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旅游资源整合文献的回顾,采用共生、共享以及包容性增长理论,在分析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现状和目前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构建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从而提出适合北部湾海洋旅游整合的共生、共享以及包容性增长三种模式的组合。共生模式强调一体化进程,分别从旅游资源、旅游主题、旅游形象和旅游商品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共享模式是在共生的基础之上加入信息和品牌的共享;包容性增长则是进一步协调区域内的利益体关系,促进区内的公平可持续。三种模式相互补充、相互作用,促进北部湾海洋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下载 【关键词】北部湾;海洋旅游;共生模式;共享模式;包容性增长模式;旅游资源整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5)03-0098-06 我国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单一的旅游目的地已难以形成强大的吸引力,谋求区域合作和共同发展成为了普遍的共识。由于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非匀质性,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因此,加强区域联合,打造精品线路,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把零散的旅游产业要素组合成一个良好的产业集群,实现以合作促发展,以竞争求合作已经成为国内发展旅游的新趋势。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打造北部湾旅游胜地,成为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北部湾拥有良好的海洋旅游资源,对其进行有效整合并实现资源之间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是推动北部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一剂强心针。 一、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主要从区域合作、旅游资源整合的动力机制和旅游企业整合等方面研究旅游资源整合问题。Alberto Sessa(1988)从区域旅游角度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衡量了旅游科学体系的相关因素,对建立旅游区协作体系具有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Fagerce M(1991)从国家之间的政治与经济上的利益目标,研究联合并促进双方旅游业的共同发展。Tazim等(1995)就协调地方旅游业发展的机制等进行详细阐述。George Lafferty和Anthonyvan Fossen(2001)分析了旅游企业整合的影响因素以及旅游产业的横向整合和跨行业整合问题。Ludwig Theuvsen(2004)关注旅游企业的纵向体化整合,指出其竞争优势的方式。Virgil Niculaa,SimonaSpanu,Roxana Elena Neagu(2013)通过分析罗马尼亚八个县区的旅游指标,研究分析得出区域旅游发展的合作策略与国家政策具有一致性。 国内学者主要从旅游资源整合涵义、旅游资源整合措施和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刘战慧(2005)认为,旅游资源的区域整合开发就是对旅游资源所存在的可观差异进行空间识别,突出世界级、国家级和地区级旅游资源的地位,以它们为极点、以旅游线路为廊道构建旅游资源区域体系。喻学才(2006)、李淑娟(2008)和刘军(2011)分别以苏州、无锡、常州为例,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以桂中地区为例探讨了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方法。王欣、吴殿庭和方修琪(2005)等探讨了旅游资源整合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探讨了实施旅游资源整合的条件和几种基本的模式。颜玢岩(2005)以产业集群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多种旅游资源整合的模式。肖星、严江平在旅游资源开发一书中,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模式归为五类:风景资源丰富的区域;区位条件好的区域;风景资源突出的区域;风景资源和区位条件都中等的区域;拥有特殊风景资源但区位条件很差的区域。梁明珠、张欣欣(2006)通过泛珠三角旅游资源的分析比较,提出了泛珠三角旅游资源整合模式的构想。王便芳(2010)基于河南省区域旅游业的SWOT分析,构建了河南省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 综上所述,国外有关旅游资源整合的研究运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更多从地理学的角度呈现旅游资源整合。国内学者较多地运用定性、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本文将旅游资源整合研究范围转向我国的西部地区,将研究对象定位于海洋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理论基础 (一)共生理论 共生(symbiosis)作为一个生物学概念最早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他把不同种属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定义为共生。该理论强调种群问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思想渗透到社会诸多领域,从一般意义上讲,共生由三要素构成: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共生单元有不同的情况。 