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静态调度方式是指在LTE的调度传输过程中.docx_第1页
半静态调度方式是指在LTE的调度传输过程中.docx_第2页
半静态调度方式是指在LTE的调度传输过程中.docx_第3页
半静态调度方式是指在LTE的调度传输过程中.docx_第4页
半静态调度方式是指在LTE的调度传输过程中.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半静态调度方式是指在LTE的调度传输过程中,eNB在初始调度通过PDCCH指示UE当前的调度信息,UE识别是半静态调度,则保存当前的调度信息,每隔固定的周期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位置上进行该业务数据的发送或接收。容易理解,使用半静态调度传输,可以充分利用话音数据包周期性到达的特点,一次授权,周期使用,可以有效的节省LTE系统用于调度指示的PDCCH资源,从而可以在不影响通话质量和系统性能的同时,支持更多的话音用户,并且仍然为动态调度的业务保留一定的控制信息以供使用。以典型的VoIP业务举例,其数据包到达周期为20ms,则eNB只要通过PDCCH给UE半静态调度指示,UE即按照PDCCH的指示进行本次调度数据的传输或者接收,并且在每隔20ms之后,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位置上进行新到达的VoIP数据包的传输或者接收。如图2所示,标记为绿色的资源即为UE由于VoIP对实时性的要求很高,在动态调度的机制下,需要网络每TTI调度用户,而调度信息在PDCCH上传输,每个TTI能够调度的用户数受限于PDCCH的资源。根据初步估计可知,PDCCH占满3个OFDM符号的时候,一个TTI能够调度的用户数大概在70多个左右,如果想达到更高的调度用户数,就必须采用半持续性调度等优化方法。因此,必须考虑采用半持续调度,使得控制信道不受限,才能使网络承载更多的同时在线的VoIP用户。TD-LTE中引入了动态调度和半持续调度两种调度模式,其中半持续调度是在动态调度基础上为支持VoIP等业务引入的。(1) 动态调度这种方法由MAC层(调度器)实时动态地分配时频资源和允许传输的速率,灵活性很高,但控制信令开销也大,适合突发特征明显的业务。动态调度的基本过程是: a) eNodeB在控制信道上发送资源调度信令; b) UE检测控制信道,如果发现针对自己的资源调度信令,则按照信令中的信息进行数据传输。上行和下行的动态调度过程如图4-8、4-9所示。 图4-8 上行动态调度过程 图4-9 下行动态调度过程上行调度具体过程如下: (1) eNodeB通过PDCCH发送调度信令,其中包括了资源分配信息、传输块格式信息和相关的HARQ信息。(2) UE解析相应的调度信令,并生成相应的上行传输块,通过UL-SCH发送到eNodeB。 在下行调度的过程中,eNodeB在同一个子帧发送PDCCH调度信令和相应的下行业务数据,UE通过解析PDCCH获得资源分配信息、传输块格式信息和相关的HARQ信息,在DL-SCH上解析相应的业务数据传输块。(2) 半持续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 SPS是在动态调度的基础上引入的,它是一种优化的方式(例如对于UL & DL VoIP),用于支持分组大小相对固定、到达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业务。RRC信令负责静态调度参数(周期)的配置,PDCCH信令负责激活/去激活半持续调度资源。既然是周期性需要的,不采用事先配置的原因是因为在TD-LTE中,PDCCH的资源是非常宝贵,上下行共用,这样做可以减少PDCCH资源的占用。半持续调度方式是指在TD-LTE的调度传输过程中,eNodeB在初始调度通过PDCCH指示UE当前的调度信息,UE识别是半持续调度,则保存当前的调度信息,每隔固定周期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位置上进行该业务数据的发送或接收。容易理解,使用半持续调度传输,可以充分利用话音数据包周期到达的特点,一次授权,周期使用,可以有效的节省LTE系统用于调度指示的PDCCH资源。以典型的VoIP业务为例,VoIP业务激活期间其数据包到达周期为20ms,如果采用动态调度方式,调度每一个话音分组都需要单独发送PDCCH,将进入很大的控制开销。但如果采用半持续调度方式,则eNodeB只要通过PDCCH给UE半持续调度指示,UE即按照PDCCH的指示进行本次调度数据的传输或者接收,并且在每隔20ms之后,在相同的SPS资源上进行新到达的VoIP数据包的传输或者接收,直到SPS资源被释放。SPS资源的释放有隐式释放和显式释放两种方式。隐式释放仅应用于上行,当eNodeB检测到连续多个MAC PDU中不包含MAC SDU时,就会释放SPS资源。显式释放应用于上行和下行,由eNodeB发送特殊格式的PDCCH,通知UE释放当前的SPS资源。由SPS调度原理可知,为了支持VoIP业务激活期间的数据传输,需要配置周期为20ms的SPS资源,但在TDD几种典型的上/下行子帧配置中,上行HARQ RTT(Round Trip Time)为10ms,并且由于采用同步HARQ过程,当前一个SPS资源上的传输块进行第二次重传时,将会和下一个SPS资源上的传输发生在同一个子帧,导致冲突。如图4-10所示,其中SPS资源1上传输块的第二次HARQ重传时发生在第二个SPS资源相同的子帧,这种情况在TD-LTE中是不允许的。