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十年中考推断题解及答案.doc_第1页
南京市十年中考推断题解及答案.doc_第2页
南京市十年中考推断题解及答案.doc_第3页
南京市十年中考推断题解及答案.doc_第4页
南京市十年中考推断题解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市十年中考推断题解及答案江苏省运河中学 李飞雁编者按:本专题的目的是想是读者大概了解一下南京市中考题推断题的形式,涉及知识点及难度,并能找出一些规律。已经更新至南京市十年中考推断题解及答案详解,今后还会推出其他专题。化学推断题是一类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它主要体现在对常见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及相关联系的综合考察,最能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个人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的越扎实、越好,解这类问题就解得越迅速,有时候可能凭着直觉就能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所谓熟能生巧。其解题步骤一般分为四步:(1) 审读仔细读题,审清题意。读题,包括阅读求解要求。求解要求,往往亦能给考生以重要的启示,这点不能忽略。“读审”是解题的基础。(2)找析找准“题眼”,即找准解题的突破口然后联系信息及所学旧知识,应用逆向思维、发散收敛思维、横向纵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推理。“找析”是解题的关键。(3)解答看清要求,认真解答。“解答”是解题的落脚点。有图的题或框图题要把已推出的物质及时标注在图的相应位置上。(4)检验看推理是否符合题意。“检验”是解答正确的保证。在上述各步中,最重要的是第(2)步:找解题的突破口。找到了“题眼”,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第(4)步也不要忽视。寻找解题突破口有下列一些途径:(1)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方面寻找(2)从典型性质去寻找(3)从反应现象去寻找(4)从反应类型去寻找(5)从反应条件去寻找 (6)从一些数据去寻找初中化学推断题常用“题眼”归纳固体颜色黑色Fe3O4、CuO、MnO2、C粉、Fe粉红色Cu、 赤铁矿、铁锈主要成分(Fe2O3)、 红磷(P)绿色Cu2(OH)2CO3(铜绿)黄色硫磺(S)紫黑色高锰酸钾(KMnO4)溶液颜色蓝色CuSO4、Cu(NO3)2等含Cu2+的溶液浅绿色FeCl2、Fe(NO3)2、FeSO4 等含Fe2+的溶液黄色FeCl3、Fe(NO3)3、Fe2(SO4)3等含Fe3+溶液紫红色KMnO4溶液火焰颜色淡蓝色H2、S(空气中)蓝色CO、CH4蓝紫色S(氧气中)沉淀颜色蓝色沉淀Cu(OH)2红褐色沉淀Fe(OH)3白色沉淀(可溶于酸)CaCO3、BaCO3、Mg(OH)2白色沉淀(不溶于酸)BaSO4、AgCl常见气体无色无味O2、N2、H2、CO、CO2、CH4有刺激性气味SO2、NH3、HCl有臭味气味H2S常见液体H2O 酒精C2H5OH元素之最1地壳(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O)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Al) 3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钙(Ca)4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C)其 它1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O2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CO2,但通入CO2后变浑浊的溶液不一定是澄清石灰水,也可以是Ba(OH)2溶液。3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CH44天然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C)5吸水后由白变蓝的是无水CuSO46最常见的液态物质是H2O、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H2O7常用的食品干燥剂是生石灰CaO8常用的食品脱氧剂是Fe粉9与酸反应有CO2产生的物质是碳酸盐(或NaHCO3)10与碱反应(研磨)有NH3产生的物质是铵盐(铵态氮肥)11常温下唯一有氨味的铵态氮肥是NH4HCO3(碳铵)一些常用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H2O-18;CO2-44;CaCO3-100;HCl-36.5;H2SO4-98;NaOH-40;Ca(OH)2-74;一些物质的俗称NaOH-烧碱、火碱、苛性钠;Na2CO3-纯碱、苏打;NaHCO3-小苏打;Hg-水银;CO2-干冰;CaO-生石灰;Ca(OH)2-熟石灰、消石灰;CaCO3-石灰石、大理石;CH4-沼气、瓦斯、天然气;C2H5OH-酒精南京市十年中考推断题及答案 进入 答案详解2002年20向AgNO3、Cu(NO3)2、Mg(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些锌粉,完全反应后过滤。不可能存在的情况是 A滤纸上有Ag,滤液中有Ag+、Cu2+、Zn2+、Mg2+B滤纸上有Ag、Cu,滤液中有Ag+、Zn2+、Mg2+C滤纸上有Ag、Cu、Zn,滤液中有Zn2+、Mg2+D滤纸上有Ag、Cu、Zn、Mg,滤液中有Zn2+、Mg2+25(6分)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图简单表示。