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述.doc_第1页
201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述.doc_第2页
201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述.doc_第3页
201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述.doc_第4页
2014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文言文试题述评文言文阅读的命题遵循考试大纲的原则,在要求考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基础上,设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翻译和断句,分别测试了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等多种能力。 一、命题选材与设题分析 18套试题文言文阅读选材丰富,内容多样。各卷在选材上都遵循了一条潜规则,就是避熟就生。选择史传文章的有7套试题,命题者不约而同地避开了史记汉书,除全国卷和上海卷语段一出自后汉书外,另外五个材料分别出自晋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元史和明史;其余11卷有的选自诸子散文,如天津卷的吕氏春秋、北京卷的淮南子,有的选自宋代以后作家的散文,如浙江卷宋代苏轼的王定国诗集叙、上海卷语段二出自南宋陈亮的酌古论序、福建卷明代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安徽卷明代许獬的古砚说、江西卷明代江盈科的催科、湖北卷清代王士祯的先祖事略、辽宁卷清代崔述的冉氏烹狗记;还有文言小说,如广东卷的聊斋志异郭生、江苏卷梁代萧方等的三十国春秋等。福建省第卷的考查文化经典阅读的命题材料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北京卷断句题的材料选自资治通鉴,浙江卷断句题的材料选自颜氏家训。 二、试题分析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关于文言实词词义的考查 文言实词的考查,以需要重点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和教材中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为主,注重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常用实词的能力。题干的表述都是要求考生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18套试卷考查的实词主要是:挠、谨、示、正、贷、录、倡、伺、完、然、济、坐、居、信、畏、载。 上海卷关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两小题,一道是主观题,考查对“过”“访”“雅”“矜”的解释;一道是客观题,考查古今异义现象。 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极为重要的一个内容。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文言文,就必须不断积累有关知识,同时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准确选择符合上下文语境的义项的能力。从解题方法上考虑,最直接的莫过于将词语的各个义项放入具体语境中,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 2.关于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 18套试卷中涉及文言虚词考查的有14套,要求考生选出“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不相同)的一组”,上海卷只考了虚词“以”,题干要求考生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湖北卷将实词(霁、数、式)、虚词(以)合并考查要求选出“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总的来看,大纲规定的18个常用虚词除“何”“若”“也”外,考查了15个,覆盖面非常广。北京卷的“至”“咸”不在这个范围之内。其中虚词“以”考查的频率最高,共出现了11次,其次是“于”7次,“而”6次、“之”6次,“其”“则”各3次,“者”“为”“所”各2次。 命题采用给出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来考查异同的方式,检测考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命题中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句子大都选自中学课本(广东、辽宁卷8个例句全都出自所选材料),考查考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3.关于特殊句式和用法的考查 所谓特殊句式和用法指的是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纲指的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高考试卷中,对文言句式和用法的考查只有一题,即北京卷第8小题: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之)也 该题的正确答案是B项,句中省略的应为“民”。 其实,“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作为重要的语言现象在今年的多套试卷中都有体现,只不过有的设在文言翻译题中作为“采分点”进行考查,有的放在实词、虚词试题中要求理解,这种和其他考点结合起来的隐性考查,也值得我们关注。 4.关于断句和翻译的考查 从检测学生语文能力来说,以四选一形式出现的客观题分项考查不能完整地体现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因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语法特点是综合体现的。一个文言语句,可能既有实词和虚词的特殊运用,又有句式、活用等方面的特殊用法,因此,能够较好地综合检测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莫过于文言翻译题了。 