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海德格尔的此在与沉沦.docx_第1页
浅谈海德格尔的此在与沉沦.docx_第2页
浅谈海德格尔的此在与沉沦.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海德格尔的此在与沉沦 摘 要:此在在时间中沉沦,此在又超越沉沦,找回本真的我。此在经历畏、烦、死亡的状态,面向死亡又超越死亡。在对自我的否定中认识死亡,直面死亡,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本文认为,人在沉沦中找回本真的我,而本真的我的生活状态应该是海德格尔所追求的诗意的生活状态,虽然充满“劳绩”却依然“诗意”。 下载 关键词:海德格尔;存在;沉沦;此在;死亡;诗意的生活 海德格尔总是用此在称呼人,认为它是存在本身得以表露的那个存在,而不是一般的存在者,对于具体的存在者来说,具有优越的地位。海德格尔使人回到作为在世的能对存在者的存在有所领会的存在本身。 一、此在的状态 “为了有所领会地现身在世,所以此在才能够沉沦。”所以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状态并不是我们的日常生活的活动状态,而是特指领悟了作为此在为什么会存在的状态,是此在以存在为其唯一和基本特征的本真性。海德格尔把此在也就是人的全部存在状态归结为“烦”。烦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反映了人“被抛于世”的一种感觉,如果人感觉到烦、感觉到畏惧,就会跌入非本真的状态而失去自我,“烦”的最后形态是:“向死而生”。 畏,所谓“畏”就是此在在沉沦过程中“在它本身面临逃避”。海德格尔认为这种畏就是此在的“本真状态”也就是说,此在就是畏。他认为,畏惧是每个人面对和自己相敌对的事物并使自己感到被抛弃的一种恐惧的心理状态。畏不同于怕,怕总是惧怕具体的事物,而畏就是畏惧死亡。此在的存在向来就是向死亡的存在,死亡就存在于此在的这种向死亡的存在之中。海德格尔说,“畏使此在个别化为其最本己的在世的存在”。因此,在他看来“畏”不仅仅是人的真实的生存的状态,也是此在能够超越沉沦的条件。在物质世界相对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沉迷于对物质的享受而无法感受到人自身最本真的存在状态,使人们感受不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就像人们常说的:经常看着乔布斯就看不到上帝了。畏惧使人在被抛弃的状态中体会到自身的存在,感受到周围世界的存在。只有人们当经受了苦难在面临死亡之时,才能领悟到此在的意义。 烦,海德格尔认为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烦心”另一种是“麻烦”。他说烦是“此在之在的全局”。烦心,是“寄予在手边东西的在”,也就是说在与周围的物打交道中所产生的烦。麻烦,是“与世内碰到的他人的共同此在一起的在”,也就是说在和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产生的。海德格尔认为人们的“烦”从根本上说就是在烦“死亡”,烦人生的本真价值与意义,他称之为“烦神”。烦是在能领悟到存在意义的世界里沉沦,是在对物质世界中的焦虑与渴望中的烦,是在被抛弃的世界里的一种处境。“因为此在本质上包含有在世,所以此在的向世之存在本质上就是烦。”海德格尔把此在也就是人的全部存在状态归结为“烦”。 死亡,“日常生活就是生和死之间的存在。”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死亡并不是人生旅程的终点,而是此在之不可能的可能性。人畏惧死亡,为死亡而烦忧却终究还是要面对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也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是每个人每个此在都要面临的。此在要领悟存在的意义不仅要在时间中沉沦,还要直面死亡超越死亡从而使自己领悟到存在的真谛。海德格尔说,“为死而在的意义并不是指实现死而是指:停留在死的可能性中的末端。” 二、沉沦的救赎 现代汉语词典对“沉沦”的解释是:“陷入罪恶的、痛苦的境地。”一般而言,“罪恶”含有道德评价的色彩,沉沦也多在道德评价和宗教说教中被使用,带有较重的道德说教意味。在海德格尔看来,沉沦是现代人生活的一种生存状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世界中,作为“共在”的人,即与他人和世界共在,难免迷失在平均化的“常人”中而失去本真的自我。海德格尔对于现代人类这种命运的论述旨在警醒人们保持自我的独特性。 就像海德格尔所说的:“沉沦揭露着此在本身的一种本质性的存在论结构,这种本质性结构不是规定黑暗面的,而是组建着白天的一切日常生活”。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指出两种使人也就是此在回归本真的方法,一种是死亡,另一种是良知。 死亡,死亡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使此在意识到自身的个体性。海德格尔把死亡看成一种特殊的可能性。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将死亡界定为:“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人们由于终日沉酒于日常的世俗生活中,往往不能真正的与内在的自己相接触,他被周围的世界所同化,看不清楚真正的自我”。人们执着于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却无法领悟自身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死”才能领悟到人本真的存在。 良知,我们通常所说的良知也可以称为良心。何怀宏认为良心是“人们一种内在的有关正邪、善恶的理性判断和评价能力,是正当与善的知觉,义务与好恶的情感,控制与抉择的意志,持久的习惯和信念在个人意识中的综合统一。”然而海德格尔笔下的良知是对此在自身的呼唤,是此在摆脱沉沦的途径。良知对于此在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此在的本真能在的见证。在沉沦状态中,此在只听到常人的声音,此在迷失在常人的公论和闲谈中,而对于本己的自我充耳不闻,如果此在要从常人中找回自己,它就必须中断对常人的倾听,转而倾听自身,良知向迷失在常人中的此在见证了本真能在的存在,并对此在发出召唤,将此在的本真能在带到此在面前,使此在摆脱沉沦状态。 三、诗意的栖居 “诗意地栖居”这句话则出自德国著名抒情诗人荷尔德林。 “充满劳绩,而人却诗意地 栖居在这个大地之上。” 海德格尔非常喜爱这首诗,可以说,人如何才能达到诗意的栖居状态是海德格尔思想的终极追求之所在,也是海德格尔全部学说的依归。海德格尔注意到了人们所面临的这种精神状态上危机,他将此称为“无家可归”。“无家可归”是海德格尔关于现代性论述的一个基本命题,是他对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的一个基本判断。他写道:“无家可归的状态基于存在者之离弃存在。无家可归状态是忘在的标志。”“无家可归”的根源在于遗忘了存在,遗忘了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人们在被抛弃的社会中无法安放自己,无法是自己得到安全感,只能随着时间沉沦,在被外物的声色犬马迷惑之后而忘记自我,忘记回归到本真的我,从而迷失自己。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新纪元,这是怀疑的新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我们直接上天堂,我们直接下地狱。”狄更斯在作品中的叹息也是现代人生活的真是写照,在享受着充裕的物质生活却深感无法安放自己空虚的心灵。 诗意也不是只有诗人自己独有的意境,栖居并不是意味着占有住宅。栖居是以诗意为根基的,另一方面作诗才能让一种栖居成为栖居。当人们历经烦忧直面死亡摆脱沉沦使自己回归本真超越自我。现实生活中的“劳绩”也会成为我们诗意生活的一种,虽然充满劳绩却依然诗意。作为存在着的我们要不断地超越世俗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反思自身存在的本真状态,彰显人之存在的尊严和价值。(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解: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 何怀宏:良心与正义的探求,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年,第 40 页。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年。 英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宋兆霖译 湖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