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精华串讲.doc_第1页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精华串讲.doc_第2页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精华串讲.doc_第3页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精华串讲.doc_第4页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精华串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考研精华串讲2006年7月27日教 材:王宁主编,北京出版社,2002年5月版。 授课内容:北师的全部课程包括通论和文选两部分:一、文选。文选的教学分精讲和泛读两部分。精讲古代诗文25篇,着重于字、词、句有关知识的讲解,部分篇目要求学生背诵;泛读古代诗文20篇,供学生课余自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通论。包括导言,汉字,词汇,音韵,实词、短语与句子,虚词,古书阅读常识等7部分。本人的几点说明:1、 本材料原始底稿全部来源于北师一个老师的教案,至于本人的总结和追加内容一律以“扬按”的形式加以标注,决不掠美。2、 关于本人07必考的预测以“【】”标出。3、 知识点重要程度以的多少标注,也会标识诸如“了解”、“掌握”等。4、 最后声明一点,本人关于07必考预测只代表个人的观点,请考生自行抉择,后果自负。导言部分教学目标:讲解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方法。教学时数:2学时扬按:正如这位老师在教学目标所言,本部分旨在“介绍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介绍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主要内容,明确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所以不重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毕竟在04年的选择题中出现过。但我想这个我们比较熟悉的知识点也只能以这种形式出现,不能出比较大的题型。所以我预测,【07年导言部分不会命题。可一般了解。但是下面用星号标识的知识点网络可以看看,尤其是附录部分。】一、古代汉语课的性质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是和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续和发展。古代汉语课的性质:(1)基础理论课理论性(体现在通论);(2)工具课实践性(体现在文献阅读)。在本科学习中,二者是相融汇贯通的。学习文选时要运用通论知论,学习通论时要结合文选语料。二、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古代汉语有两种书面语形式:(1) 文言文;(2)古白话。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是文言文,即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内容包括两大方面:(1)原始文献材料,即文选;(2)有关语言文字规律的理论,即通论。上古汉语书面语言,是用汉字记录、保存下来的。要读懂古汉语,首先遇到的是一个个的词,而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所以,首先要通过汉字认识词。词有音和义两部分。汉字有形、音、义三部分。形是书写形体;字音,也是单音词的音;字义,与词义关系密切。因此首先就有了学习与此相应的汉字、音韵、词汇三部分理论知识的必要。汉字部分:古人总结的“六书”就是关于汉字造字方法的理论,要了解造字的几种基本类型。根据文字形体,按造字方法而推求它所记录的意义,就是“因形求义”。 汉字属表意文字系统,古文字的形体能够反映造字时的词义本义;词的其它意义,又都跟本义有关系,是本义的引申引申义。字所记录的意义,如果找不到与本义的关系,那就是假借假借义。一个字记录意义过多,造出新字来分担其职能,就是分字分化分化字。音韵部分:如果文字用的是假借义,就要考求这个假借字记录的是哪个词,那就要根据声音的线索。同源词的系联,理解古诗的押韵、韵律,也需要语音知识。古代的语音与现在的语音不同,古代的各个历史时期、同一时期的各个方音也不同。所以,要解决上述的问题就要有古音学知识。而作为对语音史的研究,本身也是语言学史的一个重要部分。词汇方面:汉字一章涉及意义问题,词汇一章也涉及意义问题,因为在古汉语中,字与词既有区别而又关系密切。一个字(词)有多个意义,用词义引申的理论来掌握它,这与汉字一章的“本义”、“引申义”有关。古汉语的词不是独立存在和变化的,它的使用也常有并列、同义换用的情况,要理解掌握一个词,还可以通过同义词关系、同源词关系得到更深入的理解。语法部分:解决了字词(实词)的问题,还有组词成句的规则问题。实词在特定的句子中改变词性,是词类活用。把字词一个个串起来的是句子,组词成句的法则就是句法。