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人琴俱亡》学习指导.doc_第1页
十二、《人琴俱亡》学习指导.doc_第2页
十二、《人琴俱亡》学习指导.doc_第3页
十二、《人琴俱亡》学习指导.doc_第4页
十二、《人琴俱亡》学习指导.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琴俱亡学习指导 从我国古代小说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来说,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要阶段,出现了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其中晋代干宝的搜神记和南朝刘宋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最值得重视。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人琴俱亡这一课,来管窥一下我国小说幼年时期的样子。一学习目标。1把握文中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思想内容。2学习本文通过言行刻画人物的特点。3欣赏本文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二学习要点基础知识1字音猷yu 笃d 舆y 掷zh恸tng 奔bn丧2释义俱:副词,全,都。病:文中是动词,生病。注意:古文中的“病”不同于今天的“病”,常指病的很重,一般的病用“疾”。笃:(病)重。左右:指手下人,身边的人。都:总,竟。了(lio):完全。舆:车箱,车。文中指“轿子”。素:向来,素来。径:直往,径直。灵床:停放尸体的床铺。调:协调。掷:投掷,抛郑,扔。恸:痛哭。卒:文中指“死”。成语“卒章显志”中“卒”为“完,结束”的意思。3辨析 sng_tio_丧 调 sng_dio_4句型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即“以何”,为什么。表示疑问的常用句型。5补充下列句中的省略成分。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子敬之)灵床上,取子敬(之)琴弹,(然)弦既不调,( 子猷将琴)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子猷)亦卒。6下列句子红色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亡羊补牢 语时了不悲A B 人琴俱亡 食不语,寝不言此已丧矣 子敬素好琴C D便索传输来奔丧 取子敬琴弹答案:B课文理解1试分析概括一下本文的结构内容。明确:本文记叙了王子敬死后,王子猷不顾病体去奔丧,并悲痛至死的故事,反映了兄弟两人至深的感情。全文共两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写子猷奔丧。先交代兄弟二人皆病重,子敬先死。由于久没有子敬的消息,子猷推断弟弟已经不在人世,于是急忙去奔丧。第二部分(2)写子猷恸绝。子猷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哀悼弟弟。由于不胜其哀,“月余亦卒”。2文中第一段中,王子猷猜到弟弟已经去世,为什么“语时了不悲”、“都不哭”?参考:是因为他自知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3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调”说明了什么?明确:语句有:“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了不悲”“都不哭”“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和“恸绝良久”“月余亦卒”,都表现了子猷对弟弟的兄弟之情。“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了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三迁移练习阅读孔融妙对,解答文后问题。 孔融妙对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注释】孔文举:即孔融,孔子后代,自小聪慧,官至大中大夫,后为曹操所杀。司隶校尉:官名。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俊才,有才华的人。清称,指清流,有声望的官僚士大夫。中表,指表兄弟姐妹。吏:指门官。师资之尊:师生之谊。指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的经历。奕世:累世,世世代代。陈韪:人名。语语:前者读y;后者读y 了了:聪慧。踧踖(c j):恭敬不安的样子。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1)乃通乃:_(2)时李元礼有盛名时:_ 盛:_(3)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诣:_2比较下面加点词的不同含义。(1)我是李府君亲 是:_(2)是仆与君奕世通好也 是:_(3)人以其语语之 (前)语:_(后)语:_3与“人以其语语之”的“以”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B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C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D以沛公言报项王。4将“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翻译成现代汉语。译:_。5其实,回答陈韪的话语也不一定只此一种。如果考虑到不让他“踧踖”这一要求,怎么回答比较好?答:_。答案:1(1)才 (2)当时 大 (3)拜见2(1)系词,表判断。 (2)这样看来,因此(3)话语 告诉3B4李元礼和客人们对他的回答都感到惊奇。5略。 课外拓展关于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刘义庆(403一444),彭城人,文学家。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儿,袭封临川王。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刘义庆撰。原书名世语,后人为避免与刘向所叙世说混淆,便在题名下增字以示区别,唐时称世说新书,北宋时通行的本子都叫世说新语。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自东汉末年至东晋时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的言谈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品格。魏晋时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名士们崇尚清谈,饮酒吃药(“五石散”),生活不修边幅,有的故作旷达,矫情做作,有的纯属消极颓废,玩世不恭,这些在言语品藻任诞等篇中都得到反映。汰侈和俭吝篇对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和残暴、贪婪的本质有所揭露。世说新语也赞扬和称颂一些具有高尚品格的人物,如不肯阿附权贵而终遭杀身之祸的嵇康(简傲雅量);不畏强暴、忠于友情的荀巨伯(德行);批评清谈误国,主张“四郊多垒,宜人人自效” (大敌当前,应人人为国出力)的王羲之(言语)等等。此外,勇于改过自新的周处(自新),不信鬼神的阮宣子(方正),以及巧艺术解等篇中提到的能工巧匠、医生、画家、音乐家等等都应予以肯定。世说新语的语言以精练含蓄、隽永传神见长。作者善于以小见大,即事见人,通过生活细节的描写来刻画人物个性。世说新语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新亭对泣、口若悬河、一往情深、别无长物、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等等。世说新语部分文章欣赏德行第九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 “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 ,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 命。”