HARQHARQRTT=10msRTT=10msSPS=20ms111223SPSHARQ图4-10 SPS冲突为了避免上述冲突的发生,在TD-LTE中引入了双间隔的SPS机制,如图4-11所示,图中第一个SPS资源和第二个SPS资源之间的为T1,第二个SPS资源和第三个SPS资源之间的间隔为T2,第三个SPS资源和第四个SPS资源之间的间隔为T1。依次类推,SPS资源之间真的间隔的T1、T2、T1、T2,其中T1和T2之和等于40ms, 但T1不等于T2。在激活SPS资源时,只要设置T1和T2不是10ms的整数倍,就可以避免第二次HARQ重传和SPS资源之间的冲突。江之于溪,足力矣。湖之于海,浅泽矣。故后有江湖之说,有人曾经这样描述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模式:两次转向,一次加速。江湖,而非溪海,正因为溪水不能容纳更多,给人的感觉更是潺潺细水、清澈见底,海,又失之巨大,猛烈而骇人,心中只有敬畏,感觉望而却步。只有江湖,才能真正表现意境,江有溪之隽永绵长、且有奔渤之势,复杂的水境泥沙混杂;湖,另有海之深沉,无穷的生命蕴涵之中。 1.将IMS引入固网的问题802.11ad主要用于实现家庭内部无线高清音视频信号的传输,为家庭多媒体应用带来更完备的高清视频解决方案。802.11ad抛弃了拥挤的2.4GHz和5GHz频段,而是使用高频载波的60GHz频谱。由于60GHz频谱在大多数国家有大段的频率可供使用,因此802.11ad可以在MIMO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多信道的同时传输,而每个信道的传输带宽都将超过1Gbps。据了解802.11ad,载频60GHz,速度是7Gbps。802.11ac的核心技术主要基于802.11a继续工作在5.0GHz频段上以保证向下兼容性,但数据传输通道会大大扩充,在当前 20MHz的基础上增至40MHz或者80MHz,甚至有可能达到160MHz。再加上大约10%的实际频率调制效率提升,新标准的理论传输速度最高有望 达到1Gbps,是802.11n 300Mbps的三倍多。TTI bundling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小区边缘UE的上行VoIP覆盖。根据一些已知的仿真结果,上行使用TTI bundling能够带来4 dB的增益。对于VoIP业务而言,其QoS要求:1)延迟不超过50ms;2)包出错率应低于1%。在通常的传输中(无TTI bundling,称之为normal HARQ,后续会用到这个概念),一个TB会转换成多个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TTI bundling是在多个连续的子帧上多次发送同一个TB(Transport Block),而无需等待ACK/NACK的技术。TD-LTE中引入了动态调度和半持续调度两种调度模式,其中半持续调度是在动态调度基础上为支持VoIP等业务引入的。(1) 动态调度这种方法由MAC层(调度器)实时动态地分配时频资源和允许传输的速率,灵活性很高,但控制信令开销也大,适合突发特征明显的业务。动态调度的基本过程是: a) eNodeB在控制信道上发送资源调度信令; b) UE检测控制信道,如果发现针对自己的资源调度信令,则按照信令中的信息进行数据传输。上行和下行的动态调度过程如图4-8、4-9所示。 图4-8 上行动态调度过程 图4-9 下行动态调度过程上行调度具体过程如下: (1) eNodeB通过PDCCH发送调度信令,其中包括了资源分配信息、传输块格式信息和相关的HARQ信息。(2) UE解析相应的调度信令,并生成相应的上行传输块,通过UL-SCH发送到eNodeB。 在下行调度的过程中,eNodeB在同一个子帧发送PDCCH调度信令和相应的下行业务数据,UE通过解析PDCCH获得资源分配信息、传输块格式信息和相关的HARQ信息,在DL-SCH上解析相应的业务数据传输块。(2) 半持续调度(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SPS) SPS是在动态调度的基础上引入的,它是一种优化的方式(例如对于UL & DL VoIP),用于支持分组大小相对固定、到达具有周期性特点的业务。RRC信令负责静态调度参数(周期)的配置,PDCCH信令负责激活/去激活半持续调度资源。既然是周期性需要的,不采用事先配置的原因是因为在TD-LTE中,PDCCH的资源是非常宝贵,上下行共用,这样做可以减少PDCCH资源的占用。半持续调度方式是指在TD-LTE的调度传输过程中,eNodeB在初始调度通过PDCCH指示UE当前的调度信息,UE识别是半持续调度,则保存当前的调度信息,每隔固定周期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位置上进行该业务数据的发送或接收。容易理解,使用半持续调度传输,可以充分利用话音数据包周期到达的特点,一次授权,周期使用,可以有效的节省LTE系统用于调度指示的PDCCH资源。以典型的VoIP业务为例,VoIP业务激活期间其数据包到达周期为20ms,如果采用动态调度方式,调度每一个话音分组都需要单独发送PDCCH,将进入很大的控制开销。但如果采用半持续调度方式,则eNodeB只要通过PDCCH给UE半持续调度指示,UE即按照PDCCH的指示进行本次调度数据的传输或者接收,并且在每隔20ms之后,在相同的SPS资源上进行新到达的VoIP数据包的传输或者接收,直到SPS资源被释放。SPS资源的释放有隐式释放和显式释放两种方式。隐式释放仅应用于上行,当eNodeB检测到连续多个MAC PDU中不包含MAC SDU时,就会释放SPS资源。显式释放应用于上行和下行,由eNodeB发送特殊格式的PDCCH,通知UE释放当前的SPS资源。由SPS调度原理可知,为了支持VoIP业务激活期间的数据传输,需要配置周期为20ms的SPS资源,但在TDD几种典型的上/下行子帧配置中,上行HARQ RTT(Round Trip Time)为10ms,并且由于采用同步HARQ过程,当前一个SPS资源上的传输块进行第二次重传时,将会和下一个SPS资源上的传输发生在同一个子帧,导致冲突。