在实词间起辅助、加强表达作用的是虚词。句法和词法合起来就是语法的内容。这些都是必要掌握的。古书注解部分:古汉语的语言,储存在一种特别的载体即经典文献中。历代对经典文献的注释、整理工作很多,可以帮助准确理解古汉语。反过不定期,读古汉语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利用古代文献。所以,文献阅读的有关知识也要掌握。以上就构成了本材的通论的各个部分。这也反映了通论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全面把握知识体系。三、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的与要求:1. 使学生牢固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等方面的基本知识。2. 培养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综合能力,以继承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3. 提高学生运用与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四、古代汉语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代汉语必须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原则,将通论的学习和文选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附录:古汉语课内容和知识点(一) 文选:主要为1先秦:左传、战国策、礼记以及诸子等2汉代:史记、汉书、文选等3唐宋:韩、柳、欧、苏散文以及部分诗歌,如诗经、楚辞以今人注为主,古人注为辅。本科生要实现从读今注向读古注的过渡,进行一定量的古注阅读训练。(二)通论: 1文字(1)形体演变(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汉代隶书楷书)(2)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3)因形求义(4)古书用字通假、分化、异体2词汇(1)多义词本义、引申义、假借义(2)同义词认识和辨析同义词(3)同源词因声求义3音韵(1)等韵学古代的语音学(2)中古音切韵的声、韵、调系统;反切(3)上古音声母研究及其结论;韵部研究及其结论(4)上古字音的判定目的判定同源;确定通假;了解用韵和声律;了解复音词的构成标准和方法声符、古注、声训;工具书4词法与句法(1)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一般动词:段不弟;晋灵公不君使动:尔欲吴王我乎?(左?定十)意动:(和氏之璧、随侯之珠)侯王宝之(淮南子?说山)形容词用作动词(一般、使动、意动)数词用作动词(2)短语问题名词作状语(名+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动vi+名)特殊动宾关系(施动、与动、因动)动宾语序:A疑问代词作宾语;B否定句中的宾语;C被强调的宾语(用是、之复指)双宾语主谓之间加“之”(或“其”)(3)句子判断句(无判断词“是”)被动句无标记有标记:“见(于)”、“为(所)”、“被(所)”5虚词主要是实践问题,要求在文献阅读中随见随解决;最后在通论课中归纳。6古书阅读(1)古注A作用:古汉语课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培养起直接阅读带古注(不带古注)的文献的能力。B发展: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清C类型:传注;章句;义疏;集解D内容、体例、术语(2)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略)(3)阅读古书(包括研究)所需的工具书: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经籍纂诂、经传释词等。初学实词方面可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汉语大词典,虚词可用何乐士古汉语虚词通释、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杨树达词诠等。 第一章 汉 字教学目标: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认识汉字的性质和构造;掌握因形求义的基本方法;熟悉假借字、分化字、异体字、繁简字的特点。教学重点:汉字构造类型的判断;因形求义方法的运用;几种用字方法的识别。 扬按:“汉字”这一章,有四部分内容,分为四节:(一)形体演变;(二)六书;(三)因形求义;(四)古书用字。其中,对于本科生来说,核心部分是因形求义(最重要的是实践)。因为,我们学习的古汉语,是用汉字记录下来的。上古汉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寓义于形是其本质特征。古汉语的词的本义,很多是可以通过对汉字的最初构形的分析理解来掌握的;掌握了本义,也可以进一步掌握从本义出发的引申义。