高考文言文翻译的考查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分值从5分逐步增至810分,这说明该考点的难度相对提高,对考生提出的要求也更高了,它往往涉及文言词语和句式等方面的知识。下面举例分析如下: (1)词语的理解和分析 例1.晦(谢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设备:古今异义)(江苏卷) 例2.郭以是德狐,恒置鸡黍,备狐啖饮。(德:名词活用作动词)(广东卷) 例3.从衣文之媵七十人。(从:使动用法)(湖南卷) 例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平治:使动用法)(福建卷) 例5.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利:意动用法)(全国卷) 例6.与交友者多异之。(异:意动用法)(上海卷) 例7.累世农夫,父以义死友,子以忠死君。(死:为动用法)(江苏卷) 例8.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相:称代副词,偏指一方,代“他”;闻:使动用法)(浙江卷) (2)句式的理解和掌握 例1.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判断句,省略句)(安徽卷) 例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为所”,被动句)(山东卷) 例3.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纳:表被动;无以:固定结构,没有用来)(四川卷) 例4.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用:表被动)(浙江卷) 例5.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其:表反问)(福建卷) 例6.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反问句)(江西卷) 例7.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宾语前置)(辽宁卷) 例8.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糜哺饿者于其下。(介宾后置)(湖北卷) 例9.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介词省略,介宾短语后置)(上海卷) 例10.晦喜,不设备,悉精锐蔽江下。(介词省略句)(江苏卷) 理解文中的句子,有时又以标点断句作为考查的形式。明确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考查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可以达到检测学生是否能够真正读懂文言文的目的。2007年考查文言断句的有4题,如: 例: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直线的部分断句。(北京卷)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 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说明: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 另外,浙江卷、广东卷、辽宁卷对此也均有涉及。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全文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等方面。 (二)分析和综合 1.筛选文中的信息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纳,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考查的是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最常见的是定向考查的方式,即挑选若干文句,分别编为四组,要求排除干扰因素,找出全都说明某个问题的一组,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命题形式也可出现变化。如广东卷的小说郭生主要表现郭生为人谦虚和骄傲的态度,重庆卷通过李东阳传表现明代社会的“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因而考查时要求筛选出分别表明这两点的有关信息;北京卷的选文淮南子泰族训是一个议论性的语段,主要阐述有关礼义教化的思想,江西卷的催科主要说明“催科”的危害,考查时只需筛选这一方面的信息;辽宁卷的冉氏烹狗记是一个叙议结合的语段,命题要求选出全都说明冉氏烹狗原因的一组。 解答这类题,考生首先要能读懂全文,理解题中用作判断的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捕捉重要信息;其次是读懂题干,弄清标准,标准越明,答案才越可能选准;第三,依据标准,找到每句话所在的原文,结合上下文先理解语句的意思,再与题干对照,逐一检查,然后做出选择;最后,对照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每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都有一道关于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它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这是统率全篇的核心题,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的判断或推理。它要求考生能就文本判断出某一个论点有哪些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某种趋势会导致的诸多结果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归纳和概括。 在这类题的考查中,根据选文材料的不同,要求分析归纳的角度也会有变化。大多数试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设题方式稳定。安徽卷、北京卷和山东卷的考点落在对原文的理解上,湖南卷考查“对文章的阐述”,上海卷要求选出“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卷“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涉及文章写法的分析,浙江卷的考点更是直接指向“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湖南卷增加了一道主观题,考查对文中指示代词“此”指代意义的分析。