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doc_第1页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doc_第2页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doc_第3页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doc_第4页
古代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汉语常用虚词的用法一、“而”字的用法说文“而,须也。”本义是胡须。例如,周礼考工记:“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麟之而。”秦汉后不用。虚词“而”是假借字可作人称代词、连词、语气词。作人称代词和语气词的“而”,中古以后渐少以至消失。(一)用作代词用作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相当于“你”、“你们”,“你的”、“你们的”;“这”、“这样”。)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左传成二年)(而,指魏颗)汉王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羽本纪)预让拔剑三跃,呼天击之,曰:“而可以报智伯矣!”(战国策赵策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二)、用作连词。可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表示彼此之间的各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庄子人间世)(态度端庄而又内心虚静,勤奋自强而又精神专一,这样可以了吗?)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苏轼文集超然台记)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2、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作“就”、“然后”)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予既烹而食之。(孟子万章上)(以上3例皆表示动作的先后关系。)君亲无将(不许判乱),将而诛焉。(公羊传庄公二十三年)(而:相当于“则”,就。表条件与结果上的承接关系。)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孟子告子下)(此例表示事理上的承接,前一动作是后一动作的原因,可译作“就”、“因而”。)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同)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同)3、表示状中关系。(相当于“地”)启呱呱而泣。(尚书皋陶谟)(表动作的特征、方式)子路率尔而对曰。(论语先进)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孟子告子上)吾尝跂而望焉,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孟子公孙丑下)(中国:在国都之中。)中天下而立。(孟子尽心上)(中天下:居于天下中央。)3、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假若”、“如果”)A、用于主谓之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管氏而有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毋:发语词。宁夫人:宁可让夫人去办。)B、连接分句,表假设。将盟,齐人加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定公十年)4表示转折。(相当于“却”、“可是”)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触詟说赵太后)假传舆马者,非利足也,而绝江河。匹夫而为百世师(师表),一言而为天下法(准则)。(苏轼潮州韩文公墓碑)(三)、用作结构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当于“之”。B助成方位结构等、定中、动宾等关系。)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之”)王室而既卑也,周之子孙日失其序(次序,指地位)。(左隐公十一年)(“之”)郡守而下,少时皆至。(梦溪笔谈神奇)(“以”)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孟子尽心下)(“以”)虞之于虢,相恃而势(互相依赖的形势)。(淮南子人间训)(“之”)何苦而不平?(怎么担心不平呢?)二、“以”字的用法说文:“以,用也。”本为动词。文献中用作动词的,如:(1)狐毛、狐偃以上军夹攻子西,楚左师溃。(率领)(左传僖28)(2)五人以其私卒先击吴师,吴师奔。(率领) (襄25) (3)宫之奇以(率领)其族行。(带领) (左传宫之奇谏假道)(4)莒人入向,以姜氏还。(带着)(隐2)(5)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认为)美于徐公。(6)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还可以用作名词,理由、原因的意思。如,(1)宋人执而问其以(理由)。(史记惠景间侯者表)(2)古人思秉烛夜游,良(确实)有以也。(原因)词义虚化后变为介词、连词。(一)用作介词。介词主要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面构成介词短语,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1、介绍动作实施的工具。(相当于“用”、“拿”、“把”)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拿”)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悬。(墨子法仪)(“用”)验之以事,合契如神。(后汉书张衡传)(“拿手”)明日,子路行以告。