从而把一个词的几个义项系连起来。如:“自”字,古文字象鼻形,本义是鼻子。说文:“自,鼻也。”“辠,犯法也。从辛,从自。言辠人蹙鼻,苦心之忧。”“臭,味也。从自,从犬。”“鼻子”有开始、本源之义,如“鼻祖”,方言卷十三:“鼻,始也。兽之初生谓之鼻,人之初生谓之首。梁益之间,谓鼻为初,或谓之祖。”所以“自”有开始、本源义,如韩非子心度:“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后代有“渊源有自”一语。)由本始义又引申出由来、由头、缘由义,如礼记?中庸:“知风之自。”注:“自,谓所从来也。”后来又语法化,产生多种意思和词性:1本来之义,如论衡问孔:“人之生死自有长短。”(副词)2自然、当然之义,如史记?田单列传:“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副词)3从之义,如左传成公二年:“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介词)因形求义,必须根据最早的字形。这是是因为,汉字的形体是不断演变的,后代的字形(今文字)不能反映最初文字的构形意图。如“自”字的隶书形体已经看不出鼻子的象形。所以,必须学习有关汉字形体演变的知识。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古文字构形的道理。上古文字形体的认识,即它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构形,代表语言中的哪个词,其中有很多道理。找到最早的形体,还得知道它的造字道理,才能认识。造字的道理,古人总结了“六书”,也叫造字的原则。比如,“自”是象形,“从”、“及”是会意,“本”、“末”是指事。如果没有学习古人造字的道理,就不能正确认识上古汉字。所以要学习“六书”。 写在古书中的字,与写在字典中的字,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即,认识了字典中的字,并不等于就一定知道古书中写的这个字是表示什么词,是什么意思,因为古书用字和古人造字是分别进行的,处于不同时期,出于不同的人。其中有用本字的,有用通假字的。比如,“庄公寤生”,照着“寤”的本义讲,就成了“寤寐而生”。这就要学习通假的知识。古代字少,后代字多,其中很大部分是文字的分化造成的,知道文字的分化,可以了解很大一部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所以,要学习古书用字的有关知识。基于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因形求义是核心,古书用字是重点。需重点把握。具体详见下。第一节 汉字形体的演变 所谓形体,指构形(形体结构所反映的造字意图)、笔道形态(笔画形态)、书写体势(运笔规则)三方面的综合。三者的变化是相关的。一、汉字形体演变的几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六个阶段: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小篆、隶书、楷书。(一)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卜辞、殷虚文字等,主要是指商代锲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发现一些少量陶文,被认为比甲骨文早)主要出现在商代后期二百多年间。(周代有甲骨文,但很少。)商代的主要书写工具是毛笔。但用毛笔写的保存下来的很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不易腐朽,所以保存下来的较多。特点:1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占百分之二十。(但用字上有许多假借。)2字无定格,异构字多。3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二)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两周盛行在铜器上铸文,两周的古文字留传下来的,也以金文为最多。所以,论两周的古文字,当然以金文为代表;研究金文,也多研究两周的金文。特点:1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2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3形声字增加。4. 注重字形美化。(三)战国文字(六国文字)战国文字的品类很多:金文、石刻文字、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文、简帛文字秦国文字继承春秋、西周的文字传统;东方六国文字变化大。商代政治统一,文字使用地区集中;西周政治统一,所发现铜器大多数为周王朝贵族;所以这两个时期文字形体比较统一(甲骨文异构,属于事物出现早期的不稳定)。东周铜器属于各诸侯国,开始时沿袭西周,后来形成各自的特色。这是一个西周到战国的中间时期。战国时期有几个原因促使文字变化:诸侯各自为政,文字应用多,使用者由贵族扩散到民间。特点:1形体歧异多。2俗体使用广泛。