上海卷涉及人物的个性特点,对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的理解,用考查现代文阅读的方式来考查文言文。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一件事或说明一个道理时作者的看法。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含蓄、多样、分散,这就要求考生能从阅读材料中认真筛选,准确地分析和概括,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相应地大一些,直接考查也较少。 天津卷要求考生选出“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福建卷以主观题的形式,要求考生阐述孟子与弟子充虞的对话中,孟子的回答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怀;上海卷要求考生分析作者写作酌古论的用意。 无论是归纳、分析还是概括,都必须建立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之上。因此,全面理解文本,将知识融会贯通,是顺利完成文言文阅读的必要步骤。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综述高考现代文阅读稳中有变。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为依据来命题,分必考内容与选考内容;其他省市则基本不变,但也作了微调。总体来说,现代文阅读文本多样,有很强的人文性。设题遵循考试大纲,注意引导考生与文本对话,精致简洁。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兼顾科技与人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感性与理性等方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有利于深化课程改革,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现从以下三方面来评述:一、高考现代文小阅读一一科学文阅读科学文阅读能力是学生未来发展极为需要的能力,该项考查体现了命题着眼于局部和整体关系的构想,体现了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科学文阅读的选文分为社会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两类文章。今年全国18份语文卷的选文,篇幅以八九百字居多,大多选择社会科学类文章。如海南、宁夏卷关于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的思考;辽宁卷的人与现代技术,融入了对现代技术的思考;北京卷的核心竞争力福音与诅咒,内容涉及对企业发展的思考;湖北卷彩陶一一中国远古文化的辉煌代表、江苏卷的汉学是什么、山西卷书斋、全国卷I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重庆A 卷民间艺术的当代变异、安徽卷的艺术默契与京剧的伴奏、浙江卷的怎样的琵琶声音才算好呢、上海卷关于包豪斯艺术设计学校的介绍等,涉及远古文化、汉学、书斋文化、文化遗产、艺术审美欣赏、民族审美的心理、学校文化的影响力等内容;山东卷的龙城还是卢城,涉及文化考订;广东卷的创新与想象强调了艺术与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自然科学文有全国卷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介绍、四川卷瓦斯的开发和利用、湖南卷有关嗜盐菌介绍。两类文章兼顾的有天津卷和福建卷。这些文本基本上都涉及文化这一话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关注和谐,关注人类历史,关注文明的发展,关注民族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关注科技前沿,贴近现实生活。但是自然科学文所占比例较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科技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这对国家民族的兴旺强盛能起到积极作用。从设题角度来看,选择题有对概念的确认理解,如全国卷I第5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的理解;有对文意的筛选整合,如对表述的选项内容是否符合原文思想进行判断;有对句子的理解,如江西卷第7题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有追问原因根据的,如浙江卷第8题对珠落玉盘用来形容琵琶声能引起美感的原因解释是否恰当的辨识;也有对某一片段语言的说法进行分析,侧重于话语情境方面的考查,如浙江卷第9题文章开头说难以正面、直接回答什么样的琵琶声是好的,但最后一段又说历来有正面、直接而具体的标准案;还有依据原文的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方面的考查。主观题主要是结合动态语境考查信息的筛选整合、语意的理解等能力。科学文阅读设题灵活,以能力为旨归,有利于课程建设。二、高考现代文大阅读一一文学作品阅读文本的选择是现代文阅读命题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环,文本的人文价值及难易度关系到试卷的水平、风格、检测的信度与效度,也体现了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导向。今年现代文大阅读的主要特点如下:1.文本的选择(1)命题者考虑到了可命题性、难易度、城乡差别、阅读区分度等因素,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500字左右。全国卷总想为你唱支歌,全国卷海南杂忆、北京卷湿湿的想念、天津卷雪野里的精灵、重庆卷告别三峡、安徽卷乡村的风、福建卷落叶是疲倦的蝴蝶、广东卷泥泞访钢琴演奏家傅聪、海南宁夏卷林冲见差拨叶圣陶在四川队,湖北卷日月行色、辽宁卷炉火、山东卷灯火的温情梦碎雅典、浙江卷泰山之思等约1500字;四川卷焰火的变奏970多字;江西卷泰山很大、湖南卷忆刘半农君、上海卷重西湖都在1500字以上;江苏卷的麦天篇幅最长,有1900多字。现代文阅读主要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进行考查。