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纲要.doc_第1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纲要.doc_第2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纲要.doc_第3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纲要.doc_第4页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纲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对外汉语教育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按人们获得语言的先后顺序来区分第一语言:人出生以后首先接触并获得的语言 第二语言:人们在获得第一语言以后再学习和使用的另一种语言按国家的界限来划分的母语: 本国、本民族的语言 外语: 外国的语言 目的语: 人们正在学习并希望掌握的语言关于学科的名称及含义的讨论1. 对外汉语教学用得最多,基本体现了学科特点和内涵,影响广泛,简洁;未能全面准确反映学科性质第二语言教学。2.汉语教学国际场合用得较多。另有“中文教学”“中国语教学”“华文(语)教学”。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精确地指称学科的内涵和性质。名称太长,不上口。4.应用语言学这是使用得最早、最为普遍的名称。广义的应用语言学,指把理论语言学的理论、规律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从而产生的新的边缘学科。狭义的应用语言学则专指语言学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特别是第二语言教学。5.外语教学(法)这是国外语言学界广泛使用的名称,我国外语教学界也长期使用,但这一名称不能表示出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层次和它所包含的全部内容。6.外语教育学针对外语教学(法)这一名称的缺陷,很多国内学者主张用“外语教育学”。现在我国外语教学界在学术论著中采用这一名称的也日渐增多。7.第二语言教学这是一个使用得越来越多的名称。这一名称的不足之处是反映不出作为一门学科的理论层次。理论基础部分提出与本学科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七个基础学科: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横断学科、哲学。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发展与现状了解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一开创对外汉语教学事业1.初创阶段(1950-1961) 1951年 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正式开课 1952年 “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成立 1953-1957年 广西桂林开办对越南学生的“中国语文专修学校”1960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成立了“非洲留学生办公室”1961年 “北京外国语学院外国留学生办公室”诞生2.巩固阶段(1962-1966)1962年 “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成立 (标志)1965年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单位扩展为23所大学,并举办了第一届对外汉语教师培训班 第一份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刊物外国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通讯创办成立3.恢复阶段(1972-1977)1972年6月 北方交通大学接受了200名坦桑尼亚、赞比亚留学生1972年10月 周恩来批准恢复北京语言学院1973年 北京语言学院开始招生留学生1977年 在校留学生总数为1217人二确定对外汉语教育学科(1978-至今)1构建学科理论框架阶段(80年代)2深化学科理论研究阶段(90年代)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教育学基础语言的特征与对外汉语教学1.语言是符号系统2.语言是规则系统3.语言具有生成性4.语言是交际工具5.语言是思维工具6.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汉语的特点与对外汉语教学一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有利因素1.语法方面:汉语最大的特点是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名词不变格,动词不用按人称、性、数、格、时、态来变位。只需要改变词序,无需添加任何附加成分,形式结构简明。2.语音方面:汉语只有 400 多个音节,加上 4 声的区别,一共也只有 1300 多个音节,而且汉语声、韵、调的音节组成,声调变化都有较严格的规律。3.词汇方面:词汇结构以词根复合法为主,由大多数能独立成词的单音节语素结合而成,词义与语素义有关。汉语构词法灵活。词、短语、句子构造规则基本一致。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难点1.语法方面:汉语重“意”而不重“形”,以意合为主,隐形语法关系丰富,表意灵活。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词类具有多功能性;双音节化的倾向影响到语法形式;句法结构中松散的主谓结构和大量的述补结构,还有像“把”字句、“被”字句等特殊句式。2.语音方面:最大难点在于声调。汉语声调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还有几组送气与不送气的辅音区别。3.词汇方面:有大量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还有丰富的量词和语气词,大量的固定四字成语,古语词。4.汉字方面:汉字是学习汉语最大的困难所在。难认、难记、难写。语言学流派与对外汉语教学(掌握流派思想、代表人物、代表作) 1.历史比较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出现于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中心在德国。最初是英国学者琼斯1786 年提出,印度的梵语与欧洲的拉丁语、希腊语和日耳曼语等共同源自现在也许已经消亡了的某种语言,这揭开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序幕。2.结构主义语言学盛行于20世纪3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现代语言学的创始人,瑞士语言学家费迪南德索绪尔语言结构是“层次”和“分层次”,有语音、词汇、语法、语义等分支系统。3.转换生成语法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乔姆斯基4.功能主义语言学60年代末、70年代功能主义语言学兴起,标志语言研究重点由语言形式转向语言功能。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韩礼德、法国的马丁内等,中心在欧洲。韩礼德建立了系统功能语法理论,以“系统语法”为框架论述语言功能。以弗斯为奠基人的伦敦功能结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的本质是意义。第四章 对外汉语教学的心理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大脑结构及功能分区大脑右半球主管形象、知觉、空间等跟形象思维有关的活动,左半球则主管抽象思维,主要是言语、概念和计算能力。大脑皮层分为三类机能区: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和皮层联合区。皮层感觉区又分为视觉区、听觉区和躯干感觉区。