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大恶俗业余摄影追求.doc_第1页
N大恶俗业余摄影追求.doc_第2页
N大恶俗业余摄影追求.doc_第3页
N大恶俗业余摄影追求.doc_第4页
N大恶俗业余摄影追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N大恶俗业余摄影追求之全帖整理版-陈年老帖,最近又被网友翻了出来;居然再遭砖头瓦片齐下,认真是承蒙大家看得起谢谢了。就有若干鸟友(蜂鸟网友,简称“鸟友”)回帖或者站内短信,命 我把分成三截的帖子合并到一个帖子里。这事儿之前干过一次(新手购买单反的16个常见问题一帖),这次再干一回,就把原帖CTRL C再CTRL V到这里;即便其中部分内容或者口气在今天看来也许多少有那么点儿不够“温良谦恭让”,也没作更改;这就算是遵命了交代了哦。至今保持鼻青脸肿的状态赫然已经一年多了(去年三月发的这个帖子);现在,继续吧,如果大家还有兴致。其实这个标题有点不准确;因为,这里总结的“N大”里,有些指标还真是那些专业的、靠摄影吃饭的人们需要非常认真地关注的。但作为和我一样的把摄影纯 粹当玩的业余爱好者来说,每每端起相机就自我感觉成了摄影专业人士的那种状态,真的已经臭大街了;而这种臭大街的状态里,往往都离不开这“N大”。因此, 特作一罗列的同时,给安上这么一个名称。注: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排名不分先后。一大俗:背景虚化不知道啥时候开始,人们评价镜头的时候会说“焦外虚化漂亮”了;很多人于是一定要买一颗能够“虚化背景”的大光圈镜头,好让镜头里的美女从背景里凸现出来、而背景恨不得都是有颜色的雾。你让美女直接站在一块毛玻璃跟前拍,不好么?现在的论坛里,放眼望去尽是那种一个清晰的大脑袋或者半身、背景则飘飘乎乎影影憧憧的美女照;为了得到浅景深而长焦200mm嫌短、光圈2.8嫌小,恨不 得鼻尖清楚了鼻孔都得糊掉似的。相反,前景背景都清晰、同时让肖像人物与周围环境共同组成一个和谐画面的片子却少而又少;“糖水片”凝聚了无数摄影爱好者 的得意。我当然不反对必要的背景虚化。但如果只是做到背景虚化了、肖像凸现了就满足得不行,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拍出一张背景虚化的肖像,对于随便一台单反配合一个 大光圈或者长焦镜头来说都实在是太容易做到的事儿了;拿着这种片子跟小卡片机出来的比去、然后就特别得意、进而非常欣赏自己的“摄影水准”,只能说真是对 摄影这事儿没啥追求。想起许多网站组织的各种模特外拍活动。无论去的什么环境、当时什么光线、周围什么布置,一概不论,拍起片来都只管把周围一切都虚了去、反正只是要“凸现” 那张漂亮的脸蛋或者那截妖娆的身材。何苦来呢;倒不如有些活动组织者的做法,一切都在某酒店里开个房就搞定,还一会儿乡村一会儿酒吧一会儿798 的来回折腾干吗。二大俗:锐“锐!红圈镜头真锐!我的片儿怎么就那么肉?”听着耳熟吧?有多少人买回来一个镜头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对着随便一个什么地方摁上几张然后倒到电脑上把照片放到100仔细盯着每一个象素看它是不是够“锐”?然后又有多少人把别人用另一个镜头拍出来的片子拿来、同样是在屏幕上放到100大小然后两者作比较?得说,镜头当然有锐度指标,锐度当然有差别。当然谁都希望自己拍出来的照片嗷嗷锐嗷嗷清晰。