共生模式又称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的方式或相互结合的形式,它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关系。从行为方式看,共生模式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关系;从组织程度看,共生模式分为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关系。共生环境指共生关系存在发展的外生条件。在共生关系的三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环境是重要的外部条件(袁纯清,1998)。 (二)共享思想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利益共享的思想。他认为,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按照各自所创造的价值来分配劳动成果。这是最早在人类研究中关于利益共享思想的观点(叶正茂、洪远朋,2006)。 张子刚、周永红(2004)认为,供应链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导致了成员之间的利益不均衡,只有供应链成员之间信息共享,才能实现各自利益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享整合模式是品牌、信息、销售队伍、分销渠道、服务设施、交通运输等要素的共享整合。 (三)包容性增长 亚洲开发银行(ADB)在2007年首次提出了包容性增长。胡锦涛同志分别在2009年11月15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会议、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2010年11月13日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八次领导人会议三次倡导,并指出:中国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包容性增长的积极实践者。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含义(王迎涛,2009)。从本质上来看,包容性增长强调的是提供公平竞争机会平台的、可持续的以及经济环境均衡发展的增长。 三、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性分析 (一)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 依据旅游资源的不同类型,本文分别从观光型、节日型、休闲度假型、专项型以及体验型五个角度对北部湾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进行分类。 1.观光型。(1)北海市是北部湾旅游圈水路集散重要口岸,以银滩最为知名,海上旅游航线比较成熟,是跨海旅游的首选地。北海拥有“海水、海滩、海岛、海鲜、海珍、海底珊瑚、海洋动物、海上森林、海上航线、海洋文化”十大海洋旅游特色,集“海、滩、岛、湖、山、林”于一体,以滨海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以南珠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兼备。“北有北戴,南有北海”成为现代旅游者的普遍共识。北海海底世界以展示海洋生物为主,是观赏、旅游、青少年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海洋馆。(2)涠洲岛位于北海市南面21海里的北部湾海面上,为广西沿海最大的岛屿。涠洲岛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具有热带、亚热带的陆域生态环境、海洋生态环境、海滨生态环境等多种类型。(3)钦州三娘湾因中华白海豚的大量涌现一跃成为广西最热门的景区,这里聚居着近千只珍稀的中华白海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钦州龙门群岛海生生态公园属于滨海型自然风景旅游区,景区内山环水绕、扑朔迷离、风光旖旎、奇特秀丽,享有“南国蓬莱”。(4)京岛风景名胜区著名的金滩因海滩长、沙细、金黄而得名,除滨海风光优美以外,特色的“京族文化”也极具神秘色彩。(5)江山半岛属于亚热带海洋气候,年均气温22,可谓滨海游览的理想场所。 2.节日型。北海作为北部湾地区首屈一指的海滨度假胜地,有北海国际海滩旅游文化节、极具海洋文化特色的南珠文化展和北海珍珠旅游节。此外,钦州的国际海豚节也备受关注。钦州三娘湾的中华白海豚可谓是“海上的大熊猫”。 3.休闲度假型。北部湾地区拥有“北海银滩度假区”国家级度假区,此外,还有“合浦南国星湖岛旅游度假区”和“防城港江山半岛旅游度假区”自治区级的度假胜地。为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提供了旅游方便,带来了海洋旅游的快乐。 4.专项型。此种类型主要是指一些国家科考、科研的地区。北部湾的国家级北海涠洲岛火山国家地质公园就为探寻火山、海岛以及古海洋风暴遗迹提供了珍贵的自然资源。还有位于钦州的六峰山一三海岩风景区的石刻等珍贵遗迹,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发掘历史的材料。 5.体验型。同其他海滨旅游地区一样,北部湾海洋旅游体验型的项目包括有沙滩排球、沙滩足球、海上摩托艇、海上快艇等等。 综上所述,北部湾的海洋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了北海、防城港、钦州三个地区。具体海洋旅游资源分布见表-1。其中,北海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尤为突出,尤其是涠洲岛景区,奇特的火山喷发为海洋旅游带上了一层特殊的神秘色彩。另外,北海银滩的海边娱乐项目作为海洋旅游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也为游客深入感知海洋旅游带来了不少乐趣。防城港浓郁的人文海洋文化是该旅游地区最大的亮点,探秘京族人的渔业文化以及防城港的历史文化是该地区不同于其他地区海洋旅游资源的优势所在。南宁、玉林、崇左三市身居内陆,缺乏先天的自然优势,海洋旅游资源几乎没有。不过,这三个地区可以作为北部湾发展海洋旅游的经济支撑后备力量,作为向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地的游客接待腹地。