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论文-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doc_第1页
学科教育论文-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doc_第2页
学科教育论文-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doc_第3页
学科教育论文-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doc_第4页
学科教育论文-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科教育论文-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语文”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本世纪之初,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在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展望未来,语文教育的前景将是怎样的?语文教育界面临的是什么样的任务呢?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也是应该深入研究和商议的问题。一、总结几条经验在跨世纪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认真总结和吸取半个世纪以来语文教育改革的经验和教训是大有裨益的。只有对已有的成绩和不足之处取得共识,才能把握今天的发展方向,明确我们的责任。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的巨大成绩是不容否定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为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已经取得显著的成果。由于逐步扩大和普及基础教育,在校学生人数成倍增长,因而接受系统语文教育的学生也成倍增加。在师资馈乏和设备落后的条件下,积极创造条件,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提高了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最值得肯定的有以下向点:首先,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决定学科的性质、内容和进程,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在语文课程改革方面作过多次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推动了课程的发展。四十年代末,进行过一次大改革,这就是:确定这门课程的名称为“语文”。在这以前,这门课程的名称曾经是“中国文字”或“中国文学”,“国文”或“国语”。定“语文”这个名称,基于叶圣陶等老一代语文教育专家对这门课程的深刻认识,课程名称的改变,决定了课程目标、内容等一系列的变革。“语”,即语言,向学生进行口头语言的教育;“文”,包括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项含义,体现了语文教育多层次内容。“语文”名称反映了本课程范围的扩大,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话、说话、读书、写作四项语言语育力,在这过程中,不要进行思想教育,文学教育,文化教育。经过半个世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深入研究和反复实践大家基本取得了共识,并积累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就是吸收了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而制定出来的,因而较以往颁布的任何一份语文教学大纲都更科学、更切实可行。在世纪之交,语文这门课程正在进行又一次重大改革,这就是单一、划一的语文课,改变成必修课、选修课(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和课外活动课三种。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本身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的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发展。例如,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个“语文科”,教学目的、要求没有明显的阶段性,有的项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比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还要高;教学内容重复和情况比较严重。又如,学生个体之间虽有差异(个性、爱好、学习条件、发展方向等),但从课程设置方面看并没有照顾到他们的不同需要,同年级的学生学的是完全一样的内容,这就不利于他们的发展。本世纪二十年代初期,我国曾向欧美学习,一度盛行“选科制”。在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高中普通科部分)中规定:除公共必修课的国语外,文科学生再修一门“分科必修”课:特设国文;除此以外,还设“分科选修”和“纯粹选修”课程,让学生选学。其目的主要是适应社会对人材的需要(受实业教育的影响),也取得一些成绩。但这种做法在二十年代末逐惭取消了。据说是因为当时对设哪些科目没有统一步署,完全由各个学校自行决定,大多流于形式,学生择易去难。但根本原因是当时政府不重视教育,加上“经济拮据”,实行选科制后,校舍紧张、师资缺乏、无教材等问题无法解决。现行语文教学实行三种课并举,其目的不仅为了适应社会对培养人材的需要,而且为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他们成为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目前,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刚刚通过初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行和逐步完善需要一个过程,这是下个半世纪的得要任务。第二、教材改革。近二十年来,语文科和其它学科一样,实行“一纲多材”的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主要是;调动了各方面编写教材的积极性,促进了教材质量的提高,推动了教学体系的改革。目前,已有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水平学校使用的十一套初中语文教材通过了国家级鉴定,在全国范围内试用。大多数教材改变了以一篇文章为教学单位的文选体系,代之以“单元教学”为教学单位,初步建立了以培养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线的训练体系,这是符教学大纲标的,也是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的,对于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起到积极作用,使初中语文教材向科学化迈进了一步。第三,教学改革。