贼相谓曰:“吾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德行第十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简傲第十六王子猷尝行过吴中,见一士大夫家极有好竹,主已知子猷当往,乃洒扫施设,在听事坐相待。王肩舆径造竹下,讽咏良久,主已失望,犹冀还当通。遂直欲出门。主人大不堪,便令左右闭门,不听出。王更以此赏主人,乃留坐,尽欢而去。自新第一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巧艺第十三顾长康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1111怎样学习文言文 一、顺畅朗读课文1读准字音。有的字有两个以上的读音,先要弄清读什么音时是什么意思,结合句意,确定读音。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中“遗”字,在句中是“给予”的意思,因此应读wi。读准通假字的字音。例如甲字与乙字通假,甲字就读乙字的音。像“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通“增”,就应读zng。再有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保留了古音,例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说”,应读yu。文言文中,有的字用改变读音来表示词义和词性有了变化,遇到这类现象应按变化的读音诵读,像“谨食之,时而献焉”中的“食”,表示“喂养”的意思,这时应读作s。2读好停顿。有些文言语句,首先要弄懂句子的意思,才能读好句中的停顿。例如“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这句中“狼洞”不是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的名词短语,不能连读,应读成“一狼/洞其中”。有些表议论、推断、反问等语句,若前面有“夫、盖、其”等词领起,读的时候,在这些词后边也应稍作停顿,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读时应读成“夫/大国,难测也”。二、通假字、词类活用通假字的读音有两种情况:一是通假字和本字读音不同,要按本字读音读。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亡”通“无”,读“w”。另一种通假字和本字读音相同。如岳阳楼记中“百废具兴”,“具”和“俱”读音相同都读j。对通假字的字义要按本字意义理解。词类活用指的是有的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的别的词性。判断一个词是否是活用,要看它处在什么位置上。如:“愿为市鞍马”中,“市”原是名词,意思是集市。由于它在动词谓语位置上就活用为动词“买”句子译做“愿意为此买鞍马”。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是另一个意义,这就叫一词多义。理解多义词,要了解其在古汉语中的词义,并且结合语境去判断它的含义,特别是要注意在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多作积累。古今词义的变化,分几种情况:有的古今词义相同。有少量的词,几千年来词义没什么变化。例如:人、土、星等。大多数词义已发生了变化,如:“牺牲”的古义是“祭祀用的猪、牛、羊等”。如曹刿论战中的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而现在的意思是“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还有一些词古今词义相差不大,要特别注意,防止用现代的词义理解文言文意义。例如:“绝境”古义指“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指“无出路的困难境地”。四、了解文言文的一些主要句式了解文言句式,可以准确了解课文内容,不必死背概念。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是个判断句,译成现代文,应加判断动词“是”,“陈胜是阳城人。”有的判断句没有“者也”的标志,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用“则”表示判断,可译成“这些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表示否定判断用“非”来表示,如“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文言中表达疑问的句式,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一般都在动词或介词前,形成动宾或介宾倒装。如“何以战?”“微斯人,吾谁与归?”就要译成“凭借什么作战?”“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文言中表示被动的句式,有的借助介词“于”,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又如省略句式,在文言中也是常出现的,了解这些文言句式,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五、了解文章大意1学会利用注释。课文下边的注释一般分为两种情况,大部分的是字、词、短语,乃至句子的解释,主要是对语言的注释。了解了这些注释的内容,再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就能基本了解了课文内容。还有一小部分注释,涉及到人、地、物等名物的注释,也是我们了解课文内容的一部分重要内容,不容忽视。例如愚公移山中涉及到的一些地理位置的名词,像“冀州”“河阳”“豫南”“汉阴”“渤海”“隐土”“朔东”“雍南”等,不了解这些地名的注释,就会影响对愚公移山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理解。但是,对这一部分的注释不要求死记硬背,能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就够了。2了解一点文言知识。文言文多是单音词。这一点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不同。了解了文言文语言的这一特点,对读懂内容大意以至熟读课文都是很有用的。古今词义明显的变化。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中一些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了解这样的特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也会遇到困难。例如,一些词的意义扩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长江”、“黄河”。还有一些词的意义缩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在一般仅指金子。然而,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还是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这样词的意思,无疑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六、翻译文言文的方法翻译文言文可采用“对、换、留、删、补、调”多种办法。1对,就是一对一的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双音词。如曹刿论战的开头:“十年春,齐师伐我。”译成(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让它符合白话文的语言特点。2换,就是用现代的词去替换相应的古代的词。如曹刿论战中的“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把句中的“未”换成“不可能”,把“弗”换成“不会”。译成: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民众,所以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3留,文言文中的地名、人名,不必解释,翻译时直接保留就行了。如醉翁亭记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译成:修建亭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