如图4-10所示,其中SPS资源1上传输块的第二次HARQ重传时发生在第二个SPS资源相同的子帧,这种情况在TD-LTE中是不允许的。HARQHARQRTT=10msRTT=10msSPS=20ms111223SPSHARQ图4-10 SPS冲突为了避免上述冲突的发生,在TD-LTE中引入了双间隔的SPS机制,如图4-11所示,图中第一个SPS资源和第二个SPS资源之间的为T1,第二个SPS资源和第三个SPS资源之间的间隔为T2,第三个SPS资源和第四个SPS资源之间的间隔为T1。依次类推,SPS资源之间真的间隔的T1、T2、T1、T2,其中T1和T2之和等于40ms, 但T1不等于T2。在激活SPS资源时,只要设置T1和T2不是10ms的整数倍,就可以避免第二次HARQ重传和SPS资源之间的冲突。半静态调度方式是指在LTE的调度传输过程中,eNB在初始调度通过PDCCH指示UE当前的调度信息,UE识别是半静态调度,则保存当前的调度信息,每隔固定的周期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位置上进行该业务数据的发送或接收。容易理解,使用半静态调度传输,可以充分利用话音数据包周期性到达的特点,一次授权,周期使用,可以有效的节省LTE系统用于调度指示的PDCCH资源,从而可以在不影响通话质量和系统性能的同时,支持更多的话音用户,并且仍然为动态调度的业务保留一定的控制信息以供使用。以典型的VoIP业务举例,其数据包到达周期为20ms,则eNB只要通过PDCCH给UE半静态调度指示,UE即按照PDCCH的指示进行本次调度数据的传输或者接收,并且在每隔20ms之后,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位置上进行新到达的VoIP数据包的传输或者接收。如图2所示,标记为绿色的资源即为UE首先是如何看待固定软交换和IMS的关系。固定软交换技术的主要优势是固定软交换技术已经成熟,固定软交换技术标准从1998年开始出现已经经历了实验、商用等多个发展阶段,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商用。固定软交换技术已经具备了替代电路交换机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宽带多媒体业务能力。目前固定软交换已经在电话网的长途和汇接层面开始引入。采用固定软交换技术实现电话网的演进,将提升电话网的业务能力,降低成本,符合网络的未来发展趋势近期固定软交换网络,应能够解决现有电路交换网的整体转型问题,并服务好客户。IMS技术的主要优势是IMS体系架构可以支持移动性管理,基于SIP协议,具有业务应用的灵活性,并具有一定的QoS保障机制,因此IMS在宽带用户的漫游管理和QoS保障方面更具有优势。并且,IMS接入窄带用户提供PSTN仿真业务的能力还处于研究的初始阶段,支持ISDN业务、V5接入等传统PSTN接入方式还没有开始研究,因此IMS距离完全继承PSTN网络能力提供PSTN业务还有相当的距离。其次是用户接入问题。IMS并没有实现完全的与接入的无关性,由于有线与无线接入方式的不同而导致传输带宽的不同,无线接入方式由于带宽资源有限所以要求P-CSCF支持SIP的压缩,而对于有线接入方式则没有这种要求。因此对于不同接入方式对于IMS的功能实体的要求有所差异。基于IMS的网络融合考虑了业务层的融合,并没有解决QoS和位置管理等接入网的问题,NASS目前只研究了WLAN和ADSL的接入,NASS对用户漫游的支持还不完善,NASS对CPE(客户端设备)的配置接口有待于进一步定义。对于固网运营商,已经部署了大量的固定宽带接入网络(ADSL接入),而现有的ADSL网络只是实现了简单的用户的鉴权认证和地址分配,距离NASS所要求的其他基本功能如位置管理、基于用户清单的接入网络配置和授权、业务子系统的发现等都还没有实现。从NASS与IMS其他功能实体之间的关系来看,目前的ADSL接入网络还没有实现与业务系统、与资源控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联。总体来看,现有ADSL接入网络离IMS对接入网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4.SIP能力扩展后的兼容性IMS网络中采用的SIP对IETF定义的SIP做了扩展。例如由于无线传输资源的带宽有限,要求支持SIP消息的压缩;由于无线接入的引入使呼叫建立时间增加,要求SIP的基础定时器由500ms改成2s。如果IMS同时支持固定和移动用户,需要支持固定和移动不同能力级的SIP,并且要求IMS网络能够识别终端的接入方式,根据不同的接入方式选用不同的协议参数。所以对于扩展的SIP要注意与原有SIP的兼容问题。2.面对Internet的挑战IMS的业务在Internet下基本都能实现(个人目前的观点,不成熟),诸如视频会议、即时消息、语音通话、文件传输等业务在Internet下均得到广泛支持且费用极低,随着移动接入方式的进一步完善(LTE的普及),Internet可以为移动终端实现更多的业务,因而IMS的普及在面对Internet这些优势时多少显得有些颓势,但同时Internet本身又存在着一些短板,如可靠性低、QoS质量低、安全性问题突出等。而根据现有的市场调查,相比于免费的服务,用户更乐意付一部分费用来换取更高质量的同类服务,特别是语音视频等。因此个人认为IMS的发展方向不应着眼于个人用户,而应该着眼于企业用户和个人VIP服务等,在保证收益的情况下提供高质量高可靠性的语音视频服务和即时消息等服务来满足企业级的需求如视频会议、安全文件传输等和个人VIP的需求诸如安全信息传输、高质量视频会话等。