可是,咱们不妨想象一下,那些摄影史上的传世之作假如锐度都下降了20,是不是就不值一提了?你拍出来的照片若是锐度猛涨了一倍,so what?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大家伙儿都那么乐于当一个“职业器材裁判”了?我们买了器材,不是准备去摄影的么?三大俗:全幅呜嚷呜嚷的声音在说着,“全幅是硬道理”,“非全幅只是过渡产品”、“全幅才是真正的未来”。这都不用我怎么证明了,不管蜂鸟无忌这种“专业”网站、还是新浪搜狐这些“业余”网站都这么说。可事实是什么样呢?1,现在非全幅DSLR的销量、保有量都已经远远比全幅的要多得多,并且现在仍然是每售出一台全幅相机、同时就售出N十台非全幅相机的形势;2,绝大多数摄影入门者的第一台单反都会选择非全幅,未来非全幅将必然占据绝对多数的拥有用户;3,各厂家(以尼康、佳能为首)都在致力于研发专门应用于非全幅相机的镜头并且逐年都有专用镜头上市;就上面这几条原因,咱们用脚趾头想想:凭什么说非全幅“只是过渡产品”?相反,我倒是觉得,那些焦段只在全幅上合用的反而可能成为过渡产品,除非它只专为全幅设计、并且已经设定了不高的销量期望值。好。那么咱们再琢磨琢磨:咱们为什么要全幅?1,焦段更合适?不必了,已经有的镜头都已经差不多能涵盖;即使有的不那么如意,各厂家现在也都正拼命赶工给非全幅开发设计呢,那将是他们赚钱的未来。2,画质更好?拉倒吧。您还停留在“拍照片的最主要目的是在电脑屏幕上放到100大看着仍然清晰无比”的“境界”里?您还没想明白你为什么要拍照?更何况画质这东西怎么讨论呢,假设5DII50D450D的公式成立,请问(5DII50D)50D100? (50D450D)450D100?3,“出片”需求?不是我怎么矫情哦,至少我个人认为,在无忌和蜂鸟里泡着的网友们、真正有 “作品”被用于期刊杂志报纸海报宣传单页等等有印刷需求的 “一对多”用途的,恐怕不到1。更何况,多少300D都出过足以印跨版的漂亮照片;何况,最近一张iPhone拍摄的“飞机坠落河面”被登上了全世界报 纸的头版?不就是在网上发一个“边长不得超过1000象素/文件不得大于200K”么,用得着的是什么“片”?四大俗:机身、镜头,金属感(塑料感)这是我最不能理解的事儿了。一个多月之前我刚刚出掉了两位数的机器、换成了一台三位数的机器(我是佳能用户),出掉了金属镜桶的变焦镜头、换成了全塑料的 18-55IS;并且认真声明这决不是因为本人经济能力遭遇困难(事实上很新的东西当二手卖很赔的)或者对摄影的爱好激情下降。原因很简单,在画质完全够 我用的基础上,我需要轻巧。当然我做得有点过分。甚至,我把最初买的那个庞大的“专业”的摄影包从此闲置,买回来一个怎么看都不象“摄影包”的小挎包。为什么会觉得金属机身就好、塑料机身就是“玩具”乃至“拖鞋”?相机是用来砸钉子、敲核桃,还是用来打坏蛋?或者就是随时准备着要把相机从二楼扔下去再捡 回来?不知道为什么咱们总是那么容易有那种“传统”观念,不是沉甸甸的东西就不觉得“料足”、“货真价实”,越重就代表越好哦?当然话还得说回来。金属的确经事儿,比如摔打、比如热胀冷缩系数、比如防电磁辐射、比如耐久。但我们买的是相机,不是榔头。即使三位数的机器、乃至卡片机 (家用DC),只要不摔不打,也都没听说过因为使用塑料外壳而导致照片质量下降(事实上三位数的“入门”单反在关键部位零部件也同样是金属材料)。现在的 工程塑料已经足够好。同志们,金属机身当然是成本更高的、手感更沉的、用着更经事儿的(塑料机身小心点儿用可以使30年,金属机身小心点儿用可以使200年,呵呵)。