(四)小篆秦统一中国之后颁行的标准字体;是根据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最多地保留西周文字传统)稍作整改;主要保存在说文中。许慎在说文解字?序:“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与不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是也。”特点:“书同文”。实现标准化、规范化。1结构定型,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写法。2符号化(表意抽象化,笔画线条化,书写规整化)3构形系统性加强(基本构件、组合模式、组合层次三要素)(五)隶书隶书历史上也称佐书、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波磔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隶书有秦隶、汉隶。一般指汉隶。汉隶由秦隶发展,秦隶是秦系文字的发展。汉隶又叫“八分”。隶书是由秦系文字中的俗体文字发展起来的。隶书就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进入今文字阶段,古文字的象形性被丢掉了,很多字形上无法直接看出其构造意图。特点: 1用方折、平直的笔法改变篆书圆转的笔道。2用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3书法上有挑法、波势、和波磔。字形构造特点放在下面“隶变”讲。(六)楷书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它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一直沿用至今。楷书是由隶书经过长期演变慢慢悦化出来的,在它成为一种新字体的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或多或少地带有隶书的意味,所以楷书在历史上也被称为“隶书”和“今隶”。特点:1彻底摆脱了篆书的影响,构形单一。2点画形态丰富扬按:这部分是一般的介绍,从古文字学角度讲,只是皮毛,连门都入不得,只是为后面的知识点展开左铺垫。所以我预测【07年不会出大题,充其量是名词与填空,以前考过甲骨文的名词。名词希望比较大的有:甲骨文(北师正在做这个课题研究)、小篆(北师历来重视说文)、隶书。填空也可以命题,见模拟试题。当然,如果07试题抽取不合理,诸如“简述小篆的形体特征”的题型也可能出现,但几率不大,如果没有时间,可不去强记。】二、汉字形体演变的三个问题(一)隶变所谓隶变,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演变,是汉字由古文字演变为今文字的一次质的飞跃。隶变抛弃象形特征,用笔势代替笔意(用书写符号代替描绘符号),失去构形理据。隶变实现文字的符号化;实现符号的简单化,便于书写;奠定了实用汉字的基本形体。隶变改变古文字形体为今文字的几种手段(“手段”是后人总结的,不是事先定好的)1用一个新的构件取代篆书中的不同构件(粘合和混同)。2将篆书中的同一构件形态分异成不同的构件形态。(分化)3省变篆书繁复的结构和笔画(省略与改变)4偏旁变形5别构一体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作用:隶变使汉字形体彻底摆脱了古汉字象形、象意的桎梏,冲破了篆书线条结构的严密裹刺的纠缠,由“描绘”符号一变而为“书写”符号,面目焕然一新、简洁明快,能更好地适应毛笔的性能,便于书写,大大提高了汉字作为汉语工具的功效。直到今天,两千我年过去了,实用中的汉字形体(指文字构形),从总体上看,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此可见,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确实是一次质的飞跃,所以人们把它看作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二)讹变讹变是指汉字形体在演变过程中,由于误解字形或为着书写的方便而破坏原本表义结构的变形。讹变造成了字形与字义的乖戾,丧失了构形的理据。讹变是个别字的现象,无规律可循,在汉字形体演变的每一阶段都发生。原因:1因形体相近而致误。2因割裂象形性笔画而致误。3因增加装饰性的笔划而致误。4因增加声符而破坏了原来的象形、象意结构。(三)字形的趋繁与趋简字形的趋繁与趋简是指某个字在其形体演变过程中笔划的增多与减少。汉字的总体趋势是简化。但简化是有限度的。因为:从书写的角度说,当然是笔划越少越简单为好;可是汉字特殊,它是表意文字,字数众多而字字独立(上古的合文除外),如果笔划过于简单,不仅会造成甲字与乙字的难于区别,更重要的还会影响构形的表意或标声的效果。所以从表意和标声的角度来说,又是繁比简优越。矛盾的双方交互作用的结果,就造成了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时而趋简,时而趋繁,趋简与趋繁交叉出现的复杂现象。扬按:本节主要掌握隶变这个知识点。因为隶变在汉字形体演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实在是太大了。见教材1722页。