(论语微子)按:1.“以”后宾语 “之” 字多省略。例如: “以(之)告”,即把这件事告诉孔子。2.“以”字的宾语也有前提的,例如: “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程以立數,禮以定倫,德以叙位,能以授官。(荀子致士)2、介绍动作的条件、表示凭借、依靠、依据。(可译作“靠”、“凭着”、“根据”)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人)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损山之一毛。(“凭着”)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其所不见。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归有光项脊轩志)(“凭着”)3、介绍标准、计数单位。(可译作“依照”、“按”、“以论”等)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春秋之记臣杀君,子杀父者,以十数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孟子万章下)4、介绍动作的原因。(相当于“因为”)(1)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韩非子难二)(2)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3)(吾乡邻)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柳宗元捕蛇者说)5、介绍动作行为施行的对象。(可译作“把”、“与”、“ 同”、“率领”、“于”等。这是“以”借作“与”用。)晋侯以公宴于河上。(“与”)(左传襄公九年)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同)(史记留侯世家)齐桓公以管仲谋伐莒。(“与”)(韩诗外传) 宫之奇以其族去虞。(史记晋世家)(以:率领)越远,利以避难。(“于”)(韩非子说林上)6、介绍动作行为施行的时间。(相当于“在”、“从”)赏以春夏,刑以冬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汉书苏武传)其弟以千亩之战生,命之曰成师。(左传桓公二年)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7、介绍身分、资历。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指南录后序)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孟子公孙丑下)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二)、用作连词1表目的。(相当于“来”)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世说伤逝)2、用于状语和谓语之间。表方式、情状、手段。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秦孝公受而用之,秦果日以强,魏日以削。(战国策魏策)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孟子梁惠王上)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3、表因果。(相当于“因为”、“以至于”)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小石潭记)昔秦穆公不从百里奚、蹇叔之言,以败其师。(汉书息夫躬传)(相当于“以至于”。表结果。)御史大夫卒遽不能详知,以得遣让。(汉书丙吉传)(同)4、表并列。(相当于“又”、“而又”)秦地半天下,主明以严,将智以武。(史记张仪列传)季康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论语为政)(要使百姓对我尊敬、尽忠而又努力干活,怎样好?)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礼记乐记)宾入大门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礼记郊特牲)(易:和悦。)(广雅:“以,与也。”)赋常棣之七章以卒。(左传襄公二十年)(王引之曰:“言赋七章与卒章也。”)5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尧无百户之郭,舜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淮南子氾论训)6、表结果。(有“致使”、“使得”的意思)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孟子公孙丑上)泠向谓秦王曰:“向欲以齐事王,使攻宋也。”(战国策秦策一)象有齿以焚其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7、用在形容词前,表程度。(相当于“太”、“甚”)(正字通已部:“已,与 古共一字,隶作、以。”礼记檀弓:“以与已同。”又郑注考工记云:“已,太也,甚也。”)木若以美然。(孟子公孙丑下)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三)、用作代词。相当于“这”、“这样”,“哪里”等。晋之分(指韩、魏、赵三家瓜分晋国)也,齐之夺(指齐国被田氏篡夺)也,皆以群臣之太富也,夫燕宋之所以弑君者,皆以类也。(韩非子爱臣)(以类:这种情况)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论语宪问)(这是传话人的错)(尹齐)事张汤,汤素称以为廉。(吕览本生)(其,他。指尹齐)妾唯以一太子,一女,奈何弃之匈奴?(汉书娄敬传)(这样。“弃”,指远嫁。)未死而言死,不论。以虽知之与勿知同。(吕览知化)于以采蘋?南涧之滨。(召南采蘋)(哪里)于以求之?于林之下。(邶风击鼓)三、“则”字的用法说文:“则,等画物也。从刀,从贝。籀文从鼎。”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认为“从刀、从鼎,当是宰割之割的本字。”虚词的用法与本义无关。说文段注:“则,假借之为语词。”则可用作连词、副词、语气词。(一)用作连词。连接词、短语或句子。1、连接条件关系的复句,表示结果。