量聚集,但其内在运行的主导逻辑或文化却不是青少年文化,而是成人文化,甚至呈现出“成人主义”的特征,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传统教材中,成人文化霸权或成人主义也有明显的体现,不但教材内容完全是成人意志的反映,教材形式也体现了成年人正规与严肃的偏好。而且,成年人不甘心在教材中退居后台,代表国家、社会和成人世界的编写者在教材中时不时跳出来发话:“同学们”“你们”“小学生”。教材成了成人的独白,没有青少年说话的余地。这种教材往往成为学生“异己”的东西,在这种教材的教学中,学生感受不到文化“在家”的感觉,有一种文化陌生感和剥夺感,对教材喜欢不起来。为解决这一根深蒂固的问题,教材编写应持青少年文化与成人文化相融合的教材文化观。教材首先应该尊重、体现青少年文化,使学生在教材的学习中体会到文化的“属己”感和舒适感。在内容上,教材应体现青少年所关注的自我、人际和社会问题,站在青少年的角度研究、品味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如果教材讲述的是与学生无关的外在要求、道理和理论,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学生就会把教材看作“外人”,而不是“自己人”。因此,为了克服这一缺陷,新的教材应非常重视关注初中生的生活,力求反映初中生的生活,使教材“讲述的是初中生自己的故事”。在教材形式上应体现青少年的思维和情感方式,用青少年喜欢的、他们自己的方式呈现教育内容。讲述谁的故事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用什么方式来讲述故事则是另一方面。即使讲述初中生自己的故事,如果不用他们的方式,而用成年人的方式,也可能遭致他们的反感与抗拒。当然,青少年文化需要成年文化的引导,但这种引导不能以对立或霸权的方式进行,而应以融合的方式进行。成年人编教材,每个编写者都能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必然对教材内容和形式有所取舍和选择,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价值引导。在教材编写中,应遵循尊重青少年文化的指导思想,将成年文化和价值引导隐含在青少年文化之后,隐藏在教材文化之后,使之成为不露痕迹的存在。教材这一文化观在教材中的体现是教材应该呈现出属于青少年的文化气息。教材只有体现出青少年的文化特征,才能为青少年所接受、所喜欢,才能与个体的青少年产生心灵的沟通,才能成为青少年成长中的伙伴。如果说学生是欢乐的鱼,那么青春文化就是这鱼儿畅游的水,只有在这属己的文化之水中,他们才能自由地呼吸,才能快乐地成长。教材如果是成人文化霸权的,那鱼儿就无法呼吸,无法畅游。当然,鱼儿畅游的文化之水中,不可能没有成人文化,我们的教材力求使成人文化融入青少年文化之中,成为鱼儿成长不可或缺的营养。为了实现这种追求,在教材编写中应力求做到:(1)分享青少年成长的快乐,共同面对生活的烦恼,与他们同欣喜、同节奏、共患难。(2)使用青少年的语言和说话方式。青少年有自己的语言和说话方式,这种语言和说话方式虽然不一定规范,但却能准确地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成年人所倡导的书面语言虽然规范、准确,但如果不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结合起来,就可能走向“空壳化”,比如书面语“诚信”,学生都会说,但说的时候没有感觉,只是一个泛泛的符号,远没有他们日常所说的“说话算数”真切有力。四、功能观:教材是学生探索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的平台关于教材的功能,传统观念认为,教材是知识信息载体,是“法定”的权威文本,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对象。我们认为这种教材功能观是与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大方向背道而驰的,是需要克服和超越的思想障碍。我们并不否认教材要有一定的信息和知识含量,但教材的功能不能仅限于信息和知识的罗列与呈现,而应是学生探索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建构在坚实的知识信息的基础上,学生在这里不仅能够感受到知识的芳香,还能够借助此平台的推进力而进入更为广阔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思想品德课程与教材必然涉及丰富多彩的生活领域和学科知识成果,但这些都是无法完全放进教材里的,如果硬放,教材就变成了只有筋骨、没有血肉的“压缩饼干”。这是传统的教材功能观所无法解决的难题。新的教材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