但是,本 着够用的出发点、更本着摄影是为了拍照片的目的,追求器材的“金属感”实在是意义不大的。两位数的机器比三位数的机器强的地方,我认为就属这“金属机身” 来得没啥意义。当然,追求“金属机身”的后果就是行囊的沉重。本人反正是体力有限得很,呵呵。五大俗:专业一个大家都常说的“专业”字,到了摄影器材这块地儿,能活活累死人。这里不再讨论数据了,所有物理指标网上到处都有、结论也到处都有;这里只说心理过程。先是品牌之争。佳能当然专业啊;CMOS有自己的设计研发能力,有更大的卡口,有 DigicN的处理器,有IS技术,一项超声波马达驱动镜头的专利曾经搞得天下没对手,有一堆红圈镜头,你看体育比赛周围那一堆白炮,尼康当然专业啊;总是有焦段“甚合吾意”的平民价格良好素质的镜头,图像就是比佳能更锐、JPG就可以直接出片,现在高ISO的水平已经超过佳能了,全幅也岗岗的了,你看摄影记者们都挎着尼康,Olympus老牌劲旅,Pantax多年积淀;Sony有蔡司撑腰;Panasonic电子领军更不用说还有莱卡、蔡司然后就是型号之争。从“专业人士都用全幅”开始,到“专业人士只用定焦”,乃至“专业人士用的是大画幅”从一开始挂上单反被公园里的大妈大爷说了一句 “瞧人家的专业相机”就心里美滋滋,到必须由其他摄友们也认同自己的设备很“专业”才稍感得意,越花越多的银子换回来越来越“高端”的满足感;设备的一项 重大作用就在于,它挂在我的胸前,能够被别人看见、认出来,并因此对我很景仰;累不累,辛苦不辛苦啊?每个人都有一种“品牌荣誉感”,那就是:我用的东西或者我推荐的方案,一定比我没选择的别的那些来得更好更专业。这话的画外音其实是:我的选择一定是明智 的;如果你的选择跟我不一样,那么你就不如我明智;不管你说多少理由,反正我最英明,哪怕我一时间可能说不过你,哼。同时,自己如此英明地选择了这种设 备,显然也证明了我的水平很高很专业,要不要我指教你一下让你一生受用无穷啊?是这样吗?恐怕还不止。我何止最英明啊,更关键的是,我最有专业“品味”。品味,明白么;你用尼康?不就是图那照片那傻锐傻锐的劲儿?我用佳能,专业的东西才最能表现细节,懂没?你用佳能啊?佳能拍出来那片儿都灰了巴鸡的,哪象我这尼康出来的片儿那才叫做色彩!这样哦?不,还不止!我何止最有品味啊,我还最我才是“成功人士”(有“品味”的人不会说“我最有钱”,呵呵),所以才有资格享受这份“专业”,乃至 就这些“专业”我还不那么看得上眼。你背一乐富图?咱这国家地理的,用着也没觉得好;你那40D吧?我就这5DII,先凑合使着呗;你17-85吧?我 24-70,感觉还是一般般哦咳,日本机器我一般不用,相机还是德国的稍微更专业点儿吧唉。从来不曾听说过农民们因为用不同铁匠打的锄头而分派别的,却有摄影爱好者们结结实实地分成了C家、N家大阵营,并且互相较劲不亦乐乎。咱们怎么就那么着急要证明“我就比你更”呢?咱们要搞得那么“专业”了来干什么呢?器材的事儿暂写到这儿吧,想起来会继续。接着写两个关于拍摄的事儿。六大俗:向着风尘气“性感”年轻的女孩子谁都希望能有漂亮的照片留下来作纪念;扛着相机的摄影师们谁都希望有多多机会给漂亮年轻的女孩子拍照片。和谐啊,两边都很开心,不是么。记得 当初刚开始有漂亮女孩专门找到我让给拍照片的时候,我是非常乐意并且非常得意的;这种情形下还真是“创作热情”导致拍摄的效率仿佛都高起来了:真颇能产出 一些自己看着蛮得意的照片的样子。时代进步得飞快。现在,“性感”这个词儿已经成了中学生的口头禅了;而找个摄影师给自己拍“性感”的照片,也已经是家常便饭。