(可译作“就”、“便”)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左传宣公三年)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人有禍,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韩非子解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礼记大学)2、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作“就”、“ 便”、“才”等)太保朝至洛,卜宅。厥既得卜,则经营。(尚书召诰)(卜宅:卜问宅地。则经营:就进行规划。)故曲终则叹发,燕罢则心悲也。(抱朴子内篇畅玄)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滿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壮士!赐之卮酒。”则与之卮酒。3、用在前一分句,表示假设。凡人之动,为庆赏为之,则(如果)见伤害,焉(就)止矣。(荀子议兵)(焉:则,就。例如,君为政,焉勿卤莽!治民,焉勿灭裂(粗暴)。(庄子则阳)大寇则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荀子议兵)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若曹沬之于齐桓公,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战国策燕策)礼乐则不脩,分义则不明;举措则不时,爱利则不形,然而其禁暴也察,其诛不服也审,其刑罚重而信,其诛杀猛而必,黭然而雷击之,如墙厭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4、表转折。(可译作“却”、“反而”;“却已经”、“却是”等)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求牛则名马,求马则名牛,所求必不得矣。(吕览审分)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孟子梁惠王下)(事:指贡献。免:指免于被侵犯。)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庄子达生)5、用在并列分句中,表示一种对比。不便译出。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礼记三年问)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哀公)巨涂则让(“让”借为“攘”,扰攘。此指拥挤,易出事故),小涂则殆(危险,不安全)。(荀子荣辱)子则祥(有福)矣,父则不祥。(庄子徐无鬼)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倪宽,笃行则石建、石庆,质直则韩安国、郑当时,定令则赵禹、张汤,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汉书公孙弘传)(则:相当于“就有”。)6、用作副词。A、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就”、“就是”)曰予不戕,礼则然矣。(小雅十月之交)其设心以为不若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孟子离娄下)(他的设想,认为不是这样,这就是最大的罪恶。这就是章匡了。)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东道之不通,则是康公绝我好也。(左传成公十三年)(秦国不能向东通使,那就是你们康断绝我们的友好关系。)B、用在谓语前。(相当于“就”、“便”,“才”、“仅”等)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交战)。(汉书项籍传)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汉书贾谊传)口耳之间则四寸耳。(荀子劝学)(则:才。表限制)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7、用作助词匪鸡则鸣,苍蝇之声。(齐风鸡鸣)(则:相当于“之”,助词。齐风鸡鸣:“匪东方则明,月出之光。”礼记学记:“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四、“其”字的用法做代词,一般作定语,也有作分句主语的(略);“其”还可用作副词、连词1、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和反问语气。(相当于“也许”、“大概”、“可能”;“难道”等)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左传成公三年)“善不可失,恶不可长”,其陈桓公之谓乎!(左传隐公六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吾其被发左袵矣!(论语宪问)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靠近),其犹可扑灭?(尚书盘庚)欲加之罪,其无辞乎?(左僖公十年)国无主,其能久乎?(左僖襄公二十九年)今天以越赐吴,越其可逆天乎?2、时间副词。表将来时。(相当于“将要”、“就要”等)今殷其沦丧。(尚书微子)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尚书酒诰)教训不善,政事其不治。(管子小匡)3、语气副词。表婉商、希望、命令等语气。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用在祈使句中。“还是”。)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同)吾子其无废先君之功!(左传隐公三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君其勿复言,将令斯得罪。(史记李斯列传)4、用作连词。A、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尚且”等。)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尚且”。表递进。)其济(成功),君之灵也;不济,则以死继之。(左传僖公九年)不识今之言者,其觉者乎,其梦者乎?