“华为拿下了全球40%的LTE合同份额,位居第一”,这是分析机构informa在2013年三季度统计的数据;“全球LTE收入份额中华为占据20.1%,位居第二”,这是DellOro 不久前发布的数据。从这些数字中不难看出,华为正在领跑全球LTE市场。而在数据显现的结果背后,则是华为在全球LTE市场的步步为营,谨慎布局,以领先的理念、强大的技术、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以及完善的服务,征服了一个又一个LTE市场。市场份额No 1领跑全球LTE商用市场“截至目前,华为已部署了100张LTE商用网络、80张EPC商用网络,并获得了200多个LTE商用合同。”华为无线网络业务部GSM&UMTS<E总裁应为民告诉人民邮电报记者,华为在全球LTE市场已经做到了“份额第一、收入第二”。华为LTE网络进入了全球90多个首都城市及九大城市金融中心:伦敦、香港、新加坡、苏黎世、首尔、东京、日内瓦、多伦多等。华为LTE的足迹正在遍布全球。从挪威的全球最北端(北极圈内北纬78度13分)到澳大利亚的全球最南端、德国的农村区域、纳米比亚的沙漠地带、菲律宾的热带雨林、俄罗斯的冰天雪地华为已成功助力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日本软银、Telenor、TeliaSonera、沃达丰、巴蒂电信、沙特电信、阿联酋电信等全球主流运营商开通了LTE商用服务。2013年,华为LTE业务增速明显,上半年销售收入已超过10亿美元;全年来看,实现预定的20亿美元销售收入目标可能性很大,相对于2012年10亿美元的营收,实现200%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2012年的合理布局,华为在美国之外的市场都进行了部署,未来销售额还将持续增长。”在应为民看来,2013年华为LTE业务收入的增长是预料之中的事情,在华为的深度布局下,2013年新增LTE合同有望达到120个,20142015年,华为LTE市场的业绩还将实现持续增长,同时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提升。“2016年,华为不仅会是市场份额的第一,还将会是收入份额上的No 1”。数量领先的LTE商用网络,不仅给华为带来了良好的声誉和市场影响力,更为重要的是还给华为带来了宝贵的部署经验。“华为拥有在各种场景下的丰富部署经验,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无论是基于什么样的频谱资源,华为都可以建设性能优越的LTE网络,为用户提供优质的LTE服务。”应为民自豪地说道。据悉,目前华为是业界唯一一家满足多制式、多频段、FDD/TDD、RAN Sharing、城区/农村、发达/发展中区域等多种商用场景的厂商。华为在LTE专利上的贡献也十分突出。一直以来,华为都在LTE专利领域投入大量的资源,并贡献了最多的LTE及LTE-Advanced专利标准,展示了强大的标准概念领导能力。自2010年至今,华为在3GPP LTE/LTE-A核心标准中有428项被批准,占全球总数的近20%。同时,华为在3GPP、APT、AWG、ETSI、IEEE、IETF、ITU-R、ITU-T、WWRF等超过百家标准组织中担任主席、副主席、董事、工作组组长等90个核心职位。华为见证了全球LTE市场的成长,而全球LTE市场也成就了今天的华为。“2010年6月,全球首个商用网络在瑞典和挪威同时开通,而目前全球134个国家的456家运营商在进行LTE投资。2013年年底,全球的LTE商用网络数预计将会达到260个,这意味着每个月就有十几个新的商用网络出现。”应为民对于全球LTE市场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同时,我们也仿佛看到了未来一张张由华为构建的LTE网络正在呈现。持之以恒走在LTE创新前沿“华为对自身的要求是,不仅要在硬件和产品上实现领先,而且要在商用表现和创新上做到领先。”当介绍华为在全球LTE市场的表现时,应为民用这样的一句话来作为总结。而事实上,华为在创新上也真正做到了持之以恒,走在了全球LTE技术创新的前沿。端到端的解决方案,是一个企业技术实力的表现。今天的华为已经推出了端到端的SingleRAN LTE/EPC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基于华为SingleRAN平台的LTE低碳绿色节能基站;融合、智能的SingleEPC核心网;高可靠性、具备保护机制的PTN承载网;形态多样化的LTE多模终端;基于全频段的LTE FDD&TDD融合的海思芯片方案;端到端网络及业务部署、系统管理及服务保障。可以说,华为已经在LTE领域构筑了全球领先的端到端优势。与此同时,华为还一直致力于推动新技术的更广泛应用并加速移动宽带商业化,积极与全球合作伙伴在LTE、LTE-Advanced、beyond LTE开展合作,展示了LTE领先的研发实力及产业推动领导能力。2013年巴塞罗那展上,沃达丰与华为联合演示了全球首个基于LTE-Advanced技术的HetNet CA解决方案。通过将分别来自宏基站和小基站的不同频段的总共30MHz带宽的载波进行聚合,达到了225Mbps的峰值下载速率。华为与高通联合完成了业界第一个LTE到GSM的eSRVCC VoLTE语音呼叫。随后,华为又在欧洲完成了全球首个基于商用LTE网络的Category4终端测试,下载速率达到150Mbps理论值,完美呈现了LTE性能。2013年8月,华为协助软银建成了全球首个3.5GHz LTE-A实验网,最高体验速率达770Mbps。此外,华为还展示了面向未来演进的LTE-B网络架构,通过多制式、多频段、多层异构网络的深度融合,实现小区边缘用户速率提升500%,打造无边界网络(No-Edge Network)极致体验。