秦永龙用了大量篇幅热情洋溢的介绍了隶变的方式和意义,考生必须引起注意。可能出现的题型有:名词:隶变/隶定(答题要抓住重点,无遗漏,见真题答案部分);简答:简述隶变的方式和意义,或谈谈你对隶变的认识。至于讹变(教材称为伪变),很复杂,远远不止教材所举,学术界的意见也不是很一致,可以说关于讹变的研究还很薄弱,有兴趣可参考张桂光教授古文字中的形体讹变(载古文字研究15辑,1986年,中华书局),所以重要性就差一些,但不能忽视,说不定来回马枪,07就出一个名词解释来。至于字形的趋繁与趋简,名词不好出,出也是简述,可能性不大。第二节 造字原则和方法六书 六书是汉代人根据对小篆的形体分析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六条造字原则和具体的造字方法。六书是以小篆为对象分析总结出来的,由于小篆保存了古文字的象形象意性,所以,虽然不少古文字用六书涵盖不了,但大部分古文字还可以用六书的方法分析。“六书”一词见于周礼保氏,但没有具体的名称。汉代三家的说法有异:刘歆: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后世讲六书,一般都用许慎的名称而依刘歆的次第。【应该是班固的次第,但刘班两人有继承关系,所以说刘歆的次第也勉强说得通】(一)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构字方法:描绘物体轮廓,突出物体特征。所表对象:有实体可以描绘的事物,主要是名词文字特征:独体。(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二)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构字方法:象形为背景,在此基础上加指事符号,指出“事”之所在。(文、本、末、朱、刃、寸、上、下)所表对象:事物的局部;抽象的概念。文字特征:一个象形字加一个指事符号。象形和指事的辨别:在结构上都归“独体”。象形多表示具体概念,指事多表示抽象概念(但高、大为象形)。(三)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武、信是会合语词意义。与后代的“尖”、“甦”、“尠”类似。但古文字的会意,应是会合字形的意义。构字方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符号,合成一个新义。可分为两类:1会形合成(靠各参构部件的形象会合成义。如:射、步、涉、陟、舂、立、及、休、孚、益)2会义合成(靠各参构部件的意义会合成义。如:臭、楞。歪、尖、班、疈)所表对象:行为动作(主要是动词);抽象概念。文字特征:合体。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区别:象形、指事是以独体、静态而名物,会意则是以合体、动态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语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为名词,会意字则多为动词。(四)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构字方法:一个义符(意符、形符)表意义范畴,一个声符表字音所表对象:不受限制文字特征:合体。学习形声字应注意的问题:1形声字的义符只能表示某种意思的范围,而不能标明表声字的具体含义。2形声字的声符除了标声之外,往往兼有表意的作用。这种现象有人称之为形声兼会意。如,“警,戒也。从言,从敬,敬亦声。” 再如,“胫、径、颈、经、陉”等字都从其声符“巠”获得了细长之义。声符表义的原因:声符本身作为一个字,本来就带有意义。从造字上来说,有的字在造字时,就取了那个声符字的意义。分化字有很大部分是这么造的。如,因茵;臽陷;竟境;或域、國。从认字上来说,当这个声符的意义与这个字的意义相关时,看起来就是声符表义。从文字学上说,只要是有表声作用的,都归形声字。3形声字的义符和声符在表现形式上有多种复杂的情况:(1)义符和声符的位置所在没有一定之规;(2) 形符或声符字的形体有时会被省略一部分。(3) 形符或声符在隶变过程中被严重改变了形态,很不容易辨识。(五)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判断原则:同一物类、事类的事物,用同一部首;同一部首中的字,意义可以相互解释;同时又有声音上的关系。所表对象:同一类事物。对转注的多种解释:1训诂上的互训。戴震、段玉裁主此说。2语词派生,文字孳乳。章炳麟主此说。(六)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託事。令、长是也。”把为甲词造的字,用到与之同音的乙词上去。这个乙词没有自己的本字。从文字学上说。也是一种造字方法,不过是不造新形体的造字。假借现象产生的原因:1为了限制造字的数量。2由于要记录的词意思抽象,不好通过字形来显示,于是借用同字来代替。关于许慎所举的例字:发号的令,用为县令的令;久远的的长,用为官长的长。在许慎看来,发号的令与县令的令没有意义关系,久远的长与官长的长没有意义关系,是本无其字的假借。后人认为,县令的令是发号义的引申,官长的长是久远的长的引申。所以认为许慎举这两个例字不合适。清代的朱骏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中,认为应该举“朋、来”为例。