它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而不是一种泛读或消遣娱乐型阅读。考场时间紧,试卷题量大、要求高,如果文本篇幅太长,考生耗时太多,影响答卷,将不利于选拔。现代文大阅读的篇幅宜千字左右,最长也不要超过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佳。(2)语言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年高考大阅读的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如全国卷E茅盾的海南杂忆,写的是作者五六十年代到海南岛的经历,表现了海南岛的巨大变化,通过侧面来讴歌社会主义新中国。北京卷湿湿的辑念,作者用饱含深情的文字,怀想爷爷沈从文先生,通过重点描述故乡的风景和水边的生活对沈从文一生的影响来表现一种真善美的人生。湖北卷的日月行色,通过描写一对青年情侣约会的情景,表现了山村青年男女淳朴的爱情之美,引导考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浙江卷的泰山之思,作者审视泰山深忧锁闭的心态,揭示泰山赢得尊重的深层原因,寄托了美好的祝愿。总之,高考大阅读选择的文本是健康积极的,有利于考生的发展,体现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的课程基本理念。(3)凸显文学性,以散文为主,融时代性与经典性为一体。2007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的语料主要是散文,类型多样,文学色彩、感性色彩比较强,侧重考查形象思维能力和分析综合、品味鉴赏等能力;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思辨精神,或托物抒怀,或抒情写意,或怀想亲友。也有选择小小说的,如湖北卷的日月行色,语言纯正规范。还有文学经典、时文美文等,可读性强。以文学作品为现代文大阅读语料来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是高考改革的重大突破性成果之一,符合新课标精神。2.设题设题遵循了考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有些非新课程卷也隐含了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另外有些试卷还强调迁移,注重与高中语文课文有关阅读题的联系。具体来看,各地试卷的文本选择不同,考题不同,考法多样,但从形而上的角度来分析,实则相同,主要有五类:一是在是什么上设题,要求理解文本中某些词句的含义、文学形象的特点等,侧重语言信息的确认,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如全国卷II海南杂忆第15题理解道旁石补天子在文中的意义,既考查了词语的表层意思,也考查了深层意思,化隐为显,是一个好题。安徽卷乡村的风第14题文中画线句子所说的诗意是通过哪几幅画面表现出来的?要求对文本信息进行筛选整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二是在怎么写上设题,如文本怎样布局谋篇、思路层次如何安排等。其外在表现为解读语段组织、层次结构,内在表现为理清行文的思路逻辑,还包括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用词造句等。如重庆卷告别三峡第16 题的第一问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考查考生 的分析综合能力,考生需要理清整体思路,了解文章是如何安排材料的,是对文本怎么写方面的解构;第17题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考查的是对文章整体情感心理走向的把握能力,考生需要分析出作者内在情感脉络的变化,并加以综合。三是在为什么上设题,在写作目的等方面设问,比如开头为什么这样写、结尾为何要这样处理、某一片段篇章语句为什么要这样表达,有时还可以是对上下文某些说法的追问,等等。如安徽卷乡村的风第15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 就从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文本的思想内容上着眼。还有的是就文本内容本身追问为什么,侧重文章内容前后之间的因果联系,上海、湖南、浙江、江西等卷均有这样的题目。四是在怎么样上设题,如语言的表达效果怎样、画有哪些特色,或比较写法、用语孰优孰劣等,浙江、湖北等卷均有此类题目。有时要求对某一语言片段或句子加以赏析,实质上是结合文本对表达效果、表达功能、语言特色等进行分析,品味语言表达之妙。如湖北卷日月行色第18题本文的人物语言有哪些特色?请分别举例分析。五是在探究、完形与建构上设题,这类题一般具有延伸性,要求结合文本,理解某种说法,探究文意的深度。如北京卷湿湿的想念第20题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或在语意未完处、文本空白处进行补写、续写,使之完形。如上海卷重西湖第12题要求续写一段80字左右的文字,这其实是要求考生作衔接性续写,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内容、语言形式、语气语态上要与原文保持一致。或从思想情感的角度挖掘作品丰富的意蕴,如安徽卷乡村的风第16题。这些题目首先注意了开放与限制结合,在一定的文本框架内适度开放;二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三是遵循了阅读自身的规律,在解构文本的同时,对文意或思想进行建构。如上海卷的试题,留给了考生充足的言说的空间,尊重了考生,将人在阅读中隐形的表达欲望有形地呈现出来了。形而下的文本多样,考题也多样,而事实上考查了形而上后,就会发现几乎所有文本的阅读都是相通的,目的是考查阅读能力、阅读素养,设题的实质也相同。现代文阅读这样设题是科学的。我们知道文本是怎么来的,就知道应该怎样去解构文本。而事实上,文本的建构是遵循了写作的双重转化律的,从生活图景中感悟出有价值的思想后,再将思想情感、生命的激情化为形象题材,借助一定的手法,如布局谋篇的方法、文学手段等,转化为语言文字,生成文章,所谓写作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因此在阅读时,要对文本进行解构,即确认一个文本中的相关信息、词句的意义、形象要点、题材、段落大意,等等,在把握了写什么的基础上再寻求作者是怎么写的、层次是怎样安排的、思路怎样、具体用了哪些手法、语言表达效果如何、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等等。因此从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