为三地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做好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设施。 (二)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现有开发模式 1.“点轴”渐进扩散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是我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研究员依据中心地理论、空间扩散理论和增长极理论,于1984年提出的完整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关于区域的“最佳结构与最佳发展”的理论模式概括。 南宁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北部湾经济区的中心位置,发挥着中心首府的重要作用。同时,相对北部湾其他五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南宁是较高的。在接待国内游客、入境游客方面南宁也位居首位。因此,无论从地理区位还是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在整个北部湾旅游空间的布局上,南宁都是首选的旅游发展核心点。在此基础上,以城市之间的便捷交通连接为轴线,进而形成北部湾的特色海洋旅游带。在整个旅游空间结构构架中,北海是海洋旅游线路比较成熟的旅游地,重点发展滨海度假游、跨国游是主要目标。钦州市的地理位置是“沿边、沿江、沿海”,独特的地理位置扩展了钦州的旅游产品,同时也为钦州发展海洋旅游提供了差异化条件。防城港的海洋历史文化较为丰富多彩,独特的旅游文化产品构成了其优势。 由此可看,“点轴”渐进扩散实际上是以南宁作为北部湾区域中心,以交通线作为轴,以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地的海洋旅游资源为吸引物,构成北部湾海洋旅游带,共同整合北部湾的海洋旅游资源。 2.基于博弈视角的旅游资源竞合开发模式。区域旅游的竞合研究可以说是提高区域旅游吸引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旅游空间系统形成的地理基础之一。实现区域竞合的条件是:第一,在本区域内拥有相似或者是互补的旅游资源,关键是吸引力要强;第二,基础设施要充分发展,能够解决游客的旅游六要素问题;第三,旅游者对该区域的整体认知程度要高;第四,该区域内的旅游活动可以被大多数的旅游者所接受和参与。 根据以上四个条件,对北部湾的海洋旅游进行分析。第一,从旅游资源的视角来看,北部湾经济区的北海、钦州以及防城港有优越的海洋旅游资源,更重要的是三个地区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海洋的魅力,形成了资源之间的互补。第二,从基础性建设的角度分析,近些年来,北部湾地区的交通便捷性越来越高,有航空港、海港以及高速公路等等,这些交通线路的飞速发展,增加了北部湾地区的可进入性,还方便了六市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第三,从旅游认知度方面来看,北海市在旅游者心目中已经成为可以与三亚并齐的旅游热点城市。在北海海洋旅游的带动下,钦州和防城港也逐渐得到旅游者的青睐。总体来看,旅游者对北部湾地区海洋旅游的认知度很高。第四,旅游业已进入到了“体验经济”的时代,海上的娱乐活动,使旅游者相比其他旅游形式会更喜欢海洋旅游。可见,海洋旅游活动已逐渐取代简单的观光旅游、休闲旅游,被人们所接受。北部湾开展海洋旅游满足“竞合”模式的四个条件。 通过对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两种现有开发模式的分析,可以发现两种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点-轴”扩散理论侧重于核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即通过交通线把核心城市与节点城市联系起来,既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又要求节点城市之间形成整合。“点-轴”作为对经济地域格局的描述是准确的、形象的,是大尺度空间上所做的模糊图形,具有空间抽象的特征,作为宏观战略认识和指导实践的思想没有问题,但是作为具体地域建设开发的战略规划,其一般性是有待商榷的。 北部湾地区海洋旅游资源分布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是较为临近的,但是就区内的交通条件而言,并非区内各市之间通达便利。南宁交通条件一流,但是玉林、崇左则相对较弱。海洋旅游资源是该区内的主导旅游资源,但是从对游客的吸引力对比,北海相比钦州、防城港知名度高很多,而外省游客对钦州以及防城港的感知不强。从以上三个方面阐述分析,基于博弈视角的“竞合”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四、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构建 (一)基于共生理论的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共生整合模式”研究 共生是本着区域内旅游资源的“共赢”和“多赢”而进行的,强调的是整体利益,而非单个地区的自身利益,一个区域有独特的旅游资源仅仅是其成为竞争的基础,但是如果想要更好地发挥资源的优势,就必须与其他地区组合发展,取长补短,产生共生界面。 根据共生理论,如果按照区域系统的基本构成来分,那么北部湾旅游区内的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共生单元;如果按照旅游资源的分布范围来分,那么该区域的海洋旅游资源所跨越的每一个行政区也是一个共生单元。因此,旅游区的产生和发展是完全符合共生的特征以及进化规律的。 北部湾旅游区海洋旅游资源“共生整合模式”应采取一体化共生整合,就是区域内的六市利用天然的地缘、人缘和史缘,并着眼于区域内的长远利益合作,通过对市场的全面预测分析,采取全面的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即包括形态、空间层次、旅游主题、旅游形象、旅游线路、旅游商品、旅游市场、旅游促销、基础设施、产业链和管理制度等的一体化。