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指导.doc_第1页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指导.doc_第2页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指导.doc_第3页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指导.doc_第4页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指导.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用教学策略 创设问题情境高中语文阅读与教师角色转变课题组 刘华忠 尹达文言文阅读教学是个老大难领域,投入多、收效微为教者所共识。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局面,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呢?笔者人为,只有彻底改变传统的以疏通及落实字词句为主的教学模式,只有把学生导入创设的问题情景之中,才能激发阅读兴趣,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创设问题情景在启发式教学中广被采用,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不可否认,在文言文教学这一领域,我们往往把重心放在疏通字、词、句上,而把文章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当作附加物。为此,或泛泛而言,或三言两语了事。这就难免把学生导向只关注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对文言句式的把握,片面地认为学习文言文该懂得的就是这些,而无瑕顾及文章中思想内容方面的精华部分及写作上的匠心,以至不少学生对文言文提不起兴趣。笔者认为,只有一改上述的教学模式,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和借鉴到议论、写人、叙事等多种的写作方法,在学有所用中尝到甜头,这样,才能消除“古今”隔阂所造成的畏惧心理,才能增强阅读兴趣,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地发挥出学习主体的作用。不言而喻,此时学生的求知欲就会得到强化,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保持一种持久的愉悦的心境,把“疏通”和解决问题结合起来,一箭双雕,自然会收一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何去创设问题情境呢?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着一种孜孜以求的最佳心理而主动地去生疑质疑呢?笔者认为,教者所设计的问题必须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激发性。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道出了在教学上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性。所以,在讲授每一篇课文的起始,教者所设的问题应考虑能否“乐之者”,是否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如教过秦论,如何使学生对这篇长篇宏论产生浓厚兴趣并能主动地边看课文边看注释而阅读呢?教者就可在中心论点上设疑:西汉政论家贾谊秦之过失是什么?秦亡的原因只是“仁义不施”吗?再启发和鼓励学生联系曾学过的历史知识各抒已见,见仁见智。这就象在平静的湖面投进石块,让学生激起思维的涟漪,让他们在为自己高出一筹的回答中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在此基础上,教者因势利导,再让学生通过阅读借鉴到论证中例证的磅礴气势及泾渭分明的对比手法,把学生领进历史的隧洞里去采珠撷宝;如讲授荆轲刺秦王,就可在人物描写上设疑:荆轲这位历史上的英雄形象,为什么能脍炙人口,光耀千古呢?太史公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自身言行把这一形象刻划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呢?这样,就撩拨起学生阅读的动机。至于课文中的一些该掌握的虚词实词及句式,应让学生参照注释自行疏通,对一些僻难的词语和特殊句式,让学生在预习时作上记号,在课堂阅读和回答问题时,为保持思维的连贯性,教者最好采用点拨的方式,允许学生存疑,以免又上成语法课,使学生索然寡味。二是延伸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善于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育学)如何做到“善于”呢?笔者认为,除课堂上教师的随机应变,相机诱导外,主要的还是所提出的问题应具延伸性:角度宜小而又能小中见大;要有一定的思维强度,还要力使问题成为一种“可以克服的障碍”(赞可夫语),教学生的思维触觉尽量往纵深方面延伸,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现在以左忠毅公逸事一文的设题为例:(1)当史可法“呈卷”,左公即“面署第一”,你认为此举是否草率?为什么?(2)从左公谦逊的“诸吾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一话中,体现出他具有怎样的可思想性格?此话在下面的记叙中有无得到照应?(3)史可法探监,左公命他速离,否则“吾今即扑杀汝”,此话的用意何在?这三道题目角度小,抓住了人物的一言一行,基本上包含了文章的思想内容。为了解决它,学生必须边读边思,答案固然在文中可以找到,却要加以概括,且要究其“为什么”,才能答准本质上的东西。这里面就包容了问题的延伸性。让学生由人物自身的言行进而认识到左公为国选才、爱才和护才等可贵的思想性格,并从中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净化,在写作上借鉴到写人叙事的方法。不仅如此,还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从考查的角度而言,它包含了分析、判断、归纳及对文章深层意思的把握。对于一些大而泛的题目,诸如某个人物形象是怎样刻划的,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诚教学生难以作答,这点,谅诸同仁都有同感,在此就不加赘述了。第三是化平为奇。朱熹说:“学者读书,须是于无味处,当到思焉,至思焉;到于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此启示我们在指导学习阅读时,对文章中着似平淡的地方,要特别留意,因为它往往是“奇”之所在,正是嚼之有味之处。如兼颇与蔺相如列传一文,当赵王接到秦书时,“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一事,教者不妨可作如下设问:1)为何秦王的区区一信竟搞得赵国整个朝野惶恐不安,诺大一个赵国的文武百官竟没有一人能担负起“报秦者”使命的而非蔺相如不可?2)当秦王把璧玉示美人及左右时,为何相如的一“视”就能洞察到秦的“无意”,其一“前”、一“却”、一“倚”等边续动作能如此之从容而干脆?上两题出自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部分,着似平淡,易于忽略而一语带过,但只要教者稍加点拨,就如同在无边的平原上突兀起座座奇秀的峰峦,令人叹为观止。“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亚里士多德语)。诚然,在阅读中,随着思维的纵深开拓,不仅让学生认识到铺垫在烘托人物性格方面所起的作用,还能从针锋相对的人物的具体言行中把握住秦王持强骄横、不可一世及蔺相如的智勇冠国,不畏强暴的性格牲。又如荆轲刺秦王一文,开头连同普通的“破”“虏”“收”“进”“略”“至”六个动词所交代的荆轲出场的历史背景,看似无奇地起到了烘托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在“廷刺秦王”的情节中,对荆轲的“顾笑”和“前为谢”的举止神态,及“取”“奉”“发”“把”“逐”等一连贯动作,到最后的“引”“提”“倚柱而笑”“萁踞以骂”等动作的完成,其中所选用的都是普通而常用的动词,然而,让我们读起来,却惊心动魄,为什么呢?这类题目,让学生领会到普通常用的动词居然在特定的环境与场合中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使之“群疑并兴”,这对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叶老说得好:“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效,贵能验诸身。”的确,创设问题情境,教者都应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对所设的问题只能“各取所需”,但务必要把学生导入情境之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挥出主体的作用,才能把解决问题和疏通障碍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状态保持乐而不疲,最终达到“不教”的目的,不用说教者之乐也在其中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自由发展的人,文言课文历经千百年时间长河的淘洗,是民族文化中璀璨的明珠,语文教师倘使能激发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自觉阅读文言作品的习惯,引导他们超越时空与古圣先贤对话,从而丰富思想、启迪智慧、开阔胸襟、砥砺心志,那该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境界啊!至于能力只不过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而决非目的本身,现在为培养能力而牺牲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实在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语文教师要做的是创设情境、铺垫引导,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从而为学生的自觉自主阅读作好必要的准备。因为思想要思想引导,热情要热情点燃,语文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在“诲人不倦”的同时更“学而不厌”,浸淫于灿烂的文学精品中,以提高自己的古典文化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以这种热爱之情感染学生,带着学生一起穿越渺远的时空,触摸先贤的灵魂。而一个自己都厌烦古文的老师能够将文言课文上得妙趣横生激情四溢是不可想象的,至多不过是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昏昏罢了。教师创设情境、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思想内容。热情感召之外,要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投入学习,老师还要做好细致的铺垫工作,利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拉近与作品的距离,使其自然而然地走近先哲走近经典。我们进行了这样一些尝试,比如在上伶官传序时,播放MTV霸王别姬,带学生一起诵读“力拔山兮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