大脑功能侧化和“关键期”假说在生命早期,大脑两半球都有语言学习的潜在能力。从2岁到青春期(12岁左右)之前,是大脑语言能力向左侧化时期。青春期开始,侧化完成,右半球就失去了发展语言的能力。据此,伦尼伯格于60年代提出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假说(或称临界期)。所谓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就是指在青春期(12岁左右)以前,由于大脑语言功能侧化尚未完成,左脑和右脑都能参与语言习得的这段时期。记忆与第二语言学习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保存和提取,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等按保持的状态和时间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第二语言记忆的过程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1. 识记:第二语言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阶段,是指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识记并记住第二语言的知识和技能的心理过程,是建立暂时神经联系或者叫记忆痕迹的过程。识记按照目的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无意记忆,是指能使他们产生兴趣和激发起情感的,符合他们需要的对象引起的,有很大的选择性和偶然性,需要轻松愉快的气氛和松弛、无压力的精神状态。由于缺乏目的性,在语言获得方面就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系统性。有意识记,指具有明确的预定目的、合理的策略方法和必要的意志努力所进行的识记,是一种自觉、主动进行的识记活动。识记依照材料是否有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是对没有意义或学习者尚未理解其意义的材料,依靠机械重复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则是在对材料理解的基础上,跟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并纳入已建立的知识结构之中的识记。2. 保持:第二语言的保持是对已识记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巩固,也是对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痕迹加以巩固,使其长期存留在脑中以备应用。3. 再认和重现:这是记忆的第三阶段,即恢复记忆的两种形式。第二语言的再认是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再度呈现时能识别并确认的心理过程。第二语言的重现也成为回忆,是指已经识记过的第二语言知识和技能虽然并未呈现,但在脑中重新回想起来的心理过程。重现按照有无目的分为有意重现和无意重现。回忆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是指由一种事物想到具有某种联系的另一事物的心里活动,分为:类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和关系联想。文化的内涵广义的文化:除了天然的物质以外,人所创造的一切都包含在文化之中。狭义的文化:“精神财富”部分,即与“物质文化”相对的“精神文化”,包括经济、政治、哲学、教育、科学、历史等等。文化的分类语言和文化的关系1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3语言和文化相互依附、相互促进和制约跨文化交际、文化休克的基本概念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这种交际行为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称为跨文化语言交际。文化休克是指在非民族文化环境中生活或学习的人,由于文化的冲突和不适应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的精神症状。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适应阶段分期A 蜜月阶段 B 挫折阶段 C 调整阶段 D 适应阶段跨文化交际中对待不同文化的态度A 尊重不同文化B 理解与适应目的与文化C 求同存异对待文化冲突D 外为我用,发展本国文化E 从跨文化交际的需要出发,选择文化依附第五章 语言习得理论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1.相同点A 两种语言的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健全的大脑、语言器官;客观:一定的语言环境。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B 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的交际能力C 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技能。D 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2.不同点A 习得动力不同B 习得的环境和方式不同C 习得的过程不同D 文化因素的习得不同E 主体的生理、心理特点不同学习与习得、语言习得机制、迁移(正、负)、中介语、僵化的基本概念1. 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也是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如成人在学校学习第二语言。2. 习得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如儿童获得第一语言。3.语言习得机制是指人类先天具有一种习得语言的特殊能力。4.迁移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等对新知识、技能的影响。正迁移:已有知识对新知识起积极、促进作用。负迁移: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阻碍作。5.中介语指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策略,在目的语输入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其第一语言也不同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向目的语逐渐过渡的动态的语言系统。6.僵化是存在于潜在的心理结构中的一种机制。刺激反映论 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盛行于 20 世纪 40、50 年代,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跟人类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评价:A 人们平时所听所说的每句话几乎都是新的,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来学会每一句话。B 刺激反映论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C 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化语进行强化,即使有也是对其内容而不是对其形式和结构。D 单靠刺激反应,即使能学到一些语言的外部形式,也培养不出语言的交际能力。先天论又称“内在论”,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以其于 80 年代提出的“普遍语法”理论为基础。乔氏认为语言不是“习惯的总和”,而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体系。人们习得语言也不是单纯的模仿记忆,而是要把这些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成为理解和产生言语的基础。