摄影师、尤其是男性摄影师, 自然乐得把美女模特往“性感”的方向去引;而每每在杂志上网站上看着各式各样花样翻新的“性感”造型,也成功地让颇有一部分女孩子深深觉得“性感”是要让 人知道的、一定要“性感”一回。这些都没错。都挺好。都不俗。 可是,为什么大家都朝着“风尘气息”去性感了?看过了太多太多的年轻女孩子拍的各种“个人写真”或曰“艺术照片”,里边或多或少都会有、甚至大部分都会是,那种乍一看就跟某西方发达国家的某红灯高挂的 场所的招贴广告一样的照片衣服必然穿得很少、脂粉必然抹得很多,臀必然努力翘、腰必然使劲拧,玉手必然抚身体、眼神必然勾镜头,领子必然是低的、 裙子必然是短的,更有衬衣还得解开大半截乃至裤衩还得往下再褪褪。而画面中的摆设则要么沙发要么地毯要么浴缸乃至索性床头。这就 “性感”了么?真的是,性感Ready to bed?当然还是有“清纯”的肖像。可是也多是那种 “扮”出来的清纯,无论从化妆还是从装束或者是后期都尽力去把照片做到粉嘟嘟白嫩嫩的。怎么就那么少见那些端庄的、从容的、认真的、严肃的、淳朴的、清新的、温馨的、善良的、古朴的、稳重的呢?为什么就不能把镜头对面的那个女孩子拍成她自己?为什么就不能在镜头对着自己的时候,还做自己?为什么就要学着什么角色的样子去扮个什么?为什么就偏偏要学着去扮出那种风尘气?本色,真的就没有办法美么?七大俗:美女模特拍摄活动跟前面的“五大俗”颇有点关系。现在各种各样的摄影活动越来越火爆了,绝大多数都是有人请了美女模特然后组织大家去 “外拍”(找个有点风景的地方)或者“ 内拍”(找个影棚或者酒店开个房间)。不信,大家点开蜂鸟论坛的“活动区”,一看就知。而产出的“作品”,则几乎清一色是模特摆出各种“专业”的“风情万 种”的Pose,和众多摄影爱好者们一起,努力营造着一种风尘气息的“性感”。这个话题,我把前几天就是在蜂鸟的活动区版里给一位摄友的回帖内容贴在这里。这是一位ID叫做“斯诺克”的摄友,他的帖子叫做我对活动区的一点建议:不要只拍模特,内容如下:“不可否认,人像摄影很吸引人,但作为一个摄影门户网站的活动区,也应该多组织一些其他类型的摄影,比如风光,这次京城大雪,京郊好多地方都很值得拍摄,很多时候一个人懒不爱去,要是有人能组织一下,那该多好,大家说呢?”我给出的回复内容如下:“不好!我为什么要参加外拍活动(还得交钱呢)?1,为了拍出好照片?No。人多了,拍出好照片的机会反而少。相比你独立行动来说,你的空间肯定更受限制。2,为了有更多交流机会?No。要交流啥?如果交流的是摄影作品,论坛、网络多发达了啊。别的交流还真很少有这么贵的。3,为了搭伴玩儿?No。大家多半互相不认识,谁就那么肯定能玩到一起去。4,为了有拍摄题材?嗯,有点靠谱了。拍着拍着就发现没啥好拍的,但不拍又对不起手里一堆家什;有人制造了一个题材出来,好歹是个拍摄动机。但,只是有点靠谱,还基本上不靠谱:什么题材才能大家都感兴趣呢?5,为了可以拍美女?Oh Yeh!对啦。这才是皆大欢喜的“题材”呀。就算是老婆或者女朋友再漂亮,时间长了也审美疲劳呢。何况隔三差五就可以换一个款式的对象、个个都专业级地风情万种婀娜多姿,多美呀。老婆有意见?咱可是搞艺术;而且,稍带着连“出片”“交流”好象都包进来了。爽啊。6,为了可以拍很“那个”的美女啊,不能再多说了。反正价钱肯定就更贵啦。以上是从“活动参加者”的角度作的一个简单分析。由此可见,眼下这种性质的外拍活动必然还将以美女摆 Pose大家拍糖水为主流、并前途一片光明。其他外拍活动?恐怕很难达到这效果;一帮子志同道合的摄影者有志于某个创作性话题而共同参与的活动除外。” 