六书的内部分类:前四书是造新形体的方法,后二书是造字原则。前四书是用以分析逐个字的,后二书是用以分析字与字之间的关系的。扬按:六书历来是研究和考核学生的重点,自不待言。可能出现的试题如下:1、 名词解释: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都有可能命题,请注意。2、 简述:(1) 会意字与象形字、指事字的异同。(2) 如何看待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3) 举例说明通假字和假借的异同,并简要说明假借字出现的原因。3、分析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见模拟题。下面是分析汉字形体结构应该注意的事项,需仔细琢磨。特殊的必须识记下来,非常重要。附:分析汉字结构(造字方法)应注意的事项:1首先要返回繁体甚至古文字字形,注意小篆与现代汉字写法的变化大多是隶变和讹变引起的。王、玉(王),聽呈庭所从的“王”月与肉热、燕、馬所从的灬有的是隶定或楷书写法的变化。如莫、莽从茻秉从又持禾,及从又从人嫡从帝声布从巾父声徒,小篆从辵(辶),土声。表从衣、毛,责从朿声步、降、陟门本作門,向本象窗户形。阜作阝(在左。如陟降陨防附障隐),邑作阝(在右。如都鄙部邻邦郊)有的字作偏旁部首后小变。如尚:裳、党、棠衣:被有的因所居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狗:獘烧:烈:尞(从火,从昚)拇:掌:承: 失(从手,乙声)2 注意声符和形符的位置常见是左形右声,如:涕洛汝松鲋防。但有不少其他情况:右形左声:都鄙上形下声:旻屈苖景下形上声:吞召紊裳布声符在角:麋形符在角:颖栽裁形符在中:哀、游声符在中:裏、表形符在外:甸闵(文声)声符在外:闽、闻声符折开:雜(襍)3注意形声字和声符古今声音的变化。一般是韵母变化小,从韵母上辨别是否形声。如堂、裳从尚声,感从咸声,患从串声但韵母也有变化:怕:白、悼:卓;溺:弱;悠:條;竭、歇:曷;野:抒:予;襍:集。声母变化大:德:直;春:屯;悲:非;禅:单;姚:桃、逃;惕:易。声调变化大:闻、闷、忞、怙。第三节 因形求义一、因形求义的定义:所谓因形求义,就是凭借对字形的分析来判定本字及其本义。这是传统训诂学的重要训释方法,后世的训诂学家把它与声训相对,称之为形训。汉字是表意文字体系,寓义于形是其本质特征。学习古代语言,意义是最主要内容。既然造字时意义寓于字形,所以因形求义是求古义的一个可行的、重要的方法。二、几个重要概念:1.本义:词在文献中用过的几义项中,与古文字字形所反映的原始造字意图相合的那一个义项,是这个字的本义。本义与引申义、假借义相对。2.本字: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与字的古形所表示的意义相符合时,这个字就是为这个词造的字,称作这个词的本字。3.引申义:以词的本义为出发点,按照一定的规律,产生出新的意义,进而派生出新词。这种词义运动叫做词义引申。引申义与本义相对,也区别于假借义。4.笔意:保持原来的造字意图、能够表现字的本义的形体,叫作笔意。5.笔势:汉字经过演变,逐渐整齐化、符号化,从而脱胎换骨离了原始的造字意图,无由看出它所依据的本义,这种形体叫笔势。三、 因形求义的作用1有助于准确地把握住文句中某个字的含义,从而得以深入、具体、形象地理解文辞的意思。2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有关字群的相关含义。(540部首之义)。四、因形求义的步骤与方法1恢复古形。找到尽可能早的若干字形,综合比较。2辨明构形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独体是象形或指事;合体是会意;有声符的是形声。3参考和利用说文的正确解释。4验证文献,查找例证。以上的步骤,实践中通常是,通过甲骨文字诂林、金文诂林等,参考各家训释,结合说文训释。也可以是,先查说文(参考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说文义证等),再核之甲骨文、金文。因为古文字研究专家也都是要参考说文及对说文的注释。五、因形求义要注意的问题:1所依据的字形要正确。首先要考察清楚在字体演变过程中是否发生过 变和其他形式的形变(如省简、增繁、笔道形态的改变等)。其次是要考察清楚所据古字形是否出于后人的伪造或误摹。2抽象概念与具体形象符号之间有矛盾具体事物可以用象形表示:有实体形象、有轮廓特征的物,如动物、植物、自然界事物。抽象的概念用象形或部分象形符号表示,符号往往是象征性的。因为抽象概念不是某一事物专有的,而是有普遍性的,但造字只是取其中的一种事物形象来寓托。如高、纠。3证据要充分。因形求义求的既是本义,那么本义就必须有可靠的形体依据和文献用例的证明,这是两个缺一不可的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所谓本义就不能成立。4.并非所有的字都能因形求义有的字找不到比小篆更古的字形。这个时候要谨慎。有的字虽然古形可以找到,但构形意图仍然不清楚。原因:A造字选取物象、进行构图,有个人的任意性;B古代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生产生活资料,后人并不很清楚;C字形以象征性、符号性为原则,与物体形象之间有距离。扬按:常出的题型就是论述,从这也可以看出这部分的在文字部分的重要性。