由于有志之士、有识之士、有权之士的共同努力,语文教学改革取得卓越成效,不少改革实验有理有据,并经过十多年时间的多轮科学实验,掌握了一些规律,许多成功的经验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有些已配成套、连成片,对全国性的语文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例如,钱梦龙的三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四式(自读,教读,练习,复读)教学法;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钟穗赣的五步(总览,阅读导读、仿读、自读,写说,评价,补漏)三课型(自练,自改,自结)反刍式单元教学法等等,不下十几种,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广泛的影响。此外,一个地区、一个学校甚至一两个人在坚持教改实验的,则不计其数。语文教学改革的普遍开展,体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形势很好,人们的精神面貌、特别是语文教师的精神面貌很好。为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语文教育工作者们甘愿吃大苦,耐大劳,这是我们语文教育界的光荣和骄傲,也是祖国的光荣和骄傲。第四,教研活动。半个世纪以来,语文教师系统的专业培训已形成制度,大体分学历培训和业务进修两种,有专门机构和专业教师负责这项工作。此外,我国的一大特色是:多层次、多角度地建立了数不清的教学研究组织。有全国性的,也有地区性的,甚至每个学校都有;有各级教育部门办的,也有民间学术研究组织办的;有按研究内容组织的(如阅读研究中心、作文研究中心),也有按年龄组织的(如青年教师语文教学研究会)等。由于各教研组织的积极组织地宣传,语文教学观摩、交流、研讨活动普遍开展。于漪、钱梦龙、欧阳代娜、宁鸿彬等一批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和语文教育研究者们,应邀在全国各地讲学,或作示范课,使新的教育观念与方法得以广泛传播。传播者的无私奉献,被传者的虚心好学,普遍提高了语文教师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某些语文教师学历的不足。二、明确共同目标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都将把教育作为头等任务,给予优先发展,并针对各自的情况和条件,进行教育改革,以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因为,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不仅能为经济和科技发展培养人才,而且,仅靠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并不能保证人类的共同进步,更谈不上人格的完善。相反,战争、欺诈、盗窃、吸毒等丑恶现象日益困扰着人们,富国失业率的增长和对不发达国家的干予、欺压现象也在增加,这说明物质文明的水平不能决定精神文明的水平,因而对教育寄托更高的期望。而期望越高就越感到教育的不适应。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教育必须把培养能适应社会生存与推动社会发展的人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任务,这是新世纪世界各国共同的教育目标。这样的新人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首先,会共同生活。未来世纪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因为,“在传统范畴发生深刻变化之后,迫使我们有更好了解他人,更好了解世界的需要。人们有了相互了解、和平交流以及和睦共处的需要。这几个方面正是我们的世界最为缺少的。”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流传着一种错误观点,认为竞争是未来社会唯一的特征,因而把竞争意识灌输到孩子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他们从小心灵上受到自私、残忍等不良影响,加上当前许多学生处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因而缺乏与人共处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应该反思的。语文教育的责任是很重的,为适应未来社会共同生活的需要,必须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着重培养他们口头和书面的交际能力。针对目前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应特别对他们进行言谈举止有礼貌和用语得体的教育,要改进训练方法,加强训练力度。第二,会学习。“鉴于科学进步及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新形式的带来的迅速变革,必须把相当广泛的常识与就少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结合起来。”一方面,知识的迅猛发展,要求人们掌握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广博知识,另一方面,以获取广博知识的同时,必须学会选择少量总是进行深入研究,从面有所发展,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新时代特别要求培养具有创造才能的新人,广博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能力可以造就这样的人才。从语文教育的角度来说,语文是学习的主要手段和工具,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要着力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首先是阅读能力,一方面,帮助他们学会“精读”,以提高深入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通过书籍学习古今各方面知识。另一方面,通过训练提高新闻记者的速度,保证他们能够又快又好地接受文字信息。除“读”这一条学习的途径以外,“听”(如听广播、听课和日常听人说话等)和“看”(如看电视、看戏等)也是获取知识住处的两条重要途径,语文教育应把培养“听”和“看”的能力放到重要地位。第三,会工作。这是一个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不只指能应付一般工作,主要是指能够应付工作中的各种情况,其中包括某些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教育要培养学生遇到任何复杂情况,都能作到临阵不乱随机处理。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尤其需要这种能力。如果教育只能培养学生适应某种条件下的具体工作,而不能培养他们在任何情况下应付任何突然事件的随机应变能力,那么,在未来社会中,即使让他们担负最简单的工作,他们也是难于应付的。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无论是听、说活动,还是读、写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里、根据一定的需要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听、说、读、写活动无不具有随机性。因此,课内进行的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训练,一定要和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并注意国际效日益增多的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自觉地提高适应各种复杂情况的随机应变的能力。