现阶段,华为已经与全球多家运营商在LTE商用网络上成功完成了上行多点协同传输(CoMP)测试,向无边界网络前进了一大步。另外,在2013年巴塞罗那展上,华为还首次向业界展示了其面向5G的Ultra NodeTM概念基站,预计单站点峰值速率可达到50Gbps,比现有LTE网络快20倍以上。FDD+TDD寻求完美融合之道“FDD和TDD融合是行业趋势,多模数据卡、移动Wi-Fi路由器、智能手机将全面上市。”在华为看来,伴随着4G在全球的发展,FDD和TDD的融合将成为必然。目前,虽然全球已经开通的FDD和TDD融合商用网络只有6张,华为承建了其中5张,但是同时拥有FDD和TDD频谱资源的运营商的数量却非常庞大,这就意味着未来将有更多的运营商需要考虑和实现FDD与TDD的融合及平衡。如何实现FDD和TDD的完美融合?为了满足融合网络的发展需要,华为推出了独创的全场景载波聚合解决方案。“让一个管道加另外一个管道,成为更大的管道。”应为民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载波聚合技术的特点,他认为,载波聚合技术未来在中国将有比较大的应用前景,中国的频谱资源非常丰富,未来FDD和TDD的融合及平衡发展都可以依靠载波聚合技术。华为正在投入大量的资源推动载波聚合技术的发展,目前在LTE的频谱聚合上,华为处于业界领先地位。应为民介绍,2013年之前,华为对载波聚合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主要集中在站内频谱的聚合,而从2013年开始,华为将开始把载波聚合技术推进到站与站之间,如宏站和微站之间,以及多个基站之间的频谱资源的调度,使得站点边界被打破,实现融合网络的性能提升。俄罗斯Yota是全球首家实现LTE Advanced载波聚合商用网络建设和运营的运营商。在华为先进的载波聚合技术的支撑下,基于40MHz频谱带宽,其商用网络峰值速率已高达290Mbps,为终端用户带来超乎想象的移动宽带体验。事实上,除了载波聚合技术,华为还在利用更多途径推进FDD和TDD的融合。“华为在FDD和TDD产品的设计理念上是同源的,甚至开发团队也是如此。这样就可以将很多FDD的先进技术应用到TDD中,而更为有意义的是,华为也正在将很多TDD的技术应用到FDD中,真正推动和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的发展。”应为民如此说道。全球TOP10 LTE运营商盘点CDMA走在LTE商业化前沿全球前10大LTE运营商及用户数量(截至Q2,2013)移动互联网已在不知不觉间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任何拥有触摸屏智能手机的用户而言,如果不能随时随地下载所需的应用软件、游戏或者快速地浏览互联网将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因此,是否能够满足智能手机用户的移动、高速上网需求,成为移动运营商能否由传统电信业务向移动宽带业务成功转型的关键。运营商面对移动宽带业务的蓬勃发展,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应对。WCDMA/HSPA运营商由于技术演进方向明确,产业链发展完备,因此在LTE部署上应对从容。由于HSPA+的频谱效率接近于LTE,在相同频谱带宽下可以提供与LTE相当的用户速率,因此将网络升级到HSPA+ 21M或42M成为这些运营商的首选方案。CDMA运营商在3G时代的市场竞争中不落下风。但随着CDMA技术演进的终结,整个产业的生态系统逐渐失去活力,而移动宽带用户的持续增长令CDMA EVDO网络不堪重负,都要求CDMA运营商快速做出反应以消除市场竞争的压力。因此我们看到,CDMA运营商在LTE网络部署的策略上更为激进,无论是对频谱的需求、网络的建设速度还是市场推广的力度上,都在各自的市场中表现突出。根据GSA的最新统计,截至2013年9月5日,全球已部署213个LTE商用网络。虽然网络数量较多,但大多数网络的用户数量非常有限,大量的LTE用户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在超过1.3亿的LTE用户中,美、韩、日三国的用户比例就接近90%。 目前全球LTE商用网络规模最大(按用户数)的前10家运营商的用户数占全部LTE用户数的86%。其中的6家CDMA运营商,分别来自美国(Verizon、Spring、MetroPCS(已被T-Mobile收购)和韩国(SK Telecom、LGU+、Korea Telecom)。从中可以看出CDMA运营商走在了LTE商业化发展道路的最前沿。爱立信作为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领导者,在LTE市场上继续保持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客户的选择是最有力的论据前10大LTE运营商全都选择了爱立信作为主要的LTE无线设备供应商。CDMA运营商在部署LTE网络时,更加关注网络的快速部署以及双模双待智能终端的数据和话音业务实现等问题。爱立信针对客户需求,结合自身的产品和服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并在实际部署中得到验证。在韩国,爱立信的LTE站点方案助力LG U+实现与CDMA 的共站快速部署,仅用9个月时间就做到全网覆盖,即便复杂的工程在持续、用户数量在不断增长,具有全球经验的爱立信服务队伍仍然确保网络性能保持稳定。爱立信的软件功能针对CDMA/LTE双模双待终端的应用进行了优化,保证了用户在享受到LTE高速业务的同时,通话的接续和质量不受影响。