这就启示北部湾地区在开发海洋旅游资源时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实现海洋旅游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包括客源、旅游品牌、基础设施的共享。完善北部湾地区各区域间海洋旅游资源合作协调机制。建立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介绍网站,及时更新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在内的相关旅游信息,构筑各区间畅通的交通网络,其模式见图-1。 因此,将该地区的海洋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共生模式”,做到共同促进、协调发展,形成一个新的“海洋旅游资源整合体”,最终达到互惠共赢的目的。 (二)基于共享思想的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共享整合模式”研究 区域间的共享有很多种,包括品牌、市场、信息渠道、旅游资源、网络平台等等各个方面的共同使用,为的就是能够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补充,共用优良的客源市场和信息传播渠道。实现“大旅游”、“无障碍旅游”的形式,方便旅游者,同时为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本文将从北部湾海洋旅游的品牌共享和信息共享两个角度来分析该地区海洋旅游资源的整合模式。 1.品牌共享整合模式。陈曦等(2009)认为,品牌共享并不是单纯的旅游产品或线路的经营合作,也不等同于旅游品牌的联合营销,而是旅游地资源、形象、品牌的高度整合。本文参考陈曦等对福建省南靖县土楼旅游区的开发而提出的品牌共享型旅游地分类,按照共享的实现方式、空间分布、资源属性和品牌影响力等4个角度对北部湾旅游区的品牌共享型旅游地进行分类(见表-2)。 2.信息共享整合模式。据世界旅游组织商务理事会(WTOBC)预计,今后几年世界主要旅游客源地的旅游产品订购,有四分之一将通过互联网进行(肖星、严江华,2000)。那么,应有效规划和推进北部湾海洋旅游内的信息共享、整合优势海洋旅游资源,将科学技术、信息化带入到旅游的各个部门。建立一个北部湾海洋旅游发展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由政府、旅游企业、相关旅游组织组成,统一整合和发布信息(见图-2)。 (三)基于包容性增长理论的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包容性增长整合模式”研究 旅游资源整合是一个全方位的整合,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海洋旅游资源极易遭到破坏,许多旅游开发企业不顾长远利益,不考虑开发后果,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保证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成本和利益公平,需要“包容性增长”模式来解决。 北部湾经济区各区域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又存在自身的利益。然而,作为旅游开发的各个主体,它们均是有限理性的,那么,就会导致其可能会放大自身的个体利益,从而导致整个区域的低效率,甚至无效率。“包容型增长”要求北部湾海洋旅游资源整合要考虑环境的承受能力,考虑旅游主体、旅游媒介、旅游载体等利益体,坚持“统筹兼顾”原则,运用包括行政、教育、经济等等手段,最终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利益协调平衡的发展局面。 1.保护海洋旅游环境,提倡生态海洋旅游。北海、钦州以及防城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各具差异和个性,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破坏旅游资源的行为,应将北部湾海洋旅游与生态结合起来,挖掘“原汁原味”的旅游产品。北部湾海洋生态旅游构建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即通过海陆统筹、区域统筹以及产业统筹来初步形成北部湾海洋旅游生态环境(见图-3)。海陆统筹主要是驱动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市与内陆的南宁、玉林、崇左采取“集聚+扩散”的方式协同发展。区域统筹是指北部湾经济区各城市之间要抛弃狭隘的地方主义观念,尤其北海、钦州、防城港要对海洋旅游资源合理分工,错位发展,同中求异。此外,强调北部湾与广西区内其他地方相互交流与沟通。产业统筹是指寻找并选择主要海岛和部分岸线优先发展海洋生态旅游,如可以把北海作为重点海洋生态旅游示范区来建设,带动钦州、防城港的发展。 第二阶段即为实施阶段,首先是海洋环境管理要生态化,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以及教育手段体现。行政手段需要通过建立并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调查并评估海域、海岛、海滨的环境容量来实现。技术手段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技术以及信息网络技术实时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检测。经济手段包括调动海洋生态旅游开发主体的环保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海洋生态规划纳入到广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规划当中。教育手段包括加强海洋保护宣传,注重生态伦理教育,教育人们在海洋生态旅游活动中遵循生态道德,倡导生态文明。其次是海洋产品开发生态化,主要从三个角度实现。一是强调海洋旅游资源的原生性(海洋自然景观),海洋旅游资源文化的独特性(海洋人文景观)。二是强调旅游开发商在对海洋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有保护性意识。三是强调旅游主体的参与性,在海洋旅游体验过程中感受生态奥秘,从而产生保护海洋的共鸣。 2.利益相关者的包容性增长。旅游资源整合的目的就是要发挥整体效应。随着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单一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