第四,会生存。未来社会要求人人能够独立生活,掌握自己;人人都有较强的自主能力和判断能力。与此同时,要求每个人具有对集体、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的责任感,这是一个人生存的价值所在。以上两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是统一的。总之,新世纪教育的共同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埋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的所有才能都开发出来。语文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本学科特点制定的学科教学目的有助于达到整体教育目标。在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既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和培养他们语文技能的有效过程,同时也是从一个方面为造就新时代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这是新世纪所有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光荣任务。三、处理几个关系在语文教学改革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不能不清醒地看到它仍然存在着的许多问题,各地区、各学校的教学水平很不平衡。据各方面反映,目前大、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仍然普遍低下,语文教育与时代要求有相当大的距离。为使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较大的提高,许多专家正在分析形势,找出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有的认为: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弘扬人文”;有的则认为:语文教育的出路在解决两大矛盾:其一是语文教学的经验型和模糊性与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的矛盾;其二是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需求和现行语文教学不适应这些要求的矛盾,。众说不一,其中有些意见各执一端,或完全相背。纵观全局,要使语文教学沿着正确方向应该抓住主要矛盾,妥善处理以下几个关系:第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属性,这应该是没有疑义的,这一认识已经为语文教育界绝大多数人所认定。但最近有的人对此提出了异义。例如说:语文教育走进了“一个巨大的误区”,当前的任务是“拨乱反正”,而“拨乱反正的头一件重要工作就是必须抛弃工具论而代之以“思想性和人文性”。这个意见并不新鲜,本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在语文教学性质、目的的大讨论中,也曾有人持过这类似的观点。但是,经过三十年的争论,意见已经趋于一致。这反映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小学、初中、高中的语文教学大纲,都对语文教学的性质、目的作了科学的表述,并且在理论上阐明了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个理论不仅符合语文教育规律,而且已被语文教育界所共识,没有必要,更不应该轻易否定它。“拨乱反正”论是错误的,有害的。近来,有些同志提出语文教育加“人文性”的主张,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有一定的针对性。因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在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欺诈、犯罪现象有所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强调教育,特别是语文教育的伦理价值和文化价值,理所当然。语文教育依其自身的特点,可以承担力所能及的任务。我同意这样说法:“语文教育人文性有这样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指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人文价值,注意体验汉族人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新生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但是,教育是:“把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促进其身心发展,成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保障和推动社会发展。”由此看来,教育的任务首先是向下一代传授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语文,作为人类特有的工具,不仅是取得物质文明的必要工具,而且是获得精神文明的必要工具,语文教育从教育的总目标出发,在使每个学生熟练地掌握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该也可能向他们进行人文教育,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从而推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语文教育常常受大形势所左右,在强调思想教育时,又容易犯只注重语文技巧训练的错误;有时偏向这端,有时偏向那端。无论出现哪种偏差,都是应该纠正的。在语文学科的众多属性中,总有一个是基本的区别于其它学科的属性的,是由设立这门学科需要所确定的。如果把“思想性”和“人文性”当作语文科的基本属性,那就是要把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放到语文教学的“首位”,这就会重犯以往犯过的错误。“人文”概念的内涵很宽泛,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具有人文性。语言文字是人创造出来的,它本身就包含着人类文化的积淀。有人一听说“工具”二字,就认定它是“纯”工具,一定无“人文性”可言。其实,即使是无思想感情的机械,因为它也是人创造出来的,它的发展史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何况语文这个与人们思想感情不可分离的特殊“工具”呢?近来有人在“提倡人文”的同时,又提出反对“科学主义”,他们把“人文”和“科学”对立起来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这两大教育理论学派之间的的争论由来已往的经验,语文教育对相关学科各学派理论的态度,一向都是“拿来主义”、“为我所用”,没有必要倒向哪一派。一方面,语文教育是边缘科学,既承认它是一门科学,就应该讲究科学性,目前语文教育属人文科学,有别于自然科学,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当然具有人文性。因此,以“科学主义”操斥人文性,或以“人文主义”操斥科学性,都是错误的,是不利于语文教育发展的。第二,现代性和继承性的关系现代社会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语文教育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