从2009年部署全球第一个LTE网络(瑞典的TeliaSonera)、2010年打造全球最大的LTE网络成熟稳定的设备(美国的Verizon),到2012年建造LTE FDD/TD-LTE融合网络(中国移动香港),爱立信全力推动LTE的商业化进程。依托经过大容量商用考验的成熟产品和丰富的网络发展经验,爱立信将助力中国的移动运营商打造高质量的LTE网络。传承无线产品设计理念爱立信打造高性能LTE网络图1. 爱立信接收机射频指标要求与3GPP规范要求比对图2. 爱立信上行网络速率高100%图3. 爱立信网络的下载速度高30%无论是早期的有线电话、程控交换机,还是从模拟到2G、3G的移动通信网络,爱立信始终为用户提供业界质量最可靠、性能最出色的通信产品。当问到“哪个公司的无线基站是最棒的?”这样的问题时,大多数人都会马上说出“爱立信”。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移动互联的需求推动移动通信技术快速奔向4G时代。爱立信在LTE上依旧表现出色,为移动运营商打造性能出色的LTE网络。爱立信无线基站的射频设计,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理念。虽然标准化组织对技术和产品的性能有着明确的要求,但爱立信总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为客户提供质量稳定、性能卓越的产品。以基站接收机为例(图1),爱立信的各项指标均超过3GPP规范的要求。不仅如此,对于规范中没有定义的一些指标,爱立信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设计上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点点滴滴细微的考量渗透在每一块精致的板卡中,默默地服务于用户。另一个例子就是基站的功率放大器,它直接决定了基站服务区域的下行性能。虽然基站的功率放大器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爱立信在设计时综合考虑峰均比、温度漂移、滤波器插损补偿以及老化等更多因素,大大提升了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的精度。很多厂商的基站在采用高阶调制技术时,为了保证功率放大器的正常工作,需要功率回退。而爱立信的基站功率放大器在最初的设计时就考虑到这一因素,通常发射功率标称40W的基站,饱和功率按照300W来设计,这就保证基站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按标称输出功率工作。传承优秀的基站射频设计,由爱立信的LTE基站搭建的商用网络表现了出色的性能,无论是下行的网络覆盖、容量以及用户体验的下载速率,还是上行的上传速度,都超过其他设备商建设的网络。图2和图3是第三方公司对美国市场同一时期的LTE商用网络性能进行的比较测试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到,无论是网络整体的上行速率(图2)还是下行速率(图3),爱立信的网络均大幅优于其他设备商提供的网络。基站设备是移动运营商网络建设中很大的一笔投资。爱立信在基站设计中同样有所考虑,每个基站产品的推出都为技术的下一步演进做好准备:早期的RBS2000基站用于GSM,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支持GPRS和EDGE,基站功放不会功率回退,确保了数据业务的有效覆盖;RBS3000基站作为WCDMA主力基站,同样只需软件升级即可演进到HSPA和HSPA+;新一代基站RBS6000系列,最先实现混合模式部署:同一块射频板卡可以在同一频带内从一个系统软件升级到另一系统或共存,这为今后2G、3G系统与LTE共存和演进做好了准备。爱立信通过基站前瞻性的设计、稳定的质量以及优秀的性能,切实保护运营商的投资,为移动运营商打造高性能LTE网络。多频超宽频天线成LTE时代主流本报记者 姚春鸽伴随着如火如荼的LTE网络建设,伴随着FDD与TDD融合组网成为主流,电信运营商开始面对更多的频段。与此同时,4G与3G、2G的协同发展,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电信运营商的工作重点。多频段和多制式,带给天线前所未有的挑战,变革在即。对此,华为无线网络天馈与室分业务部副总裁尧权在接受人民邮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频超宽频天线,逐渐成为LTE时代天线部署时主流的选择,满足融合组网的需求,能够节省运营商综合投资。”多频超宽频天线契合了当前多频段和多制式共存的现实需求,能够让电信运营商的网络提前具备面向未来的演进能力。当前,随着LTE网络的发展和新频段的引入,未来系统升级时,电信运营商极有可能需要对天馈进行二次改造。而多频超宽频天线只需要一次部署就可以满足未来57年的演进需求,从而减少未来系统升级产生的物业协调、天面租金等费用,节省二次部署的成本,同时避免新增网络的优化对已有网络产生影响。“LTE时代,天线的设计从聚焦覆盖向容量转移。”尧权指出,LTE时代,网络性能的关键点从满足语音覆盖演变为满足高容量数据需求,天线的设计相应以提升网络容量为前提,需要围绕整网性能以提升信噪比为中心设计天线,减少小区干扰。针对LTE时代天面空间紧张,选址、建设和维护困难的现实挑战,“增频不增尺寸,质优耐用,成为多频天线部署的关键需求,由此带来的隐形升级则能有效解决物业准入难题”,尧权表示。多频天线如果采用传统的设计方式,每个频段采用一列阵子,天线的宽度必将大幅增加。而通过采用业界最先进的阵子复用技术,华为实现了天线尺寸近50%的减少,使4频天线与2频天线的尺寸相当。