实际上,从文字学乃至词汇学的角度看,因形求义都是最是最基础、最关键的工作。处理好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去研究引伸义、假借义,整理词义引申的脉络,归纳词汇系统。对于文字本体而言,也只有弄清一个字的本义,才可能理析出哪个是本字,哪个是借字,哪个应该是古字,哪个是今字,我们才能对复杂的古书用字现象有清晰的印象。如果往大了说,利用因形求义,确定一个字(多数情况下是词)的本义,对系联同源词、辨析同义词,处理汉字简化,乃至古文献的阅读都有决定性的意义。 王宁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因形求义的重要性,并且和学生一道,实践这一训诂方法。所以我们有理由把这部分放在一个高度来复习,包括书上的每一个细节。王宁老师在其专著训诂方法论、汉字构形学讲座中还强调了几个概念,即本字、本义、笔势、笔意,这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可能会出名词解释。第四节 古书的用字 前面讨论的因形求义,是离开具体文献就字的形体的造字方法(前四书)而言。我们阅读古书,在具体的文献中,会遇到新的文字问题。主要有:通假字、分化字、异体字、繁简字。通假字:本有其字,书写时临时用同音字代替。是临时、个别现象。(六书的假借是本无其字,所以它的代替是固定、社会普遍现象。)异体字:地区不同、时代不同、造字的人不同,同一个词可以造不同的字。这就产生了异体字。如俛:俯;牢:(宀下羊、马);灾:災。分化字:古代的用字,随着字与词的矛盾的调节,有的在后来还会有一个发展变化,即产生分化。多是增加或改换义符、声符,造出分化字。如北:背;辟:避。繁简字:古文字中,同一个字就有笔画多少、部件多少的区别。后代也有删繁就简的,繁简并用的。这就是繁简字。如弃棄(左传中两字都用)。一、通假字1.通假与六书假借的区别:六书假借是“本无其字”,长期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临时、个别地方借用(有的沿用成习)。2.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3. 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3)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4)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4.通假字的辨别:碰到按本义、引申义在句子中讲不通的字,又不是六书的假借,就是通假字。确定某字为通假字之后,从与之古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中,寻找哪一个字的意义放在这里可以解释得通,这个字就可能是其本字。这种工作就叫求本字。这是因声求义工作的一部分。前人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要做的有二:一是继承接受古人的考证成果,掌握一批常用通假字。将来有可能,从中学习他们的考证方法,上升到理论层面。在掌所前人的考证方法之后,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包括解决新出土文献的通假和传世文献的通假;或验证前人的结论。确定通假关系、寻求本字应注意的问题:(1)确定古音相同(或相近)。这要有上古音的知识,以上古音(先秦和西汉古音)的声韵为标准。(2)找到的本字能把句子讲通。(3)要有文献、文字的证明。A不同本子的证明。B经传异文。C同一意义的不同用字。如,信伸。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周礼?考工记?鲍人:“引而信之,欲其直也。”淮南子氾论训:“时屈时伸。”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二、分化字1.什么是分化字。一个字由于承担的职能太多,后来分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这些职能分细的字叫分化字,原来职能未分的字叫母字或原字。分化字与母字相对。2.分化的原因:文字记录词分工精密化的要求。节省与辨别是一对矛盾。3.分化的手段:(1)增加义符:弟:悌;取:娶;禽:擒;共:供;竟:竟;责:债(2)改换义符:说:悦;唱:倡;错,措(3)增加声符:晶:曐(星)(4)改换声符:潦:涝;食:饲;(5)在原来的字形上改变写法陳:陣;在:太;不:丕4.母字与分化字的关系(分化字的类型):母字与分化字在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三种情况下的排列组合母字 分化字1本义引申义 (取:娶;昏:婚;竟:境;)2本义假借义 (辟:避)3引申义本义 (止:趾)4假借义本义 (莫:暮;其:箕)三、异体字(异构字)1. 什么是异体字。所谓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2异体字的形体差异。(1)所用造字方法不同,一体为形声,一体为非形声。如:嶽岳、膻羴,等。(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