(庄子大宗师)(不知道现在说话的人,是醒着呢,还是做梦呢?)B、表选择。(可译作“是还是”)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一只脚)也?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庄子养生主)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韩昌黎全集马说)6作形容词或象声词的词头。北风其凉,雨雪其雱。(邶风北风)击鼓其镗,踊跃用兵。(邶风击鼓)作为词头、词尾,“其”还可以构成“1.代词同义连用:彼其、此其、是其,2. 语气助词,表疑问或感叹:谁其、何其、曷其、胡其,其谁、其孰,夫其”等。五、“于”字的用法。“于”字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作状语或补语。“于”字本为叹词,读w。甲骨文中已出现。其他虚词义假借用法,“於”为“于”之异体字。金文中已出现。洪诚文集雒诵庐文集说:春秋只用“于”,论语、孟子除引文外,只用“於”。左传二字杂用。他否定了王力先生的表比较、带谓词性宾语的新用法只能用“於”字的说法。1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A、作补语。(相当于“在”、“从”“到”等)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孟子梁惠王上)救民于水火之中,取其残而已矣。(除掉残暴的君主而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於窒皇(路寝),剑及於寝门之外,车及於蒲胥之市。(左传宣十四年)B、作状语(汉以前少见,魏晋后增多)所谓伊人,于焉(“是”也)逍遥。(郑注:“今于何游息乎?”)(小雅白驹)既罢,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史记张丞相列传)邓攸于道中弃己子,全弟子。(世说德行)后方士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宝,可祭祀致也,宣帝使褒往祀焉。褒于道病死,上悯惜之。(汉书王褒传)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相当于“在”、“从”)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於尧舜之世。”(孟子告子下)子於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遂墨以葬文公,晋於是始墨。(左传僖公三十三)3、引进动作行为或发生、出现的范围。(相当于“在中”、“在方面”、“从中”等)吴人曰:“於周室,我为长。晋人曰:“於姬姓,我为伯。”(左传哀公十三年)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指“足食、足兵、民信之”)何先?”子曰:“去兵。”(“兵”指军备)(论语颜渊)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等)赵旃求卿未得,且怒於失楚之致师者,请挑战,弗许,请召盟,许之。(左传宣公十二年)此无他故焉,生於节用裕民也。(荀子富国)业精於勤,荒於嬉。(韩愈进学解)5、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一般不必译)A、直接对象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本之名。(论语阳货)(不译)我以此知天下之士君子,明於小而不明於大也。(墨子尚贤下)(可译作“在方面”)何其厚於己而薄於君哉!(盐铁论殊路)(可译作“对”)今李生学於诗有年矣。(柳宗元集送李判官往桂州序)(不译)B、有关对象(相当于“向”、“跟”)出于五鹿,乞食於野人,野人与之块。(左僖公二十二年)逢蒙学射於羿,尽羿之道,畏天下惟羿为愈己,於是杀异。(孟子离娄下)陈穆公请修好於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左传僖公十九年)6、表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对于”)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於君,敢以烦执事?(左传僖公三十年)余不爱衣食於民,不爱牺玉於神。(国语鲁语上)不义而富贵,於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吾始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与”即“欤”,句中语气助词。)於禽兽又何难焉。(孟子离娄下)7、引进动作的接受者。(相当于“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论语颜渊8、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作“跟”、“比”、“与”、“同”等)至于治国,则曰:“始舍女所学而从我”,则何以异於教玉人雕琢玉哉!(孟子离娄下)荆国之为政,有似於此。(吕览察今)不从晋,国几亡。楚弱於晋,晋不吾疾也。晋疾,楚将辟之。(左传襄公十一年)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论语卫灵公)9、引进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卻克伤於矢,血流及履,未绝鼓音。(左传成公二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然而兵破於陈涉,地夺於刘氏。(汉书贾谊传)10、引进动作的依据、准则。(可译作“依照”、“根据”等)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於臣之计,先诛先零已,则旱、开之属不烦兵而服矣。(汉书赵充国传)11、引进动作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前提等。(可译作“以”、“用”、“等”)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韩非解老)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於义。(国语越语上)居则习民於射法,出则教民於应敌。(汉书晁错传)六、“为”的用法“为”,甲骨文是手牵象之形,本义是做。还有“认为”(通“谓”。