乔氏认为人类大脑中先天有一种受遗传因素决定的“语言习得机制”(LAD)争议:A 究竟有没有 LAD 很难通过实验来证明。B 语言习得机制如果指人类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不会有争议,但是指普遍语法,就产生了疑问。人类语言千差万别,即使能找到普遍特征,但未必能为人类天生所有C 乔氏把语言习得机制与其他功能分开,与智力、认知无联系甚至先于他们而发展D 先天论对环境的作用估计不够。认知论认知论的基础是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皮指出,人有遗传的心理功能,它决定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与环境学习的结果就形成并发展了儿童的认知结构。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又称为图式。人脑中储存着各种各样的图式。图式是心理活动的结构,也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 是人类向环境学习的产物, 同时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又取决于头脑中已有的图式。图式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发展。认知受到同化、顺应、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评价:认知论与刺激反应论也是针锋相对的,认知论强调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反应,也认为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不足:A 这一学说不是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的,因此语言习得中许多问题并未解决。B 语言发展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只强调认知一面不全面。C 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了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语言功能论代表人物是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从语言交际功能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应看成是逐步探索并掌握用语言来表示功能的各种方式的过程。评价:功能论触及到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能。影响到功能派教学法的形成,但对语言结构的发展则论数不多。对比分析假说 这是由拉多于 50 年代中期,行为主义鼎盛时期提出的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获得也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形成习惯的结果。在习得第二语言时,存在第一语言的迁移问题。缺点:只强调学习者通过刺激反应被动地养成一定的语言习惯,否认学习者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忽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是行为主义理论根本的缺陷。不能全面解释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假说代表人:美国 塞林克,1972年中介语提出中介语假说理论,探讨习得者的语言系统和规律。优点:A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B利于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习得过程C利于发现第一语言的影响提出时间不长,许多问题尚未解决,很多观点尚未得到验证内在大纲和习得顺序假说代表人物:科德Code1967提出,二语习得者有自己的内在大纲心理学基础:认知主义心理学主张: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存在一个可以预测的共同的语言规则顺序。这就是说,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所教的语言知识,而是跟儿童习得母语一样,有其自身的规律和顺序。评论:有待验证输入假说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 1985 年在其输入假说:理论与启示中正式归纳为: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总称输入假说理论。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比分析定义:对比分析: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迁移: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学习过程中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态度等对学习新知识、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的起积极、促进的作用,叫正迁移;有的起阻碍作用,叫负迁移。理论基础:理论的提出:拉多(1957) 语言学基础:结构主义心理学基础:行为主义和迁移理论步骤:描写:对两个语音系统进行细致描写。选择: 结合偏误找出困难语项。对比:对选定语项进行分析对比,寻找共同处与不同处。预测:在对比基础上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对比分析假说的意义和局限积极方面:(1)理论意义:使人们对语言现象的描写和研究、对语言特征的了解更为深入,从而丰富了普通语言学、具体语言学和翻译学的理论。(2)实践意义:应用于教学,通过目的语与学习者第一语言的对比,发现学生学习的难点,揭示教学的重点,加强教学针对性。局限:否认了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忽视其主动性和能动性,是行为主义理论根本的缺陷。不能全面解释第一和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区分:失误偏误失误:是指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偏误的来源A母语负迁移B目的语知识负迁移C文化因素负迁移D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E学习环境的影响偏误分析的步骤(1)搜集供分析的语料(2)鉴别偏误(3)对偏误进行分类(4)解释偏误产生的原因(5)评估偏误的严重程度,是否影响到交际纠正学习者偏误应采取的态度(1)对偏误的本质要有全面的认识。(2)教师预先了解学习者可能产生的偏误及偏误的来源,提供正确的示范以便学生模仿。(3)纠正学习者的偏误应讲究方式。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的定义运用分析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运用目的语的全部表现进行分析,从而揭示中介语的发展轨迹。话语分析: 要全面研究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和中介语的特征,仅研究学习者一方的语言表现的运用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进行以研究语言交际活动中双方应接的连贯表达为目的的话语分析。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A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特征B学习者个体因素C生理因素(年龄、关键期、生理缺陷)D认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