限选择铁、碳、氧气、盐酸、氧化钙、氢氧化钙、二氧化碳、水八种物质作为反应物,将下图中指定序号的转变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写化学方程式不得重复。)例: CO2CO2 _ _ _ _ _ _参考答案:20. BD 25CO2H2OH2CO3CO2Ca(OH)2CaCO3H2OFe2HClFeCl2H2CaO2HClCaCl2H2OCa(OH)22HClCaCl22H2O2003年20右下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右下图要求的是( ) 甲 乙 丙 丁A H2SO4 Na2SO4 NaOH NaClB KCl K2CO3 KOH HClC O2 CO CuO CD Fe CuCl2 Zn HCl25(4分)仿照下图中CCO转化的表示方法,将下图中C、CO、CO2、H2CO3、CaCO3等五种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用“”连接起来,并在箭头旁标明必需的其他反应物及反应条件。参考答案:20 CD 25(共4分,每个箭号0.5分,最多给4分)2004年20现有甲、乙、丙、丁4瓶无色溶液,分别是稀盐酸、稀硝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钡溶液中的一种。通过下图所示的实验过程可以将它们一一鉴别。其中所加试剂x可能是A稀H2SO4 BCu(NO3)2溶液 CNa2SO4溶液 DNaCl溶液27(4分)某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瓶口与橡皮塞上,常有白色粉末出现。为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实验报告。参考答案:20 AC27 氢氧根(OH一)碳酸根(C032一)碳酸钠(Na2CO3) Na2C03 + 2HCl 2NaCl + H20 + CO2 (其他合理答案给分)2005年20利用化学实验可以鉴别生活中的一些物质。下表中各组物质的鉴别方法能将本组待鉴别物质都区分出来的是待鉴别的物质鉴别方法A应税、软水加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的多少BN2 、O2、 CO2、空气用点燃的木条检验,观察木条燃烧情况C棉纤维、羊毛纤维、涤纶灼烧,闻燃烧产生的气味,观察燃烧情况和灰烬D化肥氯化钾、硫酸钾、磷矿粉Ca3(PO4)2看外观,在加水,观察是否溶于水28(5分)被誉为”江南小三峡”的南京胭脂河是明代初年开凿的一条人工运河。卤其“石有胭脂色”而得名。胭脂河沿岸的那些红色石块的成分是什么?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取一小块这种红色石块A,粉碎后对其成分进行实验探究,实验记录如下图所示。 请你根据实验推断:A中含有的原子团是 _(写离子符号)。 B中肯定含有的溶质是 _(写化学式)。写出实验中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20.AC 28.CO32- 或HCO3- FeCl3 Ca(OH)2+CO2=CaCO3+H2O Fe + CuSO4 = FeSO4 + Cu2006年20、如图,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A、甲:熟石灰;乙:稀盐酸 B、甲:水;乙:氢氧化钠溶液 C、甲:氢氧化钠溶液;乙:稀硫酸 D、甲:稀盐酸;乙:氯化钠溶液 26、市场上有一种用于预防和治疗缺氧症状的便携式制氧器,利用过碳酸钠固体(化学式为2Na2CO3?3H2O2)和灰黑色固体B(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反应制得氧气,某同学对A、B两种物质进行探究,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图所示:另做实验发现,B在、反应前后质量均不变,且可重复使用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步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是_ (2)B在、反应中可能起_ 作用(3)写出D、E两种物质的化学式:D_ ;E_ 参考答案:20. AC 26.(1)过滤 (2)催化 (3)CaCO3 O22007年20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物质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左下图中连线两端的物质可以相互反应。下列四组选项中,符合该图要求的是部分物质的溶解性表(20) 阴离子阳离子OHNO3ClSO42CO32Na+溶溶溶溶溶K+溶溶溶溶溶Ba2+溶溶溶不不Cu2+不溶溶溶不ANa2CO3 SO3 BaCl2BNaHCO3 SO2 KNO3 CFe2O3 CO2 Ba(NO3)2DCuO CO HCl 25(5分)学习化学要求熟悉物质的性质以及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以下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中的常见物质,其中甲、乙、丙、丁、戊均为单质,常温下,丁为黑色固体,戊为紫红色金属。农业上常用F改良酸性土壤。常温下,G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水溶液显碱性,工业上用甲和丙化合制备G。 (1)写出A、F和G的化学式:A F G (2)写出高温条件下B分解为C和D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H和E在加热条件下生成C和戊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20AC25(1)H2O Ca(OH)2 NH3 (2)CaCO3CaO+CO2 (3)CuO+COCu+CO22008年19某无色气体可能含有CO、CO、H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次进行以下实验(假设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通过赤热的炭层后,恢复到原状态,气体体积不变;通过灼热的CuO时,固体变成红色;通过白色CuS04粉末时,粉末变成蓝色晶体;通人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CO、CO、H2 B原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CO2,一定含有H和CO C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H和CO,可能含有CO D.根据,可推断实验过程中一定有CO生成20右下图中连线两端的物质在通常情况下可以相互反应。下列四组选项中,符合该图要求的是26(4分)右图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其中甲、乙、丙均为非金属单质;A、B、E和丁均为化合物;B和E为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1)写出化学式: 甲 ;乙 (2)写出丙和E反应生成A和B的化学方程式 (3)D和A是组成元素相同的化合物,写出D在丁做催化剂条件下,分解生成A和丙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19BD 20C 26 (1)H2 (2)CH4十2O2=CO2十2H2O(3)2H202=2H2O+O2(催化剂可以写成:Fe2O3或CuO等)2009年 19某固体样品中除了含有在高温F不分解,也不与空气成分反应的物质外,还可能含有 CaCO3 、CaO中的一种或两种。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该固体的成分,称量样品m1 g,经高温充分煅烧并在干燥的保护气中冷却,至质量不再减轻为止,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 g。下列推断不正确的是24(4)课外活动中,同学们玩起了以水为主题的“化学反应接龙”游戏。游戏的规则为:用前一个反应的一种生成物作为下一个反应的反应物,并按序号和要求的基本反应类型循环,如图所示。仿照示例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示例:分解反应:电解水2H2 通电 2H2+O2 置换反应 化合反应 复分解反应 27.(6分)框图中的物质为初中化学所学的物质,其中属于盐的是B、C、M、N,属于氧化物的是F、G;胃液中含有适量的A,可帮助消化;C是家庭中重要的调味品之;D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已略去。 (1)C物质是由 (选填“分子”、“原子”或 “离子”)构成的。 (2)A与镁条反应能 (选填“放出”、“吸收”)热量。 (3)写出D的俗名: ;写出化学式:B N (4)写出GM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19.CD 24.(4)H2+CuO=Cu+H2O H2O+CaO=Ca(OH)2Ca(OH)2+CuSO4= Cu (OH)2+CaSO427.(1)离子 (2)放热 (3)熟石灰 Na2CO3 NaHCO3Ca(OH)2+CO2=CaCO3+H2O2010年20现有铁、氧化铁、稀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碳酸钠溶液五种物质存在如图所示的相互反应和转化关系。图中“”表示两端的物质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问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下列判断合理的是AX一定是碳酸钠溶液 BY一定是稀盐酸CN转化为铁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DX、Y、M两两之间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26(5分)图中AI表示几种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表示物质间存在相应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已知圈i中的转化均是分解反应。圈中的转化均是化合反应D和G是常见的非金属单质,组成化合物E和H的元素种类相同。组成化合物F和I的元素种类也相同,A常用来中和土壤的酸性。(l)写出化学式:A B D (2)写出HE+G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GI的化学方程式: 参考答案:20BD 26 (1)Ca(OH)2 CaCO3或Ca(HCO3)2(前两空合理答案均给分) C (2)2H2O2 MnO2 2H2O+O2 (3)2C+O2 点燃 2CO2011年19. 如果将物资按单质、氢氧化物、酸、碱、盐、有机物分类,右图中甲、乙、丙是三种不同类别的物资,且相连物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说法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A. 当甲为氯化铵时,X可以为氢氧化钾 B. 当甲、乙、丙分别为酸、碱、盐时,X一定不可能为碳酸钠 C. 当X为氧气时,甲、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