王引之曰:“家大人曰:为,犹谓也。”)、“是”、“有”等义项。例如:孔子之不逮舜为间矣。(晏子春秋外篇)(“间”,远也。“为”,“有”。)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孟子滕文公上)(赵歧注:“为,有也。虽小国亦有君子,亦有小人。”)太平之世,家为君子,人有礼仪。(论衡艺增)(“为”、“有”互文见义。)(一)用作介词1、表示动作的对象。(可译作“替”、“给”、“向、“对”)故周书曰:“毋为虎傅翼,将飞入邑,择人而食之。”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杀之。(史记张耳馀列传)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鸇(zhn)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孟子离娄上)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蛙,乃为之式。(韩非内储说上)(怒:气势很盛,不可遏止。如怒马,怒涛。式:轼,致敬。)2、表动作的目的。(可译作“为”、“为了”)今子弟远劳於外,人主为之夙夜不安宁。(盐铁论忧边)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3、表示动作的原因。(可译作“因为”、“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昔孔子为何作春秋哉?(汉书司马迁传公曰:“梦何?”对曰:“梦见灶,为梦见公也。”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韩非内储说上)4、引进动作的主动者,表被动。不为酒困。(论语子罕)夫良马固车,使臧获御之则为人笑。(韩非子难势)胥之父兄为戮于楚。(史记吴世家)(二)、用作连词。1、表假设。(可译作“假如”、“如果”)王甚喜人之掩口也,为近王,必掩口。(韩非子内储说下)臣之御庶子鞅,愿王以国听之也。为不能听,勿使出境。(吕览长见)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秦为知之,必不救也。(战国策秦策四)(出秦兵:使秦出兵,意思是说与秦为敌。)为此行也荆败我,诸侯必判之。(国语晋语)2、表选择。(可译作“还是”)不知孚为琼之别名,为别有伍孚也?(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即欲向京师,为随我北度?(北史温子升传)(三)、用作句末语气助词。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逍遥游)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曹植集求自试表)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七、“之”的用法说文:“之,出也。”尔雅释诂:“之,往也。”本义为动词。借为虚词,可作代词、连词和助词。最常见的是用作代词:一般代词,作宾语;指示代词,作定语。如,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孟子梁惠王上)”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鸿门宴)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左传隐公元年)之所与为之者之人,则举(皆)义士也。(荀子王霸)(王先谦注:“荀书多以之为其。”)(他的共同办事的人,都是义士。)之子于钓,言纶之绳。(小雅采绿)(这个人去钓鱼,我就把他搓钓绳。)(一)、用作结构助词。1、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构成偏正式名词短语。(相当于“的”。)子然、子孔,宋子之子也。(左传襄公十九年)(表领属)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庄子胠箧)(表领属)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唐风葛生)(表限制)故凡葬必于高陵之上,以避狐狸之患、水泉之湿。(吕览节表)(表方位)2、用于动补之间,表示正补关系。颜渊死,子哭之恸。(论语先进)齐王按戈而却曰:“此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3、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用于分句的主谓之间。苟子之不欲,虽赏之窃。(论语颜渊)皮之不存,毛将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日月之行,则有风雨。(论衡感虚)B、用于充当主语的主谓之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昌黎全集师说)鲁书孙之来也,必有异也焉。(国语周语中)秦王之欲尊宗庙、安子孙,与汤武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C、用于充当宾语的主谓短语之间平畏谗之就,因固请,得宿卫中。(史记陈平世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民归之,犹水之归下也。(孟子梁惠王上)D、也可用于独立的单句的主谓之间此天之戮民也。(庄子天运)人之爱其子亦如余乎?(左传昭公十三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论语八佾)4、标志宾语前置。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虢多凉德,其何土之能得?(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子贡曰:“然则夫子何方之依?”(庄子大宗师)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战国策燕策)5、用于名词与和介宾词组之间,表对待关系。可作主语和宾语。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论语卫灵公)虎之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庄子人间世)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也。