值得注意的是,LTE时代为了满足网络精确覆盖需求,能够有效提升网络吞吐率,保障网络性能的电调天线,也成为天线发展的新趋势。目前,华为已经面向LTE时代推出了全系列多频超宽频天线,总计超过了100款,并在沃达丰、法国电信、SFR等领先运营商得到应用。截至2013年第二季度,华为网络天线累计发货量超过140万面。爱立信“小区捆绑”技术应对城市建网难题徐勇在201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爱立信现场演示的创新小区捆绑(Combined Cell)技术,实现了宏小区与微小区的完美协作,旨在帮助运营商打造大容量无线网络,实现无缝移动用户体验。小区捆绑演示系统采用爱立信商用LTE网络设备平台,支持3GPP Release 10标准,并使用能够支持TM9的第三方终端测试设备。 小区捆绑技术的工作方式为,宏小区和与之协作的微小区使用相同的小区ID,并发送相同的小区控制信息,小区容量并不会因为小区捆绑而有所损失,这意味着通过3GPP Release 10所定义的TM9以及宏小区与微小区之间的密切协作,仍然可以获得等同于两个小区的容量。具体来说,当终端处于位置1时,由宏小区提供上下行服务,通过空分复用保证容量;当终端移动至位置2时由宏小区提供下行服务而微小区提供上行服务,从而实现上下行解耦合,解决了智能立体网中上下行不平衡的问题;当终端移动至位置3时,宏小区和微小区同时提供上下行服务以增强小区边缘覆盖并降低干扰;当终端移动至位置4时,由微小区以空分复用方式提供上下行服务。整个过程中,对发送点的选择是由网络侧动态和自适应完成的,对终端始终保持透明,即终端不需要知道网络侧做了什么工作,也不需要终端配合,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越区切换,也不会有切换时吞吐率的波动和下降以及额外信令开销。通过比较小区捆绑前后下行与上行吞吐率的变化,可以看到,通过采用小区捆绑技术,在小区边缘地带,下行和上行吞吐率都有大幅提高,越区切换性能平稳,用户感知因此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小区捆绑技术打破了常规的越区切换概念,通过宏小区与微小区的紧密协作、同时多小区连接以及动态自适应地选择上下行服务节点,解决了微小区边缘干扰和频繁切换,避免了智能立体网中微小区边缘用户性能降低,将带来无缝的移动体验,为未来智能立体网的应用打开了广阔的空间。精心耕耘外场,见证LTE发展之路陈洪涛进入2013年,全球4G LTE商用网络数量呈现迅猛增长之势,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已经展开了LTE商用网部署。根据GSA统计的数据,截止到2013年8月底,全球有202家运营商已经在77个国家推出了商用LTE服务,其中包括近20张TD-LTE商用网络。自主创新的TD-LTE承载着中国通信人的“中国梦”。近两年来,中国移动已经在全国数十个大城市展开了TD-LTE规模试验网建设,并计划在全国100多个城市部署超过20万台LTE基站。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也计划逐步扩展LTE外场试验网的规模。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LTE商用之路近在咫尺。上海贝尔始终全力支持国内运营商LTE发展的战略,积极推动LTE技术在中国的长远发展。上海贝尔集中了阿尔卡特朗讯全球及本地的优势资源,从LTE关键技术创新和标准贡献、产品研发、设备备货到工程服务都做好了准备,并愿意和更多的合作伙伴分享全球LTE FDD大规模商用的经验。脚踏实地,耕耘外场夯实LTE商用基础早在2009年,上海贝尔就开始参与上海世博LTE实验演示项目、工信部实验室测试、北京顺义外场测试、UuIOT测试等,通过测试验证,上海贝尔的技术实力得到了工信部和运营商的高度认可。2011年3月,上海贝尔第一批成功通过由国家工信部和中国移动共同组织的TD-LTE终端互通性测试,并被中国移动选中在上海独家进行TD-LTE大规模试验网部署。两年来,上海贝尔派出了经验丰富的研发及测试专家,技术过硬的工程优化团队,以确保测试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完成核心网及无线基站建设后,上海贝尔LTE项目组马上展开无线网络优化,使网络系统更趋于稳定高效,并能提供高速的数据业务应用。测试人员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大量的规模试验网项目测试,包括验证3GPP Release9标准的系统设备的性能,涉及核心网、承载、传输、安全、网管、无线系统和网络性能等各方面。最终,上海贝尔率先完成工信部和中国移动上海TD-LTE规模试验外场阶段测试,实现了单用户空口吞吐量理论峰值等多项先进指标,并验证了TD-LTE技术和产品的成熟性,完成了TD-LTE终端测试、TD-LTE与现网TD-SCDMA互操作测试,验证了多模终端的性能以及多模组网的效果,并进行了2.6GHz与1.9GHz频段的覆盖对比测试等。上海贝尔的测试结果和性能十分符合预期,这些测试结果标志着上海贝尔承建的网络完全具备了商用能力,已充分满足商用部署要求。同时,上海贝尔还助力上海电信和河北联通部署了LTE外场试验网,在运营商的大力配合之下,试验网络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系统性能测试、互操作测试、终端测试也随之展开,充分验证了LTE的成熟度和组网的优势。团队协作,精耕细作打造LTE精品网络2012年10月,在中国移动TD-LTE扩大规模试验网招标中,上海贝尔中标上海、南京、青岛3个城市,为中国移动提供约3000个新建TD-LTE基站。