个人觉得,斯诺克兄的确道出了很多摄友的心声;但是做“美女经纪”容易,几个电话、租个场地就搞定;做真正的活动组织、尤其是牵涉到多人异地则辛苦得多; 更重要的理由是前者可以不用营业执照、多认识点儿人就可以跑单帮挣钱,后者则近乎是旅游公司的买卖、挣钱比较麻烦;再有就是前者算是“资源经济”,毕竟不 是谁都能手里握着一堆美女模特的,而后者无论什么景点也好话题也好,你自己想去还不开个车就去了,凭什么要求人家交钱呢?八大俗:不在乎体会,只在乎“拍到了”北京有几个著名的“艺术家村落”,如宋庄、酒厂,越来越热闹的798和越来越冷清的环铁。因为一些缘故,我经常会到这些地方去。去得多了,见过了越来越多 的各种“艺术作品”,也不知道是不是能够给自己多增加一点儿艺术修养;反倒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就是见过的很与众不同的不合常理的东西多了,于是渐渐觉得, 在“艺术”这个话题下、“怪事”多见大概是正常的,也就渐渐地见惯不怪。然而很多看上去不大象是艺术家的N 多摄影爱好者倒是让我觉得奇怪了:他们总是往这儿扎堆干吗呢?当然大多数人去的原因是“欣赏艺术”或者至少“感受艺术氛围”,我相信。但几乎我每次都能遭遇到很多这样的挎着红圈圈的弟兄,在每一个画廊里穿梭而过,在 某一幅作品前站稳、屏住呼吸、调好相机设置、“咔嚓”、低头看一眼相机显示屏、转身离开,这一大套动作显得极为训练有素、前后不超过5秒钟!随后立即走向 另外一个作品,重新开始这套流程,感觉就是一个词儿:“专业”!他们看都不看作品的标题、作者的名字、绘画的技法、绘制的材料。他们毫不理会展厅门口陈列的介绍牌或者资料。搞得就像是专门来搜集资料、采集信息或者从事“艺术间谍”工作的(有这个行当吗);但,会有这么多的人干这个工作?那是怎样的一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呢?不由想起自己的一些旅游经历中时常遭遇的类似的一幕幕。印象最深的是05年在柬埔寨的暹粒。即便是事前仔仔细细翻了若干书籍、算是预习了有关印度教佛教和 柬埔寨简要的历史,但到得当地,还是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一样,被吴哥遗迹深深地震撼。当然也拍了不少照片,但自己心目中绝对重要的是,我要在一张7天 票的时间里、尽量多地去了解这个古老的文明遗迹,尽量仔细地探询那个独特文化变迁的过程,尽量深刻地去体会和感受那个不一样的、备经沧桑的民族与国度。但很多人似乎不是这个目的。至少很多国人真的不是这个目的。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是,那里的游客们就属咱中国的游客的摄影设备是最好的;找同胞很简单,胸前 挂了数码单反、配了红圈头的,几乎就可以肯定是中国人。那时我的350D已经引起很多老外的羡慕,却遭到很多咱们国人游客的鄙视,呵呵。红圈们在吴哥寺穿 梭、在塔布茏跳跃、在巴戎寺攀爬,动作敏捷、身轻如燕;爬到某处,站住、端相机、喀嚓,然后继续穿梭跳跃攀爬继续动作敏捷身轻如燕。当然还是有很多人会在浮雕前驻足、会仔细听导游的讲解,甚至带了书本来一一验证的。但疾走狂拍的人真不少。我想他们真的是“真的摄影爱好者”;他们爱好的 只是摄影。吴哥窟也罢、什么别的也罢,在他们眼里都是“拍摄对象”,拍过了就得了、就完成任务了吧。只是那一瞬间心里泛起了一份狐疑:如果你对这石头的城 都无所了解,你的摄影“作品”怎么能够讲述出它的故事?如果你自己都不曾为之感动,那你的“作品”又如何能带给他人以感动?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