(吕览长见)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孟子告子上)(口对于味道,有同样的嗜好。)6、用在表时间的短语里,强调时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庄子逍遥游)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史记平原君列传)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二)音节助词。用于补足音节,舒缓语气。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如冰雪,绰约若处子。(庄子逍遥游)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夫之丘。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左传僖公二十四年)顷之、久之民之讹言(谣言),亦孔之将(大)。(小雅正月)日之有食,亦孔之丑。(小雅十月之交)(日食非常之丑)句首句中语气词;词头、词尾一、“夫”字。句首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略)二、“惟”、“唯”、“维”。作句首、句中语气助词。 “惟”本是动词,思考、考虑的意思;说文:“唯,诺也。”也是动词;说文“维,车盖维也”,系物的大绳,名词。如:愿大王详惟之!(汉书邹阳传)(维:考虑)又有“是”、“为”之意。如,万邦黎(众)献(贤),共惟帝臣。(尚书皋陶谟)(译:各国的众贤,都是您的臣子。)厥土惟白壤,厥赋(赋税)惟上上(第一等)。(尚书禹贡)髧(发垂貌)彼两髦(郑注:“发至眉。”即刘海),实维我仪(匹,配偶)。(诗鄘风柏舟)“惟、唯、维”作为虚词,三字混用。1、引出时间、处所或话题。表提示语气。无义。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尚书召诰)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尚书洪范)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诗小雅大东)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诗召南鹊巢)2、表希望语气。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左传僖公三十年)陛下未有继嗣(继位的儿子),子无贵贱,唯留意。(汉书外戚赵后传)3、表限制语气。(相当于“仅”、“只”)不惟许国之为(不仅为了许国),亦聊以固吾圉(边疆)也。(左传隐公十一年)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慈也),惟荒(忙)度(谋)土功(指治水之事)。(尚书益稷)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论语子张)固定格式“惟(唯)耳”。译为“只(不过)而已”。4、连词。与“虽”同。(相当于“虽然”、“即使”等)唯子,则又何求?(左传成公二年)(纵然是你,还求什么?)君以(“已”)闻之,唯某(孔子自称)无以更也。(大戴礼虞戴德)弘、汤深心疾(汲)黯,唯(就是)天子亦不说也。(史记汲郑列传)三、“复”字。作构词词尾,无义。可构成“无复”、“非复”、“为复”、“岂复”、“当复”、“ 亦复”、“况复”等。如:诸臣受教,如命觅之。遍觅不得,便复出城。(兴起行经)时瓶沙王礼足取别。(出曜经)四、“当”字。作构词词尾,无义。可构成“唯当、终当、行当、定当、长当、还当、比当、且当、宁当、会当方当、今当”等五、“自”字。作词尾,无义。可构成“空自、本自、诚自、定自、聊自、真自、会自、幸自、行自、终自、恒自、尤自、徒自、良自”等。(1)以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切韵序)六、“应”字。作词尾,无义。可构成“行应、渐应、空应、向应(即向,渐渐)、会应(即会,终究)、定应、始应(即始,方才、才)、未应、唯应、已应”等。例如:帝宠贤王入楚关,扫清江汉始应还。(李白永王东巡歌)七、“已”字。作词尾,无义。可构成“一已、日已、稍已、行已、定已、渐已、良已、忽已、俄已、纷已”等。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陶渊明集挽歌辞)八、“云”字。作词尾,无义。可构成“既云、忽云、岂云、已云、亦云、虽云、未云”等。例如: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陶渊明集杂诗)九、“伊”字。作词头,无义。可构成“伊余、伊予、伊我、伊谁、伊何、伊昔”等。例如:伊余每欲乘兴往相寻,江湖拥隔劳寸心。不念昔者,伊予来堲。(邶风谷风)十、“可”字。作词尾,无义。可构成“愿可、幸可、应可、自可、聊可、久可、尤可、诚可、真可、良可”等。十一、“来”字。作时间名词的词尾,亦可作句中句末语助。无义。可构成“今来、昔来、朝来、年来(今年或近来)、比来、向来、睌来(傍晚)、昨来(昨天或近来)、晓来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不念昔者,伊予来堲。(邶风谷风)(“堲”疑是“塈”字的假借,爱的意思。)匪安匪游,淮夷来求。(大雅江汉)(求:讨伐。不苟安、不闲逛,讨伐淮夷。)盍归乎来!(孟子离娄上)十二、“有”字。作名词、形容词词头。无义。可构成“有周、有夏”等;“有形容词”。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七月)素景垂光,明星有烂。(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亲友各言迈,中心怅有违。(潘岳金谷集作)今事有急,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十三、“为”字。作动词词头。无义。“为动词”。为照离人恨,亭亭到晓光。(王涯闺人赠远)举手暂为别,千年将复来。(王融游仙诗)相思不独欢,伫立空为叹。(何逊酬范记室云)岂无山歌与野笛,呕哑嘲哲难为听。(白居易瑟琶行)以此为治,不亦难乎!又“无为”即无,“为”无义。如“无为在歧路”。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陶渊明移居二首)(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5)(赵主俊)乃积柴其旁,使裕以其私诱之,曰:“君更熟思,无为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