2012年年底,上海贝尔协助中国移动在三大经济枢纽城市启动TD-LTE网络试点建设,打响了TD-LTE一期网络建设和优化战役。上海、南京、青岛三张试验网的覆盖场景各有不同。上海是全球无线环境最为复杂的城市之一,上海贝尔采用D频段实现了超密集城区覆盖,目前上海TD-LTE网络横贯黄浦江东西,经过几个月的优化,市区热点区域下行速率平均达到36Mbps。在南京采用了城区D/F混合组网和室内分布系统,并同时完成机场高速覆盖和灵云无线微基站部署,经过优化调整,南京6路公交沿线的下行平均速率达到了37Mbps。经过数月坚持不懈的网络建设和无线优化,上海、南京、青岛三地网络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其中,青岛TD-LTE一期网络覆盖地形复杂,包括老城区、一般城区、丘陵以及高速公路等,主要覆盖场景是D频段室外连续覆盖及高密度城区覆盖,同时实现了青银高速公路覆盖。从网络建设伊始,青岛移动就提出了发挥LTE技术特长、建设高起点精品网络的目标,提升TD-LTE性能具有典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海贝尔与当地运营商共同研究了许多创新课题,包括覆盖优化、TM模式优化、异频组网、时隙配比13、时隙配比智能动态优化等。 实践中,基于上海贝尔的TD-LTE主设备以及相关算法,网优专家进行了一系列的流程和网络优化手段的创新。具体包括:一、率先在D频段组网中创新使用13上下行时隙配比;二、创新实现基于干扰总量评估的TD-LTE异频组网方式;三、创新采用方位角预检和俯仰角渐进优化进行RF优化调整;四、创新引入PRB承载效率指导高速移动场景下的TM模式优化;五、具有创新算法的LTE设备,能很好规避多普勒频移。经过系列优化,青岛移动TD-LTE试验网无论是在下载速率提升还是信号覆盖增强的情况下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青银高速,车速在80Km/h120Km/h,实测下行速率平均超过31Mbps。凭借青岛移动和上海贝尔的紧密合作、创新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丰富的网优经验,2013年6月下旬,青岛TD-LTE网络已经全面达到路测下载平均速率50Mbps、部分道路超过70Mbps,定点测试下载速率最高达100Mbps的极高水平。其中,除了精心规划设计、不懈的优化努力,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采用了创新的网优手段:方位角预检和俯仰角渐进优化及引入PRB提高承载效率等,在一些关键覆盖场景中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2013年6月,上海贝尔在上海金桥的总部举行了LTE网络展示会,进行了上海、南京、青岛外场的三方网络视频,成功展现青岛高速路测和南京公交沿线下载的场景。当天媒体记者还乘坐TD-LTE演示车,实地体验TD-LTE应用,了解了上海TD-LTE外场的最新进展。通过对陆家嘴地区路测体验,实现平均下载速率达50Mbps左右,峰值更是达到了79Mbps,接近理论极限,展现了优异的测试指标和业务能力。在3G/LTE网络规划和优化方面,上海贝尔有着丰富的经验,拥有独特的NPO优化工具,特有的LTE调度和优化算法,确保商用网络性能卓越。轻便灵活,应需而变MRO微基站快速立体组网由于国内4G牌照还未发放,实际组网采用的频段未确定,对于网络规划造成一定的影响。对于国内运营商TDD/FDD两张网融合覆盖场景,上海贝尔建议大中城市的城区采用FDD/TDD混合组网方式,充分利用FDD网络优势提供连续广覆盖,引入TDD宽频部署密集城区,吸收热点区域高数据量,并可以借鉴国外混合组网经验,充分利用现有2G/3G网络资源,实现混合LTE 网络快速部署。另外,针对热点容量且建宏站困难地区可以采用微基站部署,实现分层立体组网,分担上层宏网的数据流量。上海贝尔推出的灵云无线微基站从设计之初就紧密契合网络部署需求,其基于贝尔实验室颠覆性的架构,引领了全新立体组网理念。创新微基站集成了射频和天线单元,设备小巧,部署灵活,能够安装在具备供电及光纤连接的任意地点,真正实现了零站址任意部署,可适应不同场景,解决寻址困难,实现快速部署,并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还可以为弱覆盖区域、热点区域提供专用的覆盖和容量。南京是灵云无线微基站的全球首个外场试点,2013年6月5日实现通话,平均下行速率达到62Mbps,而后续在青岛外场电线杆上安装了MRO基站,经过定点测试,下载速率最高达到了97.76Mbps,接近此配置下的理论极限,为用户提供了高速率高质量的QoE体验。在2013亚洲通信展上,MRO为上海展会场馆提供TD-LTE无线信号覆盖,工信部领导和国内移动运营商代表都亲自体验了由MRO实现的LTE多种业务应用。对于微基站打造HetNet异构立体网的方式,全球主流运营商都十分关注。早在2012年1月,中国移动与阿尔卡特朗讯签署了lightRadio联合开发协议,推动TD-LTE微基站产品的创新发展。今年2月26日,在巴塞罗那世界无线电大会上,双方共同发布了lightRadio MRO微基站。2013年5月,全球最大的LTE运营商Verizon也选中阿尔卡特朗讯参与4G Small Cell部署,计划采用lightRadio微基站提供室内外各种场景部署。LTE时代的来临,无疑将为微基站搭建一个前所未有的舞台。在